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8 09:31:58| 人氣3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二十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二十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0wuFoiDCRg

我們接著來學習《論語》裡面的「學習」。剛剛我們提到弘一大師的書籤,大師是道德學問有高度的成就,而且非常愛國家民族。老人家在抗戰的時候,寫很多歌曲,振奮全國的人心。愛國愛民族,弘一大師是好榜樣。而且大師從《格言聯璧》當中,挑出對於我們現代人特別重要的教誨,也是我們最常犯、沒有注意到的這些生活的應對進退的道理,挑得非常好,大家可以去拿《格言別錄》,弘一大師《晚晴集》,裡面收錄的都非常精彩,對於我們道德學問、人情練達,有很好的提醒。

雖然我們現在沒有面臨戰爭,事實上我們面臨的是文化的斷層,以至於是世界的存亡。現在談這一句話不誇張吧?大家有沒有注意這幾天的新聞?馬來西亞天氣還挺好,都沒注意嗎?不能只有看到馬來西亞,要胸懷世界。科威特五十二度,印度四十七度,大陸很多地方都超過四十度,這天氣非常異常。我們讀經的都很清楚,人心才是天災的根源所在,人心轉了,這些天災就能夠化小、化無。但人心要靠教化,教化得有聖賢的教誨、經典弘傳開來。

所以哪一個地方最能用英文把中華文化弘傳到全世界呢?我要常常給你們複習一下,因為我英文不行,大家既然有這樣的基礎,有文化的薰陶,又有語言的能力,有了還不做叫什麼?叫見死不救。沒有,那還另當別論,我們又是炎黃子孫,又有這些語言的基礎,要好好充實,一定能夠讓中華文化,我們盡力,弘傳開來。當然,對於世界的安危,當下我們就可以盡一份力。從哪裡做起?「時習之」,時時保持善念、正念,對世界是大貢獻。科學也證明了,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人善念,那個水結晶就非常漂亮;惡念,水就很醜陋。人心惡了,天災人禍不斷。

不只用水做實驗,還有用麥子。那個種子還沒種下去,給它一些善的言語、意念,結果那個種子種出來的麥子,就比沒有的長百分之二十五。所以現在不只水證明了,麥子也證明了,好多物質都證明了。還有一次是證明,在那個打仗的現場,聚集一堆人發出和平的念頭,結果沒多久,過沒幾天,這兩軍就停戰,簽和平協議了。這個都是我們當前世界發生的事情。所以一個人的善念都有很大的力量,更何況是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國的人?所以治國是真的可以平天下。一國的人都是善心、善念、善行,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效法學習了。

奇怪了,最近天氣異常,怎麼馬來西亞都沒事呢?看新聞怎麼都沒有馬來西亞的新聞?世界各地都報了,我們台灣台北都三十八度了,三十八度叫發燒。我後來想一想,原來是我們馬來西亞的首相,提出來「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八月三號,我們要召開一個世界宗教和平論壇,全世界很多宗教和平人士都會到我們馬來西亞來。而且首相是今年的衛塞節親自到佛教的寺院,對著媒體講:要把馬來西亞建設成宗教和諧、社會和諧的一個示範國。

大家要了解,一個念頭是動天地,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首相,那個產生的善念善力是很大的。有這樣的首相,他的人民很多都會起而響應效法,那都是善念,這個國家就有福了。大家要搞清楚為什麼馬來西亞最近不熱。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當一個明白人,問題出在哪我們很清楚。

當然,「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我們當下時時是善念、善言、善行,從當下做起,有機緣了,趕緊把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介紹給他人,把它弘傳開來。而這個介紹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好榜樣,人家一看就生歡喜,讓人如沐春風。

怎麼讓人如沐春風,對聖教很有信心呢?那就要言行一致,要時時保持都是跟經典相應的行為,不能人前一個樣,背後一個樣,人家就不能認同了。所以我們剛剛講到這個「時習之」,就要慎獨,沒人在的時候都一樣。真的沒人在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樣,人在的時候,有時候都會露出馬腳。甚至於說坦白話,真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們是裝的了,為什麼?眼睛不真誠。我不是說大家,我是說孟子講的,「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藏不了的。你是應付的,還是「誠於中,形於外」的,這看得出來的。

所以這個慎獨再延伸,就讓我們反思,我們是用真誠的心在學、真實的心學的,還是應付的心?比方領導在跟領導不在的時候,都一樣,這個就是真的了。像我們以前在學校讀書,老師在跟老師不在,不一樣,那這個就不行了。

包含,我們今天對領導恭敬,對下屬也恭敬。不能對領導好得不得了,對下屬兇得不得了,這個都是不正確的心態。對領導好,對下屬不好叫什麼?對上叫諂媚,對下叫虐待,那怎麼修道啊?「你看我對領導多恭敬」,那都是假的啦。

