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玻羅定(Alexander Porfir'evichBorodin, 1833 - 1887)的音樂,一般都會想到未完成的歌劇「伊果王子」裡的「韃靼人之舞」或「韃靼人之合唱」,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也許還加上一曲弦樂四重奏曲第2號D大調。這些音樂都充滿容易親近的異國情調氣氛。
先談玻羅定的時代。他是所謂「俄國五人幫」中的一人,其他4人是站在指導地位的巴拉基雷夫(MilyAlexeyevich Balakirev, 1837-1910),「展覽會之畫」的作曲者穆梭斯基(Modest PetrovichMussorgsky,1839-1881),「天方夜譚」的作曲者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以及居伊(CesarCui,1835-1918)。巴拉基雷夫與居伊的作品,平時比較難得聽到。雖然,通常都把他們統稱為「俄國五人幫」,但並不是説這5人一直向着同一方向寫音樂。的確,他們都想根據俄國的民族要素創作不同於西歐亞流的音樂,但聆聽各人的實際作品,就可以知道其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所走的路線,就跟他們不同。雖然他也跟巴拉基雷夫交往,但當時的俄國,有時還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西歐風格的音樂。看到這些作曲家的名字,大致可以知道俄國音樂界當時的情形。
玻羅定的真正父親是喬治亞皇太子路加‧哥德凡尼西維里( LukaGedevanishvili),母親是生皇太子3個私生子的俄羅斯婦女。皇太子把私生子登記在一個姓玻羅定的農奴當兒子,並給他良好的教育,其中還包括鋼琴課。
玻羅定在17歲時入學彼得堡大學醫學院,22歲以第1名的成績畢業。25歲得有機化學博士,29歲在彼得堡大學當副教授,31歲當教授。不曾受到有關音樂的專門教育。他是一位化學家,醫師,教授。他自己説過,他深愛這些工作,對自己從事這些職業,甚感自豪。他致力於女性的教育,設立彼得堡女子醫藥學校,並終生以此為傲。在化學方面,他是在科學史上以「玻羅定反應」留名的偉大化學家。
對於作曲這件事,他説:
「作曲是在本業的授課之餘,能讓我透透氣的娛樂。」「對別的作曲家來説,那是本業,是人生目標,因此我來從事音樂活動,就有點猶豫,覺得不出名也罷。」
從這些事來看,玻羅定可以説是一位業餘作曲家。就像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博士是研究巴赫的有名管風琴家,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走到那裡都攜帶小提琴一樣。只是玻羅定的業餘作曲本領,會讓專業作曲家大為遜色。
1877年他赴德國,在威瑪跟李斯特聯彈交響曲第2號的鋼琴版。李斯特大為稱讚此曲的獨創性,説:「任誰説什麼都別聽,絕對不要聽信周遭的建議修改此曲。」他的琴藝能跟李斯特聯彈已夠讓人嘆為觀止,沒聽信周遭的建議修改此曲,也是正確的作法。當時給他建議的作曲家,後來沒有一個比他有名。
這次他去德國,是為了讓他的學生入學耶拿大學,順便到威瑪訪問李斯特。結果這順便的事,竟能在歷史上流傳下來。一位留名在科學史上的偉大化解家,寫了3首交響曲,1齣歌劇,還有兩首弦樂四重奏曲。就算這些都平凡之作,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沒想到是一些留在音樂史上的名作!
