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6 15:29:49| 人氣5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九集)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九集)
蔡禮旭老師 2010/6/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09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古文班,古文課這幾節主要都是談到「父慈子孝」的重點。一個家庭當中,父母能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育好下一代,我們的國家、社會才有前途。所以《三字經》當中告訴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從《三字經》這個話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人父母對家庭、對社會都有非常重大的責任。而孩子假如沒有教好,那這個不能怪小孩。就像我們種一棵果樹,這個果子很酸,它的問題出在根。它根不能很好的吸收營養,那當然果子會酸。我們在那裡罵果子酸,把這些果子全部都打掉,重長,那可能它還是酸。所以在六十四卦當中,有一卦叫「家人卦」,「家人卦」裡面提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是一個家庭的領導者,領導者最重要的,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
那我們要思考到了,現在為人父母的知道怎麼當父親、怎麼當母親嗎?所以這個時代對每一個人來講,首要的問題是先學做人。五倫大道,這些人倫的角色沒有透過學習,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去盡我們的本分,扮演好這一個角色。包含我們在學校教書,那也不是去讀幾本理論出來我們就會教,為人師表了。所以師範學院裡面應該開一門「至聖先師孔子風範」給我們學,他是我們教育界的始祖,跟他學習。結果我們現在華人社會的師範學院不學孔子,可能學的都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心理學家了。
所以這個時代我們忽略了做人,整個教育偏向於知識跟技能的傳授,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都這麼學了。殊不知教育這一塊,全世界擁有五千年智慧、經驗、方法還有效果的,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代代都出聖賢人。我們這一代喪失民族自信心,沒有承傳老祖宗這些倫理道德的智慧,所以學外國,外國青少年問題這麼嚴重,離婚率這麼高,結果我們現在的社會也都出現這一些問題了。
這個時代,坦白講,人都很苦,因為不懂得怎麼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怎麼扮演好夫妻之間的角色,都不懂了。所以教不好,孩子有問題了,不知道怎麼樣「夫義婦德」了,所以衝突就很多。
從這些家庭、社會現象,我們再讀老祖宗的經典,感慨萬分。老祖宗都已經提醒我們了,「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上講的;《禮記·學記》也講到,「人不學,不知道」。這個道義要透過經典,透過父母、老師的教導,才能成就他圓滿的人格。
現在這個社會不教道義了,功利主義特別厲害,小孩子從小就受功利影響。那孔老夫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這些欲望給控制住了,教出來的都是小人,哪有家庭社會不亂的道理?
我們曾經聽一個計程車司機講到的,這個計程車司機講這一段話,是剛好台灣的一位大企業家回到祖國,尤其去看母親河黃河,剛好經過黃河,讓車子停下來。我們整個文化就是靠這一條黃河孕育出來的了,很有感情。所以在老祖宗的教誨之下,感謝天地,感謝這些河川的養育。結果這個企業家躺在黃河堤壩上,在那裡聽著黃河的流水聲,突然那個計程車司機就放聲大哭。他也嚇一跳,「你怎麼了?」他說:「我是突然想到今天早上的一件事,不禁悲從中來了。」「那到底發生什麼事了?」這司機說到,這幾天剛好他感冒,身體比較虛。因為他很愛護他的孩子,他再怎麼樣辛苦他都不怕,賺錢,讓他的孩子每天可以吃一隻雞腿。結果他這幾天生病,他的太太看了不忍心,覺得他營養不夠,早上就 跟他講,把這個雞腿,本來是給孩子每天吃的,拿到先生面前,「今天這雞腿給你吃吧,補補身體。」結果就要拿過去,就在那個瞬間,他的兒子給了他媽媽一巴掌。這麼小的小孩,才讀小學而已,打他媽媽一巴掌。夫妻都愣住了,接著孩子講,「那個雞腿是我的!」不能感受到爸爸身體虛弱需要營養補充,他的心裡面只有什麼?只有雞腿,也就是只有他的欲望。「喻於利」,只想到利,利欲就薰心,把他的良知都給障礙住了。
所以不能怪孩子,孩子本來跟父母是母子連心,怎麼教成這個樣子?所以再看到這個「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非常遺憾。「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現在為人父母者,趕緊要學這些經典、千古文章,才曉得怎麼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現在的人很努力,每天的辛勞,可能這五千年來,這個時代的人是最辛苦的。花了最多時間工作,花了最多時間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可是得到的效果,孩子卻是最不聽話,因為你沒有用「道」教他,你教錯了。而且努力的結果,是幸福指數愈來愈下降,人都笑不出來了。道義人生,每天很快樂、很充實,躺下去就睡著了;利欲的人生,欲似深淵,哪有不痛苦的道理?所以根源的價值觀錯了,這個人生再怎麼努力,完全跟幸福快樂背道而馳。所以孔子這句話,「君子喻於義」,道義人生,他當君子,樂得做君子,一生坦坦蕩蕩,對得起良心,真樂;「小人喻於利」,每天計較,每天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甚至鋌而走險,他哪有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所以老祖宗在《三字經》當中的這些話,《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概論,字字珠璣。「人之初,性本善」,把教育的大根大本找到了,每一個人都有本善。既然有本善,一定可以恢復,一定可以成聖賢。《弟子規》最後一句話也是真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而《三字經》又說到,「三才者,天地人」,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孩子德行成就,甚至成就自己的德行,因為我們是並列在三才之一,與天地同德,是萬物之靈。能夠把天地無私之德,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完全把它表演出來,是造福萬物的。結果現在沒有聖賢教誨了,人變成萬物的惡魔了,每一年野生動物滅絕的數字很嚇人,人類為了追求欲望,把這整個大自然都破壞了。科學家警告,再不改善,地球都不能住人了。這個五千年來從沒發生的事情,就這二、三十年就快速惡化。不明做人,那是最大的浩劫,不是自身的浩劫,是全人類甚至整個地球的浩劫。「天為父,地為母」,我們從小受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會破壞大自然?
