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某一天與老闆在7-11喝著桂綸美咖啡的時候,莫名講起倫敦的書店。
倫敦的書店其實有點呆,但真讓我懷念。
在倫敦,雜誌需到捷運站前的大型書報攤購買,文具需要到文具店購買,紙品也有專門紙品店,一切都區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倫敦的書店有點呆,因為那裡只有書。一推開書店大門,兩手邊全都是貼牆的書架,中間再站滿中型書架,很安靜、很密集也有點壓力,書架前面站了些人,跟圖書館沒甚麼兩樣。書的陳列法很基本:小說,非小說,詩集,旅遊,傳記,生活風格,再加上一點筆記本和旅遊日誌,並且用店員推薦書取代暢銷排行榜。
會發現倫敦書店這麼「專」,得拜朋友之賜:他託我到倫敦幫他帶一本留聲機雜誌;我毫不懷疑就把這件事情定義為「舉手之勞」。因為是舉手之勞,我直覺認為,書店一定有,那我那麼愛逛書店,順便帶一本就好,沒想到逛完查令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上的兩家大書店後才發現,原來書店只賣書。
「莫非留聲機雜誌跟PLAYBOY放在一起賣?」Francis大膽猜測。
她只猜對了一半。雜誌的確只在書報攤賣,但我走遍住處附近的書報攤,外加幾個大站的書報攤,留聲機的影子都沒有。最後只剩下一個地方,就是唱片行的書籍部和音樂廳附設的書店,最後我們在皇家歌劇院的書店買到留聲機雜誌;當看到架上有留聲機雜誌的那一刻,心情真是高興地難以言喻。從一開始到真的買到雜誌,已經花上一星期。
書店只賣書?聽起來頗有掛一漏萬的遺憾,心裡難免會想:只賣書是不是太少了?這樣好像就不能一口氣買到XX和YY。
「妙的是,雖然倫敦書店只賣書,卻很少失望而返,反而會比預想中買更多書回家」。已經這麼幾個月了,我仍然語帶興奮地跟我老闆說出自己的觀察,「但前提是,進倫敦書店前,你心裡至少要有點底,來這裡要找甚麼。如果是帶著逛街的心態,漫無目的鐵定覺得無聊至極」。
其實在倫敦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我已經嗑完隨身帶的小說--東野圭吾的《惡意》。嗑完《惡意》的那一刻,同時心生慌張,我問我自己:接下來的十幾天該怎麼辦?你難道不想帶本小說邊喝咖啡邊吃La Maison Du Chocolate的Macaron嗎?你難道不想帶著小說坐在聖保羅教堂廣場前面的Paul,看著鴿子、看著石板路上人來人往,邊聽著定時鐘聲嗎?
當然不行!於是我決定到旅遊專門書店去找旅遊小說。
專門書店可是比綜合型書店更「專」的書店,倫敦知名的專門書店好比Stanfords旅遊地圖書店、占星術書店、國家地理雜誌旗艦店等等;嚴格說來,這些專門書店的「專」是種以書籍為中心但跨領域廣度的延伸,只要跟該主題有關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在Stanfords找到了石黑一雄的《夜曲》,而且運氣好,竟然有3 for 2的特價活動,但我只買兩本、放棄第三本,因為真想不到第三本可以送給誰。
當《夜曲》讀到一半之後,我又決定要把石黑其餘的小說買回家,於是重新回到查令十字路上的綜合書店。Foyles和Blackwell兩家綜合書店,石黑的書一字排開、相當齊全,差別在於不同版本、書封不同,我分別挑自己喜歡的書封版本,各自買了幾本;接著不小心瞥見Penguine Publishing的Great Ideas系列也在3 for 2為書封誘人,我帶了六本回家。所以今年行李特別重,其中一大原因是裝了十一本書。
儘管滿載而歸,今年我對倫敦的書店仍有些許失落,因為Borders的倫敦分店關了;Borders是家美國連鎖書店,毫無特色、毫不起眼,書籍的廣度和深度略遜Barns & Nobles,但對我有份特殊情感。08年那年共去了四趟紐約,由於住的地方大同小異,公暇娛樂之一便是逛飯店對面的Borders,我在那裏買到CD opener這個拆CD的小工具--厚約一公分塑膠圓柱,中間有一片CD寬的溝槽,溝槽中間有個尖銳突起,只要把CD卡進溝槽中,然後輕輕劃過,CD膠套便迎刃而解。這個小工具好用到不行,有效提升本人拆CD的優雅度,也因此讓Borders與我產生莫名的聯繫。
曾經有個有趣的小插曲發生在Michigan Ann Arbor的大學城內。有一回到底特律出差(我真是超愛提底特律出差的事...)朋友開車載我在校園裡面繞,最後停在Borders前面,他領我走進書店前方的平台,翻開一本Michigan Univ.的校史的其中一頁,Janos Starker拉琴的照片佔滿整整一頁;他喜孜孜地告訴我,就是為了這一頁,他買下整本校史。那天氣溫已到零下,我表面當然點頭稱是、肯定他作為,心裡卻哀怨地念著:你就為了讓我看這張黑白照片,拒絕帶我去喝熱巧克力....
至於台灣的書店,原則上可就與倫敦完全相反,比較適合漫無目的的逛,如果是心裡有底去找書,未必找得到。上星期到誠品信義店找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想買FF的新版本替代掉原本Random House的舊版。石黑在台灣雖不熱門、但也不至於冷門,畢竟他每本書台灣都有中譯本,也就沒在倫敦一併買回來,沒想到誠品「果然」沒有,心裡突然冒出「不曉得這裡在大甚麼」的感想,裝飾地如此華麗,商品如此琳瑯滿目,足以勾起任何一個淡然的路人心底消費的衝動慾望,但卻無法提供一個客製化的小小需求。
我也只能笑笑攤手。
PS:在台南出差中,這篇文章完全不搭嘎。並非對台南沒有感受,而是這篇文章是上回寫了大半天卻被誤殺的冤魂,心裡一直念著它,寫完才算了結心頭一樁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