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12 19:14:04 | 人氣1,012|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想超技卻變超技的蕭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終於有時間開始讀這一期的BBC MUSIC,這是今年年節讀物。希望讀書不會讓我打牌輸錢。

基於二月二十一日是蕭邦兩百年誕辰,本期BBC MUSIC的封面人物和封面故事當然就是蕭邦。編者找了三個研究蕭邦的作者,分別針對蕭邦的國族觀(nationalism)、浪漫主義、鋼琴家身分、鍵盤樂器的革命、後世影響、愛情等方面,為文介紹。

有五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他認為音樂最根本的美感會喪失在音樂會裡,所以排斥公開演出,只有演奏給學生聽或者特定的貴族沙龍;

第二,蕭邦創作的全盛時期,也就是一八三一年之後移居巴黎之時,當時炫技的鍵盤技法主宰了鋼琴演奏圈,有所謂的「空中飛人學派」(flying-trapeze school),強調大量的裝飾音、誇張的八度音、兩支手彈成三支手等炫技;

第三,蕭邦是一雙柔軟的小手(small but very supple),但是指幅很大。當時德國詩人Heinrich Heine形容蕭邦彈鋼琴的手就像「蛇突然張開雙顎吞食獵物」(like the jaws of a snake suddenly opening to swallow its prey);

第四,蕭邦的鋼琴作品是對當時鍵盤炫技的反動。因此蕭邦強調拇指在黑鍵上的運用,強調用較淺的觸鍵凸顯音樂歌唱性;彈鋼琴時偏愛坐較矮的琴凳,避免因為雙臂過高造成過重的敲擊效果。蕭邦也認為鋼琴家其實是用四隻手彈琴--雙手雙腳,必須要頻換踏瓣(所謂flutter-pedalling)持續延音效果,才能做到既讓音樂充滿溫暖色彩,又讓音色光可鑑人。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蕭邦反對所謂的「手指均衡論」(finger-equalisation)--每個手指都該扮演同樣角色,他主張應依每個手指的特性在彈琴時扮演不同角色,並且有各自鍛鍊的目標,而非齊頭式平等地將無名指訓練到跟中指一樣強。好比他曾說,中指是偉大的歌手,應該要讓中指擔任開展樂句的重要角色。
 
這五個點同時也令我充滿疑惑。

若真是如此,那我過去印象中觀點明確、有說服力的蕭邦詮釋,反而是最不蕭邦的蕭邦;YOUTUBE上一掛鋼琴家彈蕭邦彈到汗流浹背、彈到精疲力盡,豈不違反作曲家本身希望的輕靈與歌唱?再換個角度想,如果真如此,蕭邦作品中那麼多的對比(如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funeral march、 Ballad no.1、sherzo no.2、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要如何是好?如果真如此,op10和25練習曲裡面那麼多的八度音、快速音程和彈起來氣勢十足的樂段(好比10-1、10-2、10-4、25-11、25-12)又該如何是好?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最近敗進的一張蕭邦:EMI幫Simon Trpceski新發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和四首詼諧曲。

這位時年不到三十、卻已有點禿頭的馬其頓鋼琴家,去年十月十三日在倫敦聽過他現場演奏,其中他彈了幾首蕭邦夜曲(op48的選曲),之後便對此男處理音色的細膩度印象深刻;我在當時隔天的文章裡寫了:PPP到FFF處理得清清楚楚。

同樣特質在這張專輯裡面也表露無遺,我滿喜歡這四首乾淨不黏膩的詼諧曲,但他的op35令我非常意外;此曲又名葬禮進行曲(原本蕭邦只想單寫這一首曲子,但後來補上一二四樂章,構成一首奏鳴曲,後來為了稱呼方便,通常都會跟著副標funeral march),重頭戲自然是第三樂章funeral march。

這首曲子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極大的反差,整首曲子的中段開展部,突然插進一段如歌的慢板或行版,最後再回到進行曲。多數鋼琴家的35-3都在主題和再現部彈成強/重節奏重和絃,中間是夢幻的、歌唱如夜曲的旋律,前後做出很強的對比,波里尼80年代的版本和波哥雷利奇是典型代表。

Trpceski弱化進行曲的節奏和和絃的觸鍵,但在中段如歌慢板或行板的部分,速度慢且觸鍵更輕,試著讓整首曲子有整體感,縮短轉折戲劇性(米開蘭傑立的版本也沒那麼凸顯戲劇效果,但也沒有Trpceski來得平);在我聽來是有點不習慣,總覺得重頭戲好像太輕。但如果回到BBC MUSIC對蕭邦的分析,那Trpceski反而是比較貼近蕭邦的音樂觀。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1,012)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222起跑的倫敦國際鋼琴節
此分類上一篇:蕭邦二三事

Mingus
這篇文實在寫得很好,或以文回應。



"Soft and undramatic" approach 之外,還有樂器特質的問題,Chopin

挑小場地之外,也挑音量不大有特別音色的琴,建議聽 Pleyel 古琴的版。



新年快樂,enjoy your break!
2010-02-14 12:04:34
orangebach
開春就能收到讚美,實在很開心。感恩你。

不過還是得歸功BBC MUSIC詳細的內容,把蕭邦的重點都點到了。

改天來試試Pleyel法國琴的版本,我記得naxos有一張。

這或許又扯出另一題,就是法國琴、德國琴、美國琴甚至日本琴有甚麼不同了。



其實有個第六點疑惑我沒寫,就是Chopin and George Sand,我直覺判斷此

二人沒有love affair,比較接近互相欣賞的好友,偏偏硬要被湊到一起當情

人,實在滿無奈的。
2010-02-14 15:46:57
Mingus
哈,這種報派的緋聞情事,真的是夠了。



Schumann, Clara, Brahms 這件公案應該更大,穿鑿附會更是厲害。根本

就是數字雜誌與水果報的小說情節。



音樂中的緋聞與醜聞,或誰又失戀、誰偷誰老婆,無助(甚至妨礙) 音樂

的瞭解,可以休矣。
2010-02-14 20:15:43
orangebach
是對了解音樂沒甚麼相干啦,總是多點閒磕牙的話題嘛....

八卦軼事還是滿好看的,不要因此而對音樂產生過度聯想倒是。



最近出版一本名為《為了音樂為了愛》的蕭邦傳記,其中對於CHOPIN和

GEORGE SAND的八卦就寫得很「現場直擊」,算精彩。對於部分對音樂沒興趣、

但喜歡傳講藝文八卦的人,我還滿推薦的。



不過提到舒曼和克拉拉,我倒覺得對這對夫妻多點了解,能夠比較理解舒曼的音

樂。
2010-02-14 23:07: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