從我們深入這些教誨,再來想想為什麼七零年代湯恩比教授,一個英國人大聲疾呼講出這樣的話來。那是大慈悲心,他是為天下著想,人家沒有什麼種族國家的分別心。這一句話也在喚醒華人,中華民族的兒女,你們在這一個時代是有天命的,是有責任的,要復興文化,帶這個世界走向一個幸福的康莊大道,走回倫理道德的正確道路。
這個五倫,有三倫在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關係。在「家人卦」當中有提到的,「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而家道正」,代表這三倫我們都要把它扮演好。五倫當中父慈子孝,老祖宗通達人性,有教育的智慧,知道教育就是愛的教育,而愛的原點是孝道,是孝心。而這個孝是人的天性,那一、兩歲的孩子孺慕父母,那沒有人教他,看到父母好像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情。這樣的天性,老祖宗發現了,讓這樣的天性終身保持,這是教育的第一個目的。
這個話雖然聽了,但體會還是要經過一些事情,從一些人的表演,我們體會更深。像翟俊傑導演,一個六十多歲的長者,您看他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我覺得我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一進門還能喊一聲娘。」您看他當時候那個笑容,跟那個一歲的孩子,還在學走路,搖搖晃晃看到媽媽那種喜上眉梢的神情,我們從他講的話當中感覺到了。這真是人生的快樂,心靈的喜悅、滿足。
後來我又聽到高昌禮部長講,他當時候已經是山東的高官了,出門的時候背著公事包,走到他父親面前恭恭敬敬的給他父親說,「爸,我要去上班了!」那都是一個大單位的最高領導,看到父親,他那種天性還在,可貴!現在人有官位了、有錢了,對父母講話大小聲,對他來講是最可憐的事,他的天性已經被障礙得愈來愈厲害。高部長講,他父親這麼大年紀了,還幫他戴好帽子,「好,可以了!」這父子有親的天性,不會因為這些外在的地位、財富而有絲毫的改變。
教育的第二個目的,是讓這個天性,從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里鄉黨,再對一切的人,所謂「凡是人,皆須愛」。再到孟子講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對一切生命都愛惜,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同仁有一個孩子去看阿姨家裡一隻貓生了幾隻小貓,他蹲在那裡看,那小貓真的很可愛。看了好久,他阿姨說話了,「這一隻你喜歡,送給你,你帶回去吧!」孩子很純真,你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的意思,他也不會騙人,他也不會心裡很想要,還要裝著說不要。那是大人幹的事,小孩不會幹,小孩心裡想什麼都表現在臉上。所以一個大人心裡想什麼都表現在臉上,這挺可貴的。結果他就搖頭,他阿姨很驚訝,「你為什麼不要呢?」他說:「我把這個小貓帶回家,牠會很想牠媽,牠媽也會很想牠,牠們 都會很痛苦。」這個孩子的話不就把真相告訴我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連小貓他都是這樣的心去愛護牠們。所以我們老祖宗這些教誨那不是理論,真的都是通達人性,以至於是自己立身行道體悟出來的人生真理。
