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
發音 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釋義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
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出處 《漢書·東方朔傳》:“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西漢‧東方朔〈答客難〉
水過於清澈,魚就無法生存,人太過嚴苛就沒有朋友。在上位者,冠冕前有垂下的玉珠,就是為了不要看見人們的小過失;冠冕兩旁有黃棉擋住了耳朵,就是為了不要聽見小人的讒言。
名句故事
傳說黃帝始作冠冕,《風俗通義‧皇霸》說:「黃帝作冕垂旒,目不斜視;充纊,耳不聽讒言也。」
遠古的領導者在禮帽前垂下玉飾珍珠,應是為了增加神祕感,使一般人不易看清其臉色喜怒,但有了賦予「垂旒」道德意義,說是讓領導人眼睛不會看到邪惡的事情;在冕的兩邊加上兩團棉球擋住耳朵,想必是一種取暖措施,卻說成讓領導人耳朵聽不到小人的讒言,聽不見不義的話。不過,到了東方朔筆下,皇帝的垂旒,卻變成了讓皇帝不要太明察。
人不能十全十美,聖人孔子也要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何況一般人!君王如果要求屬下十全十美,那麼就沒有人才可以用了。或者用了人才,很快地就會被糟蹋毀滅,這就是上位者容易有的毛病。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乾淨的水缺乏養分,也沒有躲藏空間,魚無法生存;而人活在一個太純淨的環境,標準過高,也容易沒有朋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