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孤獨的感受。
然而,我們如何面對孤獨,或是根本害怕孤獨,逃避孤獨呢?
孤獨是一種享受,我希望孤獨,所以我常常告訴自已,我是個孤獨的人。當我感覺孤獨的時候,我會與自己對話,而在人群中,我更感到孤獨如影隨形;
蔣勳說:「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
在詩詞文學,中我們讀到許多關於孤獨的意象,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詩句中有來自心底最深的孤獨,但卻呈現出一種美感,這就是孤獨的完成。
《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獨處的經驗,就不會慬得如何與別人相處。
從這句話可以了解孤獨是飽滿的,因為飽滿,則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自然對話,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與自我相依存的圓滿自足。因此也能與外界和諧共處。
其次孤獨與孤單、孤僻、孤寂,在意涵上有一些差別,孤獨指一種精神上的遺世獨立,一份對生命本質或真理的思辯,舉例來說,假設生命是沒有意義的,而一切終必成空,那麼你會好好地活著嗎?你還有追求的夢想嗎?
孤獨也是一種顛覆,不是外在的眾說紛云,而是面對內在心靈衝擊的省思。蔣勳在本書中,從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與倫理六個方向,來探討孤獨;並提出儒家文化對於特立獨行的壓制,基本上,中國文化精神的主流較重視人與群體的關係;一般人的價值觀、倫理觀,在本質上都受到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所影響。以致於西方文化的衝擊,有許多的情感,思想,沒有機會與自己對話,在道德禮教,外在的形式之下,產生了極大的孤獨感。
換句話說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與倫理這六種孤獨,乃是因為對抗群體文化之下所形成的產物;隨著個人意識的覺醒,心靈的思考啟發,人要找到特立獨行的存在價值,在面對這六件事而「仰天長嘯」的同時,自然能覺察感受到、「斯人獨憔悴」的孤獨感。
書中舉出了一些文學著作和歷史故事,如以《金瓶梅》說明情慾的孤獨;《水滸傳》和作者本人的小說《舌頭考》說明語言的孤獨;《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和革命先烈,說明革命的孤獨;魯迅的《狂人日記》和殺人犯陳進興,詮釋暴力的孤獨,《世說新語》中的竹林七賢、武俠小說...等,解釋思維、倫理的孤獨,但其間又相互閞連,讓讀者從各個角度去探討孤獨,而增加了孤獨在定義上的的深廣度。
六大孤獨中,因個人看待生命的價值態度,和生活的經驗環境,面對孤獨的感受,在深淺上,有所不同,而每一個時代各民族,都有新的,不同的價值與道德觀,我們很難說哪一種孤獨感最深重?但以我個人的體會,思維與語言,應該是最常見的孤獨感;或許有些人的孤獨,未必涵蓋在書中的六大類裡;那也無妨於孤獨的真諦。
重要的是孤獨到底為我們的人生,創造了多少價值?
為什麼人寧願孤獨的一個人活著,也不願屈從流俗,門庭若市。因為人只想做真正的自己,即便是很卑微,潦倒,卻是活出了自己的真實!
蔣勳在一開始就說,《孤獨六講》是他與自我的對話只是自己的獨白;或許正因為如此,讀者必須審視自已,與自己對話,人生百態,各人有個人的路,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平坦也好,荊棘也好,都得靠自己去走,沒有人幫得上忙。
孤獨也意味著自我承擔,儘管冠蓋京華,一屋子的人,你還是你自己。孤獨是百分之零點一的異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的出走,需要智慧和勇氣!
2011/4/29 閱讀筆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