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只參加過一次古典音樂同好的聚會--在讀研究所的期間,政大貓空BBS的古典音樂版的版聚。
那是個沒有臉書、沒有部落格,大家都用ICQ和BBS的年代,也因為網路討論的空間選擇不多,我們當時聽古典音樂,每天都習慣要去古典音樂版晃好幾次,看看最新留言,狀況跟現代人看臉書一般;如果因為某個話題引起討論,踴躍發言的程度大概就是現在所謂的「洗版」。有次印象最深刻的討論是當時EMI剛發捷利畢達克第一套錄音,對於他柴五的看法,足足討論好幾天,應該有近百則發言,部分討論和發言便被收錄到精華區;你知道,那種被選入精華區的感受真是滿不錯的。這種得到回應的規模跟現在動輒成千上百個讚不能比,可是回應的質倒也是現在的讚所比不上的。
捷利畢達克從來沒有停止過做為令人爭議的指揮,生前如此,死後亦然。尤其他的晚年風格,許多人無法接受相對於緩慢的柴五(我想到現在應該也還是),這群「倒捷派」的大旗偏愛穆拉汶斯基,結果引起「擁捷派」的激烈反應,內容不外乎強調此指揮晚年的深度、思想含量、哲學等等內容,當時血氣方剛,這麼無害的話題,都可以爭論不休。前幾天又聽了一次捷利畢達克的現場,樂團跟指揮能夠在音樂上彼此相愛真是鳳毛麟角啊,這位暴君指揮從不掩飾對於慕尼黑愛樂的滿意和喜愛,樂團從表現上也反映出他們對於指揮的順服和默契,敏感度、一致性、聲音的品質、速度的維持,因為雙方的了解與配合,達到無縫接軌的程度。我同意他的莫札特交響曲甚至宗教音樂速度都偏慢,也會懷疑是否真的太慢,可是身為他微不足道的粉絲,光是聽指揮和樂團的和諧感便覺得很值得。
透過這麼些的激烈討論,坦白講當時的政大古典音樂版還真的是生氣蓬勃,基本上上政大古典音樂版和PTT古典音樂版是同一群人,但是前者的氛圍就是讓人想要認真、仔細地陳述看法,後者很多人只是上去鬥鬥嘴(PTT古典音樂版當時吵架的情況多)。一段時間後,貓空古典音樂版上經常發言的那票人,變得莫名其妙的熟識,於是有一天,有人揪了要版聚。
嚴格說起來,我只算半個被揪到的人而已,拜當時男友之賜,我比較算是「家屬」身分與會,大約七八個人,就在政大山下一個小小的咖啡店版聚起來,真的可別小看古典音樂版的凝聚力,還有人從桃園跑來聚會的。
參加前,我真的很興奮,有種祕密結社的感覺,年輕總有虛榮心,自覺超有深度和內涵的,又只有我一個是女的,立馬覺得自己真是有層次感、獨特感;很快地,有人把話題切入古典音樂,聊著聊著,我心裡狐疑起來。
第一,一直繞著交響曲打轉,難道只聽交響曲嗎?好像除了交響曲不聽別的,別人我不曉得,但是我確定我當時男友平常其實聽鋼琴曲比較多,但是連他都專注在交響曲的討論,而且沒有人想要開啟其他話題。第二,那麼多人寫交響曲,為什麼只集中在布魯克納、馬勒和貝多芬?基本上沒有人對浪漫時期作曲家感興趣,更別提古典時期交響曲。第三,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版本比較,而你很少聽到有人說「不知道」或「我沒有」。誰跟你談聽完的感受感覺?沒有!也沒人有意思要剖析一下對於某些曲子的看法,反正直接切入版本比較。標準對話內容是:
「我最近在聽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真是無與倫比!」(形容詞一定要很極致、很絕對,記得要配上嘖嘖稱奇的表情)
「哪一年的?」(就跟品酒一樣要問起年分,才算有內涵)
「70年代那個版本。」(接不上你就糟了~~)
