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5 09:53:42| 人氣5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五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0/6/2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CWSUJmfcMc

大家午安,大家好。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談到的,「勤儉為持家之本」。勤的部分,我們談到李文炤先生的一篇《勤訓》,裡面有講到,「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際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勤勞非常重要,所謂「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勤儉、勤勞的人,他一定可以積累財富,積累學問,積累他的本事、人生的經驗。財富由勤勞而積累,也由節儉才能夠保存下來。

而這個勤儉,我們一起學習了司馬光先生的《訓儉示康》,教導他的孩子要懂得節儉。而儉才能夠養廉。而且所有有道德的人,都節儉。所以文中有一段話,講到:「儉,德之共也」,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一個德行、一個美德;「侈,惡之大也」,奢侈是很大的罪過。奢侈以後,對個人來講,他奢侈了,他就放縱,他不感恩,他養成很會花錢的習慣,這個對他一生都是很大的障礙。

而現在這個社會,發現很多種種的亂象,跟奢侈有關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過詐騙集團的電話?馬來西亞也這樣啊?我還以為只有台灣這樣。原來這個還會傳染,所以大家了解,好的意念會傳染,不好的意念也會傳染,所以我們每起一念,都要是利益世界的善念。

這個詐騙集團,我們看了是覺得很痛心,怎麼人現在都變得這麼狡詐、這麼貪人家的便宜,甚至是用人家的善心來賺錢,這個是糟蹋別人的善,這個行為都是讓人家很難接受的。但問題,這個情況根源出在哪裡?其實跟奢侈有關係。騙人怎麼跟奢侈有關係?

管子是很著名的政治家,很能夠教化人民,管子就講到,「國侈則用費,用費」,(物品掉地聲)這個跟大家講過了沒有?沒有,我是說東西掉下去是不是告訴我……「用費則民貧」,民貧窮。古人對於事物的發展都能夠推斷得很準確,整個他懂得去防微杜漸。國家奢侈了,大家花費都非常的凶,花費非常奢侈之後,人民就會貧窮,他沒錢了,都花光了。但是他雖然花光了,可是他的欲望止不住,他還想花錢,這個時候就會動歪腦筋了,「民貧則奸智生」,閩南話講,想洞想縫,就開始動歪腦筋了,「奸智生則邪巧作」。

大家有沒有感覺,幾十年前民風淳樸,雖然大家生活比較安貧,可是人都很老實,有沒有?現在那個虛榮奢華的風氣一起來,沒錢都要裝有錢,沒錢都要去動歪腦筋賺那個黑心錢。所以「奸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就是非常奢侈,「侈之所生,生於無度」,他從小花錢就沒有節度。

我們看現在小孩拿著手機,一個月打幾百塊錢都有。錢不是他賺的,他奢侈習慣了。所以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奸巧的現象產生?都從奢侈、都從揮霍無度造成的。那一個人會養成揮霍無度的習慣,跟他的家教有非常大的關係。很多我們都在抱怨,這個社會怎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得冷靜,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從小他有沒有養成好的德行、好的習慣,是關鍵。

我們家三個孩子,賺錢以後都不怎麼花錢。我母親就說了:哎喲,你們三個人怎麼比我們還省?結果我跟我母親講:媽,因為我們家的掌門人是奶奶。我奶奶很節省,一張衛生紙,最少要用兩到三次,把它撕開來用。小時候看到奶奶一張衛生紙用那麼多次,心裡還想,哎呀,省成這個樣子幹什麼。不過很奇妙,只要跟本善相應的行為,烙在人的腦海裡,遲早會起作用,雖然你口頭上是覺得,哎呀,太省了,可是內心裡面還是挺佩服的。

後來自己賺錢了,才知道錢不好賺。我記得我剛出社會第一份薪水,領的是一萬八千塊台幣,挺少的啦,大陸的同仁不要跟我比,兩地的物價指數差很多,那時候算很少的。結果我就想,我假如拿我這個薪水來供我自己讀大學,都讀不起。這個時候就覺得父親很不容易,父母養育我們、教育我們,扛了多少家庭的重擔,可是眉頭都沒皺一下給我們看過,讓我們快樂的、無憂的成長學習。這背後都有父母長輩的血汗在其中。

所以,我們指責社會的這些亂象,更重要的要把根本原因找出來。管子分析了這整個事物發展,到最後亂象頻傳的根源在奢侈。所以,「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一個國家最緊急的、危急的、要去下功夫的在哪裡呢?在量入為出。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亦如此。

