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01 13:40:30| 人氣2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幸福在一念之間(第三集)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幸福在一念之間(第三集)

蔡禮旭老師 2010/11/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4-013-003

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前輩、諸位分會場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禮記·學記》當中有講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人很會唱歌,人家聽他唱歌之後,就想跟著他唱;一個很善於教學的人、很能啟發人的人、很能給人正確的思想觀念的老師,他的學生就希望效法他,一樣當老師。

我自己很多同學,他們現在也都是當老師,他們就常說到,小時候受自己小學老師影響很大,很佩服老師,所以從小就想,我的志向就要當老師。所以這一些在教育界服務的老師,他們就做到了「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繼承他的志向。

那我們剛剛談到,知命才能做君子。我們對自己的家族,自己在教育界,以至於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我們都要體會到:當前我們對民族應該承擔起什麼樣的使命。

我那一次看到一幅毛筆字,也是非常有感觸。這一幅毛筆字上寫道,「河川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這個大自然再不繼續改善,河川都不流了,子孫後面生存都有問題。我們看:現在的陽光,有臭氧層的問題;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水,又污染,甚至是缺水愈來愈嚴重。我們剛剛已經清楚了,所有的天災,這些自然界的問題,根源都要回到人心,這個根源,才能解決。人心善了,這些問題都能改善。

所以,我們面對現在這個環境跟文化的承傳,我們自己要想到後代,不然三十年之後,我們的後代會說道:上一代留給我們什麼樣的環境,留給我們什麼樣的文化!到時候我們在天之靈,常常耳朵會很癢,不知道誰在罵我們。所以要當好的祖先,應該是恩澤、造福於後代才對,這樣這個長輩跟祖宗才沒白做。

下一句講到,文化若斷層,「文化若失傳,我輩何以見祖先」。這麼悠久的文化到我們手上斷了,那五千年的祖宗的苦心,斷在我們手上,往後的子孫也得不到這樣的瑰寶了。

我們冷靜看,文化才斷三十年、五十年,我們這個民族,從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最有涵養的民族,現在很多地區華人的現象,被人家說是最短視的民族。我們假如感受一下,祖先在天之靈,多傷心啊,留這麼好的智慧給我們,我們不用,我們不學,結果後代的素質一落千丈。從最悠久的民族變成什麼?變成可以為了幾百塊、幾千塊的欲望,就傷害了自己的至親父母跟長輩。

所以我們小的時候說,「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那個時候,寫這幾句話,其實說實在的,也很難體會個中的道理。但是現在我們學了之後感受得到,孝道不傳、德行不傳,真的短短三十年,我們這個民族,沉淪的速度太快太快了。而這個現象剛好出現在我們面前,孔子說到,見義勇為,我們見到了我們自己民族的現況,我們有一份責任,要復興中華文化。

剛剛大家唱了一首歌,唱得很好聽。所以你們唱得很好聽,我就很想要接著唱一首歌。是吧?你們唱這麼好聽,我得要回禮。所以剛好講到,我們共同面對這個大時代,都有一份承傳文化的使命,所以跟大家分享一曲《中華民族頌》,這個歌曲當中,我們共同來感恩祖先,共同發願,來承先啟後我們老祖宗的文化。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謝謝。

《易經》當中告訴我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現在在場有幾百人,真正共同發起承傳文化的這個使命感,這一份至誠,上達天聽,老祖宗冥冥當中都會保佑我們,我們的祖先都是聖人啊。大家認祖歸宗了沒有?有沒有回去查過族譜?

我那一次剛好跟大家分享,這幾個姓氏的朋友,古月胡,耳東陳,虞、傅、田、姚,這些姓都是大舜的後代。請問這黑板上有您的尊姓的請舉手?我們掌聲歡迎大舜的後代。我看大家都笑得很開心,拍手的人都笑得很開心,歡喜人家是聖人的後代,不得了,一點嫉妒都沒有。「君子成人之美」,而且也沒有自卑。有沒有人一看,「沒有我的姓,很難過」?不要難過,我幫大家去調查過了,您假如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一定是文武周公的後代。為什麼?這又是人世間的一個真理,《易經》當中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就能有餘慶,更何況我們的祖先是聖人。

所以,整個世界這麼多的民族,它文化的承傳,古文明現在文化承傳下來,只剩我們這個民族了,這個不是偶然的。一來,是我們的祖上有德,庇蔭我們。再來,是祖上有智慧,發明了文言文。他們很清楚,語言跟寫文章的文字,假如合在一起,語言會一直變化。比方,你離開你的故鄉三十年,再回到故鄉,很多語言的溝通就有小變化,一百年就有大變化,一千年呢?更大的變化。所以假如寫文章跟講話一樣,一千年前的人寫的文章,我們就看不懂,不知道意思了。所以,語跟文分開,寫文章統統用文言文的方式。我們只要看得懂文言文,打開《論語》,誰來了?你們都沒有這個經驗嗎?孔子就來了。我們要記住《孝經》的一句話,至誠如神,至誠感通。

