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晚午後熱評.國民黨主席之爭提前開打
聯合/不文化的荒謬劇
2015-10-19 01:15: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最近發生在文化部的這樁鬧劇,直逼電視肥皂劇的水準,讓人哭笑不得。奇的是,領銜主演的還是文化部最高長官。
文化部補助款洩密案的羅生門,引發部長洪孟啟與次長邱于芸間的猜忌,邱于芸為了撇清責任,甚至向部長寄出存證信函以自清。豈料,隨即傳出洪孟啟為此氣到昏倒的插曲,接著他在告假之中簽出邱于芸的免職令,閣揆毛治國也立刻同意換人。毛治國的快刀,斬斷了這堆亂麻嗎?顯然沒有,因為這只解決了官場倫理問題,民眾想知道的真相則仍在雲霧之中。
如果文化部自始未曾通過那個補助案,那項爆料充其量只是一則錯誤報導,文化部妥善澄清即可,何必鬧到洪孟啟請辭的地步;甚至還說成內部「有奸細」,並把嫌疑指向次長。邱于芸究竟有無洩密或涉及造謠,若仔細調查,其實不難查出真相;但她卻先發制人向部長發出存證信函,可見兩人嫌隙已深,到了無法正面溝通的地步。
次長向部長寄出存證信函,是官場首見的奇聞,可見文化部內之氣氛險惡。此舉,可解讀為邱于芸作風強悍,也可以說她目無倫理;洪孟啟藉此將她撤換,似言之成理。問題是,洩密的真相沒交代,文化部高層的勾心鬥角荒腔走板,洪孟啟的表現亦看不出具有文化首長之高明。那麼,留下這樁荒謬劇之後,文化部要如何繼續領導文化發展?
文化部的景象,多少反映了一個消極內閣的無所事事,乃至日趨末流。試問,九個月前,是誰輕率地把邱于芸引入文化部,卻又無法給她足夠的信任?邱于芸在這場風波中對記者說:「你們要幫我忙,不要把它變成一個肥皂劇。」此話說得很對,可惜社會風氣喜愛挑撥和八卦,最後還是變成了肥皂劇。
聯合/夏張會不只是一場無言的揮別
2015-10-19 01:15: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廣州的「夏張會」既是一次傷感的張望,又是一個無言的喟嘆。少了祝願,這場會不似一場忘年會;而多了離騷,它倒像一闕燕歌行。
由於雙方心態上抱著餞別的情緒,這場夏張會沒有達成任何的政策成就,也就不令人意外。但它之所以變成一次政治餞行,原因卻出於一個曖昧的許諾: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蔡英文用一種近乎耍賴的方式,將兩岸的「現狀」鎖住,使其成為一個無法探究、不能辯論的政治想像。
蔡英文藉這個以迷幻包裝的想像,來紓解中間選民的內在恐懼,佯裝她會依樣畫葫蘆地走一條與馬英九並無二致的路線,藉此擴大其勝選的機率,保住她四年前沒走完的「最後一哩」。然而,對於所謂現狀真正的支柱「九二共識」,她卻諱莫如深,完全避而不談。一般選民無從辨析蔡英文內心的真正光景,恐怕連已對她進行過一場會考的華府官員,也未必洞悉其「維持現狀」的真實去向。蔡英文成功地運用「維持現狀」四個簡單的字,凍結了所有的質問。
若真要窮追不捨地去問「現狀」為何?她頂多只搬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搪塞;若再問她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何以不能同意「九二共識」,她則嫣然一笑,說何妨「各自表述」。
就在這種名與實的混淆與糾結下,蔡英文猶如變戲法般地,既搶了馬英九穩定兩岸的花翎,卻又判了馬英九賣台的死罪。一方面,她既要利用馬英九的「現狀」來圓她的總統夢;另一方面,她又以「現狀」指控馬英九與人民為敵。由她迂迴資助與召喚而來的太陽花和反課綱運動,激越地聲討馬英九,阻擋國會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也阻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審議;而今,她卻奢言兼收這些「現狀」。