家庭和樂就出人才,家庭的和樂,得靠父母很好的當榜樣去教好孩子。而我們現在,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這一篇「誡兄子嚴敦書」,他是當叔叔的人,勸自己的姪子,是東漢馬援寫的。我看到這個叔叔勸姪子,令人感動,五千年來都是這樣。為什麼?有一句格言講到了,「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之兄弟」。兄弟不和,那父母是操碎了心,都是他心上的肉。你給父母再好的生活享受都是不孝了,那些東西他怎麼吃得下去。「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站在祖宗的角度,我們所有的堂兄弟、表兄弟,全部都是他的骨肉,都是同氣連枝。其實堂兄弟、表兄弟在爺爺看來,都是他的寶貝。真的能體會爺爺的心,體會祖宗的心情,那決定愛護族人,族人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那可以是自己挨餓,都不忍心看自己的族人受苦。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人很難了解古人的心,我們成長過程自己都擺在第一位,什麼吃的東西、用的東西都是先考慮自己,真的不知道古人那種心境。
林則徐先生,這是民族的救星。他的母親賢德,他的伯伯家裡沒東西吃,來找他們。結果他們家也基本上是快沒了,就把剩下的給了他伯伯。然後還交代林則徐,林公,那時候他小時候,不可以講出去,怕什麼?怕伯父知道了之後心裡難受。
所以古人這種兄弟情義令人動容。再由這種兄弟的情義很自然的內化,出去讀書,跟同學也是這種兄弟的愛,到任何一個行業學什麼技能也有師兄弟。所以「團結」這個名詞,不是我們本有的名詞,這是外來的名詞。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種倫常關係,就是天性的延伸,同仁之間、同學之間,那不用再教育說要團結了,看到了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所以以祖宗的心,那個胸懷就照顧整個家族。
宋朝的范公,義薄雲天,他不只照顧自己家族,整個鄰里鄉黨,包含窮困的讀書人,他是以天下為懷。讀書人能用功考上功名,德行又好,那就是教化一方的父母官,那多少老百姓受益,都是為整個天下國家培養人才。在「義田記」當中那句話令人深刻,「歿之日」,「歿」是他去世的那一天,「無以為斂」,買不起棺材,入不了殮,「子無以為喪」,孩子沒辦法幫他辦喪事。因為他不留錢,薪水一來了,趕緊布施給所有家族的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所以他沒留錢給子孫,留下什麼?「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孫」。這個就是把對整個家族社會的道義留給子孫,太有智慧的父母、祖宗,所以他的後代千年之後還是這麼樣興旺。清朝時候,他們的義田是四千畝,范公那時候只有一千畝,他的後代是發揚光大。
所以人胸懷要大,量大福大,范公如是,晏子,賢人啊,照顧自己家族,又照顧母親那個家族,又照顧妻子那個家族。他這個做得好,他又是宰相,天下人都效法他。這以身作則,愈高位的人影響力愈大,功德無量。
而我們想想,現在這個時代,可能自己兄弟的孩子,我們都沒有那一份慈愛心去教他們,「那又不是我的孩子!」那麻木到所以然。這都是自己父母延伸下來的骨肉,怎麼可以不關心?而且身為人家的長輩,就是有責任,一言一行都要給他們做榜樣看,為他們著想。所以留與兒孫做好樣子看,這一份對家族的道義就是好榜樣。
而馬援先生,他是東漢光武帝的一員大將。漢光武帝是東漢開國的皇帝,因為那個時候西漢被王莽篡權了。王莽他是外戚,是漢元帝的皇后的姪子,等於是皇后那邊親戚的勢力。結果勢力做大了,當時候這些皇帝年齡都非常小,所以外戚就干政。
我們讀到這些歷史都很感嘆,我想起《菜根譚》第一句話講的,我為什麼對這個印象很深?我一個好朋友他送了我一本《菜根譚》,這第一句就是「弄權一時,淒涼萬古」。人追求名利之後都麻木不仁,那個都是過眼雲煙,有什麼好去苦苦追求?到最後落個世世代代的臭名,甚至還有可能是禍延子孫。
我們想到漢朝末年董卓亂政,死的時候老百姓恨,吃他的肉。結果他肚子裡的油太多了,燒了好幾天才燒完。把他入葬了,老百姓恨他恨得牙癢癢,連上天都不饒過他,入葬之後,被雷給劈開來。所以俗話講死無葬身之地,造孽造到那種程度真的有這個果報。他的母親九十幾歲了,還要被拉到刑場處斬,禍延子孫之外,他沒有後代了,幾代統統都誅殺了,禍國殃民,連母親九十幾歲了都得要承擔他的罪過。所以弄權有什麼意義呢?
人要明理,有一個機會服務大眾,要珍惜大眾的信任,珍惜國家、珍惜領導的信任,公門好修行,造福於人,這才對,怎麼可以弄權?