在孔子的學生當中,學得最好的,孟子,亞聖啊。請問大家,孟子在學習的時候,孔子在不在?孔子已經離開了。為什麼他學最好?因為他至誠。人的至誠心,超越時空,他沒有直接接受孔子的教誨,只看著他的書,就覺得就像孔子到他面前來教他。所以一個人的學習能得力多少,不是經書決定,不是老師決定,誰決定的?自己的誠敬的心,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祖先有這個智慧,他能語跟文分開,全世界只剩我們的民族文化還可以傳下來。我當初,聽到我的師長講這一段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因為我讀文言文都覺得很痛苦,祖先這樣的瑰寶,我居然糟蹋它,覺得很慚愧,當下確實流眼淚,趕緊好好的來領受祖先這些教誨。很奇妙,我本來看《論語》,頭昏,流完眼淚,可能罪業洗刷了一點,心地比較清澈,再看,很親切。

所以諸位朋友們,障礙不在外面,在哪裡?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當然這個「仁者」兩個字要跟大家解釋一下,仁者,就是古代這些讀書人,對人很尊重,對人都稱他是仁者。其實讀書人真明理,都相信每個人可以成聖賢,都相信每個人有本善。他相信了,他對一切的人,絕沒有懷疑他,沒有跟他對立,只想著如何協助他,恢復他的明德、本善,所以叫「仁者無敵」,仁慈的人,他是沒有敵人的。

所以我們明白了我們祖先的智慧跟德行,所以他庇蔭我們,我們才能承傳五千年,這個家族都不斷,都不衰。所以大家要回去查一下你的族譜,你的祖上絕對是聖人,所以我們叫炎黃子孫嘛,算上去一定是聖人。不過,大家要更清楚一點,你祖上聖人的德行,你有責任把它傳承下來。

假如您是范公的後代,一定要傳「先天下之憂而憂」;假如您是林則徐的後代,您一定要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國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不怕,所以他是民族英雄。林則徐先生的神像,都還立在美國的一個廣場上,為什麼?因為他是戒毒世界第一人,那時候燒的鴉片,全世界以他為榜樣。所以林則徐的後代不抽煙,因為抽煙不好意思。

還有一個姓氏,他的後代不貪污,哪一個姓氏?你們這麼清楚,「鐵面無私辨忠奸」,包青天。《八德故事》裡面,包氏的後代。包公的後代就有明文規定,只要不守法律的,死後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堂,沒你這個後代,家教很嚴。所以當聖人的後代也不輕鬆,但是是幸運,從小他就有這種好的家風、好的榜樣可以效法。

另外還有一個姓氏不能貪污的,楊姓。楊姓的堂號叫四知堂。因為他們漢朝的始祖,叫楊震,提拔了一個讀書人叫王密。王密有一天經過這個楊大人家附近,拿了金子要去送給他。結果,就晚上拿來。楊大人說了,「我是覺得你是有點才識,我才推薦你,我了解你有能力,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還拿東西來給我?」其實拿東西來,是對自己的侮辱。

當下王密講:我剛剛來,一路上我看沒有人知道,沒人看到,沒關係,你收下吧。楊大人講:怎麼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所以儒家的讀書人「慎獨」,沒人在的時候,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上不欺天,下不欺人,內不欺己,外不欺人。楊大人之後成為關西一代,在西北那個地方,號稱為關西孔子,學問非常好。他後代有沒有福?連續四代做到皇帝的老師,四代都做三公,那個位置都達到最高點,皇帝的老師那還得了?四代三公,這麼有福報。

所以福報哪裡來?「福生於清儉」,清廉節儉有福報。有一句話叫做祿盡人亡,這個話中也有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個人的福祿花完了,這個人壽命就差不多了。但是關鍵在哪裡?他節儉。比方說,他能活到七十歲,可是他特別節儉,到七十歲的時候,他的福還很多,他就可以多活十年、二十年,延壽。

我自己的奶奶特別節儉,四十幾歲身體都不好,但是活到八十六歲,因為特別節儉。我從小,看我奶奶這麼節儉,有時候都會覺得:哎喲,活得這麼辛苦幹什麼?一張衛生紙要分三次用。那個時候會覺得,有點覺得,太節儉了吧。但是大家注意去留心,很微妙,雖然那時候有一點覺得,沒有馬上去效法,但是因為那個是德風,它會落在你的心地裡,那個種子種下去了,改天因緣成熟,這個種子開始冒芽。

我自己投入社會工作,哇,錢真不好賺。我記得我第一個月的薪水,台幣一萬八千塊。那個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不多啦,一萬八千塊不多,相當於馬來西亞的一千八。我知道那個錢難賺,突然想了一個念頭,因為我剛畢業,我說我假如賺這樣的錢,光我自己念大學,可能都不夠,更何況父母是照顧三個孩子,還要照顧爺爺奶奶,而且我們從小是跟叔叔、姑姑一起住,大家庭,三代同堂。所以那個當下非常感動,父母在我們面前,沒皺過一個眉頭,這一二十年的歲月當中,父母咬了多少次牙,都不希望增加孩子的壓力。那時候還不懂事,看到好的玩具,坐在地上耍賴。我今天怎麼全招了?一個人懂得懺悔好。父母疼愛我們,有時候幫我們買了,可能他薪水都不知道去了多少。

所以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恩,自己真正投入社會了才知道經營家庭不容易,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錢。所以我工作之後就特別省,不捨得花錢。結果有一天,我媽看著我們三個孩子就說:你們三個也實在太省了,我們已經省了,你們還更省。結果我們姐弟笑著對我母親講:因為我們的家的掌門人,是我奶奶,所以我們是效法她。

