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澄清自己在對待藝術作品時,所抱持的態度。
我不知道一般所謂的影評是否投入太多的個人情感,或者引用了過多的電影理論、文學批評;一篇評論如果沒有情感投入,那它終究是冷冰冰的文字,無法令人心有戚戚;一篇評論如果到處引經據典,除了令人望而卻步,甚至有易客為主的不良觀感。
基本上我還是遵從哲學詮釋學的基調,即藝術的真理應該透過作品與讀者的互動才能得以開顯,詮釋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活動。所以,我必須針對一些常有的意見做出回應。
第一、如何去看待文字到影像的重現?換言之,當一部小說被翻拍或改編為電影時,我們的審美標準或判斷標準應該在哪裡?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完美的重現是不可能的。換言之,去期待電影能夠完全重現小說,或者完全重現小說的意涵,這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容許我引用柏拉圖),那麼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可能是理型與摹本之間的問題。換言之,小說作為一種理型,而電影只不過是一種摹本;前者為本真,後者為失真?
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段話:「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意見的權利。」電影導演的立場與我們並無不同,我們都在詮釋這本小說,只不過他以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則將自己的感觸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體驗當中。如果我們堅持電影只不過是一種失真的摹本,那我們的感觸也只能是一種失真的理解;甚至小說的作者所表現的也只是失真的藝術作品,因為他使用了失真的語言。因此,至少在這層意義上,我不認同理型與摹本的比喻,這種比喻具有將藝術作品的作者甚至藝術作品本身神格化的危險性。
其次、如果我們反對理型與摹本的藝術觀,即我們反對文字到影像只是一種單純的重現,那麼文字到影像的過程所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電影導演正在以自己對於這本小說的理解,透過電影的方式詮釋著小說。換言之,文字到影像這種過程,就是理解、詮釋到表現的過程。導演有其詮釋的角度,並透過這種角度來表現出他心中的想法。真正的理解不是鸚鵡學語那樣的模仿,而是一種包含著重新詮釋的過程。從取景、燈光、角度、選角、劇情的增刪、情緒的細微表現等等,都源自於導演對於小說的理解與詮釋。我們可以大膽地說,理解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因為我們在理解活動當中,必然加入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不是別人的,而是你獨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就是再創造,理解就是一種重構。
第三、如果電影是一種再創造,那它和小說之間的從屬關係為何?它獨立於小說了嗎?或者它反客為主了嗎?
上述說法,其實還是理型與摹本的藝術論,只不過試圖要將兩者的地位顛倒而已。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思考?難道我們就不能說:正是因為有小說的存在,以影像作為表現方式的電影才有存在的依據;而正是透過電影的表現,小說的意義得到了更多的補足?換言之,文字到影像的過程,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過程。金庸的武俠小說不斷被翻拍為電視劇便是一個最好的實例。我們可能先透過電視劇了解到小說的情節,進而引發興趣去閱讀小說本身;或者相反,我們先閱讀過小說後,為了重新回味才看電視劇。然而,這當中你必定會發現小說與電視劇之間的差異,你開始會去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存在?那便是每個導演對於金庸的理解不同所致。然而,這樣的做法有損於金庸嗎?並沒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反而更為人所知。
如果我們都能接受小說到影像的過程,是屬於一種重新理解以及重新創造的過程,下面我將進行對《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本身的看法與解讀。
離上一次到電影院看電影,很可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而且看了什麼樣的片子, 又是和誰去看,我都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所幸的是,《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的內容,對我的人生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啟蒙作用;換言之,就是想忘記也忘不掉的那種程度。
也許是時段的關係,也許是該片的內容的關係,開演前五分鐘,大概只有十個人坐在劇院裡;而開演之後,除了一對匆忙的情侶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人進來了。我私心揣想,是什麼樣的緣故讓這些人坐在這裡?對於村上春樹的懷想?或者影評、友人的推介?或者對於自己的青春歲月的憑弔?不管哪種原因,能夠像這樣進到電影院來觀賞,都是好的。
因為時間上的限制,許多在小說中有趣的或者必須要交代的情節被刪除了不少,例如突擊隊的生活作息、螢的片段以及玲子之所以進療養院的原因。我想這一開始就已經是預設給"曾經讀過原著的讀者"看的電影吧;不過對於沒看過原著的人,其實也不必特別在意,因為這也不是一部沒看過原著就會看不懂的電影。
原著當中一些經典的場景以及台詞大部分都有精彩的呈現出來,必須特別褒獎的是飾演直子的菊池凜子,她可以說完全融入到直子這個角色裡去,就算沒看過原著的人,光憑她在劇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氛圍,也能猜想到她會走上什麼樣的結局。飾演小林綠的水原希子也一樣演活了她的慧黠、任性與堅持,令我覺得如果在我心裡有一個理想的女性典型,大概就是小林綠和謝安真了,前者是最理想的情人,後者則是最理想的妻子。男演員部分呢?抱歉,我一向不去評論外表比我優秀的男人,因為我一定會失去客觀的立場。
再談談背景音樂的部分,因為故事發生於70年代,所能夠聽到的也大概就是70年代的老搖滾和爵士樂,不過整體搭配起來的感覺還滿令人覺得舒服的。
給村上迷的建議?一定要看,就我自己而言,這部片子讓我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好像又再一次看完了整本小說,當然其中在電影裡沒有連貫起來的部分,是靠我自己的記憶補足的;另外,也令我回憶起自己那已經遠走的青春歲月,那個什麼都不在乎,只在乎愛情的年代。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我認為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大致上是成功的,我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在於電影所表現出來的結局。就我自己的理解,小說的結局所要呈現的是渡邊在心理上的茫然狀態;但是在電影的表現中,他似乎很明白自己要作什麼。也許是導演希望能有個happy ending,他希望讓觀眾認為渡邊和小綠最後是在一起的。但是對我而言,有些愛情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永遠不可能被實現;有些年代之所以值得懷念,就在於它永遠不可能被重現。
圖:水原希子(小林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