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義工」(包括工作上和私人的)都結清了,心情愉悅起來,又可以繼續研究「大麥」。
怎麼說「大麥」呢?
這幾個星期以來,為著訂音樂會票十分心煩,因為音樂會種類和數量太多,曲目茫茫,我也盲盲,頓生「烏龜吃大麥」之慨歎!平均一個音樂廳在兩個月內的音樂會超過一百場,五個音樂廳就是五百場!我經常翻來覆去來回比較好幾輪,還是下不了決定要買甚麼;有時候覺得都好、但日期衝突,有時候都沒聽過、根本不知道買甚麼,有時候是有點意思又怕買錯,心情上總拿不定主義,經常到最後失去耐性,乾脆,甚麼都不訂,又或者甚麼都訂了。
2011到2012這個樂季,Barbican和Southbank兩大中心在「外籍兵團」方面,前者先祭出夏伊帶領萊比錫布商大廈得全本貝多芬交響曲,後者是阿巴多帶洛桑節慶管弦樂團演出布魯克納第五、莫札特三十五,外加協奏內田光子的舒曼。至於「駐地軍團」,本季Barbican有葛濟夫帶LSO演出柴可夫斯基交響曲,Southbank雖無天王壓陣,但今年在現代/近代音樂著墨甚深,首先為Boulez規劃一系列名為Exquisite Labyrinth的研討會和音樂會,緊接著指揮Salonan今年帶領LPO規劃了完整Bartok主題,名為「Inferno Dance」,涵蓋絃樂、協奏曲、歌劇到室內樂,企圖心旺盛。客席指揮也不遑多讓,Barbican的代表是Colin Davis的全本Nielson交響曲配內田光子貝多芬鋼琴協奏曲,Southbank則以馬捷爾的全本馬勒為代表(不過到第四季剩下馬勒八九十外加大地之歌)。上述全部扣掉,還有一堆新秀指揮與演奏家。別忘記,這才兩個廳而已。
號稱歐洲第一(或至少英國第一,英國人都會補這一句)的Wigmore Hall,本樂季以歌曲和室內樂為主,讓很多鋼琴獨奏挪去當午餐音樂會,票價只要12胖,曲目從古樂到現代,再度包山包海;另一小型音樂廳Cadogan Hall,位於倫敦最貴的地段,今年比較特別的是蘇黎是國際音樂節,全數邀請東歐樂團來演出,可惜只能聽見莫斯科愛樂和捷克國家交響樂團,與波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和Antoni Wit失之交臂。
今年因為時間較長,也要拜訪過去沒去過的音樂廳。首先是Royal Albert Hall,以每年舉辦BBC Prom聞名,BBC Prom到九月十日結束,現在訂票所剩無幾,我買了一場管風琴和十月份號稱最authentic之ABBA演唱會;其次是想去一直沒去的King's Place,這是倫敦最新的音樂廳(說新也有七八年),今年從九月八號到十一號舉辦音樂節,四天內要辦一百場音樂會!簡直嚇人!音樂節當中,從早上演到半夜,你要有時間,待在這裡夜夜笙歌絕無問題。
最後是兩個歌劇院:English Natonal Opera和Royal Opera House;我打算去看一場Figaro開開洋葷,如果感覺不賴,再補一場Tosca吧。
這幾個禮拜研究這些東西,打從心裡感嘆古典音樂的殿堂實在廣大無垠!有這麼多沒聽過的曲目,這麼多老將新銳音樂家,有這麼多型態,有這麼多表現方式,頓感自己渺小到不行啊,而且就算已經花更多時間去找資料、盡量去了解,仍然只是滄海一粟地補強而已。頭一回,到倫敦聽音樂會有種去修課的錯覺,不是那麼純粹地輕鬆愉快地嬉鬧玩耍,而是有種莫名其妙的、不成文也並不嚴肅的敬意,感謝這個城市和這裡的人,費盡心思把古典音樂的各種面貌活生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以非常合理的價格。
今天晚上到誠品晃晃,翻翻音樂雜誌、逛逛唱片,希望為自己再爭取些下單的靈感。最後得出幾個結論,勉強算是烏龜吃大麥的邏輯:
一、既然各音樂廳的樂季主軸和主題很明確,那就順著這些重點先下手吧,若沒有特殊觀點和堅持,何必要繼續故作鑑賞家的姿態?既然要吃大麥那就大方點吃吧~~~~
二、今天從雜誌上讀到,原來過去邀請馬捷爾來台灣演出,每場出場費一千萬新台幣!我的天,在倫敦每場大概只要萬分之一就買得到了!那幹嘛不去聽?就別管熟不熟馬勒八九十了;
三、recital這幾年在台灣簡直鳳毛麟角,有不錯的還在猶疑甚麼呢?快點去買Bavouzet, Steven Osborne, Alina Ibragimova吧~~~;
四、今年要多聽點人聲,所以聲樂獨唱會、合唱、a capella,別再猶豫了。同時記得要去St. Paul聽每周末的免費管風琴音樂會!不要偷懶!
五、現代音樂不用太勉強,if I doubt, leave it out!!!然後從最易切入的協奏曲入手吧;五、留些空白給其他音樂類型和世界音樂吧,所以千萬先把所有的時間都修滿課,到了當地再走著瞧;
六、記得要帶輔助器材--譬如望遠鏡(用來看獨奏樂器),又譬如要帶一套正式點的服裝(為聽歌劇預備著)。
最後,每天都要睡飽!千萬不要在吃大麥的時候睡著,那可就真真得不償失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