而從自己家人的體會,到歷史當中的記載。有兩個讀書人,同時考上功名,考上舉人。結果他們兩個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又同一年考上功名,分發。兩個人交情不錯,就覺得好像命運都差不多,所以就一個分到黃州去教書,一個分到鄂州去教書。兩個人互相約定,發生了什麼事互相通告一下,比方說他遇災難了,可能我也快了,所以兩個人互相有這個默契。

結果這個黃州的讀書人去世了,鄂州的知道之後,趕緊來幫他辦喪事。然後辦喪事的過程,他也很感傷,在他靈前就說:哎呀,你都走了,可能我也快了,所以你假如天上有知,趕緊給我打一下招呼,我還有多少命可以活,是不是也快了?結果,他很誠心,當天晚上,他這個朋友就來了,做夢。他說:仁兄,我是因為從小在富貴的家庭,花錢花習慣,享福享久了,我的福已經享完了,祿盡人亡;你從小就困苦,都沒享什麼福,所以你的命還很長。所以後來這個讀書人,命比較長,而且他官也做到郡這個地位的官員。這個都是歷史當中記載下來的。所以清儉才有福,才能長壽。

而我們要冷靜觀察現在這個世間,父母不懂得這個道理,從小就給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他高興就好。這個價值觀值得商榷,這個就是享樂的人生觀。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大學生一考完試,幹什麼?有沒有人說,「啊,考完了,來,念《論語》」?一個都沒有。考完了,啊!大叫啊,學弟妹還在讀書,他管都不管,都只有自我。然後當天去買個面具慶祝,在那裡玩,面具幾百塊令吉,又去買衣服,幾千塊令吉,他有沒有想到父母的血汗錢?人不教不行。所以,他們人生就覺得享樂是他的目標。所以,有一個說法,小時候叫天堂;成人了,進入社會賺錢,叫戰場,商場如戰場;晚年呢?晚年到養老院去,坐吃等死,就是這個邏輯。

大家注意去看,我們都覺得西方的制度很好,其實,制度是其次,人心才是關鍵。你說西方的制度很好,西方的父子關係是什麼?是法律啊!養兒子養到幾歲,「好啦,趕快給我出去,我已經盡了我的義務,你趕快出去。」那是天性,居然用法律。然後之後長大了,走了,沒住在一起。請問孩子有沒有覺得他有責任照顧媽媽、照顧爸爸?甚至於這個法律變成什麼?「哎,你養我,應該的;你不養我,你犯法。」你看怎麼辦?法律解決問題,症狀啊。症狀壓住了,那個病根沒除,愈來愈嚴重。

現在法律,兒童保護法,父母不能碰孩子。你在外國,處罰孩子,五分鐘之後,警車來了。您家鄰居說你打孩子,觸犯法律,來,到警察局去一趟。用法律,那已經是真的是找不到根源問題才用的方法。你說不能處罰孩子,不能訓斥孩子,那個孩子看著父母:你不要碰我,你碰我,我告你哦。到學校去:老師,你別碰我,你碰我,我告你哦。你說法律解決問題嗎?教育才解決問題,他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師了,這些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所以,我們這一代為什麼吃這麼多苦?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喪失民族自信心。法寶不要了,西方的價值觀一直拿,呈現出五千年來沒有出現的現象。

比方孝道,孝道是孩子孝順父母叫孝道,現在呢?父母孝敬孩子。還得比賽,給他多少錢,給他多少照顧。倒啦。哪裡倒?處處都倒。

比方說我小時候,我去叫爺爺奶奶吃飯,現在呢?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以前是我請爺爺奶奶,現在是爺爺奶奶請孫子吃飯。請還不好請,請不動,「你趕緊回來,我帶你去吃麥當勞,聽話啦。」還得拿這些物質去哄孩子,倒過來了。

以前,聽到長輩的聲音,趕緊走到面前:叔叔好,阿姨好。現在,叔叔阿姨走進來,小朋友坐在那裡看電視,如如不動。很可能只有嗯,呵呵呵,轉個九十度笑一下,沒有站起來。差這麼多,才一代啊,不傳不行啊。

有個朋友講,哇,他還對你笑,不錯啦。大家聽,有沒有道理?有啊?聽起來有道理,根本沒道理。真的,大家要冷靜,假如我們覺得這樣已經不錯了,上一代要給長輩鞠躬,這一代只轉個頭,請問大家三十年後呢?人要有前後眼,要看得到未來,可以反省得到過去。三十年之後,叔叔阿姨得走到小朋友面前:小朋友好,你要不要喝杯水?到那個時候,人都不像人了。

為什麼我們有道德的教育,有五倫的教育?因為在四五千年前,堯帝、舜帝,他們看得很遠。看到老百姓「飽食」,吃飽了,「煖衣」,穿暖了,「逸居而無教」,這樣很安逸,而沒有做人的教育,「則近於禽獸」。請問大家,現在孩子不懂做人,有沒有「近於禽獸」?我告訴大家,近於禽獸算不錯了。動物很多,都還會回報父母的恩,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可是我們的孩子不懂之後,縱欲,最後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欲望不斷滋長,崇拜明星,崇拜劉德華。我個人對劉德華沒有看法,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會嫉妒他長得這麼帥的。

