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從美國大選看選舉辯論之必要
.聯合報黑白集.水管流出的行政霉味
.經濟日報社論.「十三五」規劃 大陸改革成功的關鍵
.聯晚午後熱評.副手沒影 賣什麼關子?
.聯合報社論..從美國大選看選舉辯論之必要
.聯合報黑白集.水管流出的行政霉味
.經濟日報社論.「十三五」規劃 大陸改革成功的關鍵
.聯晚午後熱評.副手沒影 賣什麼關子?
聯合/水管流出的行政霉味
2015-10-26 02:25: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自來水鉛管和水龍頭含鉛問題引發民眾關注。民國六十三年台灣自來水公司成立,就不再使用鉛管,六十八年政府更明令禁止使用鉛管,何以至今全台仍有三萬六千戶還在飲用鉛水?原因無他,正是因循怠惰所致。
如今還在使用的鉛水管,至少都是四十多年前鋪設的。當時接通自來水是進步的象徵,但時移勢易,這些老舊水管遲遲未汰換,用戶就變成了受害者。北水處管轄的雙北市今天仍有三萬鉛水管用戶,反觀台水公司管轄的部分,僅剩宜花苗等六千多戶;可見,政府的因循製造了雙北市進步的表裡不一,也欺騙了用戶。
台灣的政府治理,往往過度強調硬體建設,對行政及服務的推陳出新則相形忽略。以水龍頭含鉛問題為例,是國內五金業者跳出來喊話,民眾才知道政府規定的水龍頭含鉛量標準,竟比歐美高出廿八倍。諷刺的是,我國五金業者能生產高品質的水龍頭,卻都外銷國外;但在台灣,反因行政規範老舊,造成國人仍在用高鉛水龍頭。這真是可怕的怠惰!
在五金業者公開批判後,經濟部標檢局才急急忙忙修改規範,將原本未規定的水龍頭含鉛量,定為上限○.二五%。政府原本應該領導人民的,卻變成人民在領導政府。
這類行政落後的問題不勝枚舉。假油案爆發後,民眾群情激憤,但在審理頂新案時,由於政府對原料油的重金屬含量未訂出標準,頂新雖摻用了鉛含量超標七倍的越南餿油,魏董卻能笑著步出法庭。再如,建築施工規範年久失修,以致屢屢發生坍塌意外,乃至住宅區內寺廟林立卻無法可管;種種陳年問題,政府卻不思拿出與時俱進的思維和作法。也因此,自來水管流出來的行政霉味,只能讓人掩鼻。
聯合/從美國大選看選舉辯論之必要
2015-10-26 02:25: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朱立倫加入大選戰局後,藍綠兩黨的短兵交接變得比較頻繁,雙方互有言詞及陣地攻防,也對選民展開更多的喊話。這樣的變化,比起稍早藍綠雙方幾無論述交鋒的情況,值得積極看待,也更有助於民眾的辨識和選擇。事實上,觀察美國總統近期的初選波潮起伏,幾場關鍵辯論扮演了重要的淘洗作用,值得台灣借鏡。
外界原先的預期,美國二○一六年底的總統大選,應該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與共和黨的傑布布希兩個政治家族的對決;然而,經過幾輪的黨內初選交鋒,情勢的發展已迥然不同於預期。其中,傑布表現出人意料的弱,這位小布希總統之弟雖擁有最多金主的投資,但經過幾場初選辯論,聲勢卻節節下滑,民調已落至第四、第五位,始終無力拉回領先群。他是否會與本屆總統大選絕緣,就看他近期能否力挽狂瀾。
