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集) 2007/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2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2a.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昨天我們簡要的介紹了學習本經的一個緣起,我們用師父上人所節錄的「雍正皇帝上諭」這篇文章來作為序言,來學習,也介紹了本經的經題,還有翻譯者實叉難陀大師。昨天我們講了本經的第一句,這第一句就是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面給我們表達了六種成就,「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屬於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娑竭羅龍宮」這是屬於處成就,這個地方,「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是眾成就。所以,這裡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因緣的成就。可見得一部佛經能夠弘傳出來,因緣非常不容易,要六種成就都要具足。今天我們開始來學習本經的正宗分;序分就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先看到這裡。這是正宗分第一句話,世尊釋迦牟尼佛首先開口來問龍王。在佛經裡面,通常我們看到佛的弟子或者信眾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就予以回答。因為佛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不會無緣無故出來講話,一定是有人啟請。本經,世尊沒有等聽眾的啟請,首先開口說,這種情形實際上是聽眾因緣成熟,佛看到大眾受教的因緣成熟,能夠接受這個大法了,於是就不等待聽眾的啟請,就首先開口講話。正如《佛說阿彌陀經》裡頭也是沒有人請問,佛也是首先開口講。這樣一種方式的教學,通常我們在本經題目上面會加一個「佛說」,是佛不問而自說。這證明佛的眼中看這一門的教學科目非常重要,不需要人來說、來問,他就要主動說了。
這一段,『爾時』是講聽經的大眾,剛才介紹的總共四萬人,八千大比丘眾,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聚集在娑竭羅龍宮。就在此時,『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龍王,他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這句話世尊為我們講出了六道輪迴的由來。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正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由心想生,是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這個說明一切眾生的生活境界,都是像《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它現宇宙境界;識,唯識所變的識,就是心想,因為眾生心裡頭的想法、念頭不一樣,因而身體造作、語言的造作、意念的造作就不一樣。要知道,身口意三業,意是主宰,意業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主宰著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決定我們的生活環境。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我們要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好,使得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從哪裡做起?要從內心開始下手。需要把內心當中的一切衝突、矛盾、對立把它化解,這樣才能夠得到和諧的世界。
不僅是我們現前的這些境界由我們的內心決定,十法界都是由心所現,識所變。眾生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法裡面有善的、有惡的,所以就現出有善道、有惡道。在凡夫趣裡面就有六道,六道裡面最高的是天,接下來的是人道,然後是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我們知道天道是什麼樣的心想能夠造出天道?天的生活環境非常美好,衣食那絕對是我們人間沒有辦法想像的。天道是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就是本經講的十善業,要修成上品,就是說一百分你至少得打九十分,這是上品;四無量心就是講到慈悲喜捨,這是業因。能夠有這樣心行的人,他來生就會到天道去。
人道第一個業因,每一道裡面其實業因都非常複雜,世尊給我們說出第一個最重要的業因,在人道來講,這業因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就是本經所介紹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殺、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三,不貪、不瞋、不痴。五戒十善要修才能夠得人身,所以諸位得到人身要知道,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得來的。下來阿修羅道,他也是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跟天道業因相似,但是這裡面有夾雜著不善,夾雜什麼?好勝、爭強、傲慢之心。就好像我們看到現在人做善事,他就得佔頭風;到寺院裡面去上香,他非得要佔頭香;看見人家布施,他必須要布施的比別人多。這種爭強好勝是感修羅道。修羅道福報很大,但是爭強好勝,與天整天都是在爭鬥。你看人間也會有阿修羅,他們福報很大,他們愛護弱小,但是跟強的人他要跟他拼鬥。
