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5-17 10:00:00| 人氣1,47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通靈日記

推薦 3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啊蛤…給你摸來…快沒電了

◆  天道,就是天理、自然的法则。

◆  率性,就是自然。中庸說的,率性謂之道。遵循其本性。意思就是憑藉自己的真性情而為。

◆  真性,天賦的本性。《孝經.天子章》:「蓋天子之孝也」句下宋.邢昺.疏:「孝是真性,故先愛後敬也。」《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  稟性,就是本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天性,為先天性,就是天生的本性如。孟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  人性 人類所具有而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個性,就是個人特有的性格。為後天性。為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性格、興趣、愛好等。

◆  性格,就是指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己、事、物、環境所顯現的獨特個性。

如:帥氣、獨特。「你今天穿這樣,顯得很性格。」心理學上指個人與生俱有或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在行為、思想,及情感上所形成的獨特個性。

◆  意識、泛指一切精神活動。如知覺、記憶、想像,心思、想法。如:心意、意思、意見、隨意、料想、推測等。


◆  八識依照其識的體性,可分為四大類:前五識、第六識(又名意識)、第七識(又名意根、末那識)及第八識(又名如來藏、阿賴耶識)。《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八:「故舉八識如來藏是剎那非剎那因。然此第八阿賴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攝;第七末那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前六轉識通善、不善、無記三性。」

◆  五識 

五識又名為前五識,分別名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依於有情的五根所對應的五塵而命名,「根、塵、觸三生識」。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

 ◆  第六識 

第六識又稱為意識,了別法塵。體性為「審而不恆」,能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上的法塵做詳細地分析、推理、記憶等。大正藏《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說:「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為緣能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能生意識。」也就是說以眼根和色塵為緣才能生起眼識,乃至以意根和法塵為緣才能生起意識,因此前五識和意識都是有生有滅的法,在眠熟(無夢期)、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的狀態中都會斷滅,是具足生滅變異之法,所以也一定是緣起之法。

意識不遍一切處、一切界、一切時,與前五識俱起,稱五俱意識,不在五識中;同樣與意根俱起,而不在意根中,以意根為俱有依。在《阿含經》中:「意、法為緣生意識。」,所以意識必須藉著意根、法塵才能生起,為緣起法。既是依眾緣而起之法,則是生滅變異法,就必定是無常法。所以意識不論修到什麼程度、多麼微細,都是三界內的有為法,永遠不離三界。

 ◆  第七識 

第七識又稱為意根(十八界中六根之一)或末那識,體性為「恆審思量」。意識覺知心必依之而後方能現起,是意識之根故名意根。主宰意識之思維,由於意根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體性,恆常不斷的普遍計度前六識,於依他起性上不知其妄而起遍計執性,因此導致生死輪迴不斷。

 ◆  第八識 

阿賴耶識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有提及,例如: 

《解深密經》:「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在於世間亦復如是,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恆無斷絕。」

《楞嚴經》:「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又當觀念諸有情身,由何所造相續不斷?謂四大種及阿賴耶識,造作執持,薰習功能有無量力。」


台長: 月光哈小貓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472) | 回應(2)| 推薦 (35)|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月光◆ |
此分類下一篇:冥想音樂
此分類上一篇:吸引力

(悄悄話)
2022-05-17 10:05:11
(悄悄話)
2022-05-17 18:48:03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