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 |

清人所繪柳下惠像
|
別稱 |
柳下季、和聖 |
姓 |
姬 |
氏 |
展氏 |
名 |
獲 |
字 |
表字禽
一字季 |
諡號 |
惠 |
時代 |
春秋時期 |
國家 |
魯國 |
官位 |
魯國大夫、士師官 |
出生日期 |
前720年 |
逝世日期 |
前621年 |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1]。柳下惠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2]。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莊子《南華經》中,率領九千盜匪,橫行於各諸侯國的大盜--盜跖,即柳下惠之弟。
事迹與評價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聖人,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在哪裡都可以實行,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到哪裡都會被排擠,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台,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裡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裡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
原文: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釐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至,釐婦室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戶而不納,釐婦自牖與之言:「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建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期於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姓始祖
據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周公孫魯孝公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之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於柳下,遂姓柳氏。魯滅仕楚,秦併天下,柳氏遂遷於河東,河東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孫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後人魯孝公有個兒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用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後來展禽以柳下為食邑,於是展禽的後人開始以「柳」為姓氏。柳氏在秦國兼併諸侯國之後則遷居到河東(今山西永濟),然後從河東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據當時存在的私家姓氏譜諜編撰而成的,可見在唐朝時柳姓族人就認為柳下惠是他們的得姓始祖。後來河東成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人,因此人稱「柳河東」。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但是這個成語典故的由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河南濮陽被稱為龍鄉,歷史悠久,神傳文化源遠流長,祖輩為我們龍鄉兒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據史料記載,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註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裡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
也有傳說是:盛夏某天,他外出訪友,返回時,暴雨大作,隧直奔柳下南郊古廟暫避,正待跨入門檻,才見一女子正在殿中裸體擰衣,他急收步速返,且背向殿門,坐於殿前古槐樹下,任憑雨水澆注。女子發覺,羞躲門后。慌着濕衣,待雨稍停匆忙離去。後人得知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不亂」之美譽。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因他秉公無私,無視權貴,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後世的孔子、孟子將他列為「被遺落的賢人」,孔子讚揚他:「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斯已矣。」又說:「藏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魯僖公二十六年,齊興師伐魯,群臣名言尚武,獨展禽力主尚和,派人到齊勸說退兵,使人民免於戰亂。故有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著稱。
《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明嘉靖《開州志》載,柳下惠墓地在開州(今濮陽東南六十裡外大韓村南)明代萬曆年間,曾在此建碑修祠,碑題「和聖柳下惠之墓」。
清知州的李符清謁(拜見)柳下惠墓,題詞曰:「昔聞柳下風,今官柳下里,惟介故能知,我我復爾爾,遺謁表墓門,俎豆春秋祀,興起百代人,何況桑與梓!」
而當今中共卻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違背宇宙規律,強制給人們灌輸邪惡的黨文化,破壞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人們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屬組織,清除頭腦中的黨文化並認清其邪惡本質,回歸良知善念,才能前程光明而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