現在很多借錢在享受,這個在幾十年前,真的會讓人笑掉大門牙,讓人家看了覺得很可恥,沒錢就沒錢,還打腫臉充胖子去享受。所以很多功利主義的社會,一輩子都是負債,到死還是負債。我們老祖宗講的,「無債一身輕」,都不欠人家最好了。雖然沒有住什麼大房子,沒有開什麼大車子,不過不欠人家錢,生活也很自在,晚上還可以搬個涼椅出去看著月亮,初一、十五看月亮,不是,十五看月亮,初一看不到。

這個是我們很難得的一個人生態度,量入為出。人只要不量入為出了,最後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消費了。我們看這個時代有信用卡,結果年輕人皮包裡面好幾張信用卡,然後每一張輪流刷卡,都怕把它給刷爆掉了。那你說他還忍得住欲望、忍得住消費嗎?

而一個國家亦如是,現在很多國家的開銷,都用到後代子孫的錢。很多的國債,那可能都用到第二代人、第三代人了。這樣對不對?現在很多做法事實上是不對的哦,尤其還打著「民主社會」,這個名稱都很響亮,可是做法都是違背道理的。這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哪一代人用了下一代的錢?Hello?是吧,中華民族五千年,從來沒有哪一代的人用下一代的錢,整個社會覺得無恥,怎麼可以做出這樣的行為呢?祖先都想著怎麼樣造福後代,哪有給後代添麻煩的?可是現在卻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已經欠了很多錢,結果還繼續在用後代的錢,這個是全世界都值得省思的地方。量入為出,節儉,「節衣服,減財用」。還有「禁侈泰」,禁止這個奢侈的風氣,這國家很重要的工作。國如是,家亦如是。所以,《訓儉示康》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奢侈了,要再節儉就很困難了。

我們請出《德育古鑒》,兩百零一頁。我們一個人提升道德學問,一定要從孝道做起,孝道要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做起。所以我感冒了就是不孝,我繞這麼一大圈就是為了講這個。尤其這幾天我們馬來西亞特別涼爽,晚上可以拿個薄被放在旁邊,睡得實在太冷了,趕緊再鋪上來。都在這些很生活的細節,把孝道落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很重要。

我們舉幾個故事,來體會到節儉這個美德的重要性。第一個故事,「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他曾經講過,他說道,「吾每夜就寢,必計一日奉養之費」,每一天睡覺就思考,我今天領了多少俸祿,而且「及所為之事」,就是我今天做了多少工作。「若相稱,則熟寐」,覺得今天為國家做的事情,配領國家的俸祿,他就很心安,他今天盡忠了,盡一日的本分,「熟寐」就是睡得很安心。

「不然」,覺得今天為國家做的事,不足以領今天的俸祿,「終夜不能安枕」,那天晚上就覺得心裡過意不去,就睡不著。「明日必求以稱之者」,明天趕緊起來,多做一些工作,把前一天覺得不足的,把它補回來,心裡才踏實。所以這個是非常盡忠職守。

「勛名德業,卓越古今」,所以范公的德行、他的學問,以及他為國家民族所付出的、成就的功業,古今都是非常卓越的成就。

這個盡忠也離不開廉潔,一個人廉潔有守,他就不會貪污,他就能盡忠。所以,「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一個領導者恭敬節儉,可以上行下效,帶好團隊的風氣;為人臣的恭敬節儉,能彰顯他的忠誠廉潔。當然這個恭敬,就表現在他盡心盡力盡他的本分,還有節儉。

好,我們接著看文章講到,「嗟乎!盡如公所云」,就像范公所講的一樣,尤其這一段指的是領國家俸祿的公務員。「吾人盞粥亦豈能消也耶?」就是我們今天領國家的俸祿,假如沒有盡心盡力,那一盞燈,或者一碗粥,我們也消受不了。這個於良心不安,甚至於說的「冤有頭債有主」,請問沒有盡忠職守的公務員,他欠多少人?你們怎麼沒反應?要勇於面對現實。

像我在台灣當小學老師,那領的是公家的俸祿,我假如沒有盡心盡力,我的債主就有兩千三百多萬人,那都不是小事情。所以「豈能消也耶?」幸好不是在大陸工作,大陸公務員沒幹好,那不得了。所以有一句俗話說,「一世為官九世牛」,欠了全國人民,那作牛作馬都很難還。

所以,「天下農工商賈之子」,這個農人、工人、從商,這一些不同的職業,「無不自食其力」,人家都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去謀生、去付出、去服務社會。

「而我輩泛泛一編」,「泛泛一編」就是考上功名了,當公務員了,參加高考、普考,當公務員工作了。「飽食終日」,每天吃得很飽,「勞心勞力,兩無所居」,就是每天吃得很飽,花國家的俸祿,可是又沒出到力,又沒用到心,這「兩無所居」了。

