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冬冬的假期】,1984)
Part Ⅵ
1.
夜色清涼如水,我覺得自己似乎(那種可以在迷霧般的森林中,心呈不憂不喜的狀態)可以無礙地穿過李維史陀那西式知識論辯的繁瑣路徑:「盧梭相信,如果人類能夠『在原始社會狀態的懶惰與我們自尊自大所導致的無法抑制的忙忙碌碌之間維持一個快樂的調和』狀態,會對人類的幸福更為有利,他相信這種情況對人類最好,而人類之所以離開那種狀態,乃是由於『某些不愉快的意外機會』,這機會當然就是機械化,機械化是雙重的意外現象,因為它是特殊唯一的,同時又是晚近才出現的。毫無疑問,盧梭這個想法是正確的。」(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p.552)--是可以不必再在乎李維史陀「的」盧梭了;是可以讓盧梭回到盧梭、讓我回到我--讓「沒有我」這種意識與「我」各自分開。
在城市中漫步著。常常在面對著擁擠的人群--那裡必然也是城市中最繁華,以及現代科技的集中地--覺得自己當時在吐納之間得以自在來回的是八大山人的畫韻,費里尼電影那澎湃交錯的混亂與次序,「孫子兵法」的神氣,【蝙蝠俠】裡的小丑(不是蝙蝠俠)穿透社會的狂野氣魄,以及卡夫卡的 Arthur, Jeremiah(「The Castle」中土地測量員的那兩名「可笑的」助手)。
並不以為自己是依憑他們來「對抗」、「反叛」、「抗拒」科技社會的種種(我想這些若不是旁觀者的「歸納結論之見」,便是當事者的自以為是的「修辭學」)。
像是調整行進的速度與節奏;一條難以言喻的絲綢,柔軟的轉彎,像蛇般自然的纏繞原本纏繞著我的環境,並可以無礙地自我調笑起來 。
因此能無庸對規律與法則產生憤怒,而可以與之擦身滑過。
2.
科學與魔術(magic)也許並不如馬氏所說的具有那麼絕然的進化論階段差距(「巫術、科學與宗教」)。今之魔術師「往上」求助於科技,那為何今之科學家不能「往下」在魔術中尋找靈感!
當然只從這樣的論述(簡易的推論方式)來看這不過是膚淺之見。然而,如果我們能看穿前者之所為乃另一種順著時代潮流走的作法,而不是在形而上的層面力求突穿。如此一來,限制便顯而易見。
若果有科學家(Jung?Newton?)自覺地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尋找某種通往人性秘密的內在關係。那麼,表象上的往上與往下的視覺關係將全然顛倒過來。成為關鍵的秘密自非在字眼上戲劇性的顛倒(想起吸引著人們的諸般世俗的樂趣,不也具有類似的結構變化關係。而魔術就是直指這種變化關係的活動),而是這樣的顛倒底下所涵蘊的主體性的哲學層次,以及同時蘊藏著的發展潛力。
這是不是很可能限制著西方人類學發展的一個「看」似非理性的實驗路徑?而且,是不是同時也很可能是西方「主流派」知識論中最具關鍵的限制之一?
魔術與人類學--神話與人類學--這是個過於樂觀的想法(推理)吧:也許李維史陀將人
類學逼迫到(或曰「推高到」)這樣一個理性科學的死胡同中時,人「反而」才被迫重新思索,人類在遠古時候與動物的原始本能互為親屬關係(這在初民的原始神話最為明顯--也許太過明顯與普遍,而招惹起李維史陀的理性大刀)時,巫術與宗教的「超科學經驗與力量」?
如此這般的想法,也是在一個類似那樣清涼如水的夜色之心理狀態下,給全然的否定掉:這充其量亦不過是理性邏輯推理的結果,如此是不太可能進入魔術與宗教的心境的。
想起 Donald Richie 的『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美學』(1983,台北:電影圖書館)與小津電影的精神之差距,那是兩個絕然不同的世界!然而,許許多多的人類學之作不也如此與其研究對象的精神,「自」以為是地持有距離的「美」感。
在許許多多那樣的凌晨時分,站立在層層命令所包圍的營區中央,我懷疑:為什麼是在這個人生的階段--人類學中所謂的「成年禮」,對西方學術論文的文體產生最大的懷疑?
3.
每每當我自覺自己已然站在那圈子(台灣人類學學術「圈」)之外多年時,想著心中對人類學諸般奇妙的想像時,「離開」後的心靈狀態,或許才真正將哲學與想像拉近些--這是我在學期間所魂牽夢想而以為在自己的身上不太可能發生的;當我每次將手置於自己心臟的上面都是如此的失望。
當代魔術師大衛談到他將自由女神變不見的靈感,是來自於他的母親有一天對他很感傷的述說一件很簡單的事:真的在離開意大利之後(他從意大利移民到美國),我才發覺到自己家鄉許多美好的事情。
大衛將這不能再簡單的(同時也是不能再陳腔濫調的)感傷,「轉化」(用學術圈的話簡略地、概念地「帶過」)為對美國的思索(當最能顯現這個國家特質的「自由」消失時,人們是否才會去珍惜它?)與個人的表現方式。
現在的問題已然不只是:臺灣的人類學究竟能(具有幾層的功力)探索到「什麼才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馬凌諾斯基之問)--到達什麼程度;而是有沒有可能「建立我們自己『轉化的心法』」?
Part 0
當然我還不至於以為今日我所說的是種對台灣人類學的「野人獻曝」之見,我的人類學經驗並沒能使我何曝之有,而自己也並沒勇於要以「野」人自居。
是愉悅地,在這個季節變換的日子裡,能以一種接近於個人所以為的「人」類學「精神」的敘述方式,述說自己在年輕魯莽的歲月中所曾對這學科一些粗糙而幽幽的想像。
Part Ⅶ
端午節,暴雨不止,庭院的池塘一陣陣的蛙鳴賽似雷鳴。
我以青蛙跳入水中的姿勢跳進地板下的泥土裡,我以蛙式游過泥土來到池塘裡,我仰頭向正趴在雌蛙上的雄蛙說「安靜點!」雄蛙向我點點頭。
我轉頭游回客廳,在浴室擦完一身是泥的身體,打開門時一個人赫然站在我的面前,我看不出他是男是女。
我要出門他卻要進門,我問他是誰?打那裡來?他歪斜著頭問我:「你剛才怎麼知道自己是可以如此躍進池中的?」
我無言以對,心中卻想起史書傳言李廣騎馬射兔,旁人竟然看見一枝箭力透巨石而過,請其再試多回,皆已然不能。
Part Ⅷ
.....................................................................
.....................................................................
.....................................................................
.....................................................................
.....................................................................
.....................................................................
.....................................................................
.....................................................................
.....................................................................
.....................................................................
.....................................................................
.....................................................................
.....................................................................
.....................................................................
.....................................................................
.....................................................................
(原載《島嶼邊緣》雜誌第五期,1992/10/15─後收錄在我第二本書《蝴蝶球傳奇》,三民書局,1993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