底下畜生道的業因是什麼?愚痴,愚痴就是講沒有智慧,不明事理,黑白顛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沒有辦法辨別這些邪正、是非,這些真假、善惡,他內心裡面猶猶豫豫,容易聽信謠言。這些都是愚痴的表現,是畜生道的業因。下來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貪得無厭,就變成餓鬼。你看貪名、貪財、貪色、貪吃、貪睡,這都是貪,財色名食睡叫地獄五條根。所以貪心,不管貪哪一條,都是在造三惡道的業因。地獄道,這是六道裡面最苦的,業因是瞋恚、嫉妒,就是愛發脾氣,性格暴躁,不能忍辱,常常罵人,甚至把自己父母都罵了,把佛祖都罵了,指天罵地,《太上感應篇》講的,「呵風罵雨,怨天尤人」,這瞋恚。嫉妒,別人比我好的心裡就放不下,總希望別人比我差,見到人家做好事不能生歡喜心,這是嫉妒。這些業因將來是地獄。
所以這六道,我們從這裡看到,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念頭裡面生什麼樣的心,有什麼樣的想法,將來就感應到哪一道去。剛才介紹的是六道的業因,十法界裡面除了六道以外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緣覺也稱辟支佛)、菩薩和佛。聲聞的業因是四諦,辟支佛的業因是十二因緣,菩薩的業因是六度,佛的因是平等心。這都是我們存的念頭,存的想法、看法,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我們就會墮落,如果想法、看法正確,我們就提升。所以,總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念所成就的。
佛說的好,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六道、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一改境界跟著改。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要懂得控制它,控制念頭,要往好的方向發展。起心動念要觀照,看我現在造的這個念頭造什麼因,如果造貪瞋痴將來就是墮三惡道,所以在念頭上防範。實際上我們整個宇宙,除了我們這一念心,真的沒有其他的,一切的境界全在我們的用心。其實境界裡面沒有好醜,天和地獄其實如果用平等心去看,它們沒有好醜。在佛的眼中看,在天道也是極樂世界,在地獄道也是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佛是身心平等,他是清淨心,所以他所在的境界就是淨土,他可以到六道去度眾生,但是他還是得到淨土的受用。
你看蕅益大師,這是明末清初淨土宗的祖師,他就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就是指物質環境,緣就是指我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在哪裡分?你自己心裡面分,你分別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所以你就得那個好的、不好的受用,得不到真誠、清淨、平等、覺的受用。真正把內心的執著放下,你就出六道輪迴,分別放下,你就出十法界。很多人會覺得現在我的人事環境很糟糕,周圍的人好像都是冤親債主,內心裡面很多的憂傷,覺得自己很不幸。這個念頭轉過來,這些冤親債主是什麼?都是成就我們的,成就我們布施,成就我們忍辱的,他們是佛菩薩。你要把他們當作冤親債主,那麼他們真的是你的冤親債主,但是你念頭一轉過來,他們就是佛菩薩,你感恩的心就生起來,禮敬的心就生起來。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當年,你看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的時期,很多人見到佛,各人看到佛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個黃面比丘,沒什麼特別的;有的人就看到佛光明顯曜,非常的殊勝;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個黑炭。每個人看到同樣都是佛,感受不一樣,為什麼?好醜在於心。所以佛法是一種心法,告訴我們全在我們用心不同,我們想要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要起恭敬心。對我們的老師,你把他當作佛來看,他對你的利益就是佛對你的利益。
佛去世以後有這麼一個公案,有個老太太她非常虔誠,有一天她兒子去某處做生意,老太太知道那個地方可以請佛牙,所以就叫她兒子一定要把佛牙請回家,她兒子滿口答應,他就去了。結果做生意太忙了,就把他媽媽的事情忘了,回到家裡面,他媽媽一問,真的忘了。第二次兒子又去做生意,這媽媽又叮囑他,你這次去一定得把佛牙請回來,非常虔誠的一個老太太。兒子心裡就記著這個事,就去做生意,結果還是太忙了,又忘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醒悟,想起我媽媽託我請佛牙的事情我還沒辦,怎麼辦?這下我媽媽會傷心的。
走在路邊,就看到有一個人正在賣狗肉,他看到有個狗牙,他馬上生出一條妙計,就把這個狗牙買回來,告訴他媽媽,說:媽,我給您請回佛牙來了。他媽媽一聽,佛牙請回來了,非常興奮、激動,馬上把這個牙供到佛龕上面,虔誠禮拜。結果拜著拜著那個牙就放光,瑞相非常殊勝希有。你看看,在這位老太太眼裡,這個狗牙就是佛牙,一切法由心想生,她把這個牙當作是佛牙,這對她來講這就有佛牙的功德利益。她兒子知道這是狗牙,所以他沒把它當佛牙,對她兒子來說毫無利益。同樣的牙你看,對兩個人完全不一樣的功德利益。
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學佛,如果我們的恭敬、真誠心,像對佛經、對我們的老師,就像當年對世尊一樣,那我們現在就在正法時期,就好比佛在世,不是末法時期。所以正法、末法都看你的心,有人在正法時期的時候,他對佛沒有恭敬心,他就是末法時期,他就是在滅法時期。我們對師長那種恭敬之心好比對佛一樣,那麼師長對我們的利益就是如同佛對我們一樣,一切由心所造。我們來看下一句: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裡是一段。佛叫著『龍王』,「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表示什麼?千變萬化,什麼東西千變萬化?實際上眾生的心念千變萬化。大家看看是不是?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念頭,從早到晚,你看生了多少念頭,是不是千變萬化?一個小時裡面恐怕做了很多決定,這決定改了又改,改了又改,這就是千變萬化。這都是我們在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動了,當然就不會有變化,他常住在定中。王是代表主,帝王的時代帝王是主,能夠發號司令,能夠號令全國,所以龍王是代表在這個多變的社會裡面這些領導人。