就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女孩子崇拜劉德華到一定要到香港去見他,去看他,去聽他的演唱會。家裡沒錢,讓她爸幹什麼?賣掉一顆腎臟,籌錢去見劉德華。求劉德華娶他女兒。你說說,一個子女到這種程度。其實大家要注意,這一些年輕人,演唱會隔一天,拿著棉被去排隊買票,那一張票都是父母薪水可能去一半都有可能,他一點都不心疼。那我們是不是該教這些孩子,他什麼時候肯排隊,去買母親、父親喜歡吃的東西。

包含情人節,一大堆在校學生去吃飯,我看那時候是四川報導,吃飯的晚餐費用從兩百九十九人民幣到三千九百九十九,結果統計,絕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去吃的。怪不得這些孩子啊,父母老師有沒有教他孝道?所以我們得從根本才能解決問題。我們的價值觀錯了,我們沒有引導他人生就是要盡孝,就是要有責任感,就是要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國家。

一個人從小有責任心,這個人你不用操心。而你從小讓他是享樂的人生態度,他從小養成享受的習慣,天堂。一進入社會,享受習慣了,止不住欲望。所以西方人,從出社會到他走,一輩子很多人都是什麼?負債。我們華人是無債一身輕,忙完工作了,晚上坐著涼椅搖啊搖,看著十六的月亮,吃著花生米,很愜意,因為沒欠人錢,是吧?你們昨天看月亮了吧?挺亮的。

請問大家,你在好萊塢電影當中,有沒有曾經看到有個人坐在涼椅,看著月亮,「千里共嬋娟」,喝杯小酒,有沒有?一幕都沒有吧?往往看到,就是:商場如戰場,中午連飯都沒吃,咬著一個三明治就忙起來了。為什麼這麼忙?因為還沒賺錢就花錢了,每一個月貸款要還,不然就信用破產,請問他壓力大不大?壓力大啊,「我這個工作不能沒有,只能別人沒有,我不能沒有。」他就競爭了嘛。那個競爭就很激烈,勾心鬥角,統統都出來了。

所以我們看那些好萊塢,那些不對的思想觀念,都受影響。我以前看太多了,就覺得什麼是成功?有個大房子,有個豪華的車子,是吧?然後旁邊還站一個身材很好的美女。就這樣錯誤的價值觀,耗費了多少的時光。幸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趕緊拉回來,幸好。不然,繼續這樣下去,連命都沒了。跟大家講,真的,不是假的,這麼樣繼續追求、縱欲下去,我沒有那麼多福氣了。

我是三十歲那個時候,開車,在高速公路開車,都開到睡著。可能那個時候,命差不多了,那個時間差不多了。結果那個時候,我想可能祖先有保佑,覺得這個孩子還有這麼一點點善心,冥冥當中,當我這個車子要壓到其他路的時候,就讓我醒過來了。因為台灣的高速公路,有那個燈,你一照,它就發亮,所以你壓到它會有一點感覺。所以當我再把車拉回來,恍若隔世,假如那時候沒醒過來,就say goodbye(再見)了。所以其實,人真正發一種願心,冥冥當中,多少祖先在保佑你,你不知道。所以人明白這些道理,時時常懷一個感恩的心。

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假如繼續這樣是縱欲的人生去追求,天堂再上去就是戰場,不賺錢不行,要還錢。我們注意看,大學生還沒賺錢,請問他有幾張信用卡?我們五千年來,有沒有一張叫信用卡?現在人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覺得創新就是好,告訴大家,創新前面有一個前提:所有的創新,要跟「仁義禮智信」相應,這種創新才有意義。假如跟仁義禮智信不相應,那是帶給人類災難啊。

請問現在大家去買那個遊戲的軟體,請問哪一種遊戲最多?殺人遊戲。它有沒有創意?哇,真有創意,身歷其境,人玩了,陷進去,拉都拉不出來。所以他那個聰明,沒有符合做人的道理。所以現在很多孩子七歲、八歲這麼小的年齡,都做出殺人、傷害人的行為出來,而且他一點都不覺得不對。因為他一直在玩殺人的遊戲,他從那個虛擬當中,慢慢覺得好像變正常了。所以我們引導孩子創新,都要從愛心,都要從這些善心流露出來的創意才有價值。現在似是而非的說法太多了,我們得自己想清楚才好。

而信用卡,西方來的,一個大學生還沒賺錢,信用卡有三張、五張,請問大家他有沒有信用?信用是什麼?量入為出的人才有信用啊!假如還沒賺錢就有三張五張,請問他花錢花誰的?他是花他爸爸媽媽的信用!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新的貴族出現了。有一個貴族叫「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花到最後沒錢了,還要回去撒嬌,「爸,我沒錢了啦。」她爸爸很生氣,「我跟妳講了多少次,妳就是不聽我的話,妳要氣死我啊!要多少?」這種狀況叫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所以我們昨天跟大家交流,「幸福在一念之間」,這一念的轉變不只是自己的幸福,後代子子孫孫能不能幸福,在我們這一念是不是正確的價值觀。

這樣繼續上去了,現在發現,「啃老族」愈來愈多,啃父母的退休金;「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都不出去工作。哇,不懂道理,做出來的事沒犯法,可是會把父母活活氣死。

