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04 14:57:49| 人氣14,88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舒伯特:聯篇歌曲集「冬之旅」(1)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冬天在路樹下獨自行走,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起「冬之旅」的第1首「晚安」(一般都譯做「晚安」。其實做「再會吧」還比較恰當,我還很想做「別了」。)每年冬天,我都想趕快把這舒伯特的名作介紹給愛樂者,但每年都沒寫,今年就分幾次談談吧。網路上也有許多文章,讀者以「舒伯特 冬之旅」為關鍵字搜尋,會得到許多從不同觀點討論此傑作的文章。
 
「冬之旅」(Winterreise,有時做「冬季之旅」)作品89,D911是舒伯特在1827年(去世前1年)譜寫,總共包含24曲的聯篇歌曲集,是他3大歌曲集中最受歡迎的作品。全曲更分為兩部,第1部在1828年1月出版,第2部的校訂則要等到當年秋天才完成,並在舒伯特逝世後才出版。歌曲內容描寫失戀的年輕人,在絕望與悲痛中,離開街坊,在寒冬裡流浪的樣子。
這套聯篇歌曲集歌詞的作者韋廉‧穆勒(Wilhelm Mller,1794 –1827),是德國東部小都市德紹(Dessau)人,這城市在維也納北方數百公里的地方,歌曲集第5首「菩提樹」(Lindenbaum)指的是與穆勒有關的西洋菩提樹,與釋迦有關的印度菩提樹不一樣。
 
「冬之旅」並不是一齣歌劇,但敘述一個年輕人失戀後的故事,而這些詩詞與音樂,會讓聽者「看到」一片荒涼的被冰雪封閉的冬天景色,更感覺到在厚冰之下,有一股熱淚與燃燒不已的熱情之火,想要溶化這厚冰。舒伯特生前的朋友,常叫他是「我們的戀愛歌手」(unser Minnesaenger),這歌曲集的每一首歌,都噴出「燃燒不已的熱情」。雖然歌曲集讓聽者「看到」的是水墨畫似的只有黑與白的荒涼景色,但讓人感覺到的,是熱情四溢的充滿感動的世界。
 
據大舒伯特10歲的朋友J. 史包恩(Josef von  Spaun,1788-1865)所述:「法朗茲在構思或譜寫這部曲集時,情緒很低落,甚至不想見別人。問他理由,他就說:『你們遲早也會知道』。稍後,他邀我們到蕭伯(Franz Ritter von Shober,1796-1882)」家,說:『在那兒唱很激動的歌曲集給你聽』。還說:『我想知道你們聽到之後,會覺得怎麼樣。因為這次的歌曲,比起別的更打動我的心。』朋友們聽他的演奏,沒人說話。其實,大家都不很懂。…打破沉默的是蕭伯,說『其中真正喜歡的只有「菩提樹」一曲』。法朗茲靜靜的說:『那沒關係。但是我比任何其他歌曲,更喜歡這些。總有一天,你們也會這樣。…也會這樣。』」。
 
顯然穆勒的詩憾動了他的心,但更讓他動心的是如何創作出這些詩的意境。舒伯特的歌曲,歌詞與音樂相輔相成,兩者形成一個世界、一個小宇宙。歌詞所佔的份量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要欣賞他的歌曲,不能偏重歌詞內容。(當然其他不少作曲家的歌曲作品都需要如是觀。)不過,歌詞內容還是需要瞭解,因此建議讀者,在欣賞歌曲時,最好拿歌詞的翻譯本對照欣賞。翻譯未必是嚴謹的文學翻譯,只要能瞭解內容即可。只要聽者願意多花這點勞力,那這些歌曲作品所給的感動,必然比泛泛而聽的多得多。
 
歌詞作者韋廉‧穆勒是1794年在德國東部德紹誕生的浪漫主義詩人,舒伯特的3大歌曲集中,有兩集(「冬之旅」與「美麗的磨坊少女」)都以他的詩為歌詞。然而穆勒本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舒伯特的音樂。這位詩人有時被稱為「希臘人的穆勒」。因為他受到為獨立而抵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希臘人感動,曾從軍當義勇兵。他參加某文學家主持的團體逐漸露出頭角,並在收集77篇浪漫詩詞的詩集「法國號手的旅行」中,刊登「美麗的磨坊少女」,其中一部分,由德國作曲家路德威‧貝爾嘉(Carl Ludwig Heinrich Berger,1777 - 1839)先於舒伯特譜成歌曲。
 