我曾經剛好跟一個人在談話,然後他對我挺客氣的,講講講,講完了。結果他剛好回頭,他一個下屬過來了,他一回頭,劈里啪啦就罵他一頓,把我給嚇壞了。我說那個跟哪一省的表演很像,叫變臉。那個快到那種程度,我人還站在那裡,你看他功夫高不高?發起脾氣來,如入無人之境,然後更誇張的是什麼?罵完以後回來又是一張笑臉,「蔡老師,我們接著說。」

所以聖賢人不是這樣教我們的,你看我們《禮記》打開來,「曲禮曰:毋不敬」。這個「毋不敬」用意很深,不只對一切人恭敬,對一切事物都恭敬。為什麼?你對人恭敬,對事物不恭敬,那這個學問就沒了,道德就沒了。有學問的人,應該是處處都是保持這顆恭敬心才對。「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恭敬心還可以有時候用一下,有時候藏起來,那就不是在修道了,一切皆恭敬才對。

所以,上班下班都是一個樣,台上台下一個樣。最重要的要時時提醒自己,假如台上台下不是一個樣,不要說弘揚傳統文化了,那是給古聖先賢臉上抹黑了,不只無功,過很大了。所以我們在弘揚的人,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說,這個「時」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能提醒自己時時保持,學問境界就能上升,這是一個關鍵。

『不亦說乎。』

所以這個「學」,就是「信」、「解」。「時習」,實踐了,時時保持了,這個就是「行」,去力行了。力行以後,境界提升了,「證」。契入那個境界,什麼境界?「說乎」,法喜充滿。大家嘗過沒有?這種味道就是連睡覺都會笑醒,很歡喜。為什麼?心裡面丟掉這些煩惱牽掛了,常生歡喜心。

你們好像……我打一個比喻大家就知道了,那個剛出生的孩子,你注意去看他,他動不動就露出微笑。有沒有?一兩歲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有夠慘。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大家已經破了平均值了。你看孩子沒有這些欲望,沒有這些習氣,他很容易就微笑了,看到媽媽那種笑容真是燦爛,知足,無欲。

我們習染太多了,放下愈多,身心就愈愉快。所以這個「說」,得要自己親身去感受,去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方孔子講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讀書,樂到都忘了自己幾歲了。我們每天還在那裡想,哎喲,皺紋。那一定是沒有契入讀書的樂趣,有樂趣了,手不釋卷,歡喜。像我們以前在讀《論語》,念中學的時候讀《論語》。「一簞食,一瓢飲」,講顏子,「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其實我念完的時候心裡面都說:真的嗎?那個時候感覺不到,因為那個時候的狀態是在追求,人生的目標是享樂,那就根本不可能去體會到深入經典的樂趣。

現在我們常常讀經典,常常聽師長講經,很多道理一明白,習氣一放下,就好像心上那塊石頭,咚,掉下來了,舒不舒服?掉下來就別再把它拿起來了,別幹傻事了。道理搞明白,理得心安。比方我們念《弟子規》,也是孔子的教誨,「見人善,既思齊,縱去遠,以漸躋」,一個人每天效法別人,非常的積極進取,很有朝氣,很有笑容。「見人惡,既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善人惡人都是他的好老師,他每天都從接觸的人事物當中提升自己境界。所以把夫子這一句教誨記在心上了,常常都很歡喜。為什麼?今天沒有空過,很充實,從這些人和事物當中得到啟發、提升了。所以,今天假如覺得笑不出來,就是這一句話忘了,趕緊「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這一天就沒有空過。

這個「學而時習之」,是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接下來下一句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己真的有學問,就可以跟人家切磋,可以利益他人,可以覺悟他人。真正有修養的人,他慈悲、仁愛,別人能得利,他比他更高興;別人能聞聖賢教誨,他比他更高興。所以能跟人切磋,能跟人介紹經典,他快樂、高興。這個大家有沒有經驗,人家有好事,你比他更高興,有沒有?有。那個就是仁愛之心了。

那我們要來勘驗一下,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多久了?可能有幾年了。我們一開始接受聖賢教誨的時候,別人假如有興趣,哪怕已經十一二點,我們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興興把經送給他,有沒有?哇!他能得利益太好了,他的孩子都能教得好。比他更高興。可是過了三年、五年了,我們這一份熱情還有沒有保持?「你那裡有沒有《弟子規》?」「有啦。好了好了,以後再拿給你。」這種人家高興,我們比他更高興的心態有沒有退了?那就愈學愈油條囉,越學越麻木哦。

所以有一句話叫「發心容易,恆心難」,一開始接觸的時候非常勇猛,巴不得每個人都好,學著學著沒有依教奉行,煩惱伏不住了,煩惱做主,就只想自己沒想別人了。所以真正心胸寬闊了,掌握每一個好的機會給人家介紹經典,讓他開智慧,讓他利益他的家庭、後代。