「現狀」對蔡英文而言,成了可期待的美好;對馬英九而言,則成了他執政的罪狀。這也導致所有兩岸重大事項都阻滯不前:陸客中轉延宕無期,兩岸貨貿協議仍在泥淖,兩會互設辦事處已經擱淺,而加入RCEP則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馬政府近兩年被兩場學生運動縛住手腳,夏張會在政局巨變前夕登場,其成敗恐怕無法登載於馬英九的冊中,而必須算在蔡英文的帳上。
兩岸這些諸般阻滯,主要問題皆出在一把鑰匙被蔡英文揣在懷裡不肯托出,那就是被她封存的「九二共識」。馬曉光說,「和平發展」是一棵大樹,「九二共識」就是這棵大樹的樹根。他問,如果砍了「九二共識」,這棵大樹要如何存活下去?不過短短四個字,蔡英文卻堅不承認,拒絕吐露。她豈不知,只要一語道出,兩岸立可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她卻堅決不為。
推論至此,答案已昭然若揭:不論選前選後,蔡英文都不能、也不會同意「九二共識」。有人還在痴望,蔡英文只是選前保持模糊,贏得勝選後,她將依「維持現狀」的現實理性,接受「九二共識」。但無論從她過去的言行紀錄,或她未來的政治憑藉,蔡英文都不可能作此跨越。
且不提蔡英文原是李登輝「兩國論」的執筆者、也是阻止陳水扁接受「九二共識」的主要謀臣等天寶舊事,光從其二○一二年選前的政綱中曾以赦免的口吻稱不再將外省人視為「外來他者」,以及毫不猶豫地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權」等,皆可見她是一個理念型的台獨。更至關重大的是,蔡英文對美、日的兩次出訪,皆若隱若現地透露,她將藉著美、日全力壓抑崛起的中國的全球戰略,成為第一島鏈上最忠誠而慓悍的哨兵。
蔡英文深知,她的群眾基礎是一個仇中與反中的板塊所構築,是一群只要吹起反中號角即可激情狂飆的衛兵,他們是這次大選的支持骨幹,更是下次尋求連任的保證,「九二共識」正是這群堅定支持者最難消受的咒語,她若念出這個咒語,豈非替自己的前途招魂?
然則,「夏張會」豈只是一場國共略帶淺愁的揮別?若是蔡英文不能看清兵凶戰危的禍端,貿然成為一位尋釁者,屆時再回首,夏張會將如同郵輪沉沒前堅守舷邊的優雅訣別演奏。
聯晚/國民黨主席之爭提前開打
2015-10-18 14:14:28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國民黨昨天舉行臨全會「柱下朱上」,洪秀柱離開臨全會場後,支持群眾「挺柱選主席」聲音不斷。洪秀柱也對支持者說「如果選黨主席是目標,大家努力」,下一步呼之欲出,看來國民黨選後的主席選戰,已經提前開打。只是這樣的情況,對國民黨到底是福是禍?
從好的方面看,這一來代表國民黨選後應不致於「群龍無首」,二來要選主席者,理所當然應該在大選裡奉獻心力,如此才能在選後獲得黨員認同,因此在形式上,至少明年選前,國民黨會是在團結氣氛下。
但從不好的方面看。朱立倫當選主席不到一年,明年下台的要件,是總統敗選,而且連同立委在內,敗得越慘,下台的機會越大。因此要讓「主席改選」的情況萬無一失出現,就是確保「國民黨敗選」。
分析明年選舉。國民黨不外幾種結果:總統、立委雙敗;總統勝、立委敗;總統敗、立委勝;總統、立委雙勝。以目前情況來看,總統選輸、立委席次萎縮的機率不小。但立委到底選到什麼程度才算「敗選」,可能就會成為明年選後「逼宮」的籌碼。
尤其可議的是,儘管多數民眾或政治分析者都認為國民黨總統勝選機會不大,但宣稱「愛黨」的黨內菁英,卻開始追逐「敗選後的黨主席之位」,到底是愛黨還是愛權,也難逃輿論非議。
其實從過去的例子來看,國民黨失去執政時,黨主席「協調」功能遠大於「政策決定」功能,如連戰、吳伯雄都是如此。假如明年國民黨真的失去政權,是需要一位「帶領國民黨前往另一個方向」的黨主席,或者是「黨內分崩離析之際最能維繫團結」的黨主席,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但無論如何,現在思考選黨主席,都言之過早。想要靠自己的政黨敗選獲取權位,可能也終究是一場空。因為假如國民黨沒了,或者分裂、萎縮成微不足道的小黨,既是戰犯又來搶雞肋,意義何在?
