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6 14:11:46| 人氣4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六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10/6/2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2NHlMQnjb0

大家下午好!

剛剛我們舉了《德育古鑒·奢儉類》的故事,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所以人有財富、有富貴,是他修來的。而人有財富,靠機緣、靠機會來了,但是人要用財用得對,用得能造福自己、造福後代,那就要靠智慧了。所以這個「奢儉類」的故事,大家可以回去每一則都好好讀一讀,都很啟發人。

像兩百一十頁裡面就有提到幾個例子。像兩百一十頁倒數第三行,竇禹鈞,我們之前都讀過他的事蹟,《三字經》也提到他的風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而他是有福之人,他的後代五個孩子都當大官,但是他們家的家道很好。「家無金玉之飾」,很儉樸,沒有一大堆金玉的首飾,「衣帛之妾」,太太衣著也很樸實,不是穿得很豪華。「而賴以全活者不可勝數」,因為他們家的救濟幫助而能夠存活的家庭,太多太多了。「斯真為善惜!」他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福報。「斯真為善用!」懂得善於去用自己的福報。

兩百一十頁的中間這裡提到了:「無福消受,斯不可以享用」,就是人還是不能奢侈。「然則將為守錢兒乎?」就是當然也不要節儉到變成守財奴。「曰:積德以益福而已矣!」這個,所謂的積德,能有更大的福。

「蓋格之所云儉者」,是節儉,「非鄙嗇之謂也」,不是那種非常吝嗇,不是這個意思。因為鄙嗇之極」,一個人吝嗇到極點,「必生奢男」。大家注意去觀察,您身邊假如有那個吝嗇得不得了,挺有錢的,他很容易生敗家子。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吝嗇到這種程度了,他的親朋好友、社會有貧苦有劫難的時候,他也不肯幫忙,這個時候,不只沒有積福,他還折福。他見義不為,見死不救,這個叫積財傷道。積累財富,把他的良心都蓋住了,傷了他的厚道,見死不救當然是有傷厚道。所以「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他「必生奢男

大家可以從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去觀察一下,當然觀察到了,明白就好,你不要到他面前:你看,你就是太吝嗇了才會生這種兒子。到時候人家跟你過不去,別找我。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是怎麼樣協助他,能夠擴寬心量去行善,一行善,他的家道就能轉。所以《尚書》講,「天作孽,猶可違」,只要心能轉善,家跟自己的命運都能轉;但「自作孽,不可活」,不改掉這些惡習,命運就會越來越乖舛。

固有祖宗錙銖積之」,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他的祖宗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財富。「而子孫泥沙用之者矣」,就好像不把錢當錢,揮霍。有一句話講,「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族興盛起來,都是祖先、長輩,好像拿著針把土挑起來慢慢積,閩南話說存腸夾肚,就是一點一滴積起來的。「敗家」,敗家子怎麼敗呢?「猶如水推沙」,就好像你堆了一個沙堆,那個海浪一拍起來,瞬間就把你捲掉了。

大家看現在那個新聞,一些大企業家的孩子,出去搞個什麼嘗試,十億、二十億就沒了。然後回來跟他爸說:爸,二十億沒了,再給我二十億吧。錢不是他賺的,花很不珍惜。

所以「大凡人生而有些錢財,亦是前生種下些福分,不可不自惜,而又不可不自用所以對錢,如何珍惜,如何去用,這個就是人生的學問。所以接著講,「其半菽不,非惜也」,就一點點糧食都捨不得給人,這個不是真珍惜,應該要多布施。「矯奢暴殄」,暴殄天物,這個就「非用也」,不是很好的去用財富。所以接下來提到了竇禹鈞,他這樣子做,就是真正會惜財、真正會用財,不糟蹋,又能夠去布施給人。

所以「前輩有詩云」,古人有一首詩講。「忽聞貧者乞聲哀」,忽然聽到貧窮的人在哀號的聲音,餓得不行了。「風雨更深去來;多少豪家方夜飲,歡娛未許暫停杯」,就是很多人都餓得快死了,還有很多人家在豪飲,吃喝爛醉的都有。

所以接著講,「嗟乎!豈特歡娛也。甚而腹脹膨脝」,就是吃到肚子都脹了。「嘔吐穢藉」,很多人喝酒喝到爛醉,還吐。「思得少減涓滴而不能也」,想讓他們省點下來給人,還是很困難的。

