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以及其早期作品,請參閱本台「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一文。
貝多芬開始創作作品18的6曲,是在1790年代的後半期,並於1801年出版。海頓在1799年69歲時譜寫弦樂四重奏曲作品77,1801年創作神劇「四季」。莫札特則在1791年譜作安魂曲、單簧管協奏曲、歌劇「魔笛」等作品。這些音樂都是很成熟的作品,在其根底的是古時上級社會的優雅,樂音似乎也令人感覺到華貴充裕,平穩不勃。而30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弦樂四重奏曲,卻帶來很大的衝擊。堅強的凝聚力與集中力,激烈的感情表現,其中又有悠然的優雅,這些因素都安排得很均勻,而把聽者身不由己的引進音樂的世界。
第1號F大調弦樂四重奏曲並不是貝多芬譜寫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曲。第一首是第3號D大調,只是在出版作品18的6曲時,聽從朋友的建議,把F大調的一首放在最前面做為第1號。完成第1號F大調第1稿的時間至少在1799年6月25日以前,出版前還在修改。貝多芬與他的朋友把這一首放在最前面,大概是企圖以此曲給世人一個衝擊,一鳴驚人,而這首作品的確也達成這個任務。
這首作品共有4個樂章,除第2樂章外,都有明朗的曲風。
第1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全樂器以齊奏提出弱音的第1主題。這一瞬間,音樂裡出現海頓與莫札特不曾有過的世界。聽者一開始就被拉進貝多芬的緊張世界。這一主題直接表示心裡的嘀咕。嘀咕兩次之後,第1小提琴跳到高8度的音域,流暢的唱出第1主題,而其他三者給他附加美麗而豐裕的和聲。之後,又以齊奏提出開頭的音型,但這一次是以強音提出。然後,美麗的音樂含着緊張感暢流下去。光是開頭的20小節,聽慣海頓與莫札特的聽眾,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很像史塔溫斯基的「春之祭禮」首演時,給當時聽眾很大的衝擊一樣。平靜的祈禱、衝動的吶喊、喜悅的笑臉等感情直接表現在音樂中,聽眾的心情與貝多芬的音樂發生共鳴,不知不覺聚集在音樂裡。第2主題是附有圓滑線的溫柔旋律,四把樂器好像在很親密的談話。
到開展部,除了緊張感外,還表現激烈的感情。這是海頓與莫札特所沒有的貝多芬風格密度很高的音樂。到開展部末尾,第1小提琴開始奏出8度的下降音階時,大提琴刻出那有名的命運動機的節奏。這單純的8度下降音階逐漸增加力量,再加上升音階而使音樂高昂,最後衝進再現部。
再現部與呈示部開頭完全一樣,由全樂器齊奏第1主題開始,只是這一次不像呈示部那樣弱奏,而是以強音演奏。這一部分是第1樂章音量最大的部分。趁開展部的緊張感與興奮衝進再現部的音樂,不一會兒就轉為弱音而平靜下來。再現部並不單純重複呈示部,而有種種變化。
貝多芬慎重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弦樂四重奏曲開始得非常成功。他給當時的愛樂者出乎意料的驚嚇、困惑、刺激、感動與狂熱。以開頭的兩小節動機發展整個樂章的手法,也預示貝多芬後來的作曲技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T3llpugkfs
(Clarinet ensemble Sonorite)
樂譜:
第2樂章:深情而熱情的慢板(Adagio affettuoso ed appassionato)
據說,貝多芬寫這一樂章時,心裡想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墳墓場景。在這時期的貝多芬來說,這是很少有的悲慟意念。
這一樂章與具有衝擊力的第1樂章成對比。第1小提琴在d小調3連音符的和聲伴奏上,唱出充滿悲傷的旋律。這種音樂,與莫札特的這類音樂很不一樣。這旋律從延長的樂音慢慢上升到高音。到樂章最後,音樂從弱音轉為強音,再以最強音吶喊,但是馬上轉入弱音,最後以最弱音結束。這像是從心底下絞出悲慟感情後,力盡而停下來。
(Alban Berg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frC6C_hM7s
(Quator Mosaiques)
樂譜:
http://erato.uvt.nl/files/imglnks/usimg/2/24/IMSLP01543-OP18_NO1_2ndMvt.pdf
第3樂章:詼諧曲:甚快板 (Scherzo:Allegro molto)
貝多芬在感情濃郁的第2樂章之後,不安排優雅的小步舞曲,而放置了成對比的詼諧曲。這種做法,正給聽眾覺得他呈現的是嶄新的弦樂四重奏曲。這應當給當時的聽眾不小震撼。貝多芬以爽快的音樂轉換聽眾的心情。
(Alban Berg 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ycoVpBO6U
(Quator Mosaiques)
樂譜:
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2/2d/IMSLP01544-OP18_NO1_3rdMvt.pdf
第4樂章:終曲:快板 (Finale: Allegro)
貝多芬在中期以後作品的終樂章,常常是逼人的有力音樂。在這首第1號弦樂四重奏曲裡,雖然不乏貝多芬的要素,但還是偏向海頓的樣式。
樂章開始於第1小提琴急速的3連音符,其圓滑旋律與接在其後由四弦斷奏的短脆樂音,呈現一種爽快感。這3連音符音型與斷奏音型在這樂章中到處出現。中間也會出現很溫柔的旋律,這種地方很會感覺到貝多芬的風格。這一樂章有海頓的明朗與莫札特的優美,雖然不是奏鳴曲式,卻有奏鳴曲式般的長大架構,並有對位法似的緊張感與逼人的尾聲,這也會令人感覺到貝多芬的風格。
整曲4個樂章聽來,會令人覺得弦樂四重奏曲踏入新的境界。
(Alban BergQuart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3xcKPYBQU
(QuatorMosa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