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在他一生當中寫了19首圓舞曲。其中現在廣為演奏的是生前出版的第1號到第8號的8首,與逝世後發現手稿而出版的第9號到第13號(均有作品編號),還有1首第14號是沒有作品編號的,共14首。從第15號到第19號的5首,主要是他學習時期的習作,雖有獨創性,卻很少被演奏。
蕭邦不很喜歡維也納圓舞曲。他所寫的圓舞曲,是精緻的沙龍風格圓舞曲,會令人聯想法國巴黎的社交界。他的圓舞曲有實際可以拿來跳舞的,也有吐露內心情感而不適於跳舞的。有許多是借圓舞曲節奏寫出來的抒情詩,更有一部分帶有馬厝卡風格。蕭邦的天賦,即使用圓舞曲這種平常不過的節奏,都可以發揮其獨創性。這些音樂比較容易彈奏,因此常用來開始演奏蕭邦鋼琴曲的入門作品。
蕭邦在19歲時到維也納旅行演奏,以優雅的演奏風格迷住維也納的聽眾,他在維也納初次登台時,得到華麗的成功,其名聲遠播國外。當時在音樂之都維也納正流行約翰‧史特勞斯的優雅的維也納圓舞曲。幾年以後,他離開波蘭而再次赴維也納時,曾受對波蘭與俄國的對立不以為然的奧地利人冷落。當時他在手記上寫道,「為什麼他那具有獨創性的藝術與演奏不受歡迎,而那千篇一律的陳腐的實用舞曲受那麼大的歡迎。維也納聽眾的趣味水準,真值得懷疑。」
他的圓舞曲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1. 舞蹈用的圓舞曲
2. 借圓舞曲節奏表現自己內心的抒情詩
再YouTube上可以找到往年的許多大師演奏此曲。現代演奏家(包括童年)演奏此曲的更是不勝枚舉。
此曲大概是蕭邦19首圓舞曲當中最通俗的一首。是快活優美易懂易親的作品。而其內涵也較少蕭邦獨特的詩情、孤單、哀愁等要素,也較少其他作品常有的獨創性。這是在他的圓舞曲當中最接近在沙龍文化裡優雅跳舞的音樂,事實上也在芭蕾「仙女」中使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此曲,倒有點奇怪。
此曲採三段體,但有許多主題以對等關係出現、展開,其架構很獨特而有連接曲的風格,卻較少統一感。先是只用降B音的序奏,然後進入出現有名的降E大調主題與接下來的在右手的同音連打的降A大調主題部。然後是中間部與主題部之再現,以及尾聲。其架構並不很緊密。演奏此曲不需什麼很難的技術,比較要克服的是在全曲中頻頻出現的6個同音連打。
第2號 降A大調,作品34-1「華麗的大圓舞曲」(1835)
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tKazGAjfgA
Evgeny Kiss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ro3AaSaSU跟第1號一樣走「華麗的大圓舞曲」路線,卻有豐富優美內容的圓舞曲傑作。此曲與第5號是最難演奏的兩首。
曲採三段体,在降A大調序奏之後,出現也是降A大調的主部。在主部有右手保持6度音程還奏出優美的主旋律部分,與包括急速彈奏(pralltriller)的輕快過門句部分。之後有突然由降D大調轉為降E大調,而又降A大調的華麗的終結部。急速跑上去的音階、和弦連打等是較難演奏的部分。中間樂段也採A-B-A的三段体,而其終結部則變更主部的調性,以降G大調、降A大調、降D大調的形態登場。主部的再現大致與呈示部相同,最後是驅使高難度技術的華麗尾聲。
第3號 a小調,作品34-2「華麗的大圓舞曲」(1831)Horowitz: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M9UG0nuUI
Rubinste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uzz0FK7UI充滿哀愁的馬厝卡風格抒情詩。不過其情緒甜美而不灰暗。從a小調轉到C大調時,有一點懶洋洋的,也有一點清爽。蕭邦的天才,能夠把互為矛盾的情緒,封進一首曲子裡面。抒情詩之後出現的A大調旋律,聽來令人感到一些空虛。a小調像是獨語的過門句,具有莫名的憂鬱情緒。在樂曲中到處可以感覺到「鋼琴詩人」蕭邦的獨創性,但演奏技術上,算是最容易者之一。不過,是一首傑作。
第4號 F大調,作品34-3「華麗的大圓舞曲」(1838)
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8AnAeNJlmY
Bun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qVjcuEWLA(後半段為英雄波蘭舞曲)
有短小尾聲的三段體。速度極快的快活圓舞曲,其迴轉的走句,會使人想起後面作品64-1圓舞曲。此曲在蕭邦的圓舞曲當中不算是特別出色的,只是1985年布寧在蕭邦鋼琴比賽時,選擇此曲,並以超級特快,表現出嶄新而自由奔放的演奏,讓當場的審查員與華沙的聽眾大吃一驚。此曲就從此有名了。
第5號 降A大調,作品42(1840)Rubinste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ZvixvJKmwI
Yundi L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08bftfuBW0此曲有時候也稱「大圓舞曲」,是帶有長大尾聲的三段體。在一段震音之後提示的主題,在左手3拍子的節奏上,奏出2拍子的旋律,形成複合節奏。之後右手處理8分音符的急速過門句。隔着這過門句交替出現的旋律很優美,最引人的是在c小調與降A大調之間擺動的不穩調性中表現出來的憂鬱纏綿情緒與樂音糾葛部分。這部分飄散出瀟灑豔麗的氣氛,還流出極為浪漫的情趣。最後重複複合節奏的主題與8分音符的急速過門句後,有段演奏效果極高的華麗尾聲,並以變形齊奏結束。
此曲或許是在蕭邦的圓舞曲當中有最高的內容,並需要最高演奏技巧的傑作。
第6號 降D大調,作品64-1「小狗圓舞曲」(1846-47)
Daniel Barenboi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kfibWlWeP4
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sSRvHamls此曲很短,因此也稱謂「1分鐘圓舞曲」,不過真正演奏起來有將近2分鐘長度。