所以修道修這一顆心,真誠心有沒有提升?利人的心有沒有提升?謙卑的心、恭敬的心(有沒有提升?)有提升了,那我們才是在進步。假如發現不耐煩了,假如發現比較有情緒了,哪怕我們學十年、二十年,實質上講還是退步了。所以一個人修學的態度,首先一定要打破的第一關:不自欺。到底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不能欺騙自己,時時守好這一顆心,「時習之」。

而且修身的基礎,慈悲仁愛為本,不斷擴寬自己的心量,那就有動力去對治自己的習氣,「我趕緊習氣要去掉,我的學生早一點得利,我的孩子早一點得利」,有這樣的動力,「我身邊的人早一點得利,只要我學得好。」

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剛剛提到的,求學問是成就自己,不是裝個樣子給人家看的。所以我們今天有道德學問,人家不能理解,我們也不貪求,也不難過。會難過了,就是虛榮心作祟了,患得患失的心作祟了,那怎麼會有道德學問呢?所以你有學問,你一心一意為人家好,人家還誤解你,你都不放在心上不難過,這是功夫。你為這個人盡心盡力,他背後還毀謗你,你難不難過?你們想像一下嘛。不難過,君子風範。假如我們一難過了,「哎喲,失君子風範」,趕緊調過來。

而事實上,君子是很安住在當下的。《中庸》講:「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他隨時都是保持在平和仁慈的狀態,他絕對不會在當下去挑,這個人我不順眼,這件事我不喜歡,在那裡怨天尤人,這都不是君子了。所以素媳婦,行乎媳婦;素員工,行乎員工;素丈母娘,行乎丈母娘。是不是?扮演每一個角色都盡心盡力,不逃避,不退縮,不抱怨,這才能「人不知而不慍」。

所以我們很容易把責任推給他人,推給境界。「哎呀,你看我這麼有智慧、這麼有能力,就是某個人嫉妒我,讓我沒辦法發揮。」有沒有道理?「都是誰障礙我,才讓我沒發揮」;「都是這個領導沒眼光,沒有重用我」。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想一想,沒道理。為什麼?任何人都不可能障礙我們。該是你的福報,誰能搶得走?搶不走。福田心耕,一個人有福氣,是他修來的,哪是別人障礙得了。所以不明理,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印度有一個國王跟他女兒講:女兒,妳今天這麼富貴,妳知道不知道原因是什麼?那當然,他女兒讀了這些經典,就跟他父親講:父親,感謝您的照顧,而人的福報,也跟他修行有關,心胸好、善良,他能修到很多福。他爸聽了不怎麼高興,我當國王了,妳才當公主,什麼「也是靠自己修的」,好,那妳修修看吧,那妳別當公主了!這是真實的故事。「我找個乞丐,妳嫁給他,我看妳還有沒有福!」真的,到大街上找了個乞丐,讓他女兒嫁給他。他女兒有經典薰習,不恐懼,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

當然聽故事很容易,現在找個乞丐嫁給你,你敢不敢?你沒有真實的信心,很多境界就把我們轉了。他的女兒心裡很平靜,就跟著這個乞丐走了,聊啊聊啊聊啊,原來這個乞丐以前是望族,後來淪落了。「那你們以前的家族在哪裡?」就帶著這個公主去看。結果都已經是一片廢墟了,看著看著,聊著聊著,這個夫妻倆促進彼此的了解溝通。結果講著講著,突然那個斷壁,那個殘破的牆就倒下來,一倒,裡面藏了一些黃金、珠寶,結果他們就富貴了,然後這個女兒又回去看他爸。

所以告訴大家,福報是修來的,誰也搶不走。今天你有福了,不管你做哪一個行業,你就有錢了,這是明理。不明理了,「哎呀,我以後會不會有錢?我兒子以後會不會有錢?」每天煩惱不斷,「有一少一」,「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有一點了,又想要更多。不知足,絕對沒有平靜的日子過。再來,智慧,誰能把我們的智慧拿走?誰都不可能。甚至於什麼?遇到愈困難的境界,遇到愈惡劣的人,他愈懂得歷事鍊心,他的學問成就越高,不可能障礙得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愈早成聖人,哪有說誰障礙得了我們?