「外既不能有益於時」,對於整個社會不能夠利益大眾;「內斷不可有歉於己」。這個字(歉),它有不同的讀法,我們一般看到這個字會讀成抱歉qiàn(ㄑㄧㄢˋ,這個「歉」是指遺憾、憾恨,就是覺得很抱歉,這個歉就是有遺憾。另外一個讀法叫qiè(ㄑㄧㄝˋ)。我沒讀錯吧?不然你們笑什麼?歉,這個是指滿足。

所以,同一個字有不同讀法,第一種情況,是它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意思;第二種狀況,為什麼讀法不同?是因為有讀音跟語音。讀音就是古代的讀法,語音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每一個朝代交談,語音。

比方舉個例子,《大學》裡面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治」chí(ㄔˊ)就是讀音,治zhì(ㄓˋ國,語音。有念法不同,就是語音讀音。另外一種就是意義不同,像這個地方有讀歉qiàn(ㄑㄧㄢˋ),有讀歉qiè(ㄑㄧㄝˋ)。大家去查《形音義大字典》,就慢慢可以發現這個情況。因為讀法會常變的,不要說上一個時代了,有可能五年前是一個讀法,五年後又修訂另一個讀法了。

好,所以這一句話就是講到,我們假如不能盡心盡力去付出,對外不能利益到社會國家,對內,不可能,「有歉於己」就是良心很安,還覺得自己坦坦蕩蕩,沒欠誰了,盡力了,就沒有辦法達到問心無愧的狀況。

「端修清操」,「端修清操」最重要的,就是清廉、節操要好好的來修養。「質之衾影而無慚」,這個「衾影」就是指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或者是夜闌人靜的時候,都能夠覺得「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古代人他們特別強調慎獨,因為人這一生假如做了昧著良心的事,他這一生再有錢、再有地位,他也不可能有這種無愧天地的痛快。心裡老是有一個疙瘩在那裡,常常還擔心:會不會讓人家知道了?會不會東窗事發?從那一天開始,就不會真正快樂了。

所以孟子才說,「人生有三樂」,其中有一樂就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諸位學長,我們希不希望過這麼痛快的日子?什麼時候開始過?Right now(現在),是吧?以前還沒學,有做一些錯事,懺悔、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就對了。但從今以後絕不做昧良心的事情。就像我們剛讀完司馬光先生的《訓儉示康》,也效法他的人格,他說的,「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我們就從今天開始,所做的事沒有一件不可以告訴別人的。我們有這樣的氣概,古聖先賢冥冥當中都在護佑我們,因為我們精神跟他們的精神相互呼應了。「古道照顏色」,他們的精神像一道陽光一樣,照在我們的臉龐。大家有沒有覺得臉開始發光了?

所以,能夠真正清廉有節操,能夠慎獨,「庶幾亦是一種消食方法」,這樣我們領國家的俸祿,才真的能夠消受得了。「先輩格言云,『受享知慚愧』」,不管是接受國家的俸祿,還是接受老闆、領導的薪資,我們都要想到,要對得起這個俸祿才是。

「能知慚愧者,差可受享矣,自不敢厚享矣!」當然也不敢,這個「厚享」就是太奢侈了,或者是這個享用都超過自己的付出,或者超過自己的收入,這個都是不恰當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每一天盡心盡力在我們的工作當中付出,這是我們做人的本分。因為「一日之所需」,一個人一天要用到的東西、需要的服務,「百工斯為備」,是所有各行各業來成就我們這一天的需要。我們不管在哪一個行業,我們的本分、職責都要盡到。我站在我這個行業,我就要盡力服務好他人,盡我的一份力,這個才是社會重要的一份子。

所以「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我們是在一個互助的群體生活,我們假如今天不認真工作,那我們就對不起所有人對我們的服務了。所以我今天是小學老師,我沒有好好教,那各行各業給我的照顧,我就對不起他。

接下來又講到,范公在杭州,「子弟知其有退志」,他要告老還鄉了。「乘間請治第洛陽」,孩子還是非常體恤父親,父親都還沒開口,了解到父親可能要告老還鄉,希望幫他在洛陽蓋個房子,讓他養老。「樹園圃」,種很多樹木,還有園林。「為逸老計」,希望父親老了,能夠過上這些悠閒安逸的日子。

「公曰」,范仲淹先生說了,「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哉!」人假如嘗到了道義的快樂,這個道義當中,對國家盡道義,對家庭盡道義,甚至於助人為快樂之本,對陌生人都能盡道義。比方說我們坐公車的時候,看到老爺爺、老奶奶,趕緊「事諸父」,這個就是道義之樂。大家有沒有經驗:今天讓了個老爺爺,讓他座位,好像那一天覺得特別愉悅。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都沒有這個經驗嗎?原來你們都是有轎車的這個族群。

