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7 23:54:24| 人氣1,463|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地歸來談發展——與Peter Arnett對談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http://www.rai.it/Contents/news/25600/peter_arnett_310303.jpg


文/林玉鳳

只要傳媒堅守批判原則,不會因為喜歡發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像戰地記者不會因為戰爭以正義之名發動而不去記錄戰場上的眞相,那就可以了。


戰爭與愚蠢的政府

去年十一月上旬,澳門大學請來了享譽國際的戰地記者阿奈特(Peter Arnett),與同學分享他四十多年的戰地記者生涯。

這 個最早採訪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和拉登的西方記者,在講座一開始時就告訴大家,自他28歲那年當上戰地記者以來,一共報道過23場大大小小的戰爭。最長的一 仗,就是他上戰場的第一次——越南戰爭。從1962年到1975年,從28歲到41歲,他都以美聯社記者的身份,在越南採訪整場戰爭。人生最美好的十三年 幾乎都在戰場度過,這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原來,他當初走上戰場,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忐忑或使命。阿奈特說,28歲那年,他剛進美聯社,有 一天,上司問他願不願意到一個叫西貢的城市去出差,報道國家跟越南的戰爭。他唯一想到的,自己是記者,工作的地方要報道戰爭,自己又沒有家庭,為什麼不? 就這樣,他向越南西貢出發了。

到了戰場,他穿的是軍服,帶的是和軍人差不多的配備:皮靴、藥包、刀、毛氈和水壺,當然,還有攝影器材。 可是,這些配備都不是美軍提供的,因為當年美國的甘廼迪政府即使會為傳媒的戰爭報道生氣,會打電話給傳媒的老闆,但當年的政府對戰爭報道沒有審查,記者不 是隨軍的,而是獨立工作的。

不像今天小佈什政府那樣“照顧”或控制傳媒,“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時,美國很多傳媒高度配合軍方的工作,接 受軍方的限制,不再批評地報道戰爭,喪失了獨立報道的功能。那是‘911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悲劇,傳媒人本身受到那種被襲後衍生的愛國情影響,忘記了中立 報導的可貴,雖然,今天大家都在反思了,也明白這場戰爭確實是一個災難。”

順着投影照片的順序,歷史人物的圖像一一出現:從甘廼迪、佈什、克林頓到小佈什,從薩達姆到拉登,從一個戰場到一個戰場,正以為他要為戰爭報道做一個總結,他卻忽然從報道工作改談報道的主角——戰爭本身,他說:“戰爭無法結束,因為世上有太多愚蠢的政府。”


圖片來源:http://baike.baidu.com/pic/105/11845089789530201.jpg


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

談到戰爭,阿奈特用得最多的形容詞是“Justice”——正義。他說,自己沒有報道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絕對正義的戰爭,“如果當年我有份在戰場做報 道,我肯定自己會願意穿上軍服眞的加入戰鬥,因為那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因為那是一場為生存而戰的戰爭,因為那時人類面臨的,確實是生存的問題。”至於二戰 後的美國有份參與或發動的戰爭,在阿奈特眼中,最不正義的就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這是不義的戰爭,是不正確的,戰爭沒有經過正式的公衆討論,沒有經 過聯合國討論。”

戰爭有正義與否之分,在報道時如何才做到正義,他也有自己的看法。1966年,他的戰爭報道獲得當年的普立茲新聞獎的國際報道獎,這是新聞界的最高殊榮。可是,他的戰爭報道卻一直備受爭議。

他在講座時展示了一張僧人在馬路上自焚的照片,那是他很得意的一個作品。可是,他也坦白的說,他的那張照片被不少人批評,認為他看到僧人自焚不去撲火而只顧 拍攝,是冷血的行為。“當時西貢的佛教徒正在舉行反政府活動,我很明白,僧人自焚這個極端行為是為了博取傳媒注視,得到國際關注。而且,當我看到他自焚的 時候,火已經起了,也已經有人跑過來救火了,我覺得旣然他希望以生命換取關注,作為記者,我就有記錄這個關注的使命。”

也許是見過太多 生命在戰場上受到摧殘,只有筆在手的他,認為自己只有這樣的選擇:“看到戰場上,因為爆炸或槍林彈雨而死傷無數,看到死去的戰士甚至同業,我當然會傷心,可是,我從來沒有睡不着的時候,因為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所見所聞寫出來,讓讀者從報道中明白戰爭的殘酷,明白愚蠢的政府如何浪費公帑和人命,令公衆反思戰爭。”

為了讓公衆反思戰爭,他選擇記錄越戰時期死傷戰士的英勇、苦惱、恐懼和絕望。1991年報道第一次海灣戰爭時,他選擇揭發軍方炸毀的“生化武器工厰”,其實是伊拉克的一個嬰兒奶品厰(baby milk factory)。


圖片來源:http://www.chiron-resources.com/Afghanistan_Chris_with_%20Peter_Arnett.jpg


戰地歸來看澳門

講座舉行前後,有機會跟阿奈特飯聚和閒逛澳門。期間,除了戰爭,我們還談到中美關係、內地發展和澳門。阿奈特是1972年隨尼克鬆訪華的美國記者,曾經見過 鄧小平。作為中美建交的歷史見證人,他對中美關係有很多看法,說着說着,也就說到美資在澳門,然後是賭場開放,經濟起飛、社會發展。

