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8 20:55:56| 人氣5,33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雷史碧基:「古代風格舞曲組曲」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是近代義大利音樂器樂曲中,站在指導地位的開拓者之一。他除了沒有寫過交響曲外,在音樂的各種範疇中,留下許多作品。其代表作,就是「羅馬之噴泉」「羅馬之松樹」「羅馬之節慶」等「羅馬三部曲」。

1913年,雷史碧基就任羅馬聖則濟利亞國立學院(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作曲科教授,更在1923年與1926年兩次擔任院長之職。他一直居住在羅馬到最晚年,並擔任教職到1935年。其間,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在學院的圖書館查閱古時候作曲家的作品,並把其中喜歡的作品拿來用他自己的管弦樂法予以編曲。這種古時候的作品,都是以當時的特殊記譜法記載,雷史碧基所參照的,大概是義大利音樂學者歐斯卡爾•齊烈索迪(Oscar Chilesotti 1848-1916)在1890年前後解說的魯特琴曲集。

「魯特琴古代風格舞曲與詠唱調」(Antiche danze ed arie per liuto)是雷史碧基譜作的3套組曲。組曲所包括的各曲,都是把古老的魯特琴曲改編為現代管弦樂曲或弦樂合奏曲,因而這些作品並不是魯特琴曲集。雷史碧基説,他在這些作品中,留下原曲的品格與香氣,配合原曲的時代與性格賦予適當的和聲,運用他的管弦樂技法讓古代的音樂穿上管弦樂衣裳在現代復甦。第1組曲與第2組曲中的各曲是管弦樂曲,但各曲的配器法都不同,因而聽者在各組曲中可以享受到音色的變化。第3組曲是弦樂合奏曲。各組曲都由4首樂曲組成。這3套組曲不是魯特琴曲集,為了避免混淆不清,現在常稱為「古代風格舞曲與詠唱調」(Antiche Danze ed Arie)或「古代風格詠唱調與舞曲」(Ancient Airs and Dances),甚至簡稱「古代風格舞曲」組曲。

第1組曲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https://youtu.be/WwBAmivGs-A
(Sir Neville Marriner指揮洛杉磯室內管弦樂團)https://youtu.be/BSqymoJeV6s
完成於1917年,由管弦樂團演奏。包括4首樂曲,各曲的配器法不同。

1. 小舞曲(Balletto)
中庸的稍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D大調,4/4拍子。
配器:雙簧管 2,大鍵琴,弦樂器。
原曲為16世紀作曲家莫里納羅(Simone Molinaro)的作品「歐藍德伯爵」(Il Conte Orlando)。

2. 加利爾德舞曲(Gagliarda)
快板,加強揚抑(Allegro marcato)-較快的小行板(Andantino mosso)D大調,3/4拍子。
配器:長笛 2,雙簧管 2,英國管,低音管 2,圓號 2,豎琴,大鍵琴,弦樂器。
原曲為16世紀義大利作曲家迦里雷(Vincenzo Galilei)的作品。
這種舞曲盛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是有急速3拍子的音樂,常與緩慢舞步的巴望舞曲配對出現。

3. 鄉村歌曲(Villanella)
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少許快一點(Poco più mosso)-最初的速度(Primo tempo)b小調,2/4拍子。
配器:長笛,雙簧管,豎琴,弦樂器。
鄉村歌曲(Villanella)是16世紀義大利民俗音樂的一種。其語意為「農民之歌」,源自義大利語villano(農民)。也稱為villanesca,於1540年代岀現,盛行於拿坡里地區。這種歌曲的歌詞單純而參有方言,旋律常粗獷輕快而富有田野性格。這一首樂曲的原曲出於16世紀末,原作者不詳。

4. 醉酒步伐與化裝舞會(Passo mezzo e Mascherada)
甚快版(Allegro vivo)-甚活躍的(Vivacissimo)-稍快板(Allegretto)-稍快板(Allegretto)-活潑的(Vivo)-甚活躍的(Vivacissimo)-較慢(加強揚抑並維持聲音)(Meno(marcato e sostenuto))D大調作,2/4拍子。
配器:長笛 2,雙簧管 2,低音管 2,F調圓號 2,D調小號,豎琴,大鍵琴,弦樂器。
(Jesus Lopez-Cobos指揮Lausanne室內管弦樂團)https://youtu.be/EFP4ozX3keU
這一首樂曲的原曲出於16世紀末,原作者不詳。

第2組曲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https://youtu.be/3BPloCq3ODE
(Sir Neville Marriner指揮洛杉磯室內管弦樂團)https://youtu.be/OdJAGJG19eE
這套組曲完成於1923年,首演則是1924年。內含4首樂曲,均將16、17世紀的魯特琴曲改編為管弦樂曲而成。其配器規模較第1組曲為大,各曲的配器也不盡相同。

1. 優雅的嫪拉(Laura soave)(加利爾德舞曲風格小舞曲,薩塔列羅舞曲與卡納利舞曲(Balletto con gagliarda, saltarello e canario))。
小行板(Andantino)-加利爾德舞曲(快板,加強揚抑Allegro marcato)-薩塔列羅舞曲(同速度Lo stesso tempo)-卡納利舞曲(小行板Andantino) D大調,2/4拍子。
配器:長笛,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圓號2,豎琴,大鍵琴,弦樂。