我們看大舜,他遇到的家庭,誰能比他惡劣?有沒有?沒有。好不好?他沒有好壞,他真誠面對,德行成就了,福報現前了,從農民變成天子,不只變成天子,後代子孫現在都還很興旺,是吧?現在還在跟我們一起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你沒有福報你經典還遇不上,你遇到經典了,思想一改了,自己的命跟後代的命都轉了,「經書不可不讀」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處眾當中,絕不能怨天尤人。我們以孔子來思考。孔子一輩子沒有一個國家用他,請問大家,有沒有影響孔子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孫?沒有。沒有官做,孔子認真教學,後代都得利了。所以安住當下提升自己,盡心盡力,絕對能夠利益人、利益後代,任何人擋不了的。而且往往我們很想要去做一件事,可是為什麼就不能讓我們去做?那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的學問、德行、能力還不夠,這個時候我們要更沉下來在當下好好提升,這個時候還在那裡指責這個人指責那個人,那更是提升不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都沒有通過考試,怎麼去服務大眾?是不是?都沒「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們習性都沒有去掉,然後就上崗了,然後就去發脾氣了,那叫添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在《論語》裡面都強調這一點,「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怕沒有位置服務他人,就怕自己真做了,真有這個機會了,自己有沒有德行能力去做好。都是提醒我們,「居易以俟命」,就在當下提升自己的道德跟能力,等待天命的安排。所以真明白這些道理,絕對沒有抱怨,沒有恐懼,沒有牽掛。這個是《論語》第一句給我們學習的一個教誨。我們接著看第二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句大家都很熟悉,它也講出了學習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而這裡提到『弟子』,那範圍就很廣了,所有學習古聖先賢教誨的,我們都是弟子。包含在家庭裡面,我們是父母的弟子;在學校,我們是老師的弟子;在團體、企業裡面,在古代都是領導者叫君父,皇帝叫君父,我們移孝作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今天我們在一個單位裡面,對領導不能盡忠,鐵定孝道有虧。真的,其實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只要出現對立、摩擦、衝突,保證我們孝道有虧,就是孝悌沒做好。一個人真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的心是平和的,他形成的人格是太和之氣。這個都可以觀照我們根出了問題,要反思,要再下功夫。今天某種情境跟他人鬧情緒了,是不是在家裡同樣情境也會跟父母家人鬧情緒?求學問跟治病一樣,我們得把病根找到,才好對症下藥。我們講到這裡,又是同樣的問題,不可以自欺,要自知之明。真的有自知之明了,真誠就不斷提升,不掩飾了,「倘掩飾,增一辜」,就更不可能真誠了。

所以這個「弟子」範圍很廣。而假如我們把它當孩子看的時候,這個「弟子」我們就要很注意了。「童蒙養正」,《易經》上面講,「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當老師,幼兒園老師的功德最大,因為他教的那個時期最關鍵。大學老師也可以,但時節點就沒有幼兒園這麼好了。所以照理來講,對國家的貢獻來講,幼兒園老師的薪水應該最高,我有這個倡議。是不是?你要對社會長遠的影響,你要會看。所以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對於孩子,剛剛講到的,「胎幼善教」,從胎中,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三歲以前的教育,小時候的教育非常重要。

而打下了這個德行的基礎,『入則孝,出則弟』。而我們看,事實上人這一生,他人與人的相處,都是從家庭的倫常自然擴散到整個社會的,就是「孝悌」兩個字了。在家是父母、兄弟姐妹;到學校,師父、師兄、師弟、師姐、師妹,還是倫理;學校畢業了,到各行各業去,比方做醫生,那拜師學藝,也是師父。各個行業真正要學到本事,得手把手教。告訴大家,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只有看書看出來的,您聽過哪一個?往往都是他在事業的過程當中,遇到某一個讓他最佩服的人,然後他跟著他學習,給他太多的啟發。內行人看門道,得要有這些過來人點出來,我們就開竅了。

我很幸運在我還沒有到小學去教書以前,剛好我要去補習班補習,結果我一個同學,他很老實,交了個女朋友,帶來讓我幫他看看。所以告訴大家,我不只會做精力湯,還能給人家參謀參謀。結果來了,跟他女朋友談話(她現在是他夫人),談著談著,他這個女朋友講著講著就很自然,「我們老師說做人要怎麼樣怎麼樣」。談了幾十分鐘,「我們老師說」出現好幾次。今天她假如小學二年級,我是覺得很正常。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都要當老師的人,口口聲聲都是「我們老師說」,我就很好奇,「請問您指的是您什麼時候的老師?」她說「小學」。這個我就很驚訝了,一個小學老師對他的學生影響這麼大。我就想: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向他學習多好。我就一下子很衝動,脫口而出,「那我可不可以見見你們老師?」她也很歡喜,「好,我跟我們老師問一下。」

當天晚上,我就有點覺得太冒昧了。人家老師是長輩,教書教三十幾年,可能也一定很忙,我這麼一要求會不會給人家添麻煩?我就起了這個念頭。我是容易比較不好意思的人。我就打個電話,「以後再說吧,你們老師方便再說吧,不用這麼急。」我話還沒說,她先說了,「我跟我們老師講了,禮拜幾跟你見面。」約好了。結果多巧,他們老師跟我們家住得離五百公尺。

