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集) 2007/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2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2a.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看《佛說十善業道經》。剛才我們講到「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這句話講的義理很深,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前面經文裡講到,六道、十法界這些眾生,都是他們身業、語業、意業造作不同,而現出不同的生活境界。這裡又說,雖然每個眾生都隨著自己所造的業,生活在自己所現的世界裡面,他們的世界不同,哪怕是兩個人手拉著手,兩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佛在一真法界,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頭,所現不同,為什麼所現不同?因為業不同。
這裡他說,雖然是如此,但是「而實於中,無有作者」,實是講真實,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作者,作者就是講的起心動念。誰在起心動念?沒有人在起心動念,這個境界裡面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一真法界,誰要是起心動念看這個,他就墮到十法界,墮到六道輪迴裡頭。所以這種境界,決定要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能夠接觸得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從定就生慧,慧就起觀照,佛菩薩他用定慧看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他們眼目中看到確實沒有作者。所以他後面講,『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這裡講的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一真法界是怎麼樣?本來如此,你何必要起心動念?何必要妄想分別執著?當我們不思議的時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就進入了《華嚴經》裡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四無礙法界,那是一真法界。這為我們講出宇宙的真相。下面佛勸告我們,知道宇宙真相之後,應該怎麼做?請看經文: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自性如幻』是講真心,也稱自性,它起作用,起作用是什麼樣子?《金剛經》裡所說的,「如夢幻泡影」,「幻」就是指夢幻泡影。怎麼樣證入?佛告訴我們,用「不可思議」。當不思議的時候,這是禪門裡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在當下你就能夠看到真心所現的境界。當我們看到了,也不能用思惟,也不能夠用言語去表達出來,為什麼?你要一落思惟、一落語言,那又墮回十法界裡面。自性起作用它能夠現一真法界,能夠現十法界。實際上「如幻」講的不真實,雖然能現出一真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統統都是不真。正是《金剛經》裡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一切法是了不可得,佛讓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沾染。
了解了這個情況,佛告訴我們,『智者知已』,「智者」就是覺悟的人,你覺悟了這些宇宙人生真相,徹底覺悟了,這就是佛菩薩,他是一真法界裡的法身大士。他們會怎麼做?他們的生活會怎麼樣?他們自然會『應修善業』,應就是應該,為什麼要修善業?這裡面沒有理由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應該這樣,這「應修善業」。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然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作佛,所以應修善業。修善業能夠回歸本性,回歸本性就是見到佛性,那就是成佛。回歸本性還有個理由嗎?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不這麼做是不應該的。所以不修善那是不應該,法爾如是。
這裡講『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都是指所生。什麼是能生?能生的是自性,是我們的真心,真心能現,現出什麼?蘊、處、界,這三個方面都是自性所生出來的。蘊就是剛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處是講十二處,這都是佛法的一些名相。十二處包括六根和六塵,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大家如果讀《心經》,對這些名相都不會陌生。這是六塵,都是指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部環境,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六塵稱為十二處。界,這是指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剛才講的十二處裡面再加六條,加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起來總共十八,叫十八界。這裡面有的是物質方面的,譬如色就是指物質,六塵就是指物質,六根除了意根以外,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是指物質方面。其他是屬於意識方面的,意識,六識都屬於精神。所以,物質和精神都是我們自性所生出來的,這是講到宇宙的本源。