所以,有這種道義之樂了,連這個身體都不執著了,連這個身體都可以奉獻出來了,還去想計較有個大房子住幹什麼?已經嘗到了良心的快樂、道義的快樂了,世間這種物質的快樂,早就放下了。

「吾今年踰六十」,我都已經超過六十歲了,「乃謀治第」,還想著要蓋個房子,「顧何時而居乎?」那我到底是何時才能住啊?「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在他那個時代,很多人在洛陽這個地方蓋了大房子,還有園林。「為主人者莫得常遊」,主人一年回來不到幾次。反正他們都已經蓋好了,我去那走走不就好了嘛,幹嘛還蓋呢?所以范公講到,「而誰獨障吾遊者?」他去人家這些園林走一走,也沒有人會阻止他啦。「豈有諸己而後為樂耶?」難道,這個「豈」就是難道,一定要有自己的園林、房子,然後才會覺得快樂嗎?

其實我們走到公園去,每天都去,那公園不就是我的嘛,你幹嘛自己去用個公園?「偷得浮生半日閒」,有福的是能用的人才是有福,不是蓋的人有福啦。蓋完以後都留給別人用,他是沒福的人。

你比方蓋一個別墅,我曾經聽有一個人買了一棟房子,多少錢我不知道,每一年這個房子的管理費,加起來要二十萬人民幣,就管理費、裝修這些開銷,二十萬。我在想,住這個房子,一定要拼命賺錢。所以他買了這個房子,可能是在跟人家在那裡吃飯吃完,「我有別墅,你沒有」,他氣死了,「好,我買給你看!」結果一買,變成房奴,被房子給綁住了,就得賺錢,當房子的奴隸。所以,年輕的時候沒時間住,要賺錢;老的時候沒能力住,老了沒賺那麼多錢,沒辦法住了,付不起了。只有過年、中秋節去住兩晚,還得請兩個傭人在那裡幫他看房子。這兩個傭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天左右,他只能住兩天。請問大家誰有福?他的傭人比較有福。

所以人現在,事情都看不清楚,誰是主人,誰是僕人,誰是有福,誰是沒福,看不清楚了。瞎忙,為了這個虛榮心,人生不知道蹉跎了多少光陰,蹉跎了多少金錢啊。

所以接下來講到,「人俱以有諸己為樂,應只樂有諸己耳,未必能實享其樂」,就是真的,只是說這個是我的,快樂一下,他也不一定能夠去享用。所以,「白樂天詩云」,白居易先生說道,「多少朱門鎖空宅」,很多那個大房子都沒人住,鎖起來了,「主人到老未曾歸」,他沒時間住,到老了都沒有回來過。

「公言」,范仲淹先生說的,「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誰障吾遊者」,這個話裡面很有味道,「正笑盡此輩」,就是蓋了一大堆房子、園林的,統統沒辦法回來的人,就是也提醒他們,這樣做好像沒什麼意義。「而公之園林,直無邊無界矣!」范仲淹先生的園林是沒有邊界的,怎麼走都是他的園林,天下之大,豈沒有我容身之處?「本分儉嗇中,煞甚瀟灑快活也」,他很節儉,其實過的日子還是挺瀟灑的。

「趙普將營西第」,趙普是宰相,他也是在西都洛陽蓋房子,而且派人到秦嶺隴山這個地方「買良材數萬」,就蓋一個房子。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叫做讓溫室效應惡化,這個樹是地球的肺,這個時候絕不能幹這樣的事。

「及第成」,真的蓋完了,「趙普時為西京留守」,他的職位是西京留守,「已病矣」,房子才蓋好,他生病了。「詔詣闕」,就是皇帝下詔,這個「詣闕」就是前往朝廷拜見皇帝。「將行」,將走的時候就坐個小車,到他的房子繞了一圈就走了。良材數萬啊,就去看過一次,「不再來矣!」後來就死了。

「陳升之治宅潤州」,在潤州這個地方建房子,「極宏壯」,建得非常宏偉。「宅成,疾甚」,病得很重。或許,他那個房子不蓋,還可以多活兩年。花得太凶了,「祿盡人亡」,把福報給花光了就死了。所以愈節儉的人,命愈長。待會兒我們舉實際的故事,大家就可以體會到了。

「惟肩輿」,這個「肩與」就是轎子,轎子都是用肩扛的嘛,「肩與」是轎子。你看多可憐,自己蓋的房子,已經病到上不去了,還得用轎子把他扛上去。「一登西樓而已。極力經營,何用哉?」

