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3-30 23:04:42| 人氣1,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楞嚴經的由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的由來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bmw3085k/article?mid=2893




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的稀有難得。


於是龍樹菩薩以他超凡的記憶力將《楞嚴經》背下來,回來後默寫出來,呈獻給他的國家。國王見了之後非常重視,將《楞嚴經》奉為國寶,並藏在國庫裏,禁止外傳。


《楞嚴經》尚未傳到中國的時候,他的盛名已經傳來。西元五八○年的時候,有印度僧人來到中國,聽說我們東土有位號稱「小釋迦」的智者大師,於是前來拜訪,相見之後交流得很融洽,雙方都很高興。


這位印度僧人告訴智者大師,止觀中三種觀照的觀點和印度的《楞嚴經》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師一生弘揚天臺止觀,成就殊勝,自然對這素未謀面的《楞嚴徑》很感興趣。印度僧人走後,智者大師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臺山的華頂上設置了一個拜經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誠地禮拜。這樣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嚴經》能早日傳到我們東土來,遺憾的是,一代佛門龍象智者大師于西元597年往生了一生都沒有見到這部經。 


後來印度天竺國的一位法師般刺密諦,他聽說「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為求《楞嚴經》整整禮拜十八年,深深地感動和欽敬,他覺得這部經和東土的眾生必定有殊勝的法緣,於是決定要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

不料過邊境時,被駐守的官吏搜查出並沒收,法師只好返回。但弘法的心,無絲毫動搖。怎麼辦呢?法師想到把《楞嚴經》背下來,這樣就不會被查收。他將《楞嚴經》背得通熟後,再次啟程,好不容易到邊境後,因旅途艱辛的奔波跋涉,疲勞至極的法師忘失了經文,只好重新返回。

 
經歷了兩次挫折,般刺密諦法師的弘法之志更堅定了。最後他採用了常人難以想像方法。先將經文寫在一種極細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開,塞進寫好的經文,然後將創口縫合。等刀口平復後,再行出國,這-次般刺密諦法師成功地度海來到中國。 


那時是唐朝中宗皇帝神龍元年初,即西元705年,法師到達廣州後,正好當時的宰相房融在廣州,負責當地的政務。
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過菩薩戒,知道法師的來歷後很重視,於是將般剌密諦法師奉請到制止寺住下。法師剖開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經文。因時間太久,白布已經血肉模糊了,經文難以辨識,更不要說翻譯了,大家正都處在憂慮之中的時候,奇跡發生了。旁邊有一位啞女忽然會說話了,她說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跡就會顯現。大家試了之後,果然現出了經文,真是皆大歡喜。

經過周密慎重的籌備,于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譯。般刺密諦法師任譯主,北印度彌伽釋迦法師翻音,懷迪法師證譯,房融宰相筆錄潤飾文采。因房融學養深厚,故而《楞嚴經》文字之典雅優美,在漢文佛經中可以算的上首屈一指。如此艱難地將《楞嚴經》傳來東土並翻譯成功後,般刺密諦法師就倉促地回國了。房融宰相將此感人的事蹟和譯出的《楞嚴經》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沒有即時頒佈弘傳。後來禪宗北宗的神秀大師進宮弘法之餘,將《楞嚴經》抄錄了出來,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嚴經》才開始流通,修習《楞嚴經》的風氣逐漸在全國盛行起來。