好,他在成年之後,統統為了賺錢,根本顧不了時間去孝父母、去養育子女,子女失教。子女失教了,他就不懂道理,不懂孝順,晚年不孝順他,只能到養老院去。養老院一住,幾百個人,那些服務人員那麼少,國家開銷又大,也不可能分配太多這些工作人員,所以記不了幾百個老人,最後,記他的床號。進去了,「一百二十一號,出來吃藥;兩百五十一號,出來吃飯。」你說人為了家庭、為了社會奉獻一生,最後是這樣。住在養老院裡面,每天聽什麼?「劉老昨天走了」,「誰又走了」,他聽了有沒有恐懼?有啊。而人老的時候他最渴望是天倫之樂。

而我們要了解,人世間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天我們不孝順老人,宇宙間很公平,我們會不會老?會哦。請問會不會有人孝敬我們?我們不敬老人,結果我們老了就沒人尊敬。所以,其實我們的晚年會怎麼樣,看我們現在做的事就看得到了。看我們現在播什麼種,不會偏差的。

所以到老年假如都是到養老院去,那很悲哀,人世間最後是入墳墓去了。而且,我們曾經看到美國一個報導,有一個老太太死的時候,寫了遺囑,說她死後,要把骨灰倒在她們家對面的那個超級市場。當然,老闆不肯。為什麼?因為她有四個孩子,常常到超級市場買東西,老太太在窗戶都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就是不願意走進她的家。你看那種折磨,人間很悲慘。所以她死前就寫遺囑,思念孩子,死後把骨灰倒在那個超級市場,還能夠親近到自己的孩子。

這是美國人的故事,他們老了,還是很需要天倫哦。告訴大家,外國人看到孝子,他羡慕啊!外國人看到我們華人之間那種兄弟朋友,那種情義,他很想跟你交朋友。我自己的姐姐到美國去留學,因為我們在台灣長大還是很講義氣,幫朋友都幫到底。所以她其他國家的同學就問她,哎喲,你怎麼對朋友這麼好?

所以不管哪個膚色,哪個種族,他們對真理都是很敏感的,所以這個大時代重要了。整個價值觀偏向功利太嚴重,幾乎全世界無一倖免,所以這個時代是必須扭轉乾坤的時代。誰來轉?我們剛剛一起發願了,你們就忘了嗎?是吧?我剛剛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有幾百人。你們放下的功夫,要用在該放下的地方,該提起的還是要提起,責任要提起來,欲望要放下。

在七○年代,有一個英國人,他是世界公認的歷史哲學家,他分析了全世界很多優秀的民族的文化。他說道,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他這一句話講完,天主教非常震撼,深入了解,為什麼他講這樣的話,後來覺得中華文化很重要,天主教開放可以祭祀祖先,本來不可以。可見得湯恩比先生說話很有分量。

這一句話大家聽過沒有?「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世界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聽過沒有?有啦,沒聽過的剛剛不是也聽我講過了嘛。所以諸位朋友,人要活在當下,不要活在以前。我們好多時光,都耗在哪兒?懊惱過去,擔心未來,魂都沒有回到現在,叫魂不守舍。擔心很多,親朋好友在跟我們講話,講半天,我們還飄到不知道哪裡去,然後朋友「哎,哎,你還在嗎?」人能時時活在當下,活得明白,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清楚,都是善心,就播下了善種。一個人的未來如何,看他現在就知道,「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好,所以大家都聽過這句話,我們是用腦子聽了,還是用心聽了?用腦子記,就只會把它念出來,「這句話我知道,下一句我來接。」請問這句話有沒有讓我們的生命產生發酵?產生啟發?聽完之後,我這一生的心態變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要心變,要有質變。

這一句話我們用心去體會體會,告訴我們什麼?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能救這個世界的人,是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懂的人,才能救這個世界,是吧?你們怎麼沒反應了?是哦,這個邏輯不複雜吧?

好,請問孔孟學說誰懂?儒道釋的教誨,誰懂?華人懂啊。所以我們懂,又知道這個方法可以救世界,然後我們不救,請問是什麼?叫見死不救,這個罪大嘍。所以大家今天了解到,我們懂的東西可以救世界,假如不救,良心不安。所以今天大家上了賊船,聽完這些話,你沒有後路可以走了。沒有後路走,好不好?人為什麼德行成就不了?常常遇到境界,嗯,往後走,逃避,退縮,因循苟且了。人覺得破釜沉舟,「我只往前不往後」,這個人德行可以成就,這一生價值可以創造。

尤其,告訴大家,現在全世界都願意學華文。雖然他們想,因為現在大陸經濟發展,他們想可以賺些錢,有些發展,不過透過這個機會,可以把中華文化介紹給他們,全世界不就懂了嘛。請問大家,現在全球的華人,懂中華文化,結果又會講英文的,是哪個地方的華人?(答:馬來西亞)哦,你們要有救世界的胸懷哦,對不起,我的English is very poor(英語很差),所以你們可以救世界,而且你們這樣的胸懷教出來的孩子,以後都是民族復興的棟梁。所以,孟子留給我們一句話,「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大家這一個念起來了,養浩然之氣。