住那麼大的房子還得整理,把自己搞得累得半死。

我們看下一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叫胡九韶,金谿這個地方的人。「造詣潔修」,這個人很有修養,對人生很有見地。「家甚貧」,家裡挺窮的。「課兒力耕」,督促他的孩子們、家人要很勤奮的耕田工作。「僅給衣食」,僅可以衣食無缺。「每日晡時」,這個字晡念bū(ㄅㄨ),晡就是指下午三點到五點,就是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焚香九頓首」,每天傍晚的時候,點香九叩首,這個叫三跪九叩。「謝天賜一日清福」,感謝上蒼賜他這一天的福報。

「妻笑曰」,他的妻子看他每天都這麼做,就在旁邊笑了。她說,「一日三餐菜粥」,每天就清粥小菜,小菜清粥,豆腐青菜,青菜豆腐。「何名清福?」這哪是什麼清福?

結果,「九韶曰」,他對他太太講。他說:我這一生很幸運生到太平之世,「無兵禍」,沒打仗。我們冷靜看看,從清朝末年一直動亂,還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你看那一百年左右的歲月,都是戰爭頻傳。其實說實在的,現在世界的戰爭多不多?也挺多的,我們剛好沒有。假如有了,那就真的是流離失所。所以,這個胡九韶先生講得非常好,他說第一個,怎麼不是清福呢,沒有兵禍。「又幸一家骨肉不至饑寒」,一家人也沒凍著,也沒餓著,這不是福嗎?第三,「幸榻無病人」,床上沒人生病。有一個人生病了,長期臥床,全家都要擔憂、都要照顧。「獄無囚人」,也沒有人犯法,關在監獄裡面。「非清福而何?」大家想想,是不是清福?是。

那請教大家一個問題:現在你們家族裡面,沒人離婚的,沒人夫妻吵架的,沒人搞外遇的,沒人吸毒的,沒人賭博的,沒人得憂鬱症的,沒人自殺的,沒人得癌症的,請問你們家族都沒有這些事的請舉手。這個都是有大福之人,給他們掌聲鼓勵一下,祖上有德。大家想一想,現在幾個人能享清福?我剛剛忘了念了,沒人在監獄裡面,沒人生病的,這個都是清福。

所以接下來,這個邵堯夫先生說道了,人啊,都是在福中不知福,有福還在那裡抱怨一大堆,等福沒有了才在那裡抱怨、哀嘆。無疾之安,沒有疾病的輕安,無災之福,沒有災難的福氣,舉天下人不為之足,在享這個福的時候,沒人會珍惜。至哉言也」,真有道理。

布衣糲食,妻子相保」,生活比較沒有那麼富裕,但是妻子都很和樂的住在一起。還是「恨不富貴,還在那裡想什麼時候可以買BMW、吃大餐這一些。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回想布衣糲食、妻子相保時,就像在天上的日子一樣。所以我們現在想一想,現在不是戰爭,那我們常常這麼想,珍惜這個沒有兵禍,現在就是過天上的日子了。我看你們都露出燦爛的微笑。幸不幸福,在一念之間啊,知足就常樂了。

「聰明強健」,沒有生病的時候,「恨欲不稱心」,想要的沒有滿足我們,還是不高興。「一朝疾病淹纏,呻吟痛苦,回想聰明強健時,天上矣!」這個假如生病的人,就可以體會得很深。所以「語云:上方不足,下方有餘』,這個翻譯一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所以我們一直跟大家交流到,德比於上,德行要跟聖賢人比,則知恥」。「欲比於下」,生活的所需跟中下階層的人比就好了,「則知足」。「諺曰」,有一個諺語講得特別有這個味道,我們看一下。它說,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百不如」,一直看著人家那匹馬,心裡就很不平。「回頭只一看,又有赤腳漢!」有驢騎不錯了,還有人走路赤著腳,沒鞋子穿。「欲比於下,則知足」。「人能常作如是觀,則無入而不自得矣!」這確實對知足常樂詮釋得非常好。

我們接著來看兩百零六頁。有幾句話,我們常常要體會。剛剛講到的,「知足常樂」,「福生於清儉」,清廉節儉的人有大福。

在漢朝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楊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的一個人叫王密,晚上扛了黃金要來送給他,感謝他。結果他看到了就對王密講,我是覺得你挺有能力的,才推薦你,我是了解你,你怎麼不了解我?還拿東西來賄賂我?然後王密就說了,沒有人看到,沒關係。楊震先生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