所以,人生的緣分不是外面決定的,自己的心。假如我們沒有生起對教育的使命感,可能這一位陳老師一輩子都遇不上。所以人與人,距離不在外面,在哪?心。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不相契,咫尺也天涯。所以真的心不相契了,住在隔壁,才幾戶人家都不認識;真正心相契了,千里都來相會。所以有人說,「哎呀,我這一生都沒遇到貴人」。反求諸己。我們現在的心念、我們對人生的價值追求,值得不值得這些貴人、有德的人來相助?我們才起個念頭,都還沒真正去做,你看老天爺多慈悲,你有善心,那趕緊就給你鼓勵、給你支持,這樣的好老師來帶我們。

所以我印象很深,第一次見面,陳老師回頭第一句話(先入為主啊,我都還沒開始教書),第一句話是:「這三十幾年來,我的學生教我很多東西。」教學相長!接著她又說:「孩子犯錯,就是我們教他最好的時候。」這些觀念,一個人還沒有去教書,他就建立了,他一去帶班,一看到孩子犯錯,他會怎麼樣?「哎喲,機會來了,教他的機會來了」,他會很歡喜平靜的去面對這些情況。可是假如沒有這種心理建設就去教書了,一看到學生,「嚄,又來給我添麻煩了,又來給我找麻煩了。」那一個老師用這樣的心態去處理學生的狀況,我想一定是氣急敗壞的,一定是跟這些孩子都結怨了。先入為主很重要。

而後來這位陳老師,我還介紹我很多同學去跟她學習。跟她學習的時候,去了以後,從她第一節課看到最後一節課。這才是真功夫啦。哪有說一個老師準備兩個月,你看他四十分鐘,看完,say good-bye,那學到什麼?他準備兩個月上四十分鐘的課,你能不能學?請問大家,你有這樣的時間嗎?學要學真實的東西,平常是怎麼樣才能教啊。所以我們假如都去看那個準備兩個月,一大堆道具才演出來的課,我們愈看愈挫折。為什麼?「嚄,要教成這樣,我簿子都改不完。」你要看真的東西才行。從第一節看到最後一節。看完,所有看的同學統統圍過來,今天哪一節課、哪一句話、哪個情境,你有感悟,或者你有問題,馬上問,交流。所以假如能跟這樣的老師學習,那會有很多感悟的。

陳老師剛好暑假還有辦一個「德行養成班」,對社會大眾的,報名已經超過一百五十人了,人很多,大班。我們馬來西亞有四個老師要去。以後有這個機會,我們古文班的人優先,到時候再幫大家安排這個機會。真的,手把手教非常受益。陳老師剛好昨天跟今天早上,我們在台灣有辦五天的課程,她今天還在講,晚上還給學員做QA(問答),因為她教書今年是四十三年了,可以就一些實際狀況跟第一線老師做交流。

所以真的,其實人真想學,真有使命,很多好的緣都會漸漸出來的。為什麼?這些有經驗、有道德的人,他是以民族以世界天下為重,他不會吝嗇的。我們這顆心真發出來,這些緣慢慢就接上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這個「弟子」,愈小教愈好。而且這個孝悌,其實就是立住他的德行、人格,他到學校出社會都跟人相處,就不會有問題了。

接著,『謹而信』。在經典當中有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你們怎麼好像表情有點失望的感覺?人家能去,你要替他們高興,剛剛才講,人家高興,跟我們高興一樣。重來一遍,你就露出人家高興我也高興的笑容出來。陳老師她剛好這兩天在台灣講課都有錄像,我會跟台灣那邊催,最快的速度讓他掛到網上去。所以告訴大家,想學,時空是障礙不了的。是不?我給大家保證,我一定把陳老師請來這裡帶班。但是重點不是我請來的,是大家的心去感來的。真的,你們真心了,我不請她都來;你們心不夠切,我請她也不來。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這個「庸」,我們就可以感覺得到,古代的人求學問都是在平常的一言一行當中下功夫。那不是說見到很有權力的人我們才表現得很好,不是這個邏輯。而這個「謹」,比較強調的是行為;「信」,比較強調的是言語。所以一切言語行為都懂得謹慎,那他道德容易保持提升,他跟人相處,才能夠跟人和諧,進而把事辦好,才能利益團體社會。一個人不講信用,言語都不謹慎,鐵定不能在人群立足,鐵定會給人家添麻煩。所以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謹、信的態度要紮根。「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而這個「謹」,其實一言一行謹慎,合乎禮法,合乎禮貌。所以孔子為什麼說「不學禮,無以立」,就可以了解謹的重要,生活的一言一行要有規矩。一講到孔子最重要的教誨,就有感應,「不學禮,無以立」,「人無信不立」,就可以感覺到「謹而信」的重要。至於怎麼落實,《弟子規》從生活的這些細節來提醒我們,來勉勵我們,甚至來約束我們,讓我們能循規蹈矩。

