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名是借用荒野保護協會的說法,保育社原本並沒有這麼「專業」的名詞,因為我們雖然名為自然保育社,但其實是賞鳥起家的,直到97、98級才開始慢慢加入植物辨識、夜間觀察(包含蛙類、昆蟲)、無脊椎動物等等。早期的時候,社團活動也以學術性質的觀察、繫放為主,服務性質的解說、展覽和營隊都是人數越來越多之後(也大約是97、98級當家的時期)才納入社團活動的。
因為大多數社員以賞鳥為主,所以學長姊會為自己取個「鳥名」,類似綽號,只是限於保育社內通行,很多人會用在社誌的簽名、BBS的ID或暱稱。無論如何,社員都會有個鳥名,其他社員也會記得,不過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有人用鳥名稱呼你,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想想如果有人取了個「東方環頸鴴」或「白環鸚嘴鵯」之類的鳥名,誰會叫那麼繞口的名字呢?
後來社團活動不限於賞鳥,所以可用的自然名也擴及其他類別的生物,例如有人用台灣大蝗、金線蛙、貢德氏赤蛙等。
其實最早我是考慮要用猛禽的做為自然名的。因為猛禽賦予了一個美好的意象,如王者般遨遊在天際,優雅,凜凜不可侵犯之姿,而任何一種的名字又都具有如此威猛的氣勢,鷹、鷲、鵟、鵰、隼。但是我是植物組長,選用鳥類的名字無異於「叛逃」。況且猛禽的形象僅限於天氣晴朗之時,因為他的身型過大,靠搏翅飛行太費力的,所以必須藉助熱氣流。陰天的時候,大冠鷲甚至只乖乖被大卷尾攻擊,毫無還擊之力。而遷徙性的猛禽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好天氣時出海,萬一天氣驟變,熱氣流消失了,也必須找就近的島嶼或船隻降落,否則不消多時就會體力耗盡,墜海而亡。
所以,還是挑一個植物的名字。然而台灣有4千種原生的維管束植物,比起不到500種的鳥類或30種出頭的兩生類,選擇更多,也更複雜。
用小葉冷水麻好了。這是一種平地常見的雜草,生命力超強,牆角、石礫旁、陰濕的地方都可以見到它。高中以前它是我最喜歡的植物,葉子生長的形式就像是無限延伸的碎形,一片小葉冷水麻就像一片迷你森林,蝸牛就像是小小的矮人徜徉其間,如果底下再鋪綴一片苔蘚就更完美了。可是「冷水」麻,意思是說它很冷嗎?意象雖好,名字卻很無力,不要。
用山蘇花好了。綣綣的嫩葉彷若初生的嬰兒的手,可愛極了;開展的葉子又獨具風格。可是山蘇「花」,幾時會開花呢?名不符實,不要。
用印度紫檀好了。高雄市栽了許多印度紫檀當行道樹,每到了六月黃花開滿枝頭的景色漂亮極了,即使落在地上也有繽紛之感。但它是外來種,不要。
黃鵪菜。有個菜字聽起來就遜掉了。小飛揚草。不好看。苦楝。名字太苦了。即使植物圖鑑和名錄拿出來一個一個翻,一個月之後依然沒有結論。
直到二下去太平山出遊的時候,看見了天南星。那時候是在翠峰湖旁的某條步道,可能是genji(或Jel,忘了)指著路邊的某棵草本植物,問:那是什麼?我看了一眼,說:好像在圖鑑上看過,應該是某種天南星。接著靈光一現,『天南星耶,多好聽的名字啊。』『長得又這麼特別,花就像是吐著蛇信的眼鏡蛇一樣』『長在鬱鬱的森林底下,真是太具有神秘的氣質了』於是將「天南星」列入候選名單。
回來以後當然要查一下天南星的資料,天南星屬(Arisamea)是屬於天南星科(Araceae)的植物,全世界有約150種左右,台灣約有10個分類群(註1)。天南星科的植物的花都是佛焰花序,亦即雄花、雌花沒有花瓣,都包覆在一個總苞裡。而天南星屬植物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開花的性別取決於當年的營養充足與否,是則開雌花,否則開雄花。因此說他是雌雄異株或同株都不算完全正確:若說是雌雄同株,但同一時間同一個體只會有一種性別的花;若說是異株,但今年開雌花的個體明年可能開雄花,皆有不足之處。對於這種特別的生殖方式,植物學上稱為副雌雄異株(paradioecious)。
那時候沒有一本圖鑑有比較完整的天南星的照片,所以只好「土法煉鋼」,一本一本翻,於是在《野花365》裡翻到了「長行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neum Schott)」這個名字,照片跟翠峰湖旁看到的差不多,不過小葉尾尖比較細長。「天南星」三個字已經是很好聽的名字了,加上「長行」兩個字簡直完美,況且還有長尾尖的葉子和吐著蛇信的花序,所以我決定了,就是它!用長行天南星作為我的自然名。以往社上用植物作為自然名的並不多,我只記得hugo學長曾用過「海金沙」,但是後來他也改用了「金線蛙」。