王莽把女兒嫁給當時候的皇帝漢平帝,漢平帝那時候好像是十二歲左右,他的女兒十五歲,嫁給漢平帝。後來王莽還把漢平帝給害死了,那不把自己的女婿給害死嗎?他的孩子王宇看不下去了,想勸父親回頭。王宇從師於吳章,當時候的名儒、大儒,吳章。王宇跟吳章共謀,在自己家的門口塗血,讓自己的父親會想是鬼神給他的警告,讓他收斂一點。這個孩子也不簡單,用盡一切的心血,看能不能勸父親回頭。這也是「諫不入,悅復諫」的落實。結果王莽沒有警覺,反而去調查,最後把自己的兒子給殺了,把當時候的大儒吳章腰斬。
我們在《德育故事》裡面有一篇「云敞葬師」,吳章是一代大儒,學生上千人。結果王莽那時候專政,說了,這個是惡人黨,誰是吳章的學生誰就終身不能考功名,很多學生馬上就不承認是吳章的學生。只有云敞凜然大義去幫老師安葬,公告天下我就是吳夫子的學生。所以當時候也是令人震動、感佩他這一份對他老師的道義。
我們看這個歷史,王莽殺了自己的兒子,殺了自己的女婿,要那個權到底要幹嘛,所以這個權力使人腐化了。後來他這麼幹,當然福報很快就花完了,當時候劉家的後代起來恢復漢室,當時候漢光武帝最有威德,他當了皇帝。當然那時候也有很多大臣輔助,其中馬援就是他的大臣。
馬援字文淵,他是東漢扶風茂陵人,這個地方在陝西興平縣東北方的位置。他消滅了隗囂,這是東漢初年,天下剛統一,還有一些叛軍,隗囂,他把他平亂了。而且他還出征先零羌,這是邊疆的地方,肅清了隴右,隴右在甘肅。邊疆安定了,國家才能夠治理,不然你常常邊疆有戰事,那要調多少的人馬、兵、軍糧,那國家就很難安定了。還平定交趾,交趾就是現在的越南,漢朝那時候的疆域非常廣,威震南疆,整個南方疆域一大半都是他平定的,他很有威望。拜伏波將軍,他的功勞很大,皇上授官給他,尊他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侯爵,加官進爵,很大的官爵。
當然官做得愈大,「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尤其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整個家族,要謹慎、要內斂,受到皇上這麼好的愛戴,家世這麼顯赫,假如這個時候又不收斂,行為又不符合道德,那多少人的嫉妒甚至於陷害都有可能會來。
其實人處在高位,當貴族其實也不輕鬆,是吧?我們以前都想,當皇帝的權力這麼大,一定很作威作福。大家有機會去看看清朝的皇帝,每天的日子,三點就起床了,五點要早朝。太子一年放五天假,農曆新年放一天,端午節放一天,中秋節放一天,皇上過生日放一天,自己生日放一天,其它的統統讀書,下午的時候皇上還要來考,太子跟這些世子哪有那麼輕鬆?大家注意看,清朝皇帝自始至終沒有一個是昏君,都是飽讀詩書的人。所以清朝的教育很成功,重視教育,而且還編《四庫全書》,編《大藏經》。人家是女真族,值得我們感佩。
馬援也是國家的棟梁,封新息侯。而他老年講了一句話,「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話大家都很熟了。他老人家一生馳騁沙場,這個話很有味道。「窮當益堅」,他人生也有很多挑戰,愈困頓的時候,自己的志氣要愈堅定,百折不撓。「老當益壯」,雖然上了年紀了,還是時時想著天下,想著國家。而且他說,他應該死在沙場之上,這麼有豪情、壯志,然後拿「馬革裹屍」,他戰死沙場,棺材也不用了,就拿皮革把身體包起來就好了。他說我一生馳騁沙場的人,不能死的時候是在那裡奄奄一息,躺在子女的身邊就這樣斷氣了,他覺得這樣沒有豪情。
當然他那個為國為民的心我們要學,他是將軍打仗的,我們現在有沒有仗可以打?我們現在的仗比他更重要,我們現在這一場仗是民族文化承傳復興的勝仗,這一場仗不打贏,對不起祖先,對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孫,也對不起世界。因為這是全世界的瑰寶,是把這個世界帶向一個安定幸福的方向、目標。
這個是對作者馬援的介紹。我們接著看,他提到這個因緣。
【援兄子嚴、敦。】
他說到他的哥哥的兩個孩子,馬嚴跟馬敦。
【並喜譏議。】
『並』就是都,就是都很喜歡諷刺、譏刺,『議』就是議論別人,諷刺別人、議論別人,都有這個習慣。兄弟之間沒有互相提醒,很可能朋友之間也沒有互相提醒,所以「人不學,不知義」。這個五倫是很可貴的因緣,假如不懂道理,好像在愛對方,事實上在害對方,都把他引到錯誤的人生態度去了。這一對兄弟都喜歡諷刺議論人,就偏頗掉了,所以他這個當叔叔的了解到,就非常擔憂這個事情。
【而通輕俠客。】
受朋友影響,『通』就是結交。『輕俠客』這個「輕」就是比較輕薄的俠客,輕薄就不穩重,就不厚道。人穩重,講什麼話都很謹慎。我們看孔子有感嘆到,朋友之間不可以「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你議論別人,哪是對人有益的事情,哪是談這些做人的道義呢?「好行小慧」,批評人批評得很厲害,腦子也是動得很快,很聰明,「難矣哉!」「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學問沒有辦法成就,事業也沒有辦法成就,這樣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他怎麼去經營好他的事業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人和才能把事業辦好,那你首先言語要有修養。所以看他們的這個習慣,又結交了這些不穩重的朋友,所以他擔心。