這裡面我們講宇宙不是一個神創造,它是我們真心所現。我們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所現的境界改變了,什麼改變的?我們的識改變的,所以叫唯識所變。所以所現的和所變的其實是一個東西,一個法界,只是我們有識,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用那三片彩片把自己的真心給擋住,你就看不到真實所現的境界。這裡面講的所生的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統指我們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環境。都能怎麼樣?『皆悉端正』,端正就是莊嚴。我們自身能夠莊嚴,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美好,我們生長的地區,這個地區和睦,這個社會和諧,這個世界太平,這個地球環保,這都屬於「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見到我們的人,受我們正報、依報吸引,真的是看不厭。就像佛當年在世,正報莊嚴美好,把阿難都吸引住了。阿難是他的堂弟,結果被佛的莊嚴美好所吸引,出家了。那是因為什麼?因為修善業。修善業是因,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這是果,有因必有果。今天很多人抱怨我們的社會不好,不和諧,我的身體不好,這是自己所生的蘊處界,都不好。為什麼不好?得找原因,佛給我們一語道破,我們得應修善業。為什麼原來沒修,所以現在不好?原來是因為沒有知,「智者知已」,我們又不是智者,又不知道,那難怪,沒有造善業,所以得這麼個果報。現在懂了,回頭了,修善業,那你就是智者。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經教?不學習經教,就是我們修行沒有方向,對這些理事、因果、性相不了解,當然修起來就沒有方向。請看下面經文: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請看到這裡。這裡佛叫著龍王的名字,叫著龍王,底下的開示一定是非常的精采,非常的重要。佛說龍王,你聽著,『汝觀佛身』,你看看佛身,佛的身相,那是非常的莊嚴美好。經上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講在我們人間,用俗諦,用我們凡夫的眼光看佛,他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不止,真正經裡面給我們講,真實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些是佛的蘊處界。他怎麼樣?都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佛每個念頭都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就是福德的真因,什麼是福德?就是我們的念頭能夠純淨純善。
這裡福和德稍有不同,怎麼樣得福?修善就能得福,六道眾生他們有修善,他能夠得福,得人天福報。什麼是德?德是念念都不起惡念,都是善念。就是經中下文所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間雜」,念頭裡面一個不善的念頭都沒有,這是德。真的是自己的身相,唯心所現。佛為什麼有這麼美好莊嚴的相?那是因為佛有百千億福德,無量福德來莊嚴,莊嚴其心,莊嚴其身。所以大家希望能夠身體好,希望自己容貌長得莊嚴,那很簡單,就是莊嚴自心,用什麼莊嚴?用十善業道。佛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所以,福德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從凡夫一直到如來果地,都要修十善業道。
念佛求生淨土,十善業道也是個根本,淨業三福裡講,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這兩部我們都學習了,「修十善業」就是落實在本經。我們看看自己起心動念修的是什麼因?能夠懂得這樣去觀照,真的,命運,我們的身體、相貌、命運就能夠很快轉過來。能夠得到『諸相莊嚴,光明顯曜』,這都是形容佛的正報,正報好,當然依報必然好。
「光明顯曜」,光明,我們現在人講的氣氛,外國人講的磁場。一個人他的氣氛或者是磁場好不好,我們能感覺到。一個人心地善良,慈悲的,你在他旁邊感覺到特別的好受,特別的溫暖;如果一個人常常造惡業,起邪念,你在他旁邊就覺得很不安,覺得他這個人有殺氣,或者是很陰險,你有這種感覺,這是他的氣氛,就是他的光明不同。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詳、最溫暖的,那都是因為修善。佛菩薩見性了,見性以後他的光明叫光明遍照,這種光明跟我們凡夫所說的那種磁場就不一樣,凡夫的磁場,近的你能感覺到,你跟他離遠一點就感覺得弱,再遠可能感覺不到了。為什麼?因為他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這種距離。但是佛菩薩他是自性光明顯現,自性無所不在,所以光明遍照。這種光明遠近都一樣,他沒有遠近,均勻的,到處都一樣,都有這種祥和的光明,普照法界。所以,我們修行的效果從哪裡來看?從自己的身體、相貌,還有自己的光彩,這裡都可以能夠看到自己修學的程度。
修學好的人大家就很喜歡在他身邊,你看我們師父上人,早年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在南部邁阿密講經。結果來了很多外國人來聽,外國人都聽不懂中文,就聽師父聽得津津有味,還打著坐,閉上眼睛,微笑著聽。人家就問他,你又聽不懂中文,你為什麼這麼投入的聽?他們就說,因為我覺得這裡的磁場特別好,雖然聽不懂,他能夠沐浴在這種祥和之光裡面。你看這就是光明顯曜的這種功用,這是我們師父的威德感應三寶加持。在這種善法當中能夠啟發他內心那種善,也啟發他的光明。