『泛愛眾』。人是群居的生活,所以對家人、對團體,他都懂得去愛護。而這個很重要的,要有平等的心、包容的心,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到哪都跟人家不愉快。所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我看大家都明白了,我就不寫了。有容乃大。而且人要忍得住脾氣、忍得住習性,才能把事情接續做好,不然就添亂子了。

所以大家看,現在團體裡面做事,困難不是困難在外面,困難在裡面的人衝突、內耗,每天要安慰這個人安慰那個人,那個是最累了。自己的人,家人、團體,團結在一起,不鬧情緒,見和同解,三五個人力量都大得不得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而且這個「泛愛眾」也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在馬來西亞的同胞推展《弟子規》,也讓很多馬來的同胞來一起學習,這也是我們華人的風範,希望這些教誨能利益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這很可貴。

我們曾經接觸馬來的校長,他說,「我們《古蘭經》強調孝道」,認同,「而這個《弟子規》,中華文化裡面經典講孝講得很仔細,很有系統,所以我們應該學」。所以中華文化能協助、能提升所有的民族的文化跟他的宗教。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可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大家看,佛教是印度的學問,傳到東土,傳到神州大地,不只學得好,還發揚光大,比在印度的時候還殊勝。包含回教在東土、在大陸、在華人的地方,學回教的人,都融入了傳統文化,這性格都非常好,非常溫和,絕對不會被那些恐怖分子利用。所以我們愈增廣見聞,愈能體會到文化的價值。

『而親仁』。常常能親近仁德之人,用這些良師益友來勉勵自己,來提升自己。我們之前也常常跟大家共勉,「德比於上則知恥」,常常「神交古人」,以孔孟聖賢為榜樣。當前哪一些人我們特別佩服,常常效法,跟著他切磋。

而且,這種「親仁」的心,達到至誠,就感通了。所以孟子跟孔子學習,孔子已經不在了,經典在,看到經典就像看到孔老夫子一樣,「亞聖」,學得最好。所以我們學不好,沒有任何藉口。是不?孟子都演出來了,我們要有羞恥心,人家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下面講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行有餘力」,其實這個「行」字,它是強調前面五樁事情的重要性,而五樁事情其實它就不離德行。所以這裡彰顯的就是一個人學習,他一定要是「德者本也」,才能、才藝是為德所用。所以這個「餘力」,就是說好好落實這五項工作,還有時間,再「學文」。其實這個是彰顯什麼?先後次第,孰輕孰重,哪一個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定是先落實德行,並不是說不要「學文」,彰顯這一點,讓我們去體會。而且這個「學文」,這個「文」就是千古文章,「文以貫道」。我們學習韓愈的精神,他寫的文章是文以貫道、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學問。

所以這一句「行有餘力」,其實就是提醒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求學問的根本,求其本,「本立而道生」。很多的人研究傳統文化研究了一輩子,連他太太都常跟他鬧情緒,都不服他,那可能就是一輩子在中華文化下功夫,但沒有在「本」上下功夫。因為真下功夫了,正己一定可以化人才對,一定可以像經典當中說到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所以這個「而後」就是自然發展的軌跡。人能真正從「本」下手,根本掌握好了,施肥灌溉了,它自然就可以茁壯,它茁壯了,我們這一生的價值也會隨著不斷的提升、擴展。

接下來我們看下一段,下一句也是在「學而第一」篇裡面: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段其實也彰顯了德行是本,而且也點出了學習的重要內容,就是倫理道德。這一段話裡面提到了五倫的四倫,我們來看一下。『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是動詞,就是崇敬愛慕聖賢的學問,叫「賢賢」,或者崇敬有道德的人,常常去跟他學習,這都是「賢賢」。「易色」,就是他崇尚道德的那一份心,勝過於好色的狀態。

其實說實在的,一個人真的「賢賢」了,他那個對於欲望的追求就淡了,自然的。一個人很重視精神層面的提升,他物質的需要、欲望不用刻意,慢慢就淡下來了。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嘗到「不亦說乎」的時候,他就覺得世間那些欲望沒味道,那不能比。而且世間的欲望有副作用,嘗完之後……「格物」重要,那些欲望你享受完了,樂就沒了,苦就來了。吃完了還想吃,下禮拜才能吃,常常流口水。到底苦的時間多還是樂的時間多?所以人這些看明白了,再肯提升自己的靈性,就知道那種快樂不是世間的享受能比的。