照片:長行天南星,2007.05.04攝於能高越嶺西段。
一株一葉或兩葉,假莖長於葉柄或接近等長,花序軸附屬物光滑,呈棍棒狀,寬度大於5mm。
照片:台灣天南星(註2),2007.05.04攝於能高越嶺西段。
一株一葉或兩葉,假莖長於葉柄或接近等長,花序軸附屬物光滑,呈絲狀,寬度小於2mm。
自然名確定之後,總要有些「昭告」的動作,所以BBS的暱稱都改成了長行天南星,那陣子社誌簽名也改了,不用KAKU而改用一張天南星的簡圖,用幾筆簡單的線條呈現他的掌狀複葉和眼鏡蛇般的佛焰花序。
後來才知道,《野花365》的那張圖片很可能不是長行天南星,而是蓬萊天南星(Arisaema taiwanense J. Murata,註3),但因為這兩種植物長得太像了,很容易被搞混。事實上,蓬萊天南星以往也被鑑定為長行天南星,直到1985年才由日本學者邑仁田正式發表為蓬萊天南星。不過,自然名已經取了,我也不太想再更動(其實是因為長行比較好聽XD),只是有時候簡化為天南星。
照片:短梗天南星(蓬萊天南星的變種),2006.04.26攝於中平林道。
一株一葉或兩葉,假莖短於葉柄,花序軸附屬物呈蜂巢狀,寬度通常大於10mm。
然而天南星這個名字太文藝了,一點也不符合我平常的形象,所以現實生活沒人這麼叫我。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也不常使用,通常是拿來放在BBS的暱稱。所以,如果你在某個BBS站看到有人的ID是KAKU,暱稱是天南星,簽名檔是鄭愁予的〈山中書〉,不用懷疑,那個人就是我。
其實後來我又認識了一種比天南星更令我讚嘆的植物,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它是一種喬木,冬季開著芳白的花而果實在夏季成熟,成熟開裂後的種子是紅色的,我喜歡它的嫩芽透過斑駁的陽光閃閃發亮的樣子。簡單而美好。名字是什麼呢?前面幾篇關於古道的介紹已經有提過了,請您自個兒猜猜看吧!
註1:當時看的資料是姚榮鼐老師編的《台灣維管束植物名錄》,目前不在手邊,所以上面列了幾種已經忘了。根據台灣植物誌第二版(Flora of Taiwan 2nd Edi.),台灣產天南星屬植物有9種2變種共11個分類群。
註2:台灣天南星與長行天南星極為相似,僅花序軸粗細有差異,其它如植株大小、小葉數目及寬度、總苞(整朵花序最外面的苞片)條紋顏色、花序軸附屬物顏色,兩種皆具有極大變異,不適合作為分類依據。
註3:邑仁田在1985年發表了2個分類群,蓬萊天南星(Arisaema taiwanense J. Murata var. taiwanense) 及短梗蓬萊天南星(或稱短梗天南星, Arisaema taiwanense J. Murata var. brevipedunculatum J. Murata)。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假莖較長(2-30 cm),假莖及鱗狀葉通常具有棕色或紫色斑點;後者假莖較短(2-10 cm),假莖及鱗狀葉灰綠色,通常不具斑點。兩者分佈也有地理上的區隔,前者主要分佈於台灣西部,後者分佈於台灣東部及屏東。但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將這兩個分類群併為同一種(Arisaema taiwanense var. brevipedunculatum僅被列為同物異名)。
補充:
1.台灣植物分類學會演講內容:2006.09.26發現天南星:
http://www.biol.ntnu.edu.tw/tsps/tsps_activities/tsps_activities_speech_95_1.htm
2.偷用網友的介紹XD: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balame/3/1267703321/200604180823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