所以後來,後世楊家的子孫,楊氏就叫「四知堂」,所以楊震給楊家留下了最好的家風!以前的堂號,都是在房子正門進去,刻在門上的。孩子從小每天進門就是四知堂、四知堂,你說他還能貪污嗎?從小就把這個清廉紮在心田裡面了。

所以楊震,後來他的兒子秉,孫子賜,曾孫彪,四代都做到皇帝的老師,四代三公,福報到了極處了,可是他是清廉節儉,所以「福生於清儉」。

還有「祿盡人亡」,這一生的福分花光了,本來可以活八十歲,花得太凶,六十歲就花光了,那六十歲就say goodbye,就得走了,沒命了,「祿盡人亡」。但是假如本來是活到六十歲,可是非常節儉,要八十五歲才把福花完,這一生的福,那就多活二十五年。我的奶奶從四十幾歲身體就不好,但是她特別節儉,活到八十四歲,所以真的節儉會長壽。然後很有意思,我奶奶四十幾歲就吃藥,結果六七十歲的時候去檢查,器官都沒問題。所以人有福還是很重要。

我們看這一個實際的故事,就可以體會這些道理了。「昔太學生二人」,在國家的太學裡面讀書。這兩個同學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八字都一樣,「又同年發解」。「過省」,他們考上以後要分發工作,結果兩個人相約分到比較近的地方,可以互相支援一下,互相照料一下。「庶彼此得知禍福」,因為他們兩個覺得,兩個人的命很接近,所以假如有一個人快怎麼樣了,另外一個人也好準備準備了。所以,「一人授鄂州教授,一人授黃州教授」,都去管教育的工作。

「未幾」,沒多久,「授黃州者死,鄂州為治其後事」,以前的人很重朋友,趕緊來幫他來辦後事。「祝柩前曰」,他在朋友的靈柩前面說道,「我與公年月日時同,出處又同」,命相同,然後連分派工作什麼都一樣,時間。「公先我去」,你已經走了。「使我今即死,又後七日矣」,我假如今天就死了,我已經多活七天了。「若有靈,宜夢以告」,你有在天之靈,給我講一下,我還能活幾天。

「其夜果夢告云」,他的朋友來告訴他,「我生於富貴」,從小日子就過得好,很會花錢,「享用過了,故死」,我的福已經花光了。「公生微寒」,你從小貧寒,非常節儉,「未曾享用,故生」,你的福還很多,你還可以多活很久。「以此知人之享用,須留有餘」。所以上一節課我們講到,節儉有三個益處:可以養廉;可以廣德,節儉下來去幫助最貧困的人,德行就愈來愈高了;還可以福厚,留有餘於將來,可以造福自己、造福後代。

「後鄂州教授歷官至典郡」,當官也當到比較高的官階了。「豈非聞此儆悟修省而然耶?」也很可能是因為他的朋友來告訴他這段話,他更加勤奮節儉,後來福報更大了。

所以下一段裡面,「崇修錄」裡面寫到,「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簡約不貪,可得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花費太過了,享用完了,命也沒有了。「譬如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則可二十日。若縱恣奢侈,一千之數,一日用盡矣!或難之曰:『世亦有廉儉而命促』」,就是他很清廉節儉,還是短命,還有貪心奢侈的人很長壽,「何故?」大家有沒有這個疑惑?

接著說,「曰:『貪侈而壽,當生之數多也』」,貪心奢侈還長壽,你說他活到八十歲很長壽,他本來可以活一百二的,是吧?結果他花光了,才折了三四十年,我們沒看到了。「若更廉儉,必愈壽矣」,就更長壽了。「廉儉而促,當生之壽少也」,他本來是更短命的,因為清廉節儉,已經有延壽了。假如他,「若更貪侈,必愈促矣」,那就更短命。

所以世間這些道理我們得看清楚,才不會自己遇到了,忿忿不平;看到別人,也不甘心。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很有道理,「為善必昌」,為善的人一定會昌盛。現在大家的文言文實力都比較高了,我有時候就不寫了,大家一聽就明白了,OK?「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其祖上及自身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他這麼有德行,怎麼沒有福報呢?可能他的祖上有做不好,「積不善之家」必有什麼?「殃」。可是他又斷惡修善,就能把它轉過來,但是不是馬上轉,這個「殃盡必昌」。所以大家對真理要有「信心」,這個很重要哦。

在孔子那個時代,剛好有一個人家裡,他們家的大黑牛生了一隻小白牛。人家去請教,「孔子啊,這是怎麼情況?」孔子說,「吉兆」,很吉祥的預兆。結果沒多久,這一戶人家的爸爸眼睛瞎掉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這隻黑牛又生了一隻小白牛,人家又跑去問孔子,「孔子啊,這是怎麼情況?」「吉兆。」結果又沒多久,他兒子的眼睛也瞎了。

