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陀所言,若「等待」是人生存在的必然,那麼「煩惱」正是必然現實下的結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成長的回憶雖然未必是一連串快樂的剪影,然而絕對少不了的便是「煩惱」在生命故事裡若隱若現的插曲。小的時候煩惱要和誰成為「一國」的,中學時煩惱高中考不好會辜負家人那殷殷期盼的眼神,高中煩惱該選擇符合世俗價值對男生所定義的自然組,還是期待管理眾人之事的社會組。到了大學、失重下的解放伴隨情感的居無定所,竟也帶來空虛的煩惱與愛上高樓的欲說還休。不斷的選擇與成長產生不斷的煩惱與傾軋,說人是自尋煩惱的動物也罷,說是身不由己的「江湖」也行。總而言之,蝜蝂無疑是對人最寫實辛辣的描摹。
對於煩惱,古人喜用頭髮來形容。白髮三千離不開一個「愁」字,在〈髻〉一文裡,琦君用綹綹的青絲結成的髮髻帶出上一代的恩怨糾纏,以斑白未簪的意象來訴說和解與包容。髮絲告訴我們愁緒並不止於朝成青絲暮成雪般,滿溢於對遞嬗時空的嘆息。而是本質的,它就充塞仰息之間,你的行住坐臥本身就是煩惱的源頭,如同被追逐的噩夢,想逃卻反而投進他的懷抱。很多宗教哲學為遠離煩惱提供許多處方:大乘佛教要你去「我執」及「貪嗔癡慢疑」,沒事要多唸兩遍般若波羅密。聖經要你原諒並愛你的敵人,十字軍的武器可以是背負十字架的恩慈。垂拱而治之前要絕聖棄智,執虛守靜與無用之用才是極樂的捷徑。雖然讓自己遠離煩惱的方法很多,但是它們總像購物頻道所介紹的商品一樣,看的時候很過癮,用的時候很不行,而真正知道該如何解決煩惱的,往往是當事人。
在心理學的範疇裡,應付煩惱就如同應付挫折一般。有人會選擇消極逶迤,有人會用過度補償來克服煩惱的愁城。前者在煩惱時用低程度的滿足來描繪「甜檸檬」的圖像或任其滋生蔓延,讓煩惱潰堤氾濫。後者則透過有系統的努力把煩惱的程度一一消去,讓自己體會壓力下的成長。總而言之,既然這是一般論,那麼每個人對於處理煩惱自然有他的一套方法。我想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明天要考一堆科目,兩天後又要交報告,下週要參加班際球賽等。其慌亂可想而知,通常在混亂一陣子後,大多數的人會調適心情,安排計畫表,讓自己能夠照表操課,完成考試準備與賽前練習。不過有些挫折與煩惱並無法透過有效的作為來消除,舉例而言家裡的寵物過世所帶來的情緒低潮,這樣的挫折就只能轉移注意力與態度來克服。同樣的,有些煩惱是根本性的,如對事物的偏好不類流俗通例,形成內心的煎熬與矛盾,如此不以「轉化昇華」與「移情作用」不能有所排解。而這或許不像實際作為,但卻是內在能量的轉移,這是諮商輔導的功能與專業,需要臨床上的導引,但總還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既然煩惱是無所不在,對於情緒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對於「煩惱」的來臨,我們不用故做鎮定,也不用去歌頌「煩惱」對豐富生命所做的努力。再說,過度的樂觀也只是為掩飾心中悲戚的補償。我們需要的是積極的態度與有系統的方法計畫,對於解決問題減輕焦慮總是有著實質的效用。煩惱植基於問題與衝突,不管是實際的困境還是抽象的意識型態與偏好,只要記得所謂行到水窮處,必有坐看雲起之時。面對問題,瞭解問題,計畫並解決問題,煩惱便可變為有利於自身適應環境的催化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