蕭邦的情人喬治‧桑養一隻小狗,牠有追着自己尾巴團團轉的習慣。據說,喬治‧桑要蕭邦把小狗團團轉的樣子用鋼琴描寫出來,於是譜成此曲。這是一首很快活的作品,而中間樂段有鋼琴詩人蕭邦的優美世界。有人也喜歡主題在很長的震音之後,若有所思的再現的情緒。
第7號 升c小調,作品64-2(1846-47)Horowitz: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SVW_O5DlQM
Virginia Luque(吉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zfmWzNU9XA充滿馬厝卡風格哀愁的美麗作品,音樂中滲透出蕭邦晚年的心境。三段體。主部由馬厝卡風格的抒情詩與迅速運動的8分音符旋律所構成。與喬治‧桑的戀情已達尾聲,有種莫名的死亡預感漂浮在樂句裡。中間樂段的降D大調旋律很優美,但已顯出濃厚放下一切的色彩,引起聽者的傷感。是蕭邦圓舞曲中,最傑出作品之一。
第8號 降A大調,作品64-3(1846-47)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mZagRZCjs
Wilhelm Fisch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P-TdjJt_U是一首快活優美的圓舞曲,不像是晚年作品。那清爽的詩意,在19首圓舞曲當中無出其右者。在快活當中,也會感覺到一絲溫柔。中間樂段是開始於C大調的旋律,其2拍子系列的節奏很有妙趣,像是吐露出蕭邦心中的馬厝卡精神。
第9號 降A大調,作品69-1「告別」(1835)Rubinste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0Hc2l2qYc
這首作品是蕭邦獻給他第2個戀人瑪麗亞‧沃津斯卡(Maria Wodzinska)的愛的抒情詩,因此有時稱「告別」。不過全曲的情調沒有因失戀而傷心的蕭邦的影子,倒是好像蕭邦在向戀人傾訴思念之意。1835年正是他在談戀愛時期。
他跟瑪麗亞訂過婚,但在1年之後,瑪麗亞的雙親給他一封信,沒告訴他任何理由就毀棄婚約,讓他陷入悲傷中。據說他把瑪麗亞送來的情書束成一堆,還附上她給他的玫瑰花,上面寫「我的悲傷」,一生都帶在身邊。這是蕭邦去世後才發現的作品,他把這首作品做為自己回憶的音樂,一生都很慎重的保留起來。這或許是天才作曲家在命中注定。
第10號 b小調,作品69-2(1829)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PmVlmd7koQ
Ashkenaz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G-kOTMgaA哀愁從音符間滲出來。蕭邦譜作此曲時是19歲,正當多愁善感的時期,又已具有以樂音表現其情感的技術。一般來說,這種年紀的年輕人應當充滿希望,對前途有無限憧憬。蕭邦卻不然,他的身體虛弱,因而有莫名的絕望感。這種感覺,讓他年紀輕輕的就寫有眼淚味道的作品,形成作品裡的陰影。
第11號 降G大調,作品70-1(1835)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GQvnAZjWwA
Anna Malikov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TQTRio8Hhs19首圓舞曲當中,與作品64-1「小狗」並稱最短的作品。三段體。主部為不斷跳動的華麗旋律,中間樂段是夢幻似的優美和聲旋律。
第12號 f小調,作品70-2(1843)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p1FcyM6yHE
Anna Malikov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nbpHy3Aig雖然說是f小調,但降A大調的份量佔得較多的音樂。節奏緩慢而優美的圓舞曲。有點過於傷感,但還算是抒情的作品。
第13號 降D大調,作品70-3(1829)
Rubinste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Tuc4KW_OE0
Idil Biret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FLCjmGmzM蕭邦19歲時的作品。當時他熱愛初戀情人康絲丹崔‧古拉德柯夫斯卡。他寫給朋友的信上說:「我很悲傷。因為我發現理想的女性…這半年來,每個晚上都夢見她,但是我一句話都沒跟她談過。想念着她,結果譜成了我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第2號鋼琴協奏曲)。今天早上我寫了這首圓舞曲,我要把它送給你。你一定能體會我在此曲中間樂段左手高音部所表現的我的思念。」可見此曲是他思念理想的女性,而把自己內心撰寫在音樂裡面的夢幻似的抒情詩。就像他所說,降G大調中間樂段左手的音形很特別,左手最高音降E音,充滿思念愛人的熱情,或無從排遣的無奈情緒。這像是發自內心的寂靜的呼喚,很能打動聽者之心。這是以最高的形狀,把思念女性的感情予以昇華的傑作。
第14號 e小調,(遺作)(1830)Lipatt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7Kxh8FAsM
Evgeny Kiss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cF4HrfF_xw此曲是學習鋼琴的學生喜歡演奏的演奏效果很高的作品。三段體。8小節序奏後,提出e小調很有躍動感的主題。由於跳躍句形很多,因此在蕭邦的圓舞曲當中,屬於演奏技術較難者。相對的,以E大調開始的中間樂段,則甜美優雅,釀出短暫的溫柔。簡短再現主題之後,進入華麗的尾聲部而結束。跟第1號、第2號、第5號一樣,屬於演奏技術較難的華麗舞蹈用典型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