好,你還相不相信孔子講的?這個時候可能就開始晃了,「哎喲,眼睛都瞎了還吉兆?」

結果沒過一段時間,因為他們是宋國人,結果楚國跟宋國發生戰爭,宋國是小國,男人一大半都徵召去當兵。結果那一場戰爭,宋朝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死了一大半,都沒回來。結果戰爭結束了,因為他們兩個瞎了眼沒辦法打仗,結束完,眼睛都恢復了。

所以,善有善報,這個我們要不管面對什麼境界,哪怕眼睛瞎了,都不要懷疑,善有善報,這是真理。所以這個是剛剛跟大家講的「殃盡必昌」。

「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其祖上及自身必有餘昌,昌盡必殃。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其祖上及自身必有餘殃,殃盡必昌。」我好像在繞口令。

好,這一段就告訴我們,確實愈節儉愈有福報,花光了,祿盡就人亡了。

再來,我們看兩百零八頁,這個「節儉」還可以判斷一個人有沒有修養。我們看第四行。「雪峰、頭、欽山,至吳山下,濯足澗側。」他們在這個小溪邊,洗洗手,洗洗腳。「欽山見菜葉而喜」,看到那個菜葉想,山上有住人,一定有住大修行人,就很高興。然後「指謂二人曰」,對他們兩個說,「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尋之」,他們可能想去尋師訪道,跟人家切磋切磋,沿著這個河或許就找到這個人了。

結果「雪峰恚曰」,雪峰就跟他講了,你啊,智慧沒開,「智眼太濁」,看不清楚,「他日如何辨人」,怎麼分辨人呢?這個山上的人還讓菜葉流下來,「彼不惜福如此」,他都不愛惜這個菜葉了,他怎麼會有修養呢?「住山何為哉!」都不會惜福的人,哪怕住山住一輩子,也不會成就道德。結果「入山,果無名衲」,真正沒有大修行人、很有修養的人。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人講話很多都不實在,一跟你見面,「啊呀,昨天我才跟首相喝過咖啡了,我才跟哪一個蘇丹出去打高爾夫球。」不要只聽他講,要從他的言談舉止這些細節去看。假如他花錢很凶,絕對不是真正有德、有福之人。往往那個你看他穿得很樸實,頭髮白了也沒有用染髮劑,那可能有錢得不得了哦。你看現在很多的人,哇,你看他公司很大,那個都給銀行借來的;你看那個老頭頭髮都沒有梳好,穿個短褲,悠哉悠哉,人家可能很有錢。人不可貌相。反而人,不張揚的人,他有德,他的福守得住。一張揚,福守不住,錢財很快就漏光了。

我們看兩百零九頁這一段。這一個故事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好好來省思,因為這個牽扯到不是個人的福報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禍福。

楝塘陳良謨」,楝塘這個地方,陳良謨先生曰,正德三年」,這是明朝,應該是武宗這個時候的年號。「州中大旱」,這一個州,這個地方沒下雨,大旱。「各鄉無收」,收成就很差勁。「吾鄉賴堰水大收」,剛好,他們那一個村,鄉村,有水利工程,雖然大旱,他們還有水可以灌溉。但是因為它那個州是大旱,所以那個州都不用繳稅,免稅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受災。看起來是好事哦,禍福相倚,我們接著看。

明年又大水」,明年這個州變大水來了。「吾鄉頗高阜」,剛好他們那個鄉地理位置比較高,又沒有淹到水,「又獨收」,又豐收。

兩次州官概申災」,兩次他們州政府都申請這個災難,統統不用繳稅,「俱得免糧所以他們這一個鄉,兩年都沒受災了,其他的地方,受了旱災,又受了水災,很窮。結果他們「得買各鄉所鬻田產及器皿諸物他們鄉很有錢,其他的鄉變賣的東西,他們都把它買過來。「價廉而所值三倍撿到大便宜了。「於是諸家奢侈相高」,互相攀比,愈來愈奢侈。「舊時樸素之風盡變」,整個樸素的風氣轉成奢侈了。

結果這個讀書人就說了,「予告叔兄曰」,告訴這些叔叔、這些堂兄,講了,「吾村當有奇禍」,我們村要有大災難了。「問:何也?予曰:無福消受耳。』」這麼樣揮霍,沒幾個人受得了的。「吾家與都與張,根基稍厚」,就是他們陳家、都家、張家算家風還比較穩固,稍微還沒有這麼囂張,「猶或小可」,這個「小可」就是受一點比較小的災。「」,另外的「俞、費、芮、李這四個小姓,恐不免也」,恐很難避免大災。