------------------------------------------------------------------------


引用:  http://city.udn.com/66437/4721267?raid=4734554#ixzz1cgDooUSm 



《楞嚴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的經典!
《楞嚴經》對佛法、對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嚴經》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我們生在這時候,一定要護持這部經,不要令這部經沒了。我們若不生在這時候,那就沒有責任;我們正在這時代,絕對要用全副的力量來護持這一部經。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古時候,中國有許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學、取經,他們沒有見到這部經典;玄奘大師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沒有看到過《楞嚴經》。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帶了不少經典到中國來,也沒有《楞嚴經》。
這一部經的來源,據佛教歷史考察,本來是在龍宮的。龍樹菩薩在龍宮裏看《龍藏》時,看到這一部經的時候,他用記憶的力量把它記(默背)出來後呈現給國王,所以世間上才有這部經。然而當時天竺國(印度)的國王吝法,把《楞嚴經》視為至寶、國寶,不准流通到別的國家。
所以有很長很長的時間裡,都沒有人知道有這部經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師始有所聞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師,雖然天台宗不是他創建的,但是天台宗確實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們講天台大師,一定是指智者,像我們講華嚴宗一定講賢首大師一樣。
天台大師他老人家創立三止三觀的教義,這可以說是他從經典裡面悟出來的、發明的。在那個時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台山拜訪智者大師,聽到智者大師講三止三觀,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給智者大師說:「你老人家所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的教義,非常的接近。」
這時候,我們中國人才曉得印度還有一部寶典叫《大佛頂首楞嚴經》。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騎馬,路途非常遙遠,想得到這部經談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聽說有這部經,當然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給自己做個印證;看看自己發明的止觀跟佛所講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於是在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每一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到中國來。他每一天禮拜,一天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圓寂,總共拜了十八年,還是未能得見《楞嚴經》。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則天執政的時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諦,終於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終於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發現了。有這二次紀錄,法師一出國,關口就特別留意。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個方法,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很薄的以最細最薄的絹還是羊皮上,然後把經典捲起來,將自己的胳膊剖開,將經典藏在裡面,等傷口長好了,再申請出關。   
經典傳到中國來,在中國翻譯完成,他老人家趕緊回去,向國王報告:《楞嚴經》我偷到中國去了,願意請求處分。所以這部經不像過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帶來,而是般剌密諦用這樣的苦心,把這一部寶典送到中國來。中國人因為和佛教有大因緣,才得有這麼一位勝道沙門不惜身命把這一部經送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展開經本,或能聽聞這一部經的人,都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諦大師。智者大師沒有見著這部經之前,已經向西方印度拜這一部經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可惜他還是沒有看見這部經。想一想,我們的因緣豈不是超過智者大師嗎?
再說譯場的殊勝。般剌密諦在唐朝的時候來的,武則天退位以後,他到了廣州,在五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開始翻譯這一部經。譯場裡重要的譯官是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過武則天的宰相,後來得罪了帝王,被降級貶官,到廣州來做地方官,他正好遇到這件事情,於是他從事於譯場裡面的紀錄「譯官」。所以《楞嚴經》的文字是出自於房融宰相之手;這是一代的大文學家,在所有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如果講文字之美,《楞嚴經》當屬第一,沒有任何經本能夠跟《楞嚴經》相比的。






從頭撥放............>>>






精華版~~~~~













【明心見性相關文獻的記載】:


1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云:「此心生時,與理相應。」即是明心。「心無增減」、「安心無為」,均指明心。又云:「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即指佛性。
達摩祖師講到,當心生起時,能夠與理相應,此時即為明心,其理就是佛性。
 
2傅大士〈心王銘〉的「了本識心,識心見佛」、「心明識佛」,即是明心見性。
僧璨〈信心銘〉的「一心不生」、「任性合道」,亦是明心見性。
如能心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情緒變化、不產生妄想執著,任其自然,不需要任何的幫助,自然而然,就能跟無上的菩提道相即相合。
 
3道信的〈入道安心〉所云:「念佛即是念心」、「即是安心」。「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此即是明心,「亦名佛性」,「亦名涅槃界、般若等。」亦即是見性。
念佛是念心、安心。如果經常想到念佛,便能使得向外攀緣的心自然不起;這時候的心,是無相的、平等不二的。沒有分別心,不起執著心,實際上即為明心。心明的境界是佛性、是般若,又叫它為涅槃界。
 
4牛頭法融的〈心銘〉云:「心性不生」、「心生本齊」,即是說的明心見性。
 
5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所云:「自心本來清淨」,即是指的明心。又云:「一切眾生清淨之性」,也是指的佛性。
 
6《十地經》所說「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守本真心,妄念雲蓋,慧日即現」,以及「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也都是在說明心見性之意。
 
7永嘉〈證道歌〉所云:「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亦是說的明心見性的境界。
 
8光宅寺的慧忠云:「善惡不思,自見佛性」,以不二之心,即可明心,能得明心,即見佛性。
 
9 達摩血脈論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
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迴向祝福諸位   法喜充滿  當下開悟 明心見性  


悟後起修  深入三藏 見性成佛

古德說:「悟後起修才是真修」


心即佛 佛即心  能見心者  

心並不在身外 心並不在山上 心並不在書本上

一切有為方便法 見心後應捨去 「渡河後 放下船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 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心經】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意思是說: 說快去 快去 快快去 彼岸  
揭開你身中秘密 (真心)

六字大明咒】 嗡瑪尼唄咪吽! 





(
大利天下。商者不離心道)

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
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無河無以載舟,
無舟難以渡河;無舵無以方向,無漿無以動力。
道是方向,術是法則;
道是法則,術是謀略;
貨通天下,利射四海。
 
取財於民。還才於人。大利天下。天下為公。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1,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