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0 17:33:56| 人氣5,53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挪威的森林》觀後感

推薦 2 收藏 2 轉貼0 訂閱站台



首先,我必須澄清自己在對待藝術作品時,所抱持的態度。

 

我不知道一般所謂的影評是否投入太多的個人情感,或者引用了過多的電影理論、文學批評;一篇評論如果沒有情感投入,那它終究是冷冰冰的文字,無法令人心有戚戚;一篇評論如果到處引經據典,除了令人望而卻步,甚至有易客為主的不良觀感。

 

基本上我還是遵從哲學詮釋學的基調,即藝術的真理應該透過作品與讀者的互動才能得以開顯,詮釋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活動。所以,我必須針對一些常有的意見做出回應。

 

第一、如何去看待文字到影像的重現?換言之,當一部小說被翻拍或改編為電影時,我們的審美標準或判斷標準應該在哪裡?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完美的重現是不可能的。換言之,去期待電影能夠完全重現小說,或者完全重現小說的意涵,這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容許我引用柏拉圖),那麼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可能是理型與摹本之間的問題。換言之,小說作為一種理型,而電影只不過是一種摹本;前者為本真,後者為失真?

 

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段話:「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意見的權利。」電影導演的立場與我們並無不同,我們都在詮釋這本小說,只不過他以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則將自己的感觸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體驗當中。如果我們堅持電影只不過是一種失真的摹本,那我們的感觸也只能是一種失真的理解;甚至小說的作者所表現的也只是失真的藝術作品,因為他使用了失真的語言。因此,至少在這層意義上,我不認同理型與摹本的比喻,這種比喻具有將藝術作品的作者甚至藝術作品本身神格化的危險性。

 

其次、如果我們反對理型與摹本的藝術觀,即我們反對文字到影像只是一種單純的重現,那麼文字到影像的過程所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電影導演正在以自己對於這本小說的理解,透過電影的方式詮釋著小說。換言之,文字到影像這種過程,就是理解、詮釋到表現的過程。導演有其詮釋的角度,並透過這種角度來表現出他心中的想法。真正的理解不是鸚鵡學語那樣的模仿,而是一種包含著重新詮釋的過程。從取景、燈光、角度、選角、劇情的增刪、情緒的細微表現等等,都源自於導演對於小說的理解與詮釋。我們可以大膽地說,理解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因為我們在理解活動當中,必然加入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不是別人的,而是你獨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就是再創造,理解就是一種重構。

 

第三、如果電影是一種再創造,那它和小說之間的從屬關係為何?它獨立於小說了嗎?或者它反客為主了嗎?

 

上述說法,其實還是理型與摹本的藝術論,只不過試圖要將兩者的地位顛倒而已。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思考?難道我們就不能說:正是因為有小說的存在,以影像作為表現方式的電影才有存在的依據;而正是透過電影的表現,小說的意義得到了更多的補足?換言之,文字到影像的過程,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過程。金庸的武俠小說不斷被翻拍為電視劇便是一個最好的實例。我們可能先透過電視劇了解到小說的情節,進而引發興趣去閱讀小說本身;或者相反,我們先閱讀過小說後,為了重新回味才看電視劇。然而,這當中你必定會發現小說與電視劇之間的差異,你開始會去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存在?那便是每個導演對於金庸的理解不同所致。然而,這樣的做法有損於金庸嗎?並沒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反而更為人所知。

 

如果我們都能接受小說到影像的過程,是屬於一種重新理解以及重新創造的過程,下面我將進行對《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本身的看法與解讀。

 

離上一次到電影院看電影,很可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而且看了什麼樣的片子, 又是和誰去看,我都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所幸的是,《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的內容,對我的人生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啟蒙作用;換言之,就是想忘記也忘不掉的那種程度。

 

也許是時段的關係,也許是該片的內容的關係,開演前五分鐘,大概只有十個人坐在劇院裡;而開演之後,除了一對匆忙的情侶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人進來了。我私心揣想,是什麼樣的緣故讓這些人坐在這裡?對於村上春樹的懷想?或者影評、友人的推介?或者對於自己的青春歲月的憑弔?不管哪種原因,能夠像這樣進到電影院來觀賞,都是好的。

 

因為時間上的限制,許多在小說中有趣的或者必須要交代的情節被刪除了不少,例如突擊隊的生活作息、螢的片段以及玲子之所以進療養院的原因。我想這一開始就已經是預設給"曾經讀過原著的讀者"看的電影吧;不過對於沒看過原著的人,其實也不必特別在意,因為這也不是一部沒看過原著就會看不懂的電影。

 