經濟/諾貝爾大師提霍勒給台灣的啟發
2015-10-19 01:15: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昨天來台,今天及明天分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與台中亞洲大學參加「2015大師論壇」。這是本報2007年舉辦大師論壇以來,邀請來台的第12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歷來參與「大師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中,第一位法國人。
提霍勒在台北場的講題是「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台中場的講題是「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之後分別與台灣重要的學者、企業、金融界座談,探討全球金融風險與產業競爭。
提霍勒自1981年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後,平均大約五年,專注於一個領域,寫出十篇左右的論文,然後將這些論文改編成教科書。這些領域包括產業經濟學、政府採購與管制、心理學、財務理論、銀行監理、總體經濟學,以及如何解決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的談判僵局。提霍勒的研究涵蓋面之廣之深,在同輩經濟學家中,無人能出其右。而在這麼多領域中,瑞典皇家科學院特別推崇他「幫助我們了解,如何管制具有獨占力量的公司」,也就是他在「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上所做的貢獻。
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並非新領域,提霍勒是將賽局理論的推理方式,放入政府管制廠商的情境中,強調政府要先了解企業的利益,並預先考慮企業的因應方式。在提霍勒這代學者之前,對於政府該不該干預市場,學者常依意識型態而做結論。提霍勒並不認為市場萬能,因為像資訊不對稱、外部效果、與自然獨占這些情形,都會讓市場失能。但是提霍勒也不認為,政府干預後,問題就能解決;畢竟政府是由人所組成,官員的誘因未必與社會利益一致。提霍勒強調,每個問題都不相同,他無法提供萬用處方。雖然提霍勒沒有萬用處方,但他的研究方法是有SOP可循的。首先,他先了解特定產業的特性與其中的爭議,然後用賽局理論的工具,分析政府不干預與干預的差別,最後,他提出能讓政府了解的政策建議。例如,京都議定書簽署國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談判破裂後,他分析談判沒有進展的原因,是各國對於如何衡量與管制排放量沒有共識、各國政府缺乏使命感,以及彼此缺乏互信。然後,他極力呼籲,千萬不能因此而將談判拖延到2020年,原因是拖延不僅使各國在未來幾年缺乏降低排放量的誘因,甚至會讓這幾年排放量上升的國家,在2020年的談判中,占到更多好處。他以賽局模型,嚴謹地說明他的看法後,再以淺顯的文字,提出他的政策「路徑圖」,其中包括談判的規則、如何處理已開發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爭議、要用碳稅還是碳權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提霍勒務實的一面。
提霍勒的老師麥斯金是2007年諾貝爾獎三位得主之一,主要貢獻是機制設計,也就是透過設計賽局,來達到所要的結果;其中兩個關鍵條件,是機制需能吸引人參與,並且與參與者的誘因相容。提霍勒所設計的路徑圖,就是個機制,如果機制無法提供與各國利益相容的誘因,光憑道德訴求,絕對無法改變大家的行為。
許多人憂心台灣的經濟,政府雖不斷推出新的政策,但往往遇到批評與反彈後,官員便無力為政策辯護,即使勉強推行,也無法達到好的結果。負面回饋持續累積,使政府官員日趨保守,但求無過,不敢求功。雖然經濟學家對於政府能否應付景氣循環,有不同看法,但大家應該都同意,有效率的政府是有助於經濟的。要提升政府效能,我們應可從提霍勒的思考方式,得到一些啟發。他的中心思想是,任何政策一定要能考慮到受影響者的誘因。這些受影響者,除了自身利益受到政策影響的人,也還包含執行者;要學習提霍勒教授的思想,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只要記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並做出正確的反應,政府政策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