我們馬來西亞有一位長者,是養浩然之氣的好榜樣,沈慕羽老先生。我非常幸運,拜見過老人幾次,我看到他的書法: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字叫慕羽,仰慕關羽,關羽是義薄雲天。所以確實這個取名字,真正給了孩子一種人格,從小就講義氣,對民族有使命。被關到監獄里,這些人要說服他,希望他退讓、妥協,他為了民族文化,屹立不搖。結果他反問這些官員:假如是現在華人叫你放棄你的馬來文化,你願意嗎?這個官員一聽也很感動,最後,雖然他在監獄裡面,把他奉為上賓。這種民族的大義,連不同的民族都受他感動。

當時候沈老說道,「我們從事教育,是最沒有錢途的行業」。哪個錢?「但是這一個行業最重要。」這個文化一斷層,下一代就完蛋了。雖然不能賺很多錢,但是這個承傳文化的大任,我們能夠扛起來。所以沈老做了七十年的校長,他有很多封給他的爵位,人家叫他爵位,他都「不要,你叫我校長」,他喜歡教育這一份事業。老人那時候九十幾歲,我們一去,他高興,唱了好幾首抗日時候的愛國歌曲,親自彈給我們唱。所以老人的行誼,深深印在我們心上,我們要承傳民族文化。

所以有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他從小,心都是為家庭、為社會的存心,所以他從小就積福。很多那種思維,不是很妥當,說人活到二十歲,才能奉獻社會。有沒有道理?六十歲以後退休了,就不怎麼能奉獻社會。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種生涯規劃,有這種說法?請問大家,二十歲以前不能,六十歲以後不能,是把人當什麼?告訴大家,當機器。用壞了,不能用了。拜託,你看歷代當中,對於整個國家貢獻最多的都是哪些人?鬍鬚很長的人。皇帝不能決定的事,趕緊把這些老人找過來,他有智慧,他有人生的經驗,現在叫做國策顧問,以前叫國老。

國家是這樣,整個家族是不是這樣?大家看很多,什麼「喬家大院」,那一些商業當中能承傳好幾代的,請問那些大家族裡面,最重要的男主角是誰?都是那一個家族最老、最有智慧的那個人。往往在晚輩撞得滿頭包的時候回來了,「年輕人」,給他兩句話,就利益他一生。所以,人應該是愈活愈有智慧,愈有人生歷鍊,愈有價值才對啊。

而且一個小朋友,假如從小就學《弟子規》,他就能感動他身邊的小朋友,他就能感動身邊的大人,他怎麼會沒福呢?有一個小孩,才學《弟子規》沒有多久,那一天剛好媽媽買了兩顆梨子。媽媽跟著他坐在那裡,就看到這個四歲的孩子盯著兩顆梨子,盯了老半天都不吃,然後皺著眉頭,他媽就覺得很奇怪:你怎麼了?不想吃?這個孩子說:孔融要讓梨,所以大的要讓給長輩,讓給媽媽;可是這個蔡順拾桑椹又把甜的留給媽媽。可是現在這個梨子,大的比較酸,小的比較甜,所以我現在不知道是要讓大的還是讓小的。

大家看,孩子現在煩惱的不是自己不能獲得,都在為父母想,都在想著我有沒有照著聖人的教導去做。你說這個孩子的胸懷就不一樣。

很多時候,孩子學了之後,我們父母生慚愧心。有個孩子學完以後,他就覺得他應該孝順。四歲!告訴大家,有受傳統文化的孩子,四五歲,背著兩歲的弟弟妹妹,六七歲,拿著一個凳子站上去煮飯,有沒有?有啊,我媽媽那個年代就有了。我媽媽還跟我講,從小,那麼小就背著弟弟,照顧。結果有一次跑出去,不小心把弟弟掉到山溝裡面去了,嚇得半死。從小,整個能力都被激發出來。孩子不是不能教,是我們有沒有教他。

四歲的孩子學完以後,他是跟奶奶一起住,一起睡覺。他就堅持,「奶奶,我幫你蓋被,我看著妳睡著我才睡。」奶奶看他很天真在那看,最後看著也睡不著,就叫他「好,好,你這個孝心,奶奶知道」,叫他也躺下來睡覺。這個孩子要躺以前,還仔仔細細把棉被拉起來,按一按。「冬則溫,夏則凊」,老師教得仔細,孩子就做得很徹底。孩子的心很清澈,你教什麼,他像攝像機就被印上去了。

結果這個孩子的動作,那種認真,就觸動了他奶奶。奶奶當場想到自己這一生,從沒有這樣幫她母親蓋過被子,所以自己就翻過身去流眼淚。小孩的善心教育了成人,那種天真把我們的本善都喚醒。這樣的孩子,他做出來的事,都在利益他的家庭跟他接觸到的人。

還有一個孩子,在公共場合遇到老奶奶,然後因為《弟子規》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事諸奶奶,如諸奶奶,要舉一反三。在那公共場合又有水喝,小朋友端了一杯水,不認識的奶奶,他就單膝跪下去,「奶奶喝水。」因為奶奶坐著嘛。他媽媽看了,還覺得有點誇張,就在那裡笑。當下他給他媽媽講:媽媽,老師是這麼教的,別人的奶奶也是自己的奶奶。所以你看,這個奶奶跟他素不相識,感不感動?可能她回去就趕快去書局買《弟子規》,趕快教他的……是吧?