所以孔子曾經感嘆了一句話,「已矣乎!」「已矣乎」翻作現代話就是「哎呀!」所以以後大家看《論語》只要看到「已矣乎」了,要聚精會神,不能讓孔老夫子兩千五百多年的嘆息白嘆。我們要依教奉行,讓老人家兩千五百多年之後還露出微笑,「嗯,孺子可教也。」這是至誠感通。你真把孔子嘆息的這幾句經文,你都做到了,可能你晚上做夢,孔子就會「嗯,好學生」,撫其背。孔子說:「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人重色,他就輕德,重色輕德,他感來的另一半就麻煩了。沒有德了,他夫妻相處不好了,他這個家庭怎麼延續呢?我們文化裡面常常提醒,娶一個好太太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呢?一敗塗地,拉不起來了。所以以前為什麼對婚姻這麼重視?要門當戶對,最重要的看德,看她的價值觀。

一個人假如不好色了,重德了,他的福報就要來了。雖然講了這麼多,我們跟一些年輕人強調德重要,他們聽完就是:「嗯,德很重要,不過漂亮也很重要。」所以你就知道不容易,轉變這個態度不容易。給他講了兩個小時,「嗯,德很重要,不過漂亮也很重要。」

而且說實在的,無德而有色,看不了多久啦。看一天,隔天就開始破口大罵了,兩個人就受不了了。所以我聽說現在有早上結婚,下午就要離婚,大家去了解看看,這樣的夫妻鐵定都長得不錯。就是好看撐啊撐啊,撐多久?所以人要愈看讓人愈舒服。閩南話講,愈看愈可愛,愈有人緣。因為我看大家有的聽不懂閩南話,好像皺著眉頭,我要翻譯一下。真的,人有德,是愈看愈漂亮,愈莊嚴。我們記憶當中,看到老人家六七十歲,穿著很端莊的衣服,一看心裡非常舒服,感覺到她那個氣質。

而為什麼把「賢賢易色」擺在前面?這代表夫婦要重德,這個家道就可以立起來了。所以在《中庸》裡面講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君子就是學倫常大道啊。而五倫,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而後有君臣(從父子關係延伸出去是君臣關係),而後有朋友(又從兄弟關係延伸到朋友關係)。五倫跟夫婦關係息息相關,它是根,就這樣延伸出五個倫常。

好,所以這個提醒我們男士重德。不過在這個時代,也要提醒女士。因為我常在機場一出來的時候,有時候會剛好碰到一群女孩子尖叫,「啊!啊!」一看,某個歌星來了。都是她們覺得長得很帥的。愛那個歌星遠遠超過她父母,你說她是真愛嗎?

我前一陣子剛好聽到一些新聞讓我非常震驚。就是有女士,專門喜歡交外國人,長得很高大,穿著牛仔褲,開著高級的車,她們就要去跟他交往。結果後來發現都是騙子,結果她們的錢也被騙了,甚至於還有一個大著肚子,還不知道她被騙了。你看,重色,「萬惡淫為首」,毀了自己一生。所以這個年頭,男女都要戒色,色字頭上一把刀。

接著夫妻落實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孝順為齊家之本。

『事君能致其身』。我們在社會各個行業,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盡我們的本分。當然在單位裡面,要很好的輔助單位,輔助領導、主管,讓我們的團隊發揮對社會的力量。尤其公務員,我們在台灣,小學老師都是領公家的薪水。這個「事君能致其身」,還要面對所有的人民,要盡力,要盡忠,這是公務員的本分。因為我們領的是公家的俸祿,我們要對得起所有的納稅人。當好國家跟老百姓的好橋梁,跟我們一接觸就覺得,哎呀,國家有希望了!這是公務員的本分。人民跟我們一接觸,啊,國家沒救了!那還領薪水,你看這個糟糕不糟糕了?

下一個是朋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個「信」不只是言語的信用,包含我們說到的「信實」,從我們的言行當中,人家覺得我們很實在,覺得我們很可以信任,跟我們相處不恐懼、不擔憂。假如我們言而無信,人家跟我們講一句話都還要擔心半天,「哎喲,他嘴巴挺大的,會不會又出去到處宣傳?」所以交朋友要守住朋友的道義,「不言家醜」,不可以言朋友家的醜事。朋友把一些祕密的事情告訴我們,是信任我們,我們絕對不能把這個事情又讓其他的人知道,那就有愧於這朋友對我們這麼高度的信任。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雖然他說,他沒有學習過,我們也覺得他一定有學。一個人能明白這個倫常大道,他一定透過學習的。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這個時代,我們再來體會體會這一句話,很有味道。今天你跟一個博士講,「你沒有學習,你沒有學問」,他同不同意?他找你理論,「我讀書讀了二十年,你說我沒有學問?」反而真有學問的,都說「我沒怎麼讀書,我沒有文化」,反而這樣的人真懂倫理;反而那個學歷很高,走的時候,頭都是這樣的,他真不懂。所以我們這個倫常大道的學習,有賴於家道的承傳、家族的影響。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不識字,這些道理比我們清楚得太多太多了,都做給我們看。你說是他有學問還是我們有學問?這個「未學」事實上就是父母長輩的身教,讓他學會了。所以家庭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太大了。