「故有富人一盤飧」,富家的人吃一盤的食物。「足供貧人七日飽者矣」,他那一盤花的錢,就可以讓一個貧窮人吃七天。「一席宴」,吃一桌菜。「足供貧人終歲食者矣」,他吃那一桌的菜,可以讓貧窮的人過一年。

所以「究之一人之下箸,曾無幾何?」其實一個人拿著筷子能吃多少呢?「而諧狎之饕餐,婢僕之狼藉,總折算其一人之祿食也」。今天他有錢了,他吃這一頓,其實他也吃不了多少,然後他家裡的人、朋友、傭人,把它吃得精光,其實都算在這個人他的福報。

「何如少存節省,多作幾年享受」,甚至於是「旋行施濟」,懂得去布施,「以留與子孫領用乎?」他去布施了,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這個是有智慧的,會用錢。幾百年過去了,這些聖賢人的家風還這麼興盛,都是有勤儉傳家。而勤儉當中更重要的是救人於急難當中的仁愛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去接濟貧窮的人、困難的人。

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經,從學甚眾」,跟他學習的人很多。「其徒有為禦史者謁之」,他的學生裡面,有當到禦史的大官來晉見他。「留之饌」,甘先生留他的學生一起吃飯,而且是御史大夫,甘先生請學生御史大夫吃,「惟蔥湯麥飯而已」,吃的是很清淡的食物。「因口一詩云」,這個」是順便趁吃飯的時候,送他一首詩。所以這個不簡單,連吃飯都在教育,厲害。

我們曾經認識一個朋友,他剛好有機會去跟一個大企業家見面。他心裡想:這個大企業家底下這些有名的餐廳一大堆,今天一見面,可能福報現前。結果時間到的時候,這個大企業家拿出一個便當,來,兩個人吃便當。他心裡想:哎呀,怎麼差這麼多。這個企業家跟他講,「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吃這個便當。」人家很節儉,而且他心裡想的:我這個大家庭,是幾萬個人靠我吃飯。他工作是為了這幾萬人的責任,不是為他個人財富的積累,他是活在道義當中的。我們可能都想,他們都是賺了錢趕緊去享受的,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甘先生給他學生講,「畀一詩」。「蔥湯麥飯煖丹田,麥飯蔥湯也可憐。試向城頭高處望,人家幾處未炊煙。」看看很多地方的人,連米都沒有,根本就沒煮飯,還在挨餓。所以這個意義很深遠,我們生活無慮的時候,也能夠多關心這些貧苦之人。

好,這個是我們「勤儉持家」這個主題告一個段落。

我們接著翻開《古文讀本》一百一十七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二十五頁)。

我們前幾節課,主要談到的是父慈子孝:孩子如何孝順父母,孝順對我們有恩的長輩;緊接著是父慈,父母對孩子的慈愛,很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下一代,包含叔叔、伯伯、長輩,也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責任。我們舉到諸葛亮《誡子書》,還有《誡兄子嚴敦書》,馬援他當叔叔,都是有盡這一份責任。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幫孩子找好老師,孩子能成就道德,父母的教導,以至於老師的教育,親師配合非常重要。所以以前的為人父母者,為孩子找老師,那是煞費苦心,所謂千里尋師,就為了給孩子找好的老師。

而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也特別重視師道。在《禮記·學記》裡面講到,「師無當於五服」,老師的角色,並沒有算在「五服」之中。這個「五服」,我們之前在《陳情表》裡面提到,「外無功強近之親」,就是親人裡面分五個層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個等級。老師沒屬於這「五服」,但是「五服弗得不親」,但是這五種親屬關係,假如沒有老師這個角色的配合,去教育下一代,孩子不懂道理,這五種親屬關係也不能夠道義、和睦的相處。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要靠老師來教導。

而我們這個時代,對於師道的感受比較不強烈。因為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教育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做人處事,解決他人生種種的疑惑,這是老師的本分。而我們這個時代,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道德的部分沒有以前這麼重視。而且知識傳授之外,又很在乎考試的成績。其實說坦白話,考試的目的是什麼?考試的目的是要看學生學得如何,不是來攀比的,不是來滿足名跟利的。所以假如都是用功利的心來傳授知識,很難贏得學生打從內心的尊重。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五倫,包含師道,都比較式微了。這個時候,埋怨不得任何人。我們說五倫: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在這五倫當中,現在不能去責怪任何人,幾代人沒有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現在人沒做好,正常;我們沒做好,不正常。是不?公不公平?你們怎麼沒反應?學了都要把它扛起來!(臺下響起手機鈴聲)還有音樂配合,知道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重點。