孔子教導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讀到這一段,「好啊,我要多結交一些這些朋友!」其實人生的因緣它是靠感召的,你要感召正直的朋友,首先你要能接受正直朋友的勸諫,正直的人又不是每天在那邊講好聽話給你聽。所以「聞譽恐,聞過欣」,有這個態度才能結交到正直的朋友,「直諒士,漸相親」。
「聞過欣」是因,「漸相親」是果,《弟子規》都是談因果。這個因因果果相續不斷。今天這個人能「聞過欣」是結果,因是什麼?因是他父母有家教,教導他這個態度。他父母為什麼懂?又是果,上面又有因了,他這個家族承傳很好的家道。所以馬援寫這篇文章,以後他馬家的人傳不傳下去?傳啊!諸葛亮「誡子書」,到現在諸葛亮的後代讀不讀?讀啊!所以要向這些聖哲人學,您現在的風範、文章可以傳這麼久遠。所以善學的話,是從這些榜樣當中處處留心皆學問。
朋友正直才「以友輔仁」,正直的朋友時時提醒我們的不足。我們有念頭不對了,自私自利了,他馬上提醒,才能輔助我們,成就我們的仁慈心,成就我們的道業。
「友諒」,「諒」有誠實不欺,也有寬恕的意思。一個人寬宏大量,身邊的人都會被他感動,被他這個德行所感染。我們很熟悉的「劉寬多恕」,漢朝一位名臣,他取名字取得好,他的家教好,他爸爸取的。他這個寬恕那不得不佩服。他當官,用牛車代步,剛好老百姓來了,氣衝衝的,「你這頭牛是我的」,都誣告他,他不生氣,馬上,「好好,你牽走吧,對不起對不起!」被人家誣告了還給人家說對不起,這是修養處。所以人修養要在這些地方練,今天有一個人撞到你,你要馬上跟他說對不起,養成習慣,那個火氣就在這個一點一滴當中把它降下去。你說,「他撞我還給他說對不起?」你不站在那裡他怎麼撞得到?再來,他不撞別人為什麼偏撞你?你這樣去思考,那也不會無緣無故撞上你。
劉寬有修養,「你牽走吧。」這個農民回到家,他的牛找到了,很不好意思,趕緊牽著牛去謝罪。可能後來還搞清楚了,這個是大人,真的是嚇得不行了,趕快請罪,「請降罪給我。」劉寬講,「物類長得很像的很多,這牛跟牛長得很像也很正常,一點都不奇怪,你哪有什麼罪?而且你還幫我牽回來,謝謝你,謝謝你。」不責怪人家還謝謝人家,大家想一想,這個老百姓一輩子都佩服這個大人的德行,回去見人就講劉大人的聖德,那哪有這個地方不受到他教化的道理?而且他不是用講的而已,他是真正做出來。
而且當時候的人肯定他的德行,「溫仁多恕」,溫和、仁慈、寬恕。這是孔子的好學生,溫、良、恭、儉、讓。而且他確實是讓,有功勞了都說是下面人的;這個地方有災禍的跡象,他馬上就自己自責,馬上向天地謝罪,「這是我德行不好才讓這個地方有災難。」看到老百姓,就跟他們多聊耕農的事情,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看到年輕人,看到小孩,就趕緊用孝悌的道理來教育他們。確實是隨緣隨分、盡心盡力的做好他父母官的角色。
他的太太,這麼多年來沒看過他生氣,想了個方法,叫自己的婢女端一碗羹湯,趁著他還沒上早朝,穿著朝服的時候端過去,摔倒,把這個羹湯倒在他的身上,看他生不生氣。結果當劉大人看到這個婢女跌下去了,羹湯溢出來了,湯是熱的,他第一個念頭,趕緊扶起這個婢女,「有沒有燙到妳的手?」所以聖賢好弟子,念念都是仁慈心。《論語》裡講「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任何情境,你看這樣潑他一身的狀況之下,仁慈心隨時保持。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他們這些聖哲人都是完全落實出來的,才能夠讓這一方都能效法、學習他的德行。
「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個「多聞」就是見識非常廣博。其實人見識多了之後,看事情成熟,度量也會大。因為聽了太多的這些好的榜樣,人他有羞恥心,他願意效法。就像我們剛剛一起聽了劉寬的故事,有沒有寬多了?會學的人邊聽,聖賢人的精神就領納在心上了。所以以前這些聖哲人講經的時候,會聽的人聽到一半就開悟了,因為他是用真心在聽,用真誠清淨的心在聽。
我們可不能邊聽邊說,「真的嗎?這是不是以前的人杜撰的呢?」那就完了。歷史怎麼可能杜撰呢?在戰國時候,史官,齊國的歷史,崔杼殺了國君,史官都把它寫下來,崔杼連殺了史官家族好幾個人,就是照寫,殺到那個崔杼手都軟了。這是當史官的精神,我們還懷疑歷史,這個是罪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不應該的。