1869年1月,他的第1號交響曲首演。馬上,他開始構思第2號交響曲。當年4月,巴拉基雷夫朋黨中的藝術評論家史塔塞夫(VladimirStasov,1824 – 1906)建議以「伊果王子長征故事」為題材寫1齣歌劇,玻羅定就熱中於歌劇「伊果王子」的創作。當時玻羅定35歲,其研究者、教育家的社會地位漸高,大學的工作也日益繁忙。業餘,他要調查伊果王子的基本資料,探究古代俄羅斯音樂,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到1870年3月,他中斷譜作「伊果王子」。
原來,他對在繁忙中研究資料、製作劇本、譜寫音樂等失去信心,同時對「伊果王子」這個題材也發生疑問。史塔塞夫覺得放棄「伊果王子」很可惜,乃勸玻羅定繼續譜作。對此玻羅定回答説:「『伊果王子』的材料不會浪費,這些都會使用在交響曲第2號中。」
玻羅定放棄譜作歌劇之後,開始致力於譜寫以前就著手作曲的新交響曲。5月,其第1樂章的作曲順利進行,次(1871)年春天,第1樂章的鋼琴譜完成。在譜寫第1樂章同時,也進行第2、第3樂章的作曲,第4樂章在10月底也完成大部分,第1樂章完成管弦樂編譜。這對繁忙的玻羅定來説,是驚人的速度,可猜測他對此曲多有興趣。此曲的創作在1873年春天告一段落,只剩下第2樂章以後的管弦樂編譜。玻羅定這一年40歲。管弦樂編譜時,李姆斯基-柯薩可夫是他最好的幫手。他們兩位常把各種銅管樂器帶進家裡,實際聽著聲音檢討在交響曲中的效果。玻羅定把準備在「伊果王子」裡使用的幾個素材轉用在此曲中,以加強曲調與音色的結合。
1874年10月,玻羅定重新開始「伊果王子」的作曲,這就表示他得重新投入基礎資料的研究與製作劇本等工作。要利用執行本業之餘所剩的少許時間,同時完成一齣歌劇與一首交響曲,事實上不大可能。而且,玻羅定在這段時間,還著手譜寫弦樂四重奏曲第1號。雖然這表示這時玻羅定對音樂的意欲正旺,畢竟會延誤各作品的作曲進度。結果,到1876年才完成第2號交響曲,前後花了7年的時間。
此曲是否能比肩貝多芬或布拉姆斯的交響曲?答案是否定的。玻羅定是把具有豐富的俄羅斯地方色彩的曲趣,放進交響曲這種德國保守的框框裡。釋放出來的氣氛,很像是一首大抒情詩。如上所述,此曲在1876年完成,這一年布拉姆斯也完成他的第1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為此曲花21年的時間。玻羅定並沒有給此曲名稱,但在交響曲完成後,隨史塔塞夫稱呼此曲為「勇士」(Épique)。原來此曲第1樂章一開始,弦樂器的齊奏以強音奏出很雄壯的主題,而這主題會在作品中循環出現。
第2號交響曲決定1877年2月在俄羅斯音樂協會的演奏會上首演。沒想到第1樂章與第4樂章的樂譜遺失了,要重新寫樂譜。只是在大學教書的工作太忙,沒時間重寫。事有湊巧,這時候玻羅定竟病倒,只好向大學請一個月左右的病假,病假期間正好補寫遺失部分的樂譜。他在信函中説:「身體欠安,躺在床上。不幸又發高燒,很不舒服。偶爾急匆匆補寫交響曲第2號遺失部分的管弦樂總譜。」
首演是1877年在聖彼得堡由愛德華‧納布拉夫尼克(Eduard FrancevičNápravník)指揮舉行,沒有成功。
「我們都覺得不滿意」(李姆斯基-柯薩可夫),「有些聽眾發出貓兒叫春的聲音,有些則引起鬧場的喧嘩」(迪阿寧(AlexanderPavlovich Dianin) 俄國化學家,玻羅定女婿),「玻羅定先生的交響曲沒有獲得共鳴」(伊瓦諾夫),「在材料的處理、用法方面,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居伊)。
這些評論,讓玻羅定很洩氣。雖然李姆斯基-柯薩可夫説,此曲本來可以是更傑出的作品,但有些樂評家想以此曲證明玻羅定是無能的作曲家,弄得玻羅定差點喪失自信。還好,葛令卡的妹妹柳德米拉‧謝斯塔科娃(LyudmilaShestakova,1816-1906)寫充滿慈愛的信鼓勵他:
「我想祝福你交響曲的未來命運,請相信我的話。…如果有些部分被演奏得很糟,或是還沒有被啟蒙的聽眾對此曲不發生共鳴,那都沒關係。總之,幸好有演奏此曲,因為無論如何此曲就會成功。請把這封信留下來,然後在10年後再拿出來看,你就知道我講對。」
有朋友們的鼓勵,玻羅定自己也發現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給銅管樂器負擔太多樂段,於是在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協助下大幅修改管弦樂編譜,於1879年由李姆斯基-柯薩可夫首演改訂版,這一次就獲得大成功,這已距離開始構思譜寫此曲時有10年的歲月。1882年,玻羅定著手創作交響曲第3號,但這首作品與歌劇「伊果王子」一樣沒能完成。這兩曲後來都由李姆斯基-柯薩可夫與葛拉祖諾夫補續上演。
交響曲第2號與歌劇「伊果王子」是玻羅定的代表作,而這兩者在内部有很深的關聯性。就像玻羅定自己所説,這首交響曲是在創作「伊果王子」過程中誕生,兩者共有素材與氣氛。玻羅定敘述這首作品説:「第1樂章描寫俄國勇士們的集會,第3樂章是遊唱詩人的形象,終樂章是勇士們的饗宴。」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稱呼此曲為「英雄交響曲」,朋黨們則有時稱此曲謂「第1流交響曲」或「獅子交響曲」。交響曲第2號是沒有任何複雜東西的音樂,這麼單純明快而易懂的交響曲大概也很少見。簡單來説,只是在易記的旋律上,附加和聲而已。少有旋律糾纏的對位法部分,也不會出現難澀的和弦。那此曲是否是一首幼稚的音樂?絶不。有許多大指揮家都録製此曲的唱片(請參閲英文版維基百科「Symphony No. 2(Borodin)」條的「Selected discography」項),可見此曲多有魅力。
有更有趣的事實。1900年左右,巴黎的音樂家、詩人等人組織藝術集團的幫派,他們竟以口哨吹著玻羅定的這首交響曲第2號開頭的主題做為他們的秘密暗號。這個幫派支持1902年首演的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等新藝術。其成員中有拉威爾、法雅等人。着迷玻羅定的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還不少,尤其是拉威爾還寫所謂「玻羅定風格」的鋼琴曲,寫達夫尼的全體舞時,在鋼琴的譜架上,放着「韃靼人」的樂譜。交響曲第2號與「伊果王子」並行作曲,兩者有相似的氣氛,因此喜歡「韃靼人之舞」的聽者,也會喜歡交響曲第2號。
那段幫派當做秘密暗號的主題,本來是預定要做韃靼人之合唱的主題。粗獷又充滿活力的節奏,異國風味又易於親近的旋律,萬花筒似不斷變化的和聲,這些都會抓緊聽者,沁入心中,不久就把聽者迷住不放。此曲是密藏這種魔力的音樂。
這首交響曲使用很多俄羅斯旋律,全曲有4個樂章:
第1樂章 快板(Allegro) b小調,2/2拍子。奏鳴曲式。
(Jean Martinon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youtu.be/Z3e6CPLBZWI
這是使用許多俄羅斯民謠,像俄羅斯的冬天那麼嚴厲而有力的音樂。
開頭那有力的第1主題(譜1),
好像嚴厲的冬將軍顯示他的力量。這主題會反復幾次後,木管出現D大調快活而很活潑的(Animate assai)旋律,然後在巨人的步伐似的旋律中,由大提琴提出3/2拍子少許活躍的(Poco meno mosso)第2主題(譜2)。
這旋律是依據俄羅斯民謠而來。呈示部以弦樂器沉重的尾聲結束。
發展部以弱音使用第1主題的素材,先由定音鼓開始,再加入低音管、單簧管以及其他樂器。依式再現主題後,除了長笛的全樂器總奏,以激烈聲響的尾聲結束樂章。
