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2 22:42:11| 人氣1,2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們的旗幟>--贖回原著的靈魂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妨直說,我是個<二十世紀少年>原著漫畫的擁躉。儘管書裡有不少地方值得挑剔,但其故事概念之偉大創新,實屬近代漫畫中罕有的鉅著。

當得知日本電視台聯同東寶映畫購下<二>的版權,並斥巨資拍成電影。聽後已覺得不妙,原著涉足的題材元素以及人物角色繁多堆砌,即使拍成三部曲也難以支撐駕御。在事先預定失敗的情況下,我還是滿心期待著。

到電影版第一集上映時,雖說已作好心理準備,筆者還是搖著頭地離開座位……

正如大部份原著漫畫迷所批評,電影版只拍出漫畫的分鏡場景以及高度跟足的人物造型,故事的重心卻未能完全拿捏得到。那促使我怕再看下去,曾一度猶豫應否對接著的二、三集照舊捧場……

然後收到消息指,原著作者浦澤直樹落實會參與電影版的編劇工作,並揚言會在結局上作出若干改動。被原作者這樣賣一賣關子影響,我便不計前嫌地靜待電影版的發展。

看罷第二章的<最後之希望>,敍事脈絡倒是有所改進,故事的神釆開始成形,新登場的人物也較首集具有朝氣(尤其是飾演小泉響子的木南晴夏),可還是難掩失望之神情。<最>要覆蓋的篇幅太廣,為遷就電影的節奏,原著裡頗多東西細節都給省去掉,而且,若純以觀影角度去比較首兩集影片質素,<最>甚至比首集還要低。

算是給浦澤直樹一個面子吧!失望過兩次的我終於在公映當晚立刻先睹為快,以了結心願。

循正路推算,最終章大概會叫人再一次失望而回。豈料,閉幕後我的第一刻感受是:悸動。

對首兩集失望,它未能盡現出有別於原著漫畫的電影感是其一大因素;最終章<我們的旗幟>竟出奇扭轉首兩集的頹勢,首要就在於它的個別場面終於拍出緊湊逼人的氣氛效果,重召回首兩集欠奉的電影感。

而<我們的旗幟>之所以教人悸動,乃是影片重新編排的結局,於原著終結篇<廿一世紀少年>身上的殘缺,再賦予另一身健全的軀體,贖回一種完整的靈魂。

本人埋怨原著於後半段敍事節奏不斷拉布拖緩,「朋友」的規模愈是擴張,情節也隨之愈來愈混亂,閱讀艱深;浦澤直樹的部署似乎有點方寸大亂,收拾不了這麼熊熊大火的難局。恰巧,電影版一路大幅度刪改原著細節,於是將錯就錯,最終章清除了原著的多餘脂肪,卻保留起原有重點,結局(「朋友」的真正身份)理據條理清晰,為原著結局的處處不足不癢附上更好的註釋,多少有賴浦澤親自操刀下的協調。




[註:以下內容將透露影片最終章的劇情]

 

萬博音樂會


整個<二>故事主要描述主角健次的成長歷程為主旋律,這條主線大致離不了朋輩玩伴的友誼、貴理子的姊弟恩情、童年的天真狂想和適值少年青春期的搖滾夢。電影版甚少著墨上述元素,故然備受非議。

作品以搖滾樂隊T-Rex的名曲<20th Century Boy>命名,顧名思義「搖滾樂」會是整個故事不可或缺的成份。而其實電影版並非對「搖滾」的成份隻字不提,唐澤壽明的結他Solo、街頭賣唱、27歲死去之疑謎、胡士托音樂節以及開首在課堂偷偷播放<20th Century Boy>都在第一章裡娓娓足本道來;可惜在講述健次的搖滾夢碎一段,只得幾張相片和一兩句交談對白就此輕輕帶過,莫說故事的「搖滾」重量,恐怕連主角健次的人物塑造,也因描寫得不夠深入而糟蹋了角色的立體性。

結局講述人類將要滅亡,「朋友」重建的萬國博覽會變相為人類避難的聚集地。珈南借舉辦音樂會之名,召集群眾到萬博避難為實,是為作者浦澤直樹肆意重現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空前盛況的構思。

原著中的萬博音樂會,健次並沒有演唱<Bob Lennon>一曲,為故事刻意留白。電影版的最終章,健次在千呼萬喚下馳車駕臨,還唱出鼓吹自由和平的<Bob Lennon>,掀起台下群眾大合唱的高潮。上述的改動無疑回應了原著的那一片留白,更加彌補了原著讀者的遺憾。