「我也有那個版」,說話的人會停頓一下,重點才來,「可是我覺得XX年的現場錄音那個版更棒。奔放啊奔放!」
「我知道那場錄音,是很奔放沒錯,可是如果要奔放,我覺得XXX才是代表」(反正一定要另立山頭)
「有嗎?我覺得那個版本不怎麼樣」。
「你用甚麼喇叭聽?擴大機呢?1!@#$%%&*」說話的人聽完在停一下,「難怪,你這對喇叭中頻比較強,沒辦法聽出高頻的細節,所以覺得不怎麼樣。這個版本的特別就在高頻的表現啊~~~那個弦樂的表現......」
這種對話持續好幾個小時,我的感受有點複雜,一面覺得自己怎麼程度那麼差啊,是真的很差,連馬勒都沒聽過~~~~更別提他們的錄音和版本,每張都嘛絕版罕見稀有,哪輪得到我答腔,全場只能聽和微笑和打哈欠--反觀當時我男友如數家珍,平常怎麼都不知道他這麼厲害?另方面覺得真的很無聊,這些人好像在閱兵大典,沒有人要談談他對於作曲和詮釋的想法,不停地輪流講你有甚麼我有甚麼他有甚麼,未來還要有甚麼,可能快要買不到甚麼,以及馬上還要有甚麼。妙的是,每位男士都聊得眉飛色舞、口沫橫飛,並且隨著時間的過去,看來彼此略帶劍拔弩張的氣氛,慢慢進入熱烈地稱兄道弟,因為竟然每個人還都各自找到了定位!例如A專注在貝多芬,B專收卡拉揚,C鑽研馬勒,D是歷史錄音,明明剛才還在互不相讓、嫌棄彼此,此時已經世界大同四海一家,超神奇的!
前幾天我把這件往事跟朋友略提,他眉毛都沒挑一下便給個精準的註腳:「武器展示」還加了句,「唉唷,武器展示是一定必要的。」言下之意有種我少見多怪的意味。
都過快二十年,為什麼我還記得這件事情?坦白說,就是因為當時那種無法參與的感覺歷歷在目,甚至對於無法參與其中而略感不平,會心想怎麼都沒人顧到我一下?當然也可能是他們想但不知道要怎麼顧到我啦,因為每個人都忙著武器展示,我的武力太過薄弱,當然沒人要鳥我。然後我就覺得這群聽古典音樂的男性非常自我,也很沙文。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情況如果換到現在,同樣的狀況還是會發生
這件事情到最近,讀了幾本研究男女溝通方式的書,我終於產生新的看法(隔那麼久是因為這也不是頂重要的事)。新的看法是,沒有甚麼大男人本位主義那麼嚴重,充其量就是男女溝通方式不同而已。
男生喜歡談事情、談客觀分析,女生喜歡談人、談主觀感受;男生喜歡競爭,喜歡創造群體時的階級,並且視競爭為女生喜歡和諧,建立平行的和諧關係。還原到當時現場,只有我一個人是女的,沒有人要跟我透過談主觀感受建立平行的和諧關係,自然產生孤立感。我如果當時便理解男女溝通的差異,事前設定的intention便會不同,不會再存有跟大家打成一片的不切實際幻想,而會思考「在這裡橫豎都是浪費好幾個小時,那我要得到甚麼」。
換做現在,我應該不會那麼裝沉默,我會直接問我想問的問題,諸如「那你聽完有甚麼感受?」、「你們都不聽浪漫時期交響曲的嗎?」,也可能直接講「ㄟ不要換個話題嗎?已經夠了吧~~」這樣。極有可能還是被置之不理,不過我想我會自己找些樂子自我解嘲、解無聊。其次,現場應該有人會帶唱片來,我想我會開口借錄音:「挖,聽你講得這麼棒?唉壓我都沒聽過耶....那借來聽聽?」有種你就叫我自己去買!如果當真出現這種白目反應,也算認清一個沒風度的人,趁早保持距離、減少瓜葛。
總之,武器展示就武器展示吧,與其讓自己成為武器的一部分,倒不如成為欣賞武器、看閱兵大典的人來得輕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