這是「多聞」,人交了見識廣博的人,他可能會積累非常多寶貴的人生經驗,跟做人做事的好的智慧。所以很多人他假如喜歡聽老人講故事,聽長者講故事,這樣的人會比同年齡的這些親戚朋友成熟,他就是在吸收這些寶貴的經驗。所以讀歷史的人都比較懂事,做事比較有章法,因為他可以從這些歷史當中學到。讀經明理,讀史的人長見識,又積累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經驗。
而孔子也說損者有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其實這三個情況剛好跟益者三友都反過來了。「友直」,正直的人,正直的人不會「便辟」。「便辟」就是裝飾外表,內心不真誠,那就不正直了,這就變成偽君子。這樣的人,左丘明先生也是春秋時候的聖賢人,他很看不慣這樣的人,夫子也覺得這樣的人很不好。所以左丘明覺得人「巧言、令色、足恭」,這不好,夫子也覺得這樣的人不好。其實「巧言、令色、足恭」跟「便辟、善柔、便佞」都是差不多那種人生的錯誤態度。「便辟」就是「足恭」,就表面很恭敬,內心不真誠、不恭敬。而這樣子我們跟他一相處,無形當中就會應付人,就會表裡不一。
大家要了解,「學好終年不足」,我們要學個孝道,一年、兩年這個心還不能時時能夠提起來,但「學壞一日有餘」,跟有不好習性的朋友一兩天相處,可能那些習性就感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慎重。所以葛洪的《抱朴子》裡面有一句話,「君子忌苟合,擇交如求師」,交朋友就像找老師一樣的慎重。為什麼?朋友對我們影響大。有一句話講到的,「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成就我們道德學問,尤其出社會之後,朋友的影響很大。成就學問、成就事業,都受朋友影響。「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親近有德行的朋友,就好像在霧中、在露水多的路上行走,雖然,「雖不濕衣」,衣服好像沒有濕,「時時有潤」,那個水氣還是在滋潤著。所以孔子這些提醒,對人生德行、事業、家業的成敗都是關鍵。我們會交朋友,你的下一代就知道怎麼擇友,他時時在跟你學。
「友善柔」,「善柔」就是虛情假意,善於逢迎、巴結、討人喜歡。這就是「令色」,裝著去討好別人,其實這個就是名利心很重,會諂富驕貧,攀這一些有錢的人或者有地位的人,其實這樣的行為最讓人家感覺到羞恥。可是這種攀求名利也很容易污染人,所以也不能交這種朋友。
大家現在看整個功利社會,好像不知不覺見人這種諂媚的言語就有可能會出現。不要說別人,從我們自身冷靜看看自己,有沒有看到這個同仁學問比較好,古文可以背好幾篇,跟他講話就很恭敬;其他一個同仁學問沒有他好我們跟他講話就傲慢,其實我們這個習氣就現前。真的每一句的提醒,要從心地當中去掉這些內心深處的習染。不然你學傳統文化、學聖賢學問都學到表面,看起來很恭敬對人都笑,其實內心裡面有不耐煩、有看人不順眼、有見人過。看起來每天在改過,過還在心裡生,為什麼?就像拔雜草,看起來拔掉了,拔表面看得到的地方,那個根還在,不只騙了人,還騙誰?騙自己。「你看我都拔掉了,我沒有缺點!」其實深處,「惟從心隱微處默默洗滌才行。要有這樣的心才能打破自欺,才能打破習氣使然、渾然不知的瓶頸。
接著「友便佞」,「佞」就是死的可以講成活的,就是很會巧言好辯,但是根本就沒有什麼真實學問,那是不是跟「友多聞」剛好是相反?「友諒」,友諒的人他很真誠,他不會去諂媚巴結。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真的不是假的。這些瑰寶好好珍惜,好好深入,能治天下,那治家就更沒有問題了。
接著文章說到的: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
馬援當時候,先前在交趾,他是在要平定亂事的前線,都還不忘自己的姪子,很可貴。就像曾國藩先生家書,他在平定亂事的時候還是常常給家裡寫信,真的是齊家治國。寫信回來『誡之曰』,告誡他兩個姪子,應該也是剛好出現一些情況,抓住這個機會點提醒姪子,讓他終身不要忘記。他在信上說到: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而口不可得言也。】
我希望,『汝』是你,『曹』是輩,汝輩,你們這一輩的兄弟們,這個「汝曹」其實就是你們大家,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好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這個就是做一個比喻,你聽到了人家講你父母的名字,你是聽到了,可是你不可能去講你父母的名字。因為「稱尊長,勿呼名」,我們對父母恭敬、對兄姐恭敬,都是稱父母,稱爹娘,稱兄長、大姐。這個稱呼在稱的過程,恭敬心不知不覺就提起來了。人家問我們父親、兄長的名字,我們講出來,全身不自在,好像覺得不恭敬。所以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到,聽到別人的過失可以聽,絕對不能講,就像聽父母的名,可以聽不能講。因為講出來,「口為禍福之門」,這個一講出來可能是招福招禍,就會有天攘之別了。
所以馬援講到的,他最厭惡的是什麼呢?