所以大家看,《弟子規》裡面「冬則溫,夏則凊」,黃香九歲;「親所好,力為具」,蔡順拿桑葚給他媽吃,也不到十歲的年齡,都還那麼小;陸績懷橘,他媽最喜歡吃橘子,放著,六歲。所以這一些留名青史的孩子這麼多,他怎麼沒給世界福氣?黃香九歲溫席,皇帝把他的孝行詔告天下,賜給他八個字,「江夏黃香,舉世無雙」。那一天,我到馬六甲去,是黃氏宗親辦課程,黃香的後代聚在一堂,全部穿黃色的衣服,一起辦《弟子規》的課程。衣服上面寫著「孝親尊師」,這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所以你看祖先的德行庇蔭後代,積福。

他有這種心境,等到他十幾歲有能力了,時時造福於社會。他老年對社會、對家族有貢獻,哪有不享福的道理。所有的晚輩都接受他調教,是他的長輩,也是他的老師,他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好,所以這整個價值觀,都需要我們很冷靜去思考。

所以《禮記·學記》裡面強調的,「人不學,不知道。」所以我們從事教育,「君子務本」,什麼是教育的根本?什麼樣才能彰顯師道?所以這個時代,不是孩子要學,不是學生要先學,不是下屬要先學,誰要先學?領導要先學,父母要先學,老師要先學。

所以我們看這一篇文章叫《學記》。教學為什麼叫《學記》?因為一個從事教育的人,首先他一定自己要學得好,他才能教。他是一個好學生,他才能是一個好老師;他是一個好兒子,他才能是一個好父親。不然他怎麼把孝道教給他的孩子?他是一個好下屬,他才能是一個好主管。現在都是一下子,MBA讀完了就要當主管。他連如何當一個臣子都不知道,他如何去帶領下屬盡忠職守呢?

我們現在好高騖遠,本不見了。本不見了,我們自己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所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清楚要傳什麼道了嗎?我們清楚要解什麼惑了嗎?現在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確實人生很多想不開、迷惑。

那我們自己人生沒有迷惑了嗎?都想通了嗎?都搞清楚了嗎?我們今天到底希望孩子擁有什麼健全的人格、人生態度?我們希不希望孩子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希不希望?我們希不希望孩子面對任何困難,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希不希望?希望。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愛心,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度量、謙虛,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入則孝」,「出則弟」,「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有這個度量,能夠「勿畏難」,不怕困難。那剛剛我們希望孩子具備的德行,我們自己具備了沒有?假如我們具備了,事實上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把這樣的人生態度傳給孩子了。其實這些道理,我們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就能體會。

比方說,我們的父母,請問大家,父母什麼時候教我們了?我們的爸爸教我們,是不是說「來,兒子、女兒過來,今天爸爸給你們上一堂《弟子規》」,是不是這樣上的?有時候爸爸話很少,很有威嚴。他的威嚴從哪裡來?從他對父母、對爺爺奶奶的孝順,從他那種對做事的認真,好的習慣,我們孩子看到了都對父親肅然起敬。

真的,回想二三十年前,父母沒有刻意給我們講過道理,可是我們卻深深受到父母人生態度的影響。所以教育什麼時候產生?潛移默化,隨時隨地。身教,才是教育的本。所以有一句話講到,「身教者從,言教者訟」。這一句話不只用在家庭,用在師生關係,用在君臣關係,都是同樣的道理。老祖宗留的文化,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小到家庭,大到治天下。身教了,把晚輩的善心喚醒,效法、遵從。只講不做,這個「訟」就是心裡不服,反駁了、爭吵了。比方要孩子孝順,孩子說:你對爺爺奶奶這麼不好,還叫我孝順?「訟」,很細微。

有一個父親打電話回家,他希望他女兒來接電話,出差去嘛,想跟女兒講幾句話。結果他太太接的,他太太叫他女兒叫老半天,不肯來。「你女兒不肯來」,他就很失望,他太太接著說,「媽在旁邊,想跟你說話」。「哎呀,沒什麼好說的啦」,掛了。當他掛完電話,突然冷靜下來思考:我女兒不接我的電話,跟誰學的?跟我學的,你看,我不接我媽的電話。無形當中都在影響。所以教育沒有僥倖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尤其是自己不注意的時候,孩子看得特別清楚。

所以有一對夫妻很恩愛。他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二十幾歲了,講到小時候,家裡很窮,十個人住,只有九顆雞蛋,媽媽把九顆雞蛋統統分下去了,自己碗裡沒有。爸爸看了很不忍心,把雞蛋夾給自己的太太。「哎呀,妳持家太不容易了,來,這個給妳補一補。」他太太馬上夾回去,「你在外面工作最辛苦,你需要營養。」兩個夫妻就這樣夾來夾去,最後蛋掉地上去了。這個二十幾歲的兒子講到這裡,眼淚在眼眶打轉。我們看那個夫妻的恩愛,深深印在他兒子的心中。請問,難道是他要結婚以前,三天三夜不睡覺教他嗎?無時不刻都在教他做人啊!

