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17 15:34:34| 人氣3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理直氣壯-傷人傷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理直氣壯-傷人傷己

上週收到一個LINE訊息,發訊息的人表示,因為我針對他的講話語氣、態度與內容非常強烈,讓他感覺很難過。

當下給他肯定的回應=「講出來很好 當下也感受到你的情緒反應 所以後來就不再講其他的意見。」

感謝這位發訊息者的意思表示,如同一位善知識,讓自己面對與省思本身的慣性反應。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是慣性批判

每當他人做錯或是有問題,常常是有話直說直言不諱,導致出口傷人或針鋒相對,造成彼此之間的不爽怨懟,往往會得罪他人,或讓他人心裡感到不舒服,不小心結下惡緣而不自知,這是修道辦道過程中很大的致命傷。

事實上自己很想改變理直氣壯批判的慣性反應。每一天早晚叩首都有提醒自己要做到「反求諸己-理直氣和-中和之道」,學習包容自己與他人,善用四句話清理,放下批判的慣性反應。

誠如零極限的信念:「我們要對一切的遭遇負責,一切的問題都源自於內在,不在於外在的人事物。」

善用四句話清理一週之後,發覺理直氣和的批判,造成指責型的溝通,往往習慣用指責的語氣與態度去糾正他人,希望對方願意認錯與改變。常常用批判的語氣與方式,表達不同的意見,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

如果當下對方口服心不服,不能接受的時候,很容易引發自我防衛的回應,激發負面的情緒反應,讓對方感到不爽或是難過。

如果當下對方口不服心也不服,很容易造成針鋒相對的抗辯與質疑,引發雙方越來越大聲的爭辯,甚至發洩累積的怒氣與怨氣,形成遷怒對方的過度反應。

進一步深入探討,反問自己:為何有得理不饒人-理直氣壯的慣性批判?

一方面是與生俱來比較理性的個人特質,包括累世的因果因緣。另外一方面是原生家庭的模仿學習,從小在家耳濡目染的影響,造成非理性的想法與批判的慣性反應。

非理性想法中的「應該主義與完美主義」,往往源自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父母親或是長輩,從小教導孩子的用字遣詞都是「應該-不應該」的要求規範。從小要求孩子不能違規與犯錯,必須做到一百分。

每當孩子違反規範或是犯錯時,即是出口大聲責罵與否定孩子,往往讓孩子感到恐懼不安與難過自責,不知不覺中在內心形成情緒的黑洞,造成過度渴望「被關愛、被稱讚、被肯定、被信任」等心理需求。

從小為了「保護小我」的生存,不知不覺中形成「自我防衛」的慣性反應,「小我」會在潛意識中學習模仿大人的言行態度,逐漸的造成「應該主義、完美主義、受人讚許、以偏概全、無力感、預期失敗」等非理性想法而不自知。

以前常常「不知不覺的理直氣壯」,善用四句話清理,反求諸己的澄清前因後果,如今能夠反省觀照本身起心動念的偏差,轉化成為「後知後覺的理直氣和」,願意「面對與同理」對方的反應,保持清理與清理,不再執意的繼續辯解。

在此向各位夥伴說聲對不起,請原諒我過去的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造成溝通不良的示範。

懇請各位夥伴與我一起學習理直氣和的意見表達,放下批判對方的語氣,避免否定對方的用字遣詞,溫和堅定地表達本身的想法與建議。

即使對方不能接受自己的想法,至少做到互相尊重與善解包容,即使對方不能了解自己的建議,至少做到心平氣和地溝通。

近年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多數人使用LINE(微信/WhatsApp)等通訊APP,擁有即時性聯繫溝通的優點與便利。

相對的,使用手機的便利與即時性,立即反應快打字方便,往往造成一些後遺症。因為一句話,可能會造成整個群組的誤解與瓦解。因為一句情緒性留言,可能會傷害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更可能破壞整個群組的凝聚力。

提醒各位夥伴十五條佛規中有一條「謹言慎行」。

既然我們都是修道人,抱持謹言慎行的態度,關注保護本身的身口意,更要關注顧慮他人的感受,善用同理心的將心比心與感同身受,多替對方想一想。

每當遭遇到理直氣壯的人,我們願意包容與接納。如果對方是善意的指正,即使語氣態度很強烈,依然是虛心受教,接納對方的建議。

相對的,如果對方是惡意指責,我們要保持笑容,不宜出言辯解與抗爭,避免與對方結下惡緣,造成不必要的後遺症。

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滿腔歡喜」是一帖良藥,自從發愿學習彌勒祖師的德性,早晚叩首時提醒自己做到真我反省,感謝老祖師的加靈加智慧,讓自己抱持歡喜心包容心,轉化理直氣壯的慣性,願意改成理直氣和的善解人意。

3/22/19 11:58:38 AM

台長: 俞講師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