【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這個話已經講到這麼嚴重了。我們假如是當子女的,當晚輩的,真的父母講話講到這裡,你趕緊跪下去認錯。因為這個話講出來的時候,父母長輩已經都操心了,那我們報恩孝敬都來不及了,還讓父母每天提心吊膽的,那還得了?所以死都不願意子孫後輩有這樣的行為出來,因為不只這些子孫人生會遭殃,有可能連自己的家族都要遭殃。德有傷,貽親羞」,而且你「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你講一個氣憤的話,可能招來的大禍,父母家族都要遭殃。
所以這個『好論議人長短』,我們想想一個人好議論別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看自己的問題就看不清楚。而且你一議論人,可能無形當中人就愈來愈刻薄,不會看到人家的好,專看人家的壞,所以每一天一言一行可能都在影響自己的心性。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的心偏掉了,傲慢了、刻薄了,要趕緊把它拉回來。
在孔子的學生當中,子貢的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貢「方人」,「方人」就是批評人,孔子馬上抓住這個機會點,真的夫子愛護他的這些弟子,說「賜也,賢乎哉?」賜,你很賢德了嗎?對啊,你夠賢德你才能批評人,「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夫子接著說,「夫我則不暇」,我沒有時間去論斷人家的長短。夫子這個話很有深意。我們從《論語》這一句話去體會,夫子說他「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夫子每一天真的是在自己的心性道德學問上,下大功夫。今天道德沒有進步,虛度時光。就像了凡先生《了凡四訓》講的,「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所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這所學來的學問,有沒有能真正更深入,深度、廣度,再把體悟的東西去落實,解行相應,解得愈深,行得愈深,這個「講」是講究。
真的,有時候我們都覺得,好像都做到了。你真正靜下來去思考,不容易。就像我們剛剛講到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你有好的德行、好的優點,你自己有了再去要求別人,你再去要求你的孩子,再去要求你的下屬;「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你沒有了這些缺點,你才能夠去勸導別人不要有這個缺點。你自己脾氣很大,然後勸別人「你脾氣好一點」,人家說,「你也沒好到我哪里去。」你根本就沒辦法勸導人。
那我們拿一張紙出來,就來落實這一句。我現在覺得,比方孩子脾氣大、下屬脾氣大,那「無諸己」,我脾氣大還是小?那我們就不能先去要求他們,就先對治脾氣了。我們覺得以身作則是德行,那我們以身作則;我們覺得寬恕是德行,那我們有沒有能時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我們做到了才能「求諸人」。
所以就像我們當父母、當領導、當老師,很重要的精神,「君親師」要做好。那我們今天要去要求別人,我們首先我們自己,君,以身作則;親,愛護,比方說當領導的,愛護底下的人像親人一樣;師,循循善誘,抓住每個機會點,提升他的道德,提升他做事的能力。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這些德行,每天都看到下屬的缺點,那這一句話我們也做不到了。所以再從這樣,每一句你覺得很好的教誨,你都這樣深刻的去分析自己落實到什麼程度。
包含「見人善,即思齊」,先把我們身邊最熟悉的親人、同仁,你列出來,你從他身上學到幾個優點?今天回去,「我列出很多」,還沒完,列出來就是「即思齊」了?你列了十條,效法幾條?你列出來那叫你的聰明,那是你腦筋轉得快可以看得出來,但是不老實,為什麼?看得出來還不幹。所以這個聰明誤人,一問什麼都可以對答如流,事實上沒有做到。
所以夫子提醒子貢不可以「方人」,夫子自己本身反思的、每天擔心的,是一天空過。所以德要修,學要講,聞義馬上要去力行。聞到這些道義、這些對的道德風範,馬上就做,聞教便行,不善馬上改。我們今天父母也好,身邊人也好,現在提醒我們一個問題,確實有這個問題,你敢不敢跟他說,「好,我改給你看!」敢不敢?因為你這句話說出來,又要再力行另外一句叫「凡出言,信為先」。你要有決心,你要有勇猛心,不然這個習氣要去,哪有那麼容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那不是記的背的東西而已,「絕知此事要躬行」,那每一句你要實實在在去把它落實才行,才能格物。物格才能知致,不然後面那些都是虛的,不可能做得到,要誠意正心都不可能了。光是一個自私自利放不下了,怎麼可能真誠對人,常常都在那計較,都盯著自己的利益不放。所以夫子提醒子貢不可以議人長短。
