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的信
金剛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每次從國外回到台灣,見到親愛的媽咪,心裡總會出現紛雜的情緒,剛剛走進家門時,感到滿心的歡喜,很想擁抱她一下,傳達出思念的心意;由於無法常常陪伴在她的身邊,也很少做些承歡膝下的事情,歉疚感自然就會累積;由於媽咪的觀念有時與自己不太一樣,討論事情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共識,自己就會據理力爭,很少會考慮到她的感受,往往會出現臉紅脖子粗的衝突場面,事後自己又會感覺很後悔,為何做不到「順」字,連親生的母親都無法忍讓?
上個月生日時就許下一個心愿:願意溫柔的善待媽咪,尤其是臉色與語氣的反應!
前晚飛回台灣之後,在機場就接到她的電話,問我是否忘記帶家裡的KEY?並且告知點傳師正在找我,目前人在慈恩開會。當時的回應就有點不耐煩,立即警覺到反應的慣性─每次只要媽咪提醒自己一些事情,時常會感到不耐煩。如今就知道要體貼對方的好意,感受到她的關切,馬上修正為─溫和回應她的叮嚀;後來在回到慈恩的路上,再次接到她的來電,自己就好聲好氣的回答她:還有五分鐘就到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距離越近,傷害越深。內容是敘述親人之間的衝突與誤解,這是近來自己常常反省的焦點:為何對於班員與夥伴都有無盡的耐心與關懷,卻沒有同樣的對應在親人的身上?為何自己能夠調整要求的標準,包容夥伴之間的不圓滿,卻依舊以嚴厲的高標準期望家人,造成彼此的緊張與壓力?為何不斷的警惕自己,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設想,卻忽略了要同理媽咪的立場,常常以主觀的思考來評斷她的決定,導致彼此之間的溝通不良?
記得有次在講課時詢問班員:最容易刺激自己發火生氣的人是誰?絶大多數的人都回答是最親近的孩子、伴侶、父母親。顯見最在意的人就是最容易與我們產生摩擦的人,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於外人總會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人際關係的互動之間,總會有一種分明的界線,約束自己與他人不宜逾越,但是家人之間就是因為很親近,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尊重與接納,造成在外面行王道─在家裡行霸道的矛盾!
以修行的角度來反省,真正幫助我們看清盲點的人,就是友直─友諒─有多聞的家人,可見家人也是我們的同修,雖然在生活的歷程裡,常常無心或是不經意的帶給我們刺痛的感覺,刺激到隱微的盲點與缺口,卻幫助自己能夠看到許多的不足與不圓滿,點醒了我們要學習改變的課題,這即是誠實面對真我的起點!
真正要降伏的是不知不覺養成的慣性─自我膨脹、自以為是與自我防衛的生活態度!
每天早晚在佛前叩首時,總會念一段祈禱詞:請求仙佛慈悲撥轉,讓自己保持清明,請求仙佛加靈加智慧,讓自己做到柔軟心與無為心,學習水的清淨、瀟灑與智慧!這樣不斷的自我洗腦,真的能夠達到時時勤拂拭的功效,彷彿在心裡裝了一個警報系統,每當自己的言行態度超過界線,又出現了慣性的反應時,立即就會發出警訊,提醒自己要調整過來,漸漸的體驗到戒慎恐懼的專注;就算是當下沒有調整過來,造成了偏差的行為,事後必定會有自覺的啟動,反省自我的身─口─意是否合乎溫柔的中和之道,再將體悟的過程寫下來,就能夠達到與真我對晤的認清與連接!
記得禪宗有個公案─神光問達摩祖師:自己的心很亂要如何安心?達摩祖師的回答很妙:你把心拿出來,我就能幫你安心!乍聽之下以為兩人是在玩腦筋急轉彎,其實安心的第一步就是收心,沒有收束散亂的心念,如何能夠清明的思考判斷,要能夠收束心念,首要做好情緒的處理,這是輔導過程裡很關鍵的步驟,只有先做到澄清情緒的反應,看清楚情緒背後的因果關係,將歸咎的對象從他人轉換成自身,重新學習接納與認同,才能夠轉化根深蒂固的逃避與防衛,不再被虛妄的情緒牽著鼻子走,漸漸的調伏了怪罪他人的習性,願意真誠的承認假我的執著!
有本很棒的書“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瘋狂世界,矛盾十誡”,就是強調要安住在紛亂的世間,就是要做到「善護念」,其中有三條很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誡:人都是邏輯不通、不講道理、只顧自己的。但不管怎樣,還是要愛他們。
第四誡: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但不管怎樣,還是要行善。
第十誡:你把最好的自己獻給了世界,卻大大受挫。但不管怎樣,還是要獻上最好的你
往往我們很在意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每當受到誤解與批評時,總會感覺受了委屈與傷害;時常很在乎他人怎樣的回應,每次對方的態度不佳或是臉色不良時,總會覺得受到挫折與否定,有如把喜怒哀懼的決定權都交給他人,自己全然的被動與無助,如同把辛苦付出的成敗得失,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自己依舊無法相信與肯定已經完成的心血;導致我們不停的向外求取,貪戀著滿足感與成就感,造成寵辱若驚的得失心,以致於他人的批評與指正,直接犯到了我見與我執,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與假象,引發了自我防衛機制,無法自省到心境的反應,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起伏不安!
上個月出國前,因為買房子的事情,與母親發生了口角,事後自己深切的懺悔,為何在那個當下就是無法收口,忍不住就會把累積的不滿宣洩出來?再次承認自我膨脹的可笑,不僅向母親真摯的致歉,也表白自己的決心,不會再為任何事情與她爭執,縱然無法立即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先學習「生其心而無所住」,藉由真我的隨遇而安,照見五蘊的運作!
生日許下的第二個心愿就是以感恩心與歡喜心去承擔一切的責任與使命!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副營主任2004/12/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