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
 |
|
---|
任期 1043年-1045年 |
君主 | 宋仁宗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989年10月1日 北宋蘇州吳縣
|
---|
逝世 | 1052年6月19日 北宋徐州 |
---|
職業 | 北宋政治家、教育家、詞人 |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陝西省邠縣/彬縣),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
個人生涯[編輯]
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范履冰。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生於河北真定府,隔年(990年)父親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無奈之下,謝氏改嫁給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於是改姓名叫朱說(音月)。
四歲時,范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2],此後范仲淹在長山縣讀書。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讀書,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3],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4]。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被任命爲廣德軍(今安徽省廣德縣)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范姓,沒有其他企圖,方才被允許復姓范[5]。
此後范仲淹相繼出任集慶軍(今安徽亳州)節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鹽倉監官。泰州任內,他與已故參知政事李昌齡侄女李氏結成良緣,生三子名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他倡議修海堤,被調任興化知縣,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績,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堤成後不久,天聖四年(1026年),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因母喪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孝期間,南京留守晏殊邀請他擔任應天府學的教授。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喪期滿。經過晏殊的推薦,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為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范仲淹上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並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消垂簾聽政,還政給天子。他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
宋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郭皇后與仁宗爭吵時,誤傷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下詔廢后,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下詔廢后,而當時的首輔呂夷簡為討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范仲淹與御史台官員孔道輔等人,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但仁宗拒絕接見,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準備向呂夷簡進言,得到的卻是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的詔書。
一年多後,1034年8月時改任蘇州知州,在蘇州他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滿於呂夷簡任用私人,上書給仁宗一幅「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論「建都洛陽」之事,范仲淹又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即由此始。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再次被貶知饒州、再貶潤州,又貶知越州。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自己聲勢[6]。范仲淹主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採納了韓琦的主張,派韓琦和尹洙回京,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大將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此後宋軍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採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西夏防線逐漸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迫使西夏在慶曆四年(1044年)達成和議。
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又編造歌謠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同年九月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歷時僅一年。
慶曆四年(1044年),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於改革的興緻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曆五年(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外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被追贈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有四子:長子范純佑、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
文學成就[編輯]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7]。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8]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所謂「知識分子的良知」不同今日)。
團結族人[編輯]
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義莊。義莊供給義米,救濟貧窮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期待他們出仕後回饋同族。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9]受范仲淹影響,其好友李師中也買田數千畝,設立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徵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10]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間,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設立范氏義莊(在今蘇州范庄前景范中學)[11],用以資助范氏族人。
- 王安石曾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12]。但在范仲淹去世後,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13]。
- 朱熹評說:「范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14]
-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15]
-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倖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16]
北宋名人范仲淹,有一天,一個專門看風水的人向他說:
「此地是個絶子絶孫的穴,不懂得風水的人,以為是個好風水,假使有人死後往這裡一葬,他的後代一定絶子絶孫的。」
范仲淹聽了便說:
「這太危險了,別人一不小心葬到這裡,要絶子絶孫,我知道了不能不救,我要把我祖宗的骨灰葬到這兒,讓我絶子絶孫,不要讓其他人絶子絶孫。」
又有一次,一位看相的說,他的書房能代代出公卿,范仲淹一聽,心想:
「與其給我子孫代代出公卿,不如給所有人代代出公卿。」
於是把他的書房改成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