下一句講到: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一句跟學習也很有關係。我們看『不重』,這個不重」,就是不莊重、隨便。一個人要穩重、有定力,他才有智慧。所以我們的教育裡面,先讓孩子學穩重。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孩子都是慌慌張張的,走起路來沒個樣子。到飛機場去,開玩笑,在那兒翻跟斗、打鬧,不成熟,不穩重。你說不注重他的威儀,不穩重,不可能成為棟梁之才。而一個人不穩重,就輕浮,他的習氣都伏不住,他「格物」就不可能。而且他一不穩重,人家就更不可能信任他,他沒有威嚴、沒有威儀。

現在有個說法說,「要跟人家打成一片」,還有當老師的跟學生勾肩搭背。他真有威嗎?所以現在很多所謂新的潮流、思想,大家也要冷靜,要把不變的原理、做人的原理原則掌握了,才能在這個社會當中懂得怎麼樣去活學活用。假如連根本都不知道了,聽一下人家怎麼說了,就去做了,都學得亂七八糟。

所以一個人要創新,首先要把不變的做人做事承傳了,他的創新才能利人利己!他假如那個創新違背了「仁義禮智信,那他那個創新叫禍國殃民。比方「仁」,仁慈的人會不會去設計殺人遊戲?殺人遊戲是發明,好不好?

所以現在人思考,忽略了「德」跟「根」在哪裡。都在強調「我們學校非常注重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大家去注意看,這個學校的孩子是不是浮躁得不得了,穩都穩不下來?一個人假如真正有孝心跟愛心,他隨時都有創造力。當媽媽生病了,他一個人去張羅東張羅西,很多時候根本沒教過他,他都做出來了。他的創造力從哪裡來?就是從這個善心、本善的心流露出來的。

大家看,林則徐先生都幾百年前的人,聖賢人,他做的坎兒井,現在還利益新疆多少人。創造出來的東西能利益幾百年、幾千年的,都是從愛心出來的。

大家去福建看,蔡先生建了一個橋,大陸有幾大名橋。宋朝到現在多久了?最起碼都八百年以上了,橋還在!你看那個設計多用心。一個人能創出八百年的橋,他在設計的時候會沒想到後人嗎?大家現在看,現在那個路啊、橋啊,都估計什麼,三年就要維修了,還要多久啊,甚至於三個月以後就出狀況了。所以,要產生愈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從愛心、德行來的。

所以,首先要穩重、有威嚴,人家信任我們,我們才能夠去幫忙,做事。而這個「重」,重言語、重行為、重自己的容貌、威儀,重自己的愛好,四重:言、行、貌、好。「重言」,他講話就「口無擇言」,他講話都符合禮法。「重行」,他一切行為,他都非常慎重,「行之謹,那他就有德。「重貌,他不會隨便亂笑,一打起開哈欠來,河馬張口,他會很謹慎,把口捂住,人家就覺得他很有威儀,「貌重則有威。「重好,這個人的嗜好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跟這個人的嗜好是賭博,那就差很多了。所以「好重則有歡,就是說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很有料,很值得跟你觀摩學習,很值得跟你交這個朋友,還跟你交朋友會有好的影響。所以底下說「無友不如己者

所以這一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指一個人學習的毛病,首先要把浮躁、輕浮去掉,要穩重,不急躁。接著,怎麼樣治這個病?主忠信』。時時對人盡忠、對事盡忠,言而有信。人有這種忠信的存心,他做事非常謹慎、戰戰兢兢,就可以對治這個毛病。而且還重視環境的防範,他自己忠信來對治習氣以外,又能夠在好的環境提升自己,交良師益友,『無友不如己者』。

更重要還有,『過則勿憚改』。去掉過失,去掉習性,就能成就自己的道德尤其這個「重」還有一層意思,是看重自己,「我這一生要成聖成賢」,他的威儀就出來了,他就時時能提得起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好,那這一節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這一次把這四句下一次都背起來好不好?大家可能說哎呀,小case。現在大家的水準提升了,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上《論語》裡面的「學習」。哎呀!孔子留的都是好東西然後還是要背另外一篇。太多了是吧?你們把這四句多讀幾遍,以後再考。下一次考《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篇也不算太長,大家背一下,常常練功,這個記憶力會愈來愈強。那這一個「論學習」談完了,我們再一起來學習《禮記·學記》。好,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3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二十一集)
此分類上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九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