傑布總統之路的主要障礙,是共和黨選民對傳統型的政治人物失去了興趣;和台灣一樣,美國現在也是「素人」當道。地產大亨川普以辛辣、偏頗、信口開河式的發言,輕易擄獲了共和黨選民的青睞,立刻在十幾名參選人之中脫穎而出。有趣的是,共和黨排名第二的也是「素人」——神經外科醫師卡森,他以冷靜、犀利的風格,表現出和川普大異其趣的魅力;而且,卡森還是個直率批評歐巴馬的非裔知識分子。
經過幾番辯論,川普和卡森雖然魅力四射,卻也引發了外界對他們治國能力的質疑。川普的問題,是他過度武斷、充滿偏見、毫不嚴謹,缺乏一位總統應有的沉穩、理性和謹慎。至於卡森,外界擔心的是他的見識和專業能力偏於一隅,未必擔當得起一個超級強國元首的廣度和能力。
相對而言,民主黨的選情似乎較為穩定。稍早,希拉蕊在缺乏強力對手挑戰的情況下,表現傲慢,對於她深受質疑的「電郵門」問題一直迴避回應,一度因而使她的聲望受挫。及至其民調遭左派參議員桑德斯追上,希拉蕊方才回神重新調整步伐,修整自己的應戰策略。在日前的民主黨辯論會上,希拉蕊表現出色,顯示出她處理國政成竹在胸的模樣,其民調當即拉回十個百分點,得到四十五%的支持。她隨後出席國會調查「班加西事件」的聽證會,舌戰群雄十一小時,沉著聲稱願意為此事件負責。在排除了「電郵門」和「班加西」兩大疑案的糾葛後,再加上副總統拜登宣布棄選,希拉蕊出線應該已十拿九穩。
由此可見,初選辯論帶給民主、共和兩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共和黨,民粹型的參選人激起了更多選民的熱情,為選舉掀起高潮,卻也給傳統政治專業者帶來嚴重打擊;其最後的結果,未必有利該黨贏得大選。在民主黨,初選辯論則讓原本輕忽傲慢的領先者產生警惕,對爭議話題作出澄清,在政見論述上作了「向左」的調整,也讓民眾聽到有層次的國政辯論。
民主選舉其實沒有固定的格式,在某一時空環境下,選民可能做出跳躍式的選擇,一舉改變既有的政治架構。無論如何,選民越是資訊充裕、越是審慎選擇,必然越能將政治推向成熟的民主,這毋庸置疑。反觀我國的藍綠兩黨,在初選的過程幾乎是一片靜寂,完全臣服在黨中央那隻神奇之手的安排下,根本沒有公開辯論的機會;如今選舉已進入政黨競爭的階段,雙方進行的還是隔空喊話、暗地拔樁、見縫插針、背後插刀之類的傳統選戰伎倆。如果朝野候選人連比較嚴肅的政策辯論都懶得進行,選民要如何從那些高來高去的呼喚、譏諷和含沙射影中,去分辨孰優孰劣?
十月中民主黨那場初選辯論,國際政治觀察家區分希拉蕊和其主要對手桑德斯的高下,有一個重要的判準:桑德斯雖然更具理想性格,但他提供的只是「希望」而不是「答案」;但就實際政治而言,希拉蕊則更能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因而認定希拉蕊能力更強。這樣的觀點,對於過度重視「人氣」而非「能力」的台灣而言,也許是一個重要的提示。
真正的民主,「過程」往往比「結局」更重要。在明年正式投票前,我們期待競選過程中有更精彩的辯論。
聯晚/副手沒影 賣什麼關子?
2015-10-25 14:55:50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剩下80多天,三組參選人馬對於副手人選,迄今莫諱若深,是大家都故意賣關子?還是真的找不到人來搭檔?