「人不學,不知道」,他沒學,還要求他,我們不就變苛刻了嗎?所以當老師的人,絕對不能去埋怨學生不懂,我們沒教小朋友還怪他不懂?父母也不能怪孩子,我們沒教他。領導也不能怪下屬,我們沒教他。君、親、師這三個角色這麼受尊重,同樣的,他也有很重大的責任,要去盡啊。

所以,在師道當中,我們古話常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因為以前當老師的人,他是要開啟人的智慧的,而這個人有智慧了,他的一生方向對了,人生幸福,以至於他世世代代子孫,都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所以值得人尊崇。

我們接著幾篇文章來談師生關係,緊接著父子關係談師生關係。我們舉一篇古代師生的互動,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師道。

一百一十七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二十五頁),《左忠毅公逸事》,作者是方苞。方苞先生,他字靈皋,號望溪先生。方苞先生有《望溪先生文集》留世。他是安徽桐城人,他的文章,上效法《史記》跟《漢書》,下效仿韓愈、歐陽修。他是桐城派的祖師,清朝非常有學問的一個儒家的宗派,桐城派,鼻祖。也是方東美教授的祖先。

而這一篇文章,是方苞先生,記載了他們一個同鄉的忠臣的事蹟。這個忠臣,他的名字是左光鬥先生,「忠毅」是他死後人家追封他的名號,叫「忠毅」。

左公是明朝末年的人。我們了解一下他們的資料。字遺直。我們從古人的名字,「光鬥」,那個都是來照世間的,又字遺直,留給世間的就是光明正直。真正做到了!所以以後給孩子取名字要好好取。

我們看教育界,對馬來西亞貢獻最大的,沈慕羽老先生,他父親給他取名字,就是希望他效法關羽,老人家做到了。「養天地正氣」,我們到他住的地方看到他自己寫的墨寶,「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我們拜訪他,老人家還陪我們唱了好幾首抗日時候的歌曲,九十多歲,一邊彈鋼琴,高聲唱啊,真的就是浩然之氣啊。

好,(左公)他也是明朝桐城東鄉人,他是明神宗三十五年的時候考上進士。他在朝廷當中非常忠正,不怕這一些很有權勢的人,不怕這些奸邪小人。而剛好他那個時代,宦官當政,宦官就是太監。那時候最有名的是魏忠賢。魏忠賢是不是自己號九千歲?真是狂妄到極處了。結果,左公他就控告魏忠賢他們亂權。結果魏忠賢那個時候權力很大,反而誣陷左公接受別人的賄賂,誣告他,最後就入獄了,在獄中就去世了。這個是這篇文章當時候的一個時代背景。

當然,這個魏忠賢之後在明思宗崇禎二年,就是下一個皇帝上來,因為他惡貫滿盈,最後就被下一個皇帝都了解了,就把魏忠賢給處死了。最後,這些忠臣就得以洗刷他們的罪名,然後還他們清白,最後還追諡他為「忠毅」。

我們來看一下文章,「左忠毅公逸事」,這個「逸」字,是指沒有在正史裡面記載,可能是散失的一些文章,然後把它整理出來的。

【先君子言。】

這個『先君子』是指自己的父親。

鄉先輩。

『鄉』是指同故鄉,自己同故鄉的一個前輩。

【左忠毅公。】

當時候左公:

視學京畿。】

他那個時候是擔任督學官,所以去視察北京近郊附近學子讀書的狀況。這個『畿』就是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剛好那一天

【一日。風雪嚴寒。】

大家現在有沒有感覺天氣很冷?讀文章要契入。大家現在回到明朝了沒有?有這種心境,會開悟哦。我們聽故事的時候,故事是故事,我們是我們,領受有限。風雪嚴寒

從數騎出。

這個就是指騎馬,幾個人員跟著他一起出去,數騎而已,並不是很多人一起去。而且:

微行入古寺。

這個『微』是指微賤者,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生活不是很好的,穿著都很樸實。然後到一個古寺廟去而他是大官,穿著老百姓的衣服,那就代表微服私訪,去了解學生們的狀況。而且微服私訪,比較能夠看到真實的狀況。

廡下一生伏案臥。】

這個『廡』字是指正堂(正客廳)下側的廂房,正堂下側的廂房。而這一個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這個書生是史可法先生,他那時候才十八歲,左公那個時候已經四十七歲了。

