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8 23:36:00| 人氣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詩4-3..談我所避談的技巧──回應梁翰含淚的疑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的網路好友‧梁翰曾在《壹詩歌詩論壇》中曾小小的抱怨:「至於士賢是否會反覆校正自己的詩以求音韻、節奏、版面呈獻(結構)呢?很遺憾,我並不清楚。我曾經稍微探問過,但是並沒有得到回答。」梁翰說的「音韻、節奏、」是寫詩技法上的問題;「我自己是很在意節奏跟結構的,也覺得『清楚明白』是第一要務。」梁翰補充道。然而,我也不甘示弱要對他小小抱怨一下:「問題太廣泛啦,老兄!你要付我稿費!」

回應如下:

對於詩與節奏的關係;我先主觀認定「一首詩就是一部藝術品」。藝術包含了外在的美與內在的真。藝術的體現,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歷程,由真昇華成美,最後成為至善。然後,我開始思索,究竟詩人的責任是什麼?假如把詩當作其他的藝術品一樣看待,那麼詩人也是一位藝術家;換句話說,詩,是文字形式的雕塑,是文字形式的繪畫,詩人,是以文字形式表達的音樂家,是以文字形式表達的舞蹈家。

追尋詩,喜歡詩,如同某些人喜愛音樂,喜愛戲劇,喜愛舞蹈,彷彿魚兒逆流而上,只為了回到自己的家鄉。真正喜愛藝術去探索藝術的人,他們會反思體現藝術的根,接者試圖探索,目的是回歸於內在的一個源頭。人終究是追求祥和的動物,如同身處自然界的萬物,「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只是生命延續不得已之手段,終究還是希冀祥和,或說心目中的理想。這是一個柔和的波長,理想的波長,具有某種神秘的音樂性,而且近似一種旋律,一種節奏感;若以線條體現,則成為雕刻成為繪畫。

然而,行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種巧勁,或中庸之道;刻意地偏向於某一方,就是過偏激的手段。太過於注重技巧,造成精密的機械式的手法,是詩匠是刻匠的工夫,而能自成一家風格的,必定具有內在的修為。工匠善於模仿,即使精緻細膩,卻不夠新穎。工匠的手藝儘管超越了創始者,但始終是對方的代言人,背著對方的包袱。i是,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如果你與所仿傲對象的理想的波長是一樣的;如果對方是那麼的完美,以致於讓你終生的服膺與信奉;我仍覺得你值得欽佩,因為你是一個從一而終、一以貫之的人。但是我對於這種行為感到非常不齒;什麼行為?我稱之為「哥哥妹妹一起來」型,也就是誇大的讚揚對方為詩的技巧,而被讚揚的對象全是「自家人」──同輩的朋友。那還是馬屁精的千百種行徑之一而已。其中,年輕的馬屁精最讓我不解;明明年輕,所代表的活力與創造力,機智與果敢,是一大本錢。這些人卻把它們捨棄,去選擇懦弱的乞丐的手段。實在太愚蠢了。

因此,我避談技巧的理由有二:
一、我恨馬屁精。討厭他們的行徑。若我的舉止接近他們分毫,豈不是一大諷刺?所以「避談」是「避嫌」;避免成為馬屁精的嫌疑。
二、太強調技巧容易讓人忽視了藝術的創造性,限制藝術作品發展的可能性(我就不多談了)。

回到你梁翰所提出的疑惑。既然你要我說,我還是說的出來的,而我將要告訴你的,是自己平時練習創作所賺來的經驗。我沒有老師,也不需要老師,我的老師通常比我笨。

倘若探尋出事實的真相,找到某些真理,那麼體現於外的形式就可任由我們創造了。就詩的形式而言,我確實重視詩的節奏,但是那是經過自身心靈探索,且一再的檢討與反省之後,才肯定的。也許換成你,在經過自身心靈探索,且一再的檢討與反省之後,答案會與我不同。

在練習寫詩的過程中,我興起奇想:如果寫一首詩只重節奏,其餘隨性發揮,也就是說刻意的去強調節奏,那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可能性呢?然後我開始閱讀,藉由前人的作品,淘汰一些自己荒謬的結論。就個人的經驗,包括閱讀包括寫作的經驗,我歸納詩的節奏,有兩方面的發展:
一、句子的節奏:這是評論一首詩優劣的基礎,我想勿須多加闡述;如果有人唱歌唱得五音不全,你該怎麼說他唱的好呢。道理等同。
二、影像的節奏

最有利這兩項發展的形式,是散文詩──像詩的散文(散文詩)與像散文的詩(素人詩) 。像詩的散文(散文詩) ,我會陸續寫上專文討論,於此也不多談。

寫詩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遊戲一項實驗,我不向人強調,只用來自娛;我不一定一氣喝成作詩,不一定反覆雕琢詩詞,但是肯定這些經驗我都深刻的體會,並試圖用文字記載下來。

以《妓女》詩組為例:
我的《妓女》是素人詩的代表作,分作一到四部,每部各兼具了散文的起、承、轉、合。第一部與第四部,分別是散文形式的「起」與「合」,我盡量以長詩句來舖成,因此節奏較舒緩,容易勾引讀者的感傷;而影像是完整的,完整陳述,交代了整個故事的開始和結局。第二部與第三部,分別是散文形式的「承」、「轉」,我以短句成詩,因此節奏轉為急促,形成的影像是破碎的;引起讀者焦慮或是震撼。一到四部各自成詩,也能總體觀之。這個技巧也是我在作此詩時,反覆校正反覆舖成而獲得的。

梁翰,以上所述不知滿足了你的疑惑嗎?

最後再告訴你,這些奇想與發展,是那些學院體系的年輕詩人感受不到的。他們優秀,但是活在老師的蔽蔭之下;除非推翻前人的思考模式,否則他們永遠只是優秀的詩匠。可是擁有這種體會的人有多少?而有了這種體會的人之中,又有幾人懂得貫徹自己的理念呢?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