所以,父母對孩子是這樣,好的影響隨時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也會產生。

有一個媽媽打電話,跟她先生通電話,一掛完電話,她的兒子馬上說:媽媽,剛剛是爸爸打的。這個媽媽很驚訝:怎麼兒子能知道?因為聽媽媽講話的語氣,就知道對方是爸爸。小孩很敏感,媽媽跟朋友講話都是眉飛色舞,「改天我們一起喝怡保的白咖啡」;跟爸爸講話,那個語調就不一樣,「好了啦,不跟你講了,煩死了。」啪,掛掉了。所以孩子一聽就知道是爸爸。

所以這個母親才體會到,教育都是在無時不刻。所以當天她先生又打來了,她一看到號碼,調整一下心情,電話接起來:喂,請問您找哪一位?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聽眾鼓掌)。該鼓掌的時候鼓掌。所以,後來十幾秒鐘之後,她先生又打來了,接起來的時候,她先生確定是她,在電話那頭講了一句話:真的是妳嗎?這句話大家比較聽不懂,我把它翻譯一下:我的太平日子真的到了嗎?

走向婚姻,是要成就彼此完美的人生。有沒有哪一個人要結婚說,「好啊,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沒人是這樣走入婚姻的啦,都是為了成就對方的人生,這一顆心,要終生保持。有這樣的心,什麼小摩擦、小矛盾,自然就化掉啦。

而我們當老師也是如此,我們講得很多,孩子很敏感,你講什麼孩子會記住。當我們跟講的不一樣,孩子會馬上說:老師,你上次不是說怎麼樣怎麼樣嗎?那當下我們應該怎麼樣?「小孩子不懂,閉嘴!」那麻煩嘍,你以後講任何道理,孩子聽不下去。

我自己的經驗,人非聖賢,我們也在學習,還差很多。做錯事,有時候習氣太重,馬上就開始找藉口,找藉口。結果很微妙,我在那裡「倘掩飾」的時候,我就看,我的學生愈聽,眼睛愈無神,然後愈聽不下去的那種表情。我突然覺得,不行。馬上一轉,「啊,老師錯了,對不起。」當我把頭抬起來,學生的眼睛發亮,他覺得,哦,老師做的跟他說的一樣。他佩服的心就上來了。孩子一佩服你,你說什麼他信。你又愛護他,他覺得:我不能讓愛我的老師失望。這個愛就成為他源源不絕向上的動力了。

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成績不怎麼好,可是我很用心照顧他、幫助他學習。後來有一天,走到我面前來,單腳跪下,「參見師父。」把我嚇一跳,後來我跟他講——那個時候不能笑,因為孩子很認真。把他扶起來之后,「嗯,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考慮清楚再說。」那孩子很配合,眼睛轉了一下,又跪下去,「參見師父。」後來這個孩子,我帶了他一年,從那一次以後,他考自然科,成績沒有下到九十分以下。第一次考不及格啊,最後每一次都有九十幾分。

所以我們從這裡要了解,孝心、對老師的恭敬心,伴隨孩子一生努力的動力。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下手,「務本」,孝是根本。

我們仔細分析看看,我父親那一輩的人,讀書的過程,都是自己主動。我三叔,他讀到博士,常給我們講小時候的故事,說爺爺來下睡覺的命令,「統統睡覺,不要再讀了,太晚了。」我五個長輩很聽話,統統躺下去了。等我爺爺回去,確定我爺爺睡著,又起來讀書,不要人家催。讀到博士畢業,大專畢業。我爺爺常常被那個地方的人笑是,閩南話叫憨牛,傻的牛,被人家這樣侮辱。所以我們這一代,都是大學畢業以上,碩士、博士出幾個了,可能都是我爺爺以前都被人家罵,我們享福了。

所以,這一代整個上來了,都要感謝我父母那一代,他們孝道的承傳。而且不只讀書不用擔心,工作跟家庭沒讓父母操過心,這是我親眼看到的,我的爺爺奶奶從沒為我父親跟我們的家庭操過心。這就是責任感,成為他一生學習跟事業跟家庭源源不絕的動力。

所以我們要找到孩子根本努力的動力,而不是只看這一次逼出讓他成績好,這太短了。請問,他這一次好,下一次會不會好?有的還拿錢,父母拿錢,考一百分給你多少。用錢可以撐多久?要從他的內心啊。

我們看,現在的孩子,請問你用錢、用力把他推向大學了,問題解決沒有?現在大學生不讀書的很多,他們把大學說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那這樣大學變墮落的地方。所以請問大家,你的孩子有把握在大學不墮落嗎?你的孩子有把握在社會不墮落嗎?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一定會夫妻和諧,會教育好他的下一代嗎?假如這些問題,我們不想得深遠,我們只盯他這一次的考試分數,那我們不可能自己跟孩子經營出幸福美滿的人生。

現在多少孩子一考上大學了,就揮霍。讀完大學,不找工作,沒責任感。還得要父母透過關係幫他找,求他去上班。「好,給你面子」,去了,一個禮拜回來說,「我把老闆fire(解僱)掉了。」他沒責任感,他不懂得怎麼做人。等到他結婚了,問題解決沒有?更嚴重。生孩子,「媽,給妳。」做事業,又不懂得分析,又不懂得從自己修身,生意一垮,老人家七十幾歲拄著拐杖上法院,兒子用他的名字啊。

不從孝入手,不從責任下手,孩子你要操一輩子心,連眼睛要閉上的那一刻,還在操心啊。所以為什麼老祖宗要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如何教孝道之後,讓孩子他的德行能百善皆開?我們後天有一個回答問題,再跟大家來交流。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當然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然後家道興旺、世代不衰。謝謝。

文章出處:http://dizigui.com.my/Item/513.aspx?Code=2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吉祥 幸福美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28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2010年《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答疑
此分類上一篇:幸福在一念之間(第二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