【文方成草。】

面對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他寫的文章,因為要去考功名,練習寫文章,剛寫完草稿。剛好左公看了他寫的文章。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就把他身上的貂皮衣蓋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

【為掩戶。】

『掩戶』就是去把門窗關好。因為是冬天,所以怕他著涼。

我們看,左公他是有閱歷的人,又有智慧的人。而他看了一個書生寫的文章,一定能從他的文章當中,了解到這個書生的氣節、書生的胸懷、書生的志向。文章、詩詞,都是能流露表達一個人的人格、一個人的志氣。所以,以前寫詩叫「詩言志」,就是把自己的志向透過詩詞表達出來。

大家有沒有寫過一篇抒發自己志向的詩?讀一首詩給大家聽一下。李炳南老師寫的詩。

「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盡心盡力憐憫在暗夜行走的人,其實就是憐憫這些沒有智慧的眾生,「全憐暗路人」,在暗夜裡行走的人。「但能光照遠」,只要能讓他們看得更清楚,不要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惜自焚身」,只要能利益到暗路中的人,哪怕是燃燒自己,都在所不辭,照亮他人。

而李老師一生也真是做到了。在台灣三十八年,講學從不中斷。而且到九十七歲的時候,老人家還繼續講學。他的學生很多,幾十萬,有學生跟他講:老師,你就讓我們去講就好了,你不要這麼辛苦。老人家講:我活著一天,大眾需要我講,我就盡力去講。最後講學的時候,都是幾個學生把老人家扛上講臺上去的。確實李老師這一首詩,能表達他一心一意幫助大眾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確實是教人不倦的氣概。

我們看到,左公看了史可法的文章,感覺到這個年輕人不一般,很有使命,很有民族氣節,馬上非常的惜才,把自己的大衣都脫下來蓋在他的身上。接著:

叩之寺僧。】

『叩是問。問了一下寺院裡面的常住,原來就是:

則史公可法也。

史可法先生,他在那個時代,剛好遇上明朝末年,流寇很多。那個時候流寇最有名的是李自成、張獻忠,他就是去奉命攻剿這些流寇。後來還拜南京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已經算是在軍事方面最高的位置了。也確實,這些流寇,他也整治得非常好,但是明朝氣數已經盡了。最後清兵南下,史可法先生死守揚州,到最後連屍體都找不到,所以在梅花嶺上,他那個墓,是把他身上的衣服葬在裡面,他是壯烈犧牲了。而且,連清朝的乾隆皇帝都追諡史可法叫「忠正」,很佩服他的氣節。

所以,左公在寺院裡看到史可法先生。後來考試了。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

就點名點到史可法先生。

公瞿然注視。】

就是看得很認真。其實我們可以了解到,左公當督學官,他出去看到人才,念念都不忘。為什麼看到人才念念不忘?念念不敢忘江山社稷,不敢忘國家民族。國家民族要能安定,最重要的要得真正有德行的賢才才行。

所以,孟子講到「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能夠為團體、為國家,不斷的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成就人才的人,是真正的仁慈之人。他那個仁慈不是只為一個人想,是為整個社會國家想。所以孟子這一段話很有道理,「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這段話前面又提到的是:「分人以財謂之惠」,盡力的用錢財幫助人,就是施恩惠給需要的人;「教人以善」,能夠讓人明理之後斷惡修善,「謂之忠」。「忠」不是盡心盡力付出就是忠,還要能夠善巧的引導親朋好友轉惡為善,這個才叫盡忠。所以《弟子規》講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再來讀讀孟子這段話就很相應了,「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今天假如您是企業的老闆,能夠用到一個完全沒有嫉妒心,完全會欣賞、讚歎,支持別人的德行、支持別人的好事,你能用這樣的人,你的團體就有福報了。他很厚道,他很善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會聚很多跟他有一樣度量、修養的人過來了。

而我們從歷史當中,看到像林則徐先生、范仲淹先生,這一些聖賢人,他們常常都記錄下來所遇到的這些官員。隨時都有個記錄簿,觀察到這個人有德,記下來,一有機會,馬上推薦他們為國家出力。就是時時刻刻不忘推薦人才,不忘報效國家。

好,故事講完了。大家以後在企業裡面,要隨時拿一本書,小口袋書,發現自己團體裡哪一個人很好,記下來。對啊,不然我們故事聽完了,「那個是國家的官員,我又不是官員」,那我們就學呆了。在所有的團體,我們都要舉賢才,這是對團體最大的貢獻。OK?