原著當中一些經典的場景以及台詞大部分都有精彩的呈現出來,必須特別褒獎的是飾演直子的菊池凜子,她可以說完全融入到直子這個角色裡去,就算沒看過原著的人,光憑她在劇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氛圍,也能猜想到她會走上什麼樣的結局。飾演小林綠的水原希子也一樣演活了她的慧黠、任性與堅持,令我覺得如果在我心裡有一個理想的女性典型,大概就是小林綠和謝安真了,前者是最理想的情人,後者則是最理想的妻子。男演員部分呢?抱歉,我一向不去評論外表比我優秀的男人,因為我一定會失去客觀的立場。

 

再談談背景音樂的部分,因為故事發生於70年代,所能夠聽到的也大概就是70年代的老搖滾和爵士樂,不過整體搭配起來的感覺還滿令人覺得舒服的。

 

給村上迷的建議?一定要看,就我自己而言,這部片子讓我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好像又再一次看完了整本小說,當然其中在電影裡沒有連貫起來的部分,是靠我自己的記憶補足的;另外,也令我回憶起自己那已經遠走的青春歲月,那個什麼都不在乎,只在乎愛情的年代。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我認為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大致上是成功的,我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在於電影所表現出來的結局。就我自己的理解,小說的結局所要呈現的是渡邊在心理上的茫然狀態;但是在電影的表現中,他似乎很明白自己要作什麼。也許是導演希望能有個happy ending,他希望讓觀眾認為渡邊和小綠最後是在一起的。但是對我而言,有些愛情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永遠不可能被實現;有些年代之所以值得懷念,就在於它永遠不可能被重現。
 

圖:水原希子(小林綠)

台長: Aistesia
人氣(5,537) | 回應(3)| 推薦 (2)| 收藏 (2)|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動漫戲劇 |
此分類下一篇:《Black Swan》觀後感
此分類上一篇:[那年夏天的颱風]

假陽光真憂鬱
我覺得菊地池凜子的聲音好尖銳...
2010-12-22 18:33:02
版主回應
我覺得那和她的精神狀態有關
2010-12-22 19:55:02
B
目前只看了預告,和導演訪談...
聽說日本人對菊池凜子飾演直子的似乎不太滿意,
(有一說是覺得菊池長得太有稜角,過於個性)
而對飾演綠的新生女演員讚譽有佳.....

但....
以我目前有限的認知....
(說穿了就是只看了預告而想以管窺天的發表看法)
個人是還蠻喜歡菊池演繹的直子,
小林綠在電影上的呈現則是有點失望,
綠的頭髮不是應該要再更短一點嗎?!
不是應該要在外型上有一點男孩,頭髮亂一點嗎?
至少在我想像中的綠似乎不該這麼"秀氣"...

因為還沒看過電影,也只能從外表去挑剔了,
或許看過電影會改觀也不一定。
最後一點是.....
我覺得這部片的運鏡還蠻特別,
有一段印象深刻....
渡邊原本坐在椅子上看著書,
突然查覺到直子(?),
起身。
手順著欄杆在蟬聲中朝前走去...
(以上仍是預告看來的)
2010-12-24 01:14:08
版主回應
我現在只要碰上是村上迷的朋友
都會叫他們進電影院看
還有當年你某位臉皮很厚的女性朋友
她自以為是小林綠
我是不想告訴她在我心中的小林綠另有他人就是了
2010-12-24 17:07:12
YU
這篇評論很特別,跟主流的評論截然不同,而且
我很認同把這電影歸類為一部藝術作品。我沒有看過《挪威的森林》原著,看過電影後也未有看原著的衝動,但電影對我是非常深刻的。看電影我會較著重表現,這部電影有詩意的畫面及場面調導,以至氣紛也都能為主旨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我永遠不能忘記渡邊和直子在草原上打圈走,直到直子崩潰的一幕(不知道書本是不是這樣形容的),那些抽象的畫面如利用針刺植物去形容渡邊撕下手心傷口的皮的痛楚,是主流電影看不到的。
能圍繞著主題走,角色有否忠於原著也不是主要,但對於有看過原作的朋友來說忠於原著會讓他們更投入,角色會更立體。
不打算看原著的原因是因為我懶(還這麼理直氣壯),第二是電影裡我並沒有看不明白的地方,第三是看原著存在比較的意味,而比較的意義不大。
2011-01-06 15:39:50
版主回應
我的文字一向是很主觀的,所以我很少去在意主流的評論,也因此不太明白我和主流評論之間的差異;不過,受到別人認同,心裡頭總是高興的。
我想看過原著最大的好處,大概是腦海中具有一種劇情的預先提示。但是對於藝術作品本身的感受力而言,有沒有看過原著,我想並不是一個必要的因素。
2011-01-07 08:26: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