阿奈特在九十年代曾經到過澳門,一說到賭權開放,他就興奮起來,說從來沒想過澳門會發展成今天的樣子,沒想過澳門的博彩業可以與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相提並論。他還用捧球對賽來比喩今天的情況是“Macau Vs Yankees”(澳門對美國人)。

聽到他說“發展”一詞的時候,忽然很有興趣了解一個大半生在戰場生活的人,是如何對待“社會發展”的問題的。一開口問,他就反問道:“難道你不喜歡經濟發展嗎?”對話的時候,我們正在參觀威尼斯人,我就直接說:“發展當然好,可是,發展了也有發展了的問題。”

於是,我把那一堆澳門人應該都耳熟能詳的問題一一說出,他聽着點着頭然後忽然笑了起來,說:“你知道嗎?戰爭的殘酷令我們失去財富和人命,而不正義的戰爭, 剝奪的除了是人命和財產,還有的是一個地方的發展機會。你看看全球有戰爭的地方,長期在戰亂當中的地方,他們都貧窮落後。發展也許有問題,可是,可以發展 總比那些在戰亂當中不能發展的地方好。所以,我總是支持發展的。”

“這個我明白。可是,發展的地方也許沒有戰爭,但在這些地方的人的心裡,不一定會沒有戰爭,這樣的戰爭又是什麼戰爭?”我追問。

“哈,那就問你們這些在心裡打仗的人吧!可是,你要明白,你們的戰爭肯定不是你死我活的,不是誰要幹掉誰的問題,不是這樣,便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正想再追問,阿奈特已經把我想要的答案說出來了:“只要傳媒堅守批判原則,不會因為喜歡發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像戰地記者不會因為戰爭以正義之名發動而不去記錄戰場上的眞相,那就可以了。”

只是,不會因為喜歡發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面對問題的眞相,這,在今天的澳門,又豈止是傳媒要履行的任務呢?

原載2008年1月7日《澳門日報》 “純屬角度”專欄

台長: 小鳳
人氣(1,463)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純屬角度 |
此分類下一篇:將禁忌傳給下一代
此分類上一篇:一個需要回答為什麼的年代?

Ch@nSiR。橙
因為其他工作而錯過了精彩的講座, 真遺憾, 而且那工作更並非大學生普遍的兼差呢 !!!!!!!

父母說並不希望我成為戰地記者, 然而將來的際遇我是無法估計的, 不過, 這些戰地記者, 尤其是那些真實地記錄歷史的, 才是值得被後世傳頌的人呢 !
2008-01-18 00:43:04
版主回應
可是,不要為了被後世傳頌就走上戰場啊!真實記錄歷史的選擇很多,生在和平世代,我們也應該有值得記錄的東西。
2008-01-24 06:40:39
小雲
好可惜好可惜~~我錯過了那場講座~~真的感到可惜
-------------------------------------------
“只要傳媒堅守批判原則,不會因為喜歡發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
批判原則?如何批判?批判是否指報導事實,
抑或是批判事實?

記者的責任不是報導事實嗎?
然而,報導事實,是不是就等於報導真相?
2008-01-19 18:56:23
版主回應
小雲:
所謂批判,不是去批評人,而是用批判的思維方式,不要人說什麼便全盤接收,要勇於求證,這是報導真相的基本功啊!
2008-01-24 06:41:05
Crystal
到底社會的言論自由有多自由?
社會的不公平,我們該怎樣看待?
不滿,不能批判,可以怎樣?
「有個朋友也很想買Peter Arnett那本書,在澳門找不到。」
2008-01-21 09:34:24
小鳳
Crystal:
真正的自由,除了法律賦予的,還有來自心裡,免於恐懼的;前者可以問他人要,後者,則要靠自己啊!
他的書內地有翻譯本,可是,現在我也不知道在哪可以買,不好意思!
2008-01-24 06:44:16
Crystal
呵呵~
不用不好意思。
2008-01-24 17:52:59
版主回應
謝謝呵!
2008-01-25 07:49:45
詩澄
去年的同學們在傳播周期間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新聞事業的滿腔熱情,我是蠻感動的。應何同學的一句:趁著現在還沒有上司的壓力,薪水的壓力,生活的壓力,我可以盡情去講。我也是這麼認為,我們實在要認清澳門社會的新聞事業的道路是何等的曲折,如此的難走(當然,要易走還是有方法的),單單是實習的問題已使我火大。我明白學生實習重點應放在學習上,但現在社會的生活壓力不得不承認實在非常大,電視台沒有錢的待遇,難道不是為難學生嗎?阿奈特:“只要傳媒堅守批判原則,不會因為喜歡發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傳媒不應忘記自己的責任,但我不認為傳媒不需要吃飯。不知老師有否看過橙兄的blog其中一篇文章,為甚麼選擇傳媒的路,要以金錢作交換條件?
難道當我們這一科永遠是最窮困學科嗎?
2008-01-24 23:37:53
小鳳
詩澄:
澳門的另一個悲哀是,太少有足夠使命感的傳媒老闆和明白經營的重要性的傳媒。窮困,不是在全世界皆然,美國,就是中國內地也不是這樣了。努力吧,世界的改變,有人出力,就有希望的!
2008-01-25 07:52: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