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29 10:58:29| 人氣3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倩女幽魂》與台灣解嚴(四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這是篇十年前的稿子(還是一本書的自序),如今再拿出來秀一下,似乎顯得有點奇怪。對於今人,更怪的也許是,不僅連《倩女幽魂》(1987)都沒看過,即便是解嚴對他們也已然近乎是一種「自然」的東西。再度獻醜的動機,都跟這些奇怪與不怪密切相關。

起因來自於對一位電影寫作很有興趣的朋友的回信。談到的是,多年來觀察成長於解嚴後的人們,被他們蔑視為只存活於戒嚴時期的那些壓抑的潛意識,不僅並沒有隨著解嚴而解掉,而且還變形地(variation)地做出更進一步的演化。尤其碰到不少現在人,在論及其愛情與婚姻問題之種種時,我察覺到的不只是他們自身的過去,像幽魂般地糾纏著他們,他們言說的態度更是教我震驚──表現方式與心之僵化,有如殭屍般對人之步步追魂,而當事者竟然毫無所悉!

當然,我不相信這篇文章能對今人有多大助益。然而,我相信一件事:一如人類文明在演變,文化的強大力量也不斷在隨著時代演變(其舊臉孔)──人類的生活,其實有一大半以上,是籠罩在那已經死去的人的陰影下。以電影的經驗來說,你所看不見的比你所看見的,影響你更多。(這時候總不免令人想起老子先生說過的,你知道的愈多,你就愈不知道)

恐怖而戲劇地言說這種現象:人避不開與化過妝的殭屍共舞──差別在: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勇敢去面對,有些人自欺欺人。




一:電影的意義

「豹群闖入神廟,將獻祭用的聖酒飲乾;這情形一再發生,一次又一次;終於這件事的發生已然可被預計,而且變成祭典的一部份。」── 卡夫卡:〈罪、痛苦、希望與真理的沉思〉

問題似乎必須從這裡開始。一次又一次,審判似的,人們這麼盤問著我(甚至同一人,一再重複同一個問題;甚至,對同一部電影):「這是導演(或者是編劇)的原意嗎?!」

「我企圖在影片中尋找或挖掘,那些不為導演或編劇所意識到的意義,或者是他們的潛意識。」我很覺靦腆,在那時的表情與聲調裡。

我懷疑在那段「社會科學時期」,也許是這樣的直覺,一次又一次,沉入靈魂中的某個底層,像暗礁,隱隱地,慢慢地,抵觸著那上頭川流不息的意識;以致,後來對於自己的記憶與反省,先從這樣的心情逐次展開,而後,方想到這個問題。

而今,再次細細地翻閱這些在我年輕歲月,心中動盪著知識熱情之作時,我再次覺得靦腆。

縱觀本書中各篇文章,我當時所力圖追究的就是「如何從表象鑽入裡面」。我運動當時我所知道的各種辦法;一次又一次。那時的靦腆來自那樣的責問,一次又一次責問自己的「各種辦法」還不夠廣汎;自己的哲學還很僵硬、牽強,充滿稚氣。而今我的靦腆則來自,當時我還不明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一部電影有其〝原本一定〞的意義」!

然而,吊詭的是,終究我並沒有背叛我的直覺。’87 年中開始,在無數個令人沮喪與難以言語的白日與黑夜裡,過去川流不已、成群結對的河水,碎裂成一顆顆刺足的石子。穿上球鞋,我在世俗表象的縫隙中,隨風而行。覺得心臟比以前接近著太陽與月亮;腦子已然不能那麼狡黠的在西方學院的道路上,西裝畢挺的快步擺動,而往樹葉與樹葉之間,一個個小小、顫抖不止而模糊的圓圈中游離;眼前所見盡似相仿,卻又分崩離析。「原意」,像棒球裡的蝴蝶球(knuckle ball)般飄忽不知其何所自與終;「我跟本不當蹲踞捕手的位置。」,也許這才是電影所告訴我真正的「原意」。

’87 年我跟一家電影雜誌的總編輯說我實在沒法再以這種方式來寫我心中的電影,而事實上,同時我也覺得自己無法認同西方學術論文式的探索方式,這就是我當時的直覺。也許,更可能的是,正是由於自己一再的以這種方式來探索電影的意義,以致使得我內心中那股直覺逐漸累積起反抗的力量。──果真如此(確實也是如此),這才是我從電影文章的寫作經驗中探索到人類內在世界的「原意」。

台長: 顏士凱
人氣(3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台灣電影論 |
此分類下一篇:《倩女幽魂》與台灣解嚴(四之二)
此分類上一篇:反思台灣電影工業──奧斯卡前哨站五階段結構觀察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