佛的光明真是顯曜,顯是明顯,曜就是很光亮,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設無量億自在梵王』,「設」就是假設,假設有無量億的大梵天王,這都是六道裡面很高地位的。自在天王他們也有光明,光明也是顯曜,他們的光明也是從修無量福德所生的,修十善業,生生世世修十善業得到這種果報。但是在佛面前,自在梵王他們的光『悉不復現』,就是光都不顯了,為什麼?因為佛光太光明,太偉大了,這些梵王、天王的光明,在佛跟前簡直都不成光明。就好比在太陽底下,太陽光出來,照得整個地球都亮了,但是你要是在烈日底下點個蠟燭,這個蠟燭的光就不顯了。晚上它能顯出來,但是你在白天烈日當空的時候,你點個蠟燭等於白點。你點無量億的蠟燭也是白點,燭光都悉不復現,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他們看到佛的身相光明看得目眩,目眩就是他的眼睛都看到目不轉睛,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眼睛就有點暈了,看不過來了。這是如來本性光明顯曜,所以有這樣的功德,這麼樣的殊勝。實際上我們要知道,佛的光明如此,我們每個人本性光明也如此,不要以為佛光這麼厲害,我們就沒有光。其實我們真的有光,本來本性平等,諸佛平等,我們眾生跟佛一樣。我們為什麼不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給擋住,把我們的眼睛給擋住。我們本來也放光,跟如來一樣,現在看不出來,現在冤枉,變成這麼可憐兮兮的。下面佛又講到,講完佛光的身光相好,又講菩薩。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這是講大菩薩他們的身相光明,『汝』就是佛對龍王講,龍王你再看看這些大菩薩,大菩薩他們也有『妙色嚴淨』,很美妙的色身,「嚴」就是莊嚴,「淨」就是清淨,菩薩的相好也是不得了。前面那一段講佛身,它是代表性德,性德是無比莊嚴美好,這一段講的菩薩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來成就、來顯現,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能夠這樣去修,按照五戒十善一直這麼修,這部經後面特別講到,菩薩帶著十善業道來修六度,他們看來也是修行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所以,他們的福德也離不開十善業道,他們的身相也能夠妙色嚴淨。
這個妙,你說妙在哪裡?他的色相跟我們色相不同的,比我們妙的妙在哪裡?如果有色相的概念,那就不妙了,你看《金剛經》裡勸導我們,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讓我們離相,你著了色相,當然就不妙了。所以,這個妙字的意義,是勸導我們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外界的五欲六塵,不能起心動念。凡夫遇到外界環境總會起心動念,外面隨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愛之心;不隨順自己的意思,違背自己的意思,他就起瞋恚心。你看,貪愛跟瞋恚這就犯了十善業裡的兩條,意業裡頭的貪、瞋,這是凡夫,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菩薩隨順的是性德,他不隨順煩惱,所以他就妙。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指性德裡的善法,止,止就是隨順,住在性德、至善裡面。所以,十善講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薩能隨順,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福德是修德所現,前面的這些身相是性德自然顯現,當然要通過修德去讓性德顯現。請看下文: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句話講到『天龍八部』,剛才講佛菩薩他們的身相光明,這是修十善業,他有無量億的福德來成就。「天龍八部」這些大會的眾等,包括那些『大威勢者』,他們也是修十善業福德所生。「大威勢」,威就是指威德,勢就是勢力,現在我們看世間各行各業都有領導人,一個國家有總統、有主席,他們是大威勢者。他們都有福德,這些福德哪來的?宿世修善積德。這裡講的「諸天」,諸天講的是天王,天裡面的大威勢者。天有很多層天,每一層天裡面都有天主,還有龍王、八部,這些都是六道裡面有很大威德的眾生。他們都是因為宿世修善,當然他們修善,福德沒有圓滿,或者有缺漏,所以不能夠成為佛、菩薩,他們變成還是凡夫。
你看在傳記裡面就記載著,安世高大師,這也是一位譯經的大師。他有一位同學,在共亭湖裡面做龍王。這個龍王他前生跟安世高是同學,一起修行,為什麼墮到龍王裡面?因為他前生也是一個很有修行的法師,明經好施,明經就是懂得教理,好施就是很喜歡布施,很喜歡修善。可是當他出去弘法的時候,在外面托缽,托缽是乞食,別人給啥吃啥,心裡不能起心動念。可是他托著缽去乞討,乞到一餐,這餐飯不好吃,他心裡就不歡喜:你看,我這樣子去弘法利生,為社會、為眾生服務,為佛法獻身,怎麼他們才供養我這麼難吃的飯!心起了這種念頭,結果來生就墮到畜生道,變成龍王,龍是屬於畜生道。你看看,福德雖然有,也是修福,但是他念頭不能達到純淨,所以感召的果報就不圓滿。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大修行人,他們也有他們的威德,他們有這種身相,這都是過去生中修善修福而感的果報。請看下句: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世尊為我們繼續說,剛才講的是佛、菩薩、還有這些各道裡的大威勢者,他們都是前生修善積福所感應的這種身相,這種果報。這裡世尊給我們講『大海中』,因為世尊講經的地點在娑竭羅龍宮,娑竭羅就是鹹水海,就是大海。大海裡面的一切眾生,這也是表法,表六道有情眾生,六道有情眾生都在苦海裡頭,沒有出離。這些眾生他們的『形色麤鄙』,「形」就是指他們的身體、身形,「色」就是膚色,都很粗惡、鄙陋。有的是大的,像大動物,海裡頭也有大動物,像鯨魚、海豹,這些大動物;也有小的,小魚、小蝦,那更多了,牠們的福德差別就很大,就不一樣。
所以,六道眾生福報差別都很大,他們的差別怎麼來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這裡講的,皆是由於自己心裡頭起了種種的想法,他們的「想念」,就是他們的思想,思想不善。意業不善,那當然言行就不善,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就有不同的果報,身語意業造作的不善業。具體的說,身,殺盜淫;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業,起貪瞋痴慢,這都屬於不善業。他們隨自己所造的這些業,『各自受報』。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對於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要小心,因為每個造作,哪怕是再小,將來都有果報。古德所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走了,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說能帶走什麼?什麼都帶不去,只帶走一樣,那就是你這一生造作的善惡業力,這種善惡業力決定你來生的果報,各自受報。