而影片找來兩位音樂界殿堂串演,更是其中一大樂事。在萬博音樂會上彈奏Bass的演員,正是坂本龍一的前隊友高橋幸宏(YMO);而健次在劫後生還,期間接濟健次的那位演員,則是民謠歌手遠藤賢司。據知浦澤直樹筆下的健次,意念乃源自他本人的偶像遠藤賢司,片中「二人」萍水相逢,可說是妙筆。

其實依筆者的觀察,片中還有兩名「隱身」的歌手參與萬博音樂會演出的:其一是故事裡貴為國民級的演歌歌手春波夫。根據資料顯示,春波夫的角色乃源於當年主唱大阪萬博主題曲的演歌歌手三波春夫。而另一位則是筆者聯想、未經官方証實的假設,唐澤壽明扮演回歸後的健次,其貼上鬍子的嘴臉與搖滾歌王矢澤永吉幾可亂真。那即是說,影片裡萬博音樂會的演奏樂手(遠藤賢司+矢澤永吉+高橋幸宏+三波春夫)可謂破天荒的鑽石級陣容,意義非凡。


「朋友」真身=吉常?福部?勝間田?

<二>故事最引人入勝之處,就在於逐頁細揭去推敲「朋友」的真正身份。浦澤直樹相當精巧地處處埋下伏線(「朋友」是健次的兒時其中一個玩伴)來個推理測試,要讀者絞盡腦汁!

原著漫畫裡,「朋友」有兩個分身,其中一個真身(福部)早在中段揭曉過了,而另一個真身(勝間田)則永久保留神秘的身世。


影片的揭盅方式有別原著的故弄玄虛,亦較之簡潔清晰。電影版的「朋友」由頭到尾都只是勝間田一人而已。原著中的另一「朋友」福部在電影版內則近乎閒角。最終章加插吉常因兒時一場誤會而動搖本性。突然跟「朋友」身同感受起來,造成疑似「朋友」假象,擾攘出一輪反高潮。


贖罪的命題


看罷一整套原著連載,覺得浦澤直樹在福部死後由另一「朋友」頂替上的著墨甚為混淆。對於勝間田的一切,讀者閱後依然毫無頭緒,只從僅有的線索裡得知,勝間田乃承受著各種冤屈過著一段不快的童年,而當中最深刻的一次含冤受辱則是由健次一手造成。因此原著故事帶有一個自我心靈救贖的意味。

也許電影版給浦澤直樹一個機會,去重頭彌補原著的不足,今趟的改動說得上稱心應手。首先,電影版最終章剔走福部的成份,反而著力描述勝間田一人的心理成長狀況,觀眾可從中詳盡了解到「朋友」如何走上成魔之路。

當結局講及歷難後的健次通過虛擬世界,向另一時空的勝間田道歉,以求贖罪。電影版的鋪排則補給了原著所錯過的善意和暖流:在健次的誠懇勸喻下,少年時的勝間田終肯脫下面具!

影片中一直強調,「面具」是一個人性陰暗面的象徵符號,它代表著自卑、壓抑、屈辱、孤獨、冷落、絕望等各種勝間田的內在心理特性;而勝間田的人生一直脫不下這塊面具而過活,於是自少萌生出毀滅全世界人類的危險想法,並於長大後將這種想法履行成駭人的滅絕計劃。

現實裡,健次因一時貪忘催毀了勝間田,間接製造出「朋友」這個狂徒。恍悟悔疚的健次只好在虛擬世界中化解兒時種下的禍端,並力圖拯救已墮深淵的勝間田。勝間田釋懷地掉下面具,回去跟健次展開一段惺惺相惜的友誼,並戲言一起組樂隊:「他日你會是連儂,而我就是麥卡尼。」然後二人哼起初草擬的<Bob Lennon>Demo版本……<二十世紀少年>就此正式閉幕,我衷心覺得,沒有其他情景會比這一幕作結更美滿了!

延伸聆聽Our Radio評論:


http://www.ourradio.hk/download/index.php/url=film/film20091201b.mp
3
http://www.ourradio.hk/download/index.php/url=film/film20091201c.mpww.ourradio.hk/download/index.php/url=film/film20091201c.mp
3

 

*請恕筆者貫徹吹毛求疵的作風,現列舉下列本人對最終章稍為不滿之處:

1.健次與雪路的愛情線拍得不痛不癢;

2.蝶野拘捕前警官山崎一幕,顯然突兀。對於未看原著的觀眾,蝶野忽然智勇,冒著越過朋友政權履行職責,以及山崎如盤托出,一定感到犯駁與一頭霧水。

台長:
人氣(1,26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