呈卷。

就是把他寫的文章送上來。

即面署第一。

最後評史公第一名。可見得那個時候的國家是非常的緊急了,求賢若渴。而且左公看人也是很準的,對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有這麼深的一種認識,不簡單。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能夠「閱人無數」,看對了人、用對了人,對一個國家、團體的幫助是非常大的。相反的,用錯一個人,對團體、國家的傷害也會非常大。

召入。

就是把史可法先生請到家裡。

使拜夫人。

因為左公是主考官,在那個時候,考上的讀書人,要以主考官為師,有這個緣分,然後去拜師母,老師的太太,拜師母。結果當下,左公就跟他太太講:

吾諸兒碌碌。

我的孩子們都一般一般,比較平庸。

他日繼吾志事。

以後、來日,繼承我的志向、繼承我的事業的。

惟此生耳。】

要靠這一個學生了。所以這個『志事』二字,在《中庸》裡面就有提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能夠很好的繼承父母的志向,很好的成就父母的事業,把父母未完成的志向、事業,把它接著完成,這個是孝順。

在歷史當中,我們看到的,武王、周公,把文王的德行、事業承傳下來,發揚光大,他們這個是盡到孝了。這個「孝」字再延伸,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怎麼孝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為往聖繼絕學」,繼人之志啊,古聖先賢都是把天下、民族時時放在心中。我們有這一份心,就是繼人之志,繼我們中華民族古聖先賢的志向。真心,《中庸》講的「至誠如神」,至誠感通啊。大家現在有沒有感覺頭皮麻麻的?你這一顆真心發出來了,祖宗在天之靈,冥冥中都在護佑我們。「繼人之志,述人之事」。

而古代的這些學子,侍奉他自己的老師也當父親一樣看,也把老師的志向,為自己的志向。我們看到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都是以夫子之志為自己的志向。

所以從這一段話,我們感覺到,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而今天我們是晚輩,假如能得到長輩這樣的信任、賞識,我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不能讓他們失望。所以被人信任是動力,絕對不是壓力。動力是覺悟、是承擔,壓力是煩惱,所以要轉壓力為動力。OK?人的修養,就在懂不懂得轉念,轉成積極向上的念,正念,不要轉成煩惱的念。面對所有的信任,都是鼓舞自己,都是激勵自己。面對另一半的信任,面對孩子的信任、父母的信任,面對老師的信任,我們都是用這樣的態度。

及左公下廠獄。

這個『廠』,是明朝特殊的一個機構,叫「東廠」,是專門管查謀逆的人。其實說實在的,是他們謀逆,不是人家謀逆。但是,他們已經弄權,就搞東廠這樣的組織出來。那個時候好像叫「錦衣衛」,有這些組織。

明朝,宦官能夠專政,說實在的,皇帝不能不檢討。你是領導者,整個朝廷、社會的風氣,上行下效。清朝沒有這種情況,清朝哪有什麼哪個宦官當政,都沒有。從這兩個朝代我們來比較清朝是女真人,卻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編出了《四庫全書》。他歷代的皇帝尊崇文化、尊崇道德,都請這些有學識的讀書人,到皇宮講經說法,尊重讀書人。所以他的皇帝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早晨三點多就起來讀書了,不輕鬆的。所以清朝至始至終沒有出一個敗家子。

但明朝,這個開頭就開得不好。明朝朱元璋先生,大臣,很有學識的人,講的話他不高興,在朝廷裡當場把他的褲子脫下來,廷杖,打讀書人的屁股。這麼一打,讀書人都有氣節,「士可殺,不可辱」,你不能侮辱我,你把我殺了都行。所以這麼一打,讀書人寒心。

所以位置越高,所做的每個動作,影響面都比較大。所以《孝經》裡面,當國君的人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明太祖開了不好的頭,以後,他的子孫當皇帝的,也有打大臣的。慢慢的,有學識的人都不願意去當官的時候,朝中就沒明理之人了,正氣不足,反而是那些沒學識的宦官當政,那當然就亂了。明朝後來的皇帝,有到快不識字的都有,亂成這個樣子了。

