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遠在海角天涯,對於北高市長的選舉結果,還是免不了知的慾望。
這樣的關注不是事不關己的敲敲邊鼓。自己也是老高雄人,本以為市民會有更令人期待的表現,然而就和93年總統選舉一樣,民調終歸只是民調,抽樣永遠有誤差。
最近看了一則社論,民調為何不準?文章的作者認為民調多半是中產階級的心聲反應,廣大勞工朋友鎮日周旋於材米油鹽的生計問題,鮮少在民調上反應他們的立場。是否真是如此,其實見仁見智。不過,社會階層的人口本來就是呈現成金字塔型,候選人的訴求層級往往也涵蓋該層次的人口總數。在高雄,或者應該說在南台灣,選民結構中有很大的成分是在民粹與草根性上。這不是資訊流通不足的問題,而是資訊過度,每天新聞以連續劇的方式呈現選舉的面向,稍有情緒的選民選擇在Call-in節目一逞意氣之勇,對政局失望的人則乾脆放棄自己的選舉權。從這次的北高市長選舉投票率都不到六成可以隱約察覺這樣的厭倦與無言的抗議。
選舉結果絕對有著地區性的文化脈絡與歷史包袱,這些往往超過理性與道德觀。事實證明,DPP做的再差還是有生存空間,甚至重演逆轉的戲碼。KMT雖然不是爛掉的萵苣,卻也未必是香甜的橘子。大家都想問這是什麼原因?任何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的人,憑藉自己基本的道德常識都知道目前政府是怎麼回事,自己可以行使何種權利來表達國民的不信任?問題就在「認同感」。因為認同,所以看不到自己不想看的。許多選民都是一般市井小民,對於相同出身有著類似背景的候選人就是存在高度認同。在這種認知上,是不是學者出身不是問題,行政領導能力也不是問題,有沒有弊案也不是問題,因為我認同他的背景。這一點可以解釋南台灣的選民結構,起碼一半的心態與情節都可以被這樣的認同所詮釋。憂傷的背景音樂,感性眼淚的觸摸,口若懸河的呼喊,草根與民粹的結合就是選舉的萬靈藥。
或許多接受幾年教育的知識份子會有自省,但是同樣的會被認同感所困擾。社會系統的本身,掌握資源的永遠就是少數,不管財富與知識皆是如此。大多數人們得在有限資源下經營他們的人生。有苦有淚,有著小市民的怨嘆,也有生不逢時的嗟夫。這些和高捷弊案沒有關係,和高雄港沒落沒有關係,甚至和被認同的黨派有能或無能更沒有關係。很單純地不問是與不是,只問同與不同。高雄市感覺是美了,但是美的膚淺。是有文化了,但是只存在步道與露天咖啡廳之間。Mic Mic Cat 遠永不會是 Tiger。
是人都會有自己的立場,也都有自己的判斷。如果立場只是單純的草根與民粹,被粗淺的認同感所操弄,D先生的選票不過是抵押包庇與承諾腐敗的諷刺罷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