上屆總統選舉,投票日和這次選舉只差兩天,爭取連任的馬英九在前一年的6月19日就宣布副手是吳敦義。蔡英文在與黨內幾度角力下,也在9月9日宣布副手人選。最後決定的宋楚瑜,也在9月20日宣布副手人選。
這次各組候選人找副手進度不如以往。可能的原因有幾個,第一種是真的找不到符合自己條件的人選,第二種是騎驢找馬,備胎人選有了,正選卻沒有點頭。第三種是早有了人選,卻策略性不宣布,不希望在對手宣布前,揭露自己的人選。
一個副手人選,搞得神神秘秘,真的有必要嗎?在憲政意義上,副總統除了備位元首外,幾乎不具備任何實質職權。過去副總統給予人想像的空間,在於這個人可能是接班人,但從1996年李登輝找連戰當副手後,幾乎沒有一位副總統具有接班人地位。李元簇、連戰、呂秀蓮、蕭萬長,都沒有因為擔任副總統,就順利成章選上總統,現任副總統吳敦義甚至沒有參選下屆總統選舉。
總統候選人的搭檔副總統人選考量,互補性遠高於接班。如陳水扁找呂秀蓮是考量性別和區域平衡,宋楚瑜找張昭雄是考量省籍和意識形態,連戰找宋楚瑜是國親合作,馬英九找蕭萬長是補強欠缺財經背景。不管副手怎麼找,都是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
在投票時,副手到底能加分多少不得而知,但選票上印的畢竟是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越晚宣布,等於給民眾越少檢驗整組搭檔好壞與否的時間。三組候選人還是早早宣布自己的副手人選,不要再歹戲拖棚賣關子。
經濟/「十三五」規劃 大陸改革成功的關鍵
2015-10-26 02:25: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第18屆五中全會今天起至29日舉行,各方高度關注將在會議中討論通過的「十三五」規劃。
每五年一次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在當今世界,堪稱是極少數具有實質意義的中國特色了。它脫胎於早年的計畫經濟,所以為絕大多數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所無,但它又不像早年計畫經濟體制國家的高度僵化模式,將市場空間壓縮到零。勉強形容今天行之於大陸的每五年一次的規劃,可以說是:宏觀規劃加微觀市場的模式。所謂「宏觀規劃」,是指盱衡國內外宏觀大形勢,斟酌宏觀資源約束,擬定目標與相應策略,並以國家財政及金融政策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剩下的,就交給市場與企業,後者謂之「微觀市場」──這或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另類解讀吧。
這麼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又有實質意義的五年規劃,走到了「第十三個」,碰到的正好是頗有雄圖壯志的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其目標要如何選擇設定,資源要如何調配,策略要如何規劃,在在影響到中國與國際的互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產業的發展方向甚至於人民的生活,自然備受各方關注。
「十三五」的特色與重點為何,首先要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國面對的內外發展大形勢。外在大形勢是2008年以來的後金融海嘯時代的長期停滯,及美國為遏制中國所主導的「重返亞太」戰略大環境;內在大形勢是一股揮之不去的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陰霾,以及習近平矢志要大刀闊斧進行全面改革以抓住偉大復興機遇的大氣魄。換言之,「十三五」既有必須解決的諸多麻煩,又有要面對的各種挑戰,還有要追求的中、長期發展大目標,而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只有一個法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三年前上任之初,就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一條正確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首先,就當前面對的全球成長停滯形勢而言,其核心關鍵就在於全球(包括中國)的人口老化;貧富惡化;及去泡沫化過程。要阻止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惡化,當然必須在社會政策、教育政策、醫療政策、人口政策及廣泛的產業政策各方面有所興革。
其次,就外在的另一個大形勢──美國針對中國部署的「重返亞太」而言,中國當然會在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推展,及相關配套的亞投行積極運作、RCEP自由貿易協定的加速談判、人民幣區域化及高鐵的輸出各方面作出積極回應。換言之,中國或將以「重返世界」來回應美國的「重返亞太」。
就內在的「中等收入陷阱」而言,坦率地說,中國確實已普遍存在會掉入此一陷阱的多種現象,如貧富惡化;人口老化;政府失能;龐大的抗拒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及有可能在日後出現的財政危機。要化解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還是離不開在經濟、社會及政治各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
最後,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遠大目標而言,就是要讓當代及未來的中國,能重返中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光輝榮景。就此而言,中國的GDP已從35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全球第15位,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且仍在以強勁的速度朝取代美國後的第一位進逼,換言之,中國正在重返復興的過程中;歷史長河中的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曾建構了當時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進行著商品與資源的交換、文化與宗教的交流,甚至於在局部地區流通著中國的貨幣。21世紀的「一帶一路」,明顯地也在複製這種經驗,讓中國重回復興之路。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而這一切,相信都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具體體現在即將公布的「十三五」之中。
「十三五」因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尤其「一帶一路」地區甚至全球各國政府與眾多企業,因為它會牽動到亞太甚至更大範圍的政經關係的變化,眾多產業投資商機的捕捉,甚至眾多普羅大眾的民生與生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