『汝見此會』,這是講在今天啟建的十善業道這個大法會,大家一起討論十善業道。這也是代表什麼?社會裡面芸芸眾生,『及大海中』,「大海」就是代表社會。在社會裡面『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就是在社會裡面的芸芸眾生都不一樣。「形」就是形態,「色」就是膚色、人種,各類的人都不一樣。你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膚色也不同,有白種人、有黑種人、有黃種人,有的是富貴的、有的是貧賤,都不相同,這都是表法的意思。當然,這個法會確實真有,它在龍宮裡面,龍宮在不同維次的空間,佛和大菩薩他們有能力進入這種不同維次的空間。但是我們讀經不能只讀死經,要懂得它字裡行間表法的意義。
佛問龍王,你看看我們這個大會裡面,這些各類的眾生都不一樣,『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如是一切」,這一切是包括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都屬於眾生,各各不同。宇宙裡面我們看到這一切的眾生,萬事萬物,它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很多種說法,他們講不同維次空間這些眾生,不同維次的空間在理論上講有無量無邊,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的維次空間。在《華嚴經》裡面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一個微塵裡面就有世界,世界裡有微塵,微塵裡又有世界,叫做重重無盡的法界。這些各類法界裡面的,決定不只是人道,十法界一切眾生他們是怎麼產生的?佛一句話就給我們點出來,「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就是說無不是由我們內心的念頭造作善業、不善業而決定的。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其實就是業力在支持。
當一個人心地清淨的時候,他入定了,他就能夠突破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個界限就突破了。空間之間為什麼有界限?因為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他突破了以後,他就能看到這些空間。所以佛就給聽經的大眾說,這些種種空間等眾生都是身口意造作的業不同,身業、語業、意業,語就是指語言,意就是意念。總歸來講,所造作的就是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就叫凡夫;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聖人,那就是一真法界的菩薩。當我們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有維次的空間都突破。
在身業、語業、意業裡頭,意業是主要的,所以當我們控制好意念的時候,我們身業和語業就能夠控制好。懂得這個原理,我們想希望得到好的環境,那就在意業上去下功夫。請看下面一句: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給我們講到的是六道輪迴的業因,告訴我們不同法界的眾生是怎麼來的,這一段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心,什麼是心?是不是我們身體裡面心臟的心?不是,佛在這裡講的心不是指身體裡的肉團心。你看在《楞嚴經》裡面,佛就問阿難尊者,你說你心在哪裡?問阿難,阿難說出七個地方,佛都搖頭,七處徵心,真心在哪?都找不到。所以阿難就請教,真心究竟在哪裡。在《華嚴經》裡面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真心,識稱為妄心。實際上,真心和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完全覺悟,沒有迷的時候,我們這個心就稱為真心;如果迷了,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稱為妄心。所以實際上,心和識在哪裡分?在迷悟上分,根本它們沒有兩樣。
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都是我們真心變現的,真心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的六根去緣得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人體六個器官,包括我們的意念,都沒有辦法去達到這個真心,真心離念。所以你看看不到,聽聽不到,鼻子聞不到,連你想都想不到,語言根本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只能說個大概。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見到真心?當我們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時候真心自然現前,真心每個人本有的。真心現前,我們就跟諸佛如來一樣,真正達到不老、不病、不死,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萬法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世間法,我們看到有六道、十法界,有凡夫、有聖人,一真法界就是佛,從哪裡分?