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27 01:01:00| 人氣4,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初接觸《放映週報》,是由 facebook 群組下的口耳相傳而得知的。每月在官網免費閱讀台灣國內導演和電影人的頭條專訪,對於喜愛台灣電影的觀眾,《放映週報》當然是不會錯過第一手資料的寶藏,尤其是在網路上資訊爆炸的年代,以及八卦和腥羶成風的娛樂報導風氣,一處抱持平務實但同時儘量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的文字地方,確在真的不多。

《放映週報》是台灣一個非牟利的媒體平台,專為台灣國片(簡稱︰國片)和獨立製片的報導,2005年由中央大學育成中心輔導設立的中映電影公司創辦的刊物,在近一年半改由中央大學主持的電影文化研究室接力為公益發行(同時獲新聞局的部分補助)。這本以《台灣電影的聲音》為題的選集,結集了自2005年起在《放映週報》上曾發表「台灣影人」的專題文章共26篇,以當時代表性的頭條專訪,記載了15篇劇情片、四篇紀錄片和七篇電影人的訪談。從《練習曲》導演陳懷恩、《九降風》的林書宇,經歷了《海角七號》(魏德聖導演)的翻紅,再到去年金馬獎的大贏家《不能沒有你》(戴立忍導演)、票房一枝獨秀的《聽說》(鄭芬芬導演)、《艋舺》(鈕承澤導演),以至國際大師級侯孝賢作品《紅氣球》和蔡明亮新作《臉》也被編入選集中。在滑落低迷的電影產業中,《放映週報》也曾為《翻滾吧!男孩》(林育賢導演)、《無米樂》(莊益增、顏蘭權導演)、《奇蹟的夏天》(楊力州、張榮吉導演)和《寶島曼波》(黃淑梅導演)撰文,從訪問中為對資金環境更緊拙的紀錄片導演留「聲」,同時走訪了光影大師李屏賓、錄音師兼導演湯湘竹、音樂人林強、攝影師包軒鳴,以及多位資深電影產業人士和學者。雖然《放映週報》成立至今僅僅六年,但仍堅持嘗試從多元的角度來記錄台灣電影產業的生態,對於現時風花雪月、圖重於文的速食文化中,意義彌足珍貴。

自問對台灣電影認識不足夠,《台灣電影的聲音》的訪問電影文讓我從創作者第一身的口述中,更深入透澈地理解(看過)的國片,甚至從影人「問與答」的過程中,猶如身處座談會的席上,由他們的創作意念及對電影的憧憬,從直接不加作修飾的記錄對話文字更真實了解影人,對一些台灣電影的追隨者,或是喜愛作者導演的觀眾,亦是難得一次的近距離接觸。

正如編者林文淇老師在序文中開首所言,全長300頁《台灣電影的聲音》記錄了兩份對於台灣電影的熱愛,一是不怕艱辛、努力拍片的影人,二是不計酬勞地為《放映週報》付出的編輯們。在全球電影產業不景氣和出版電影報的艱難處景,《放映週報》的編製人員與兩位編者在半年多的時間再次整理編輯文稿,終於把多年來的心血結集成《台灣電影的聲音》,盼望《放映週報》能繼續對電影的熱情,把這份台灣電影的口述歷史留存下來,讓不同的電影力量和文字聲音延續下去。

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
ISBN: 9789574453511



台長: 嘉頓 Garden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