「冬之旅」的前半12曲的詩,原來刊登於1823年在萊比錫出版的年鑑「烏拉尼亞」(Urania,女神,掌管天文之繆斯。)上,引起舒伯特之注意。到1827年,舒伯特在上述「法國號手的旅行」中發現全部24篇詩作,就開始作曲。這時穆勒已作古(才33歲)。穆勒的評價並不高,甚至於有人說,如果舒伯特沒有為之譜曲,恐怕已經被世人忘掉了。除此之外,舒伯特最後作品「岩石上的牧羊人」(D965)的一部分,還使用穆勒的詩作「山裡的牧羊人」。
 
一般來說,旅行總是有其目的地。在目的地等待的,或許是歡樂,或許是美麗景色,或許是新環境、新生活,這些大概都是我們自己規劃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行李再重,都不為苦。然而「冬之旅」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主角背負受創傷的心理重擔,心裡想著死亡漂流,在冬天裡走著,茫然不知目的地。許多人喜歡旅行,而且大部分是自願出去走走。但這套歌曲集的主角,是沒辦法待在當地,因而只好出走的,而且沒有目的地。這裡找不到救助。
 
有人說,舒伯特把自己投影在這套詩集的年輕人的身上。穆勒的24篇詩都很灰暗,舒伯特為這些詩譜出音樂,結果氣氛更為暗淡。舒伯特寫這些音樂時才30歲,一般來說,這時候人生才要開始。這種年紀,應該要講對未來的夢想。但是舒伯特已對人世失望,還覺得死亡已走到身邊。為什麼這樣?1823年以來,舒伯特的健康逐漸下滑,生活病困,性格轉暗,經常想到死亡。尤其1827年貝多芬的去世給他很大的打擊。其實,舒伯特有不少收入。他的歌曲,有許多都出版,暢銷。只是他沒有理財的觀念,以致經常從一個朋友家轉往另一個朋友家居住,過活。
 
穆勒創作這套「冬之旅」,先發表「晚安」(Gute Nacht)到「孤獨」(Einsamkeit)的12篇,再在別的雜誌發表第2部中除去「郵車」(Die Post)與「幻影」(Tuschung)以外的10篇,後來再增加上述兩篇,並更換其中數篇的順序,重新以24篇聯篇詩作發表。
 
舒伯特為這些詩作曲時,把最初發表的第1部認為是已完成的作品。這在他的手稿第12曲「孤獨」最後,註明「完」(Fine),其調性與第1曲「晚安」同樣採用d小調這件事可以窺知。很可能是舒伯特正準備要把第1部出版時,發現後面還有12篇詩詞,馬上又開始譜寫後12首。這時有些部分依照穆勒變更的順序,以及一小部分單字或字行的變更,但也有些部分不依照穆勒的變更。這或許來不及重新考慮即將付梓的第1部,但從第2部各曲的順序,以及有時還更動原詩的韻腳來看,舒伯特很小心設定主角的心情與流浪歷程,建構自己所想的音樂,刻意沒有按照原詩的次序與用字。
 
同樣是使用穆勒的詩詞,「美麗的磨坊少女」描述年輕徒弟在旅行中遇到磨坊少女,戀愛與失戀,最後投河的經過,而在「冬之旅」中,年輕人一開始就在失戀狀況。作品中沒有提及詳細情形,只知道他離開街坊,開始無止境的旅程。全曲充滿「疏失感」「絕望與悲哀」「對無法獲得、且已失去的事物之憧憬」等無可奈何、無處安排的感情,惟一的慰藉是毫無目標地繼續流浪。
 
1828年舒伯特忽得腸胃病,11月19日在他哥哥家裡去世,在世只有31歲又9個月。

台長: 雲翁
人氣(14,886) | 回應(3)|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歌曲 |
此分類下一篇:舒伯特:聯篇歌曲集「冬之旅」(2)
此分類上一篇:巴赫:聖誕神劇(下)

viriya
衷心感謝所上載的古典音樂的學問。
2014-02-13 07:49:23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4-02-13 12:28:11
ㄅ11
非常好
2016-11-06 12:43:40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6-11-07 09:24:56
Yvonne
聽完冬之旅的演出再回來看您的介紹更能體會其中的意境~謝謝分享
2016-11-07 17:39:00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6-11-08 10:21: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