『妄是非正法』,這個「正法」,「正」跟政治的「政」相通,所以就是在論斷當時候的這些政治、政策。這樣子去批評,有時候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甚至對國家領導人的信心。所以在經典裡面提醒,「不謗國主」,國家領導人他維繫著一個國家的安定,老百姓對他沒有信心,人心都會動搖。
你說,「可是他們這些政治人物確實有做得不對的。」他有做得不對的,那你批評就對事情有幫助了?他不對,那你對了嗎?這都要理智,你要隱惡揚善,你要用另外他能接受的方法,把這些提醒、把這些勸告送給他們,是吧?他有一些人脈關係,或者可以勸諫上書這些方式。你只是批評,到時候大家都是意氣用事,沒有幫助了。所以好批評人,首先我們自己本身當下那個是不是理智的態度。自己都不理智,哪有資格去批評別人,自己都錯了。所以這些都要很慎重。而且,「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不在那其中,不知道那其中人事的複雜跟困難度。所以盡力的能夠去提醒去提醒,然後內心裡面默默祝福對方,默默祝福自己的國家,這樣就對了。現在科學家發現人念力的力量很大,你那個祝福很可能能扭轉當事人的心 境。
『此吾所大惡也』,這個是他覺得最厭惡的行為,這個影響的面太不好了。而且這種議論當中,我們對人、甚至對政府會失去信心。其實信心是人與人的和諧也好,或者整個社會能不能安定的基礎。你夫妻不信任,每天就疑神疑鬼了,這還有好日子過嗎?我們不隱惡揚善,淨講那些不好的,那個信心統統被我們這好論人、好談論批評都給搞亂掉了。所以在團體當中也不能都是在批評哪個領導做得不好,為人下屬你要用理智,「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第十七章「事君章」就是侍奉領導的態度,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好的理念趕緊盡力的扶持,帶頭做好;領導有不足的,用善巧方便,「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去提醒。
而人與人這個信心其實是很容易受影響的。曾子是孝子,他的媽媽咬一下手指,他馬上可以母子連心,趕緊趕回來。媽媽怕朋友等,很厚道,他趕緊回來就可以招待朋友。這樣的母子關係,《新序》裡面有一個故事提到的,有一個人告訴他媽,「妳兒子殺人了!」她說不可能。接著又第二個人說,「妳兒子真的殺人了!」她說不可能。心裡面已經稍微有點小波浪了。第三個又有人說,「妳兒子真的殺人了!」他母親就緊張了,就趕緊匆忙的走開了。所以不能常常去論斷、批評人,這影響太不好。
孔子也有四惡,「惡稱人之惡」,稱別人的惡;「惡居下流而訕上」,處在臣子的位置去批評領導者。這些都是聖人,這些賢者,他們對人生很高的見地。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其實你們都知道我非常厭惡這樣的態度、行為,就是這些「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你們其實都清楚,可是我為什麼還要『復言』,就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再提醒呢?這裡又做了一個比喻。所以當老師的人、當長輩的人、當領導的人,要很會比喻,很會講故事。真的,為什麼?現在的人理解力比較弱,從小到大灌太多知識了,理解力、領悟能力都被填鴨填壞了,所以用故事他比較能去感受。所以這裡舉了一個父母嫁女兒,『施衿』,「衿」是佩帶;『結褵』,「褵」是佩巾,這個都是嫁妝。然後邊在給女兒戴上去的時候,邊在那裡:「妳過去當媳婦了,當太太了,哪一些事情妳可要記住,一定要盡好自己的本分。」這個女兒坐在那裡,媽媽幫她打扮,「媽,您已經講第五次了。」「您已經講第十次了。」就 是這種心情啊。
『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這個「申」就有不斷提醒的意思在裡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就是一定讓你們這一生都不能再忘記了。所以我們讀到這裡,不能糟蹋聖賢經典當中的叮嚀,不能糟蹋了父母、長輩,所有這些師長們給我們的提醒。
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573)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集)
此分類上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八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