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06 04:48:07 | 人氣2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朝山须知(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如何觀察出家人
      “出家人”這是一個值得崇敬的稱呼,因為出家人首先要舍離的是“情愛之家”情愛是生死流轉的根源,其次還應舍離世界“五欲之家”五欲是沉淪的誘因,進而徹底舍離三界,名利,去除“我執”“法執”以利他之心志求菩提。因此前已有法,無論有依三寶與 否,見一切出家眾均應恭敬,以種下離苦得樂的特殊福田。
      然而現今末法現前“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既有假冒“和尚”,也有外道邪師冒充佛弟子,假借弘揚佛法而欺逛信眾的,時人不可不察。何況從擇師的角度,而策勵者在教內也有依“十德”標準,對法師的德行加以觀察:

1.辯真假:
    (1)時下假冒行騙者,多以“化緣”方式,或“結緣”佛像,護身物、保平安等等來取信信眾。化緣者大都以名山建寺為由,“結緣”者往往自報家門也是名山名寺。
      要知名山大寺,不易進單(住)。現今的政策,寺廟仍為自力更生,僧眾並不外出化緣。出外多日者,即已離寺,除非因公或因邀外出應供,也是即出即回。尤其是名山大寺,緣法眾多,各種供養豐富,如九華、普陀等等,毋須化緣。要是確需助緣,也只是告知信眾,隨人自願、隨緣樂助,決不強行乞討。
結緣物,若非信眾喜歡乞請,何況強予!真正的出家人不會攀緣。
      (2)證明越多越假,何況熱天戴帽,內穿俗服,要知道出家人無須介紹信。

2.觀德行
      出家人“毀行守志,割愛辭所親”。首先對志行高下最直接影響的有四種出家的不同因由:(1)行淨無穢,聞無數世才有一佛應化度眾,了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欣然心寤,不貪世榮,捐家棄俗。(2)在世俗上無所作為或厭煩喜靜。(3)負債難償。(4)貧窮不能自活。
      其次能否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指點、調服,是志行改變的最重要助緣。由於明師(即善知識)難遇的關係,德行節操也就參差難齊。然而,佛法難聞(也並非能看到經典、讀到開示性的書籍、聽到光碟錄音、就聞到正法了),善知識難遇,這裏僅依十德提舉三條以供觀察參考:
    (1)持戒:首先要瞭解對方是否已受具足戒,受戒後是否學戒,是否已明四相五法;然後才談是否遵戒、守戒、持戒。
      居士們會說比丘的戒律,信眾不能閱讀學習,如何知道比丘是否持戒?其實看一個人是否持戒從威儀形象和粗細分上即可瞭解全貌。
      ?戒律的粗分(即基本戒律)上:三皈依戒和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而五