其實用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來分,我們就很清楚。凡夫,這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好比我們師父上人經常用這個比喻,他說這有三片,一個是紅色的片子,代表執著,一個是藍色的片子,代表分別,一個是黃色的片子,代表妄想。我們見不到真心,為什麼?因為有這三樣東西,妄想、分別、執著具足,把我們的眼睛給蒙上了,見不到宇宙的真相,那是十足的凡夫。當我們要是放下執著,對於身體不執著,一切人、一切事都不執著。什麼叫不執著?就是你不要勉強,一切隨緣,什麼都好,不執著,你紅色這片執著放下了,這時候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比較清楚一點了。但是還是沒有看到真相,還有分別、妄想。這時候,放下執著的人我們稱為阿羅漢,這是小乘聖果。再繼續把分別也放下,這個人我們稱為他叫菩薩。你看,他剩下一點妄想,看外面的世界就看得更分明。但是還是沒有完全獲得外界的訊息,真實的訊息還是被擋住,被過濾了,那是我們有妄想;我們雖然沒有分別,但是還有妄想,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放下,這時候本來是佛。
所以佛告訴我們,其實真心怎麼見到?就是把這三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恢復到本來的面目,那就是你的真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它擋住了我們的六根,擋住了外邊的這些真實的環境。其實它沒有改變外面的環境,沒有改變我的眼睛,也沒有改變外邊的這些景象。我們的眼睛好比我們的真心,外邊的景象是真心所現的境界,如果我們用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擋住,雖然真心沒有變,外面的境界也沒有變,但是我們自己糟蹋了自己。這是很冤枉,你把它放下,真實就現前。
這裡講到『而心無色』,心不是物質,色是指色法,它代表物質。當然講到色,這裡面包括了五蘊,五蘊分別是指色、受、想、行、識,《心經》上講的五蘊,五蘊皆空,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代表物質,受想行識那都是指精神這一部分。受就是指感受;想就是指這些念頭、想法;行是指念頭生滅不停,這是行;識是指他的阿賴耶識含藏。所以這個心,心不是色,也不是受想行識,沒有辦法用看這些色受想行識的方法去見到真心;就是你眼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連你的意識心想都想不到。所以它是『不可見取,但是虛妄』,不能夠見,就是代表我們眼根去見,取就是執著。用眼根來做代表,換句話說,六根都一樣,六根都不能夠達得到真心,也不能用執著或佔有的心去見到真心,所以它「不可見取」。佛門裡面經常有句話叫做「不可思議」,不可用思惟、不可用議論,就是什麼樣的方式你都沒轍,你都沒辦法達到真心。那怎麼辦?就叫你不可思議,就讓你別思、別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真心就自然現前。
這種方式在《般若心經》裡面給我們講,這是用觀照的功夫,像觀自在菩薩他能照見五蘊皆空。觀世音菩薩你看他修行的方法,他是用觀照,他不是用六根去看、去想,那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用,他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用觀照。這樣子的話,就像剛才我們這三片東西都放下了,就不會扭曲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都統統把事實真相給扭曲了。
六道輪迴裡面,其實這也是一個虛妄的境界。我們說離開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就入了一真法界,那麼一真法界到底在哪裡?告訴諸位,決不會說一真法界和六道輪迴是分開的,兩個地方,不是,六道輪迴和一真法界它是圓融在一起。當一個人迷的時候,他就在六道裡面,悟的時候,他就在一真法界裡面。就好像一個人看月亮,月亮的好醜隨著他心情變化不一樣。你看從古到今看到月亮吟詩填詞的人很多,有的人歡樂,有的哀傷,看的都不一樣,同是個月亮。你看李白,這是唐朝的詩仙,就寫了一首「月下獨酌」,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你看,李白他一個人在月下喝酒,很高興,自得其樂。有的人,像張九齡,一首「望月懷遠」這首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都是表達詩人憶念遠方親人的那種哀思。你看他的心情跟李白不一樣,月亮都一樣,月亮並沒有因為他們心情不同而現出不同的相,不會。全在各人的用心不同,各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他所現的、見到的法界,所感受的完全不同,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所以它都是虛妄的,這個心你沒有辦法用你的意識心去想得到,去緣得到。
下面講『畢竟無主』,「無主」就是沒有主宰,那是怎麼樣起來的?一切宇宙萬法如何起來的?他講『諸法集起』,「集起」就是說靠緣而生。所以佛家裡面講緣起論,一切法都是由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為緣聚而生,緣散則滅,所以它沒有自性。譬如說一個桌子,你找出哪個東西叫桌子,桌子明明就是各種木頭、釘子組合而成,你說哪一塊叫做桌子?你找不到。你打散了它,哪一塊都不是桌子,它沒有自性,無我,它無主。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它也沒有。所以『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這句話是講根本不存在一個我,雖然你隨著業去受生,或者你隨著自己的不同的妄想分別執著,你見到的法界不同,而根本沒有一個所作的我在,這個道理很深。我們這個意思還沒有講完,先休息五分鐘,等一下繼續來學習。好,謝謝大家。
文摘:http://ft.hwadzan.com/dv.php?sn=52-205-0001&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