結果「叔兄不謂然」,他的這些親人覺得他講的無稽之談,不相信。「未幾」,過沒有多久,「村大疫」,瘟疫來了。「四姓男婦,幾無孑遺」,就是這四個姓的人全死光了。「叔兄稍動念,曰」,他的這些親人一看到這個現象,哎喲,他講的還真應驗了,趕緊問他,「吾三家畢竟何如」,那我們三家會怎麼樣?結果陳良謨說的,「雖無彼四家之甚」,沒有像他們四家這麼慘,「耗損恐終有之」,但因為還是奢侈了,還是會受災殃的。「果陸續俱遭回祿」,就是火災,「回祿」是火災。現在這個時代,誰家裡失火了,會反省自己太奢侈了?現在人都不明這些事理,上天有很多警告,人不懂,還一樣造惡、奢侈。

所以接下來,「姚若候曰:嗟呼!」哎呀,「奢侈之為禍若此」。其實我們很冷靜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上,現在奢侈之風幾乎已經全世界都是這樣了,難怪家庭、社會種種亂象都出來了。而且已經福報花得太凶了,所以現在天災人禍的頻率,每一年都在增高。人不從德行下手,災難恐難減少。所以這個時代,明理之後,絕對不隨波逐流了,不人云亦云,我們不能跟著世間人走錯誤的人生方向。

所以「竇大師每云:人無壽夭,祿盡則死就是福報享完了,壽命就沒了。「獨盡為災」,一個人享用完了,他災難來了。「眾盡為劫」,就是假如是整個地區的人都奢侈,這個叫劫難。「天以其所甚惜之福與人」,上天有好生之德啊,降福於人,給人有福分。「人不知惜而天自為惜」,人不珍惜上天給的福分,「則兵、荒、疫三劫生焉」,人不惜福,那老天爺這個自然法則,就得把人的福分收回去了,兵災來了,饑荒來了,瘟疫來了,「三劫生焉」。

這裡做了一個譬喻,「有父於此,以其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授之於子」。那他把這麼珍貴的寶物送給他的兒子,「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子不知惜」,兒子不知道珍惜,「而抵擲之泥穢之中」,把這樣的寶物丟在那個污泥裡面。請問他爸爸會怎麼做?「其父見之,必奪珠收璧而去」,是吧?他爸爸就把它沒收了,還讓他這麼糟蹋。接著,教訓一頓,是吧?「加以楚撻乃已」。這是一個譬喻。

其實我們很冷靜來看,我這一代人是最明顯的,沒吃過苦。我父親那一個時代,從小都很刻苦的,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沒吃苦,物質生活都比較優渥,可是又沒學會節儉,所以都非常奢侈。那就像這個故事裡講的,我們算是福報很大的,結果現在花得太凶了,老天爺要找我們了。所以我最近特別謹慎,趕緊要斷惡修善,「改往修來,洗心易行」,要洗心革面。「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自己都不依照這些天理去經營人生,禍患就要來了。

大家想一想,這個父親教訓他的兒子,慈不慈悲?慈悲啊,不然他不明事理。所以老天爺現在也在教育我們人類啊,我們還繼續這樣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廉無儉無恥,那人就不像人了,老天爺就要把我們給收回去了。所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是亙古不變的天理、法則。

所以面對現在錯誤的社會風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勇氣要撥亂反正。撥亂反正不是去罵人,是自己要堅持做到,做到孝悌,做到勤儉,做到禮義廉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從我們自己做起。而我們真正做到,「人之初,性本善」,現在是缺乏榜樣,有這樣的人,有這樣好的團體、企業,甚至是國家出現,都能讓世界反思,都能讓人類效法。

我曾經看了一篇文章,全世界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我想喜馬拉雅山想了半天,可能是因為我沒去爬過。在那個附近有一個國家叫不丹,他們的國民生產毛額不是很高,可是他們活得很快樂、很節儉,他們的幸福指數特別高。台灣的收入是它的二十倍,可是幸福指數遠遠不如它。人家都笑得很燦爛,反而這個收入很高的都笑不出來,還得吃安眠藥,所以這個很值得我們省思。

好,所以這一段話提醒我們,節儉才有真正的福。我們多讀這些經典,多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才能為家族、為社會、為民族,轉變劫難,才能夠化解這些危難,進而造福於家族、造福於社會民族,那我們這一生就是君子知命,就是沒有白來這個世間。

好,那這一節課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5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六集)
此分類上一篇:福慧人生(定弘法師主講)(有字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