懂得這一點有兩條好處,第一條,首先我不怨天尤人,我這一生果報如此,知道那是前生造業,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前生造善業,這一生比較好,前生造惡業,這一生比較差,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安貧樂道。然後我們要注意這一生修善因,起心動念都要注意,為未來負責,為自己負責,將來就必定得好報。你的善業力量厚的,不用等到來生,這一生就報了,這一生你就能夠福報現前。所以一個人剛出生,年輕這一段的年齡,那是他前生所造的決定的;這一生中年以後,他的相貌、他的福報、他的生活環境就不能怨前生了,都是他這一生所造的招感來的。懂得這一點,真正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總在要修善修德才能夠得福報。
我們這一生可以說因緣非常殊勝,得到了淨土大法,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懂得了淨土的這些理論、方法,這一生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轉念頭,把自己的染念轉成淨念,這是更殊勝。這經裡面告訴我們的原理原則,自己的身相、自己的環境,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由什麼來決定?念頭。我們如果把念頭變的淨念,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我們將來的果報是什麼?就是淨土!我們修的是淨念,不往生極樂世界、不往生淨土,那會上哪裡?不可能不去淨土,『各自隨業』,我們修的是淨業,將來就得淨土的果報,這是最殊勝的,比善報更殊勝。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這句話是佛告訴我們,『當應』就是應該要這麼做,怎麼做?『如是修學』,「如是」兩個字可以說是徹前徹後,包括前面所講的,讓我們認知「一切法由心想生」,懂得真心能現能變的這個道理,也包括後面所講的,修十善業。我們應當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懂得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而應當去修十善業。為什麼修十善業?因為修十善業是回歸本性,回歸真心,我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們現在還在修,成佛以後,自自然然做出的就是十善業,它是自性流露的,還有什麼理由?所以是應當修學。不僅要應當自己修學,而且要「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這叫自度度他。我們自己明瞭、通達因果的事實、道理,還要勸導大眾一起來學習因果,明瞭因果,一起修習善業,讓眾生跟我一樣回歸本性本善。請看下文: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這段話是佛讓我們於此要『正見不動』,就是對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真相了解透徹,這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決定不能被邪見、邪思所動搖。什麼是邪思、邪見?「你修善沒用,你看那麼多人行善,他都沒得好報,那些人造惡的,他還有這麼多福報,社會不公平。」他們這樣子就墮在邪見裡面。我們明白,那些人修善現在暫時得不到好報,是因為他前生惡業在延續,惡業的果報;那些人,造惡的那些浪蕩公子,他們造惡業還有福報,那是他前生修的善業,善報還沒享完,總有一天享完了,他就要受惡報。所以我們了達因果,明白因果事實真相,對於正見不動,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生。我們是善心,必定感應善報,起惡念必定會有惡報。因果,念念中都有因果。
這裡面講的邪見,佛舉了兩個例子,『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二見這是兩種錯誤的看法。什麼叫斷見?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沒有輪迴,沒有果報,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墮在斷見裡面。現在的科學家為我們證實了真有因果輪迴,我們以前在此地共同討論這些西方科學的發現,我記得還學習講了個八小時的帶子,為我們證明因果輪迴是真實的,不能夠有斷見。常見,那是認為人死了之後還成人,永遠不變,畜生死了以後變成畜生,每一道裡面固定的,這叫常見,這也是錯誤的。所以有人說輪迴不要緊,我現在死了之後,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造業他不怕,這是常見。這兩種都是錯誤的看法。
佛教我們住於正見,在福田裡頭『歡喜敬養』。什麼是福田?就是修福,像種田一樣,播福種,將來就會收穫福報。福田包括敬田、恩田和悲田。敬就是恭敬,恭敬人是修福;恩田,父母來做代表,孝順父母是修福報,最大的福報;敬田是恭敬老師,用老師做代表。所以就是三福裡面的頭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恩田和敬田。第三個是悲田,悲田是悲憫眾生,眾生苦,我們去幫助他、救濟他,這都是種福田。我們能夠懂得因果的道理,就能夠歡歡喜喜的去種福田,這樣子我們也能夠得到人天的尊敬供養,真的是「敬人者人恆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這樣對待別人,就會得到別人這樣對待我們,我們尊敬、供養別人,就得到別人尊敬、供養。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明天再見。
文摘:http://ft.hwadzan.com/dv.php?sn=52-205-0001&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