薩塔列羅舞曲是義大利快速3拍子舞曲的總稱,有「小跳躍」之意。在14世紀末出現,到15、16世紀就成為在2拍子慢速宮廷舞曲等之後,根據同一旋律而成的3拍子對比快速舞曲。卡納利舞曲是發源於加那利群島的輕快舞曲。

此曲的原曲是卡洛久(F. Caroso1527-1605)的作品。

2. 田園舞曲(Danza rustica)
稍快板(Allegretto)E大調,2/2拍子。
配器:短笛,長笛,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圓號2,小號2,大鍵琴,弦樂。
原曲為16世紀法國作曲家、魯特琴家貝沙爾(Giovanni Battista Besardo, 1567-1625)的作品。

3. 巴黎之鐘(Campanae parisienses)
稍快的行板(Andante mosso)-富於表情的最緩板(Largo espressivo)C大調,4/4拍子。
配器:長笛3,雙簧管2,英國管,低音管2,圓號2,小號,長號3,鋼片琴,豎琴,弦樂。
中間樂段詠唱調的原曲為馬藍•梅爾賽奴(M. Mersenne, 1588-1648)的作品。

4. 貝爾加馬斯卡舞曲(Bergamasca)
快板(Allegro)D大調,2/2拍子。
配器:短笛,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圓號3,小號2,長號3,定音鼓3,豎琴,大鍵琴,弦樂。
關於「貝爾加馬斯卡舞曲」,曾在本台「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一文中詳加介紹,請參照。此曲的原曲為貝納德•嘉農傑利(Bernardo Gianoncelli)的作品。

第3組曲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https://youtu.be/119kyDueHrw
(Sir Neville Marriner指揮洛杉磯室內管弦樂團)https://youtu.be/7qOEj5CeaB0
這套組曲完成於1931年,於1932年首演,以弦樂合奏或弦樂四重奏演奏。內含4首樂曲,均將16、17世紀的魯特琴曲改編為弦樂合奏曲而成。在3套組曲中,以此套最為有名,演奏機會也最多。

1. 義大利舞曲(Italiana)
小行板(Andantino)降E大調,3/4拍子。
原曲是16世紀末葉魯特琴曲集中的作品,作曲者不詳。小提琴在大提琴的撥奏上奏出美麗的旋律。大提琴的撥奏,或許是表現魯特琴的演奏。小提琴明朗又流暢的旋律,會使人覺得這就是中世紀義大利的音樂。聽來有點懷舊,也有一點感傷。樂曲最後有中提琴美麗的泛音也值得注意。

2. 宮廷的詠唱調(Arie di corte)
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g小調,3/4拍子。
原曲在1603年魯特琴曲集中,為法國魯特琴家貝沙爾的作品。在曲首由中提琴演奏的甜美而傷感的旋律,原來是首曲名為「愛你愛得好苦」的歌曲。大提琴在這裡也以撥奏伴奏。在開頭的歌曲之後,是5首詠唱調。先由小提琴演奏明朗輕鬆的稍快板(Allegretto)旋律,原曲的曲名是「永遠再見,牧羊女」。然後是甚快版(Vivace)「凝視著的可愛眼睛」。第3首是充滿感情的緩板(Lento con grande espressione)「在遠方有愛的小舟」有緩慢而壯麗的聲響。以撥奏演奏旋律的很快的快板(Allegro vivace)「是怎麼樣的神明打動我的靈魂」之後,是最後一首甚活躍的(Vivacissimo)「如果我不記得你依偎我」。最後如歌的行板「愛你愛得好苦」回來而結束此曲。

3. 西西里舞曲(Siciliana)
小行板(Andantino)c小調,3/4拍子。
開始於第1小提琴優雅的旋律。全曲採用變奏曲的形態,主題會反復幾次,而其他樂器則以斷奏旋律予以伴奏。後半部使用和聲演奏,給同一旋律一種緊張感。大提琴在低音域的助奏留下餘韻,加強給人的印象。西西里舞曲是起源於西西里島的舞曲,喜用附點音符,較為抒情。此曲的原曲為16世紀末的魯特琴曲,作曲者不詳。

4. 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
雄偉的(Maestoso)g小調,3/4拍子。
原曲為義大利作曲家隆卡利(Lodovico Roncalli,1654 - 1713)的魯特琴曲,

刊在1692年在西班牙出版的吉他曲集中。帕薩卡雅舞曲的起源,是17世紀左右,在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全歐洲流行的舞曲,其語有「在街上行走」之意。一提到帕薩卡雅舞曲,我們常會想到巴赫的作品。那是在不斷反復的低音主題上展開華麗變奏的大樂曲。其實,17世紀左右在歐洲流行的,是根據即興詩以6弦魯特琴演奏的3拍子的緩慢舞曲。

這首帕薩卡雅舞曲在開始時比較沉重,後來從主題第1小提琴轉到中提琴,再加入大提琴,各聲部互相對答,並逐漸呈現活力,推向曲尾。

台長: 雲翁
人氣(5,339) | 回應(1)|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管弦樂 |
此分類下一篇:西貝流士:憂傷圓舞曲
此分類上一篇: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高加索素描

Scott Lin
Beautiful
Suite III 義大利舞曲 比較有聽過
2020-03-06 13:56:03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20-03-06 14:27: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