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有同學提及,自然是台灣的同學,在美唸書有沒有種族歧視的問題?
這問題其實在美國社會一直都以不同形式存在,說有或沒有都是根據切身的經驗與感受,說客觀其實也未必全然。以前高中讀外國史或三民主義時,課本常提到美利堅是民族的大熔爐之類說法,或者也可以說美國是沙律盆兒(Salad bow),各種菜色都有。這也沒錯,的確各色人種都有,但也不是真理想到大家全是「主菜」。白人文化與黑人文化,甚至拉丁美洲的移民文化等,總是存在一些格格不入又難相濡以沫的矛盾;這還不包括亞洲人在這塊新大陸想落地生根所面臨的一些「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
自己有幸來到一個還算平等的學校與區域,身為國際學生雖然多少在語言上有隔閡,不過遇到的師長與同學對外來的台籍學生還稱的上禮遇且關心。因此以筆者的經驗,雖有差別但不至於讓人覺得歧視。而基本上,心態的調整可能比苦惱自己是不是因為「非我族類」而被邊緣化來的有建設性。赴美也快滿一年了,在課業壓迫與文化衝擊之間打滾,慢慢發現美國人重視所謂的「遊戲規則」。只要遵守了這個前提,你是哪國人其實問題不大。過程保證了某些結果,而這過程基本上就是植基於玩什麼樣的遊戲,它的規則是什麼?
種族歧視在美國是種人心的感受,甚至也能說是意識型態下很抽象但不能被浮出檯面的潘朵拉之盒。日趨健全的法律與規定預設了整套遊戲規則。遵照規則,許多非我族類的美國夢會有不同程度的實現:不管你是要幾個PH.D,還是成為台灣之光,抑或在此地安身立命,娶妻生子外加建衙開府的。至於人心怎麼想,偏見如何,其實可以不用鑽牛角尖。在美國高等教育二十世紀四五○年代常流行一句話:To separate, but all equal! 這是指他們在法律上對於白人與黑人為主的大學教育所下的一道似是而非的解釋。不過,重點在於這些乃係法院判例與成文規定所堆成的共識。目前cultural diversity在各大學早就是被重視且不斷呵護關照的議題,誰都不會蠢到去碰觸一些禁忌而被冠上discrimination(歧視)的罵名。職此之故,身處在形式上不易察覺種族歧視的溫室花房裡其實是種微妙的平衡。洋人心上怎想,我不瞭解也不想知道。我只樂於瞭解遊戲該怎麼玩,能怎麼做才能達到此行的目的。
美國種族問題有著歷史和文化的糾結背景,甚或是所謂的「國際共業」。要整天說這不公平那不公平的話,自然是不可勝說,也永遠說不完。筆者倒認為只消認準了人家的規則,然後站的住腳,剩下的自然水到渠成。每個人的American Dream都可以在某種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別人社會裡頭在情感或意識上要如何定義種族歧視或文化差異,管不著也無須置喙。大家啃同樣的溫蒂漢堡,喝著Pepsi,能認同這一點,就能在沙律盆裡安穩當個過客。
◎圖片摘自中央社,台灣留學生在紐約為王建民加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