所以,剛剛講這一段,也是提醒我們,一個團體要慎於開始。就像一個朝代,一開始你是侮辱讀書人,還是尊重讀書人,你這個朝代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相同的,一個家庭也要慎於開始,孩子從小,你就樹立好榜樣給他看,還是等他一二十歲了,都學得不好了,你才來教育他,那個差別就很大了。

史朝夕獄門外。

史可法非常著急,他的老師被關到監獄裡面去了。這種情況是連飯都吃不下,因為在獄中,會遭到什麼樣的嚴刑峻法,實在是沒法預料了。

逆閹防伺甚嚴。

這個『逆閹』是指這些不好的宦官,他們提防得非常嚴格。

雖家僕不得近。

連他們家裡的僕人都不能接近,非常的嚴密。

久之。

過了許久。

聞左公被炮烙。

聽到消息,他的老師被,那個炮烙之刑,就是把鐵器燒紅,然後貼在人的身上,灼傷人的身體,而且這個炮烙下去,整個血肉就模糊掉了。

旦夕且死。

他聽到的消息是老師很可能早晚將要死了,就是命在旦夕了。

【持五十金。】

他持五十兩銀子。

涕泣謀於禁卒。

就是非常悲痛的請求守獄的士兵,能夠讓他見他老師一面。

卒感焉。

這個士卒被他感動了。

【一日。】

找一天。

使史更敝衣。】

讓史可法先生穿上破舊的衣服。

草屨背筐。

是鞋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

手長鑱。

手上拿著,這個『長鑱』是指拾垃圾、糞便的工具。

為除不潔者。

偽裝成要撿這些髒物的人,就是算是清潔工。走進監獄裡面。

引入。】

把他帶進去之後。

【微指左公處。】

這個『微指就是暗示,暗指左公在的地方。

則席地倚牆而坐。

看到左公坐在席子,靠著牆坐著。

面額焦爛不可辨。

被炮烙之刑傷得臉跟額頭都有焦爛,不容易分辨出他的面容。

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

左膝蓋以下,筋骨都行刑到都脫節開來,脫離開來了。當然,史公看到這個情況,他的情緒沒有辦法控制。馬上:

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

他抱著自己老師的膝蓋,然後『嗚咽』。嗚咽就是因為不敢被人發現,所以低聲的哭,在那裡啜泣。結果,左公聽到了聲音,分辨出來。

公辨其聲。

知道是史公來了,而他自己的眼睛張不開。

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

他馬上舉起他的手,然後以手指撥開他的眼皮。這個『』是指他的眼眶、眼皮,把自己的眼皮撐開來。

目光如炬。】

雖然他被嚴刑拷打,但是他的整個精神還是非常的清楚,目光很明亮,看著史公。

怒曰。

非常生氣,對學生說。

庸奴。】

就是指你這樣做實在是太愚昧了,『庸奴是指愚人。

【此何地也。】

你現在來的這個是什麼地方啊?

而汝來前。

你居然敢來這麼危險的地方。

國家之事糜爛至此。

國家的大事,現在腐敗到這樣的程度。

老夫已矣。】

我是算這一生完了,必然要死在獄中,而你呢?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

又看輕自己的生命,而不懂得國家的大義,而不懂得為國家留住自己的生命,你這麼樣的輕率。

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假如你真的出意外,又被他們給陷害了,天下該由誰來承擔這些大任呢?

我們讀到這裡,感覺到左公,他受到這麼嚴酷的刑罰,在一般人來講,那已經是痛不欲生,但是左公完全沒有去顧慮到自己身體的難受。讀書人真的是捨身取義,不在乎自己受苦,在這樣的痛苦當中,還是念念只想著國家社稷。當發現自己的學生來的時候,趕緊提醒他要以國家為重。所以

不速去。

你假如不趕緊走。

無俟奸人構陷。

這個『俟』是等、等到。左公講,不用等到這些奸人來設計陷害你,我現在:

吾今即撲殺汝。

不如我現在就殺了你,免得他們還來陷害你了。說完:

因摸地上刑械。】

就拿著地上這些刑具。

作投擊勢。

就是要拿這個刑具打史公。史公就知道老師的意思了。

史噤不敢發聲。

『噤』就是閉口,不敢出聲。因為假如被人發現,他的生命就有危險了。

趨而出。

這個『趨』是趕緊,出獄去了。其實整個過程,我們看到史公他不畏危險,也要見左公一面,這個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老師的那一份情義,可以不畏生死去見。而左公,也是在這個當下提醒了他的學生,要時時以江山社稷、以國家民族為重,也沒有顧及自己的痛苦跟安危。