調性的設計跟別人不很一樣。這樂章是b小調,第2主題則為D大調。這沒什麼問題。但在發展部轉到較遠的降E大調,經過C大調而回到b小調。然後第2樂章是F大調,第3樂章是降D大調。
有一齣音樂劇「命耶運耶」(Kismet),劇中音樂都使用玻羅定的音樂。這首交響曲中的主題與動機,也免不了出現在該劇中。例如這樂章開頭的第1主題動機,就成為該劇的主導動機,代表命運。1955年,此劇由MGM公司搬上銀幕。戲劇開始不久,男主角有一首歌曲「命運」(Fate)就使用第1主題旋律
https://youtu.be/6Ux2XqHE2rc (第1幕開場不久的歌曲)
https://youtu.be/-caHOx7xfNg (第1幕末尾男主角溜出皇宮的舞蹈場景)
第2樂章 詼諧曲,最急板─稍快板(Scherzo. Prestissimo-Allegretto) F大調─D大調,1/1─6/4拍子。
(Jean Martinon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sStAP7zghRw
可愛又美麗的樂章。最急板的詼諧曲由銅管的和聲開始,弦樂撥奏接下去。拍子是1/1,F大調。等到木管吹奏旋律時音樂就加強其勢,出現有切分音特徴的旋律。稍快板的中間樂段是D大調,6/4拍子,單簧管與雙簧管、長笛,在三角鐵與豎琴陪伴下奏出温柔甜美旋律。這旋律被其他樂器接下後,再現急促的詼諧曲而結束樂章。
第3樂章 行板(Andante) 降D大調,4/4─3/4拍子。3段體。
(Jean Martinon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youtu.be/hsXEFyro-0o
這樂章怕是全曲中最迷人的一段音樂,所釀出的意景,像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寒地的落日,夕陽雖紅,空氣卻寒冷,孤寂。
單簧管的獨奏,在豎琴伴奏上奏出古老的俄羅斯旋律。圓號接下單簧管的獨奏,唱出遊唱詩人的歌。寫這種帶有孤寂傷感的音樂,是玻羅定所擅長的。在這美麗的旋律之後,弦樂器的顫音煽動不安情緒,木管樂器相互交談。
在豎琴分散和弦伴奏後,進入稍活潑的(Poco piu animato)中間樂段。中間樂段的旋律也出現在尾聲部,最後單簧管與圓號再現開頭的旋律,靜靜結束樂章,但第2小提琴以較弱音延長,直接進入終樂章。
第4樂章 快板(Allegro)B大調,3/4拍子。奏鳴曲式。
(Jean Martinon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youtu.be/iNQRiwQsNys
像節慶一樣活潑熱鬧的民俗舞蹈樂章。3/4、2/4、4/4、3/2等節拍頻頻轉換出現。敲擊樂器也很熱鬧,還加進鈴鼓、鈸、大鼓等,聽來像是載歌載舞的宴會。樂章開始於低音管與低弦的切分音,這切分音旋律,會令人想到「韃靼人之舞」。高音弦與管樂器在切分音旋律上奏出第1主題。之後,單簧管與短笛高歌第2主題。這主題與第3樂章開頭圓號獨奏旋律相關聯。經過一陣強烈節奏處理後,進入發展部。
在發展部有長號與大號沉重的旋律。馬上進入快板,經雄壯重厚和聲,加上敲擊樂器的強壯音樂而到再現部。再現部依式再現呈示部,築起高潮後激烈華麗的結束全曲。
在這樂章中,弦樂器、低音管以外的木管樂器主要擔任旋律部分,低音管與銅管樂器主要擔任伴奏與旋律的基礎部分,敲擊樂器尤其是定音鼓與鈴鼓,有不少很醒目的聲部。
(Karel Mark Chichon /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http://youtu.be/FmUsL6biV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