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

之後,史公常常流著淚,把這個事情,在監獄裡的事情,告訴有緣的人。

【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我的老師的肺肝真的像鐵石一樣,就像鐵石鑄造的。其實這個鐵石,也是表現他的老師那種意志非常的堅定。然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就像林則徐先生那一段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崇禎末。

這個崇禎是明思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那個時候,左公已經去世了。

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

這個『』是指湖北蘄春,湖北的蘄春這個地方,春天的春,『黃』是指湖北的黃岡縣,『潛』是指安徽的潛山這個地方,『桐』就是指安徽桐城。這裡用『出沒』,就是這些流寇他沒有固定的地方,他就是到處流竄,忽隱忽現。所以必須守住這一帶的地方。他是負責去攻剿這些流寇、流賊。

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

那個時候史公他的職責,『鳳』是指安徽鳳陽縣;『廬』是指安徽廬江縣。他是在那裡負責守禦,然後來攻剿這些流寇的。

每有警。

每有一些警報,一些危急的情況出現的時候。

輒數月不就寢。

幾個月不敢上床上睡因為危急,有時候可能會千鈞一髮,會出狀況。

使將士更休。

他讓他的將士輪流休息。

而自坐幄幕外。

這個『幄幕』就是指他的軍帳,帳幕外

擇健卒十人。

選了十個特別強壯的士兵。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讓他們兩個人蹲下來,背靠著背,然後跟著左公這樣互相靠著,邊守夜邊休息。

漏鼓移則番代。】

這個『漏』就是計時的,計算時間的工具。它是一個銅做的壺,然後裝滿水,然後在這個壺裡面放一個劍,劍上面有刻度,然後這個壺底下有一個孔,裝滿水之後,這個孔就會一滴一滴水流出來。然後,比方流多久了,它那個水位就下降。他只要看那把劍上的刻度,他就知道現在是一更天、三更,就可以看出時間來了。『鼓』是指報時的一個工具,以前有人半夜的時候報時間,現在是幾更天了。『漏鼓移』就是過了一更天了,然後就換士兵休息,所以都是絲毫不敢鬆懈。

【每寒夜起立。】

在很寒冷的夜裡起來。

振衣裳。】

振一下他的衣服。因為他們是打仗,穿這些盔甲。

【甲上冰霜迸落

守夜的時候,可能下著雪,等他起來的時候,那個雪都一塊一塊的,『冰霜迸落』。

【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

士兵勸他稍微要多休息一下。

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這也是左公的心境。他為什麼戰戰兢兢?他唯恐對上有負朝廷的信任,有負人民的付託;對下,恐愧對自己的老師給予他的交代。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

史公負責的這個工作,常常會經過桐城。

必躬造左公第。

他必然親自到左公家裡。

候太公太母起居。】

問候,『太公、太母』是指老師的父母,左公的父母。問候他們,晨省昏定,然後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並且要跪拜他的師母。

拜夫人堂上

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史公確實把他的老師左公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孝敬,也把左公的家人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的照顧。我們相信對於左公的子孫,史公也是盡心盡力的付出的。

宗老塗山。

就是我的同族的長輩,塗山先生。

左公甥也。

是左公的外甥。

【與先君子善。】

左公的外甥塗山先生跟我的父親,相處得很密切,關係很好。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就是左公跟史公在獄中的這一段話,他是從史公那裡親自聽到的。

這是一篇方苞先生,記錄他同鄉左光鬥先生的一個故事。而我們看到這些讀書人在國家危難之際,確實都能夠捨己為人。就像文天祥先生說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個都是聖人的教誨,「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聖賢的書,到底所學的是什麼呢?「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一段話是文天祥先生,他要從容就義,慷慨就義前寫的一個偈子。他要被處死了,他反而視死如歸,因為他覺得他盡力了,他無愧於天地,無愧於民族。所以忠臣的這些氣節,確實很值得我們後世的人學習。

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雖然不是這種國家危難,但是也遇到民族危難,民族文化承傳的危機,我們這一代人不傳,可能就斷了,那我們就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後代了。而又不用我們去殺身成仁,又不用我們去捨生取義,是吧?都沒有什麼生命危險,我們還提不起這種承擔,那我們就愧對這些古聖先賢的風範。

所以讀完這些文章,我們想起孟子講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這個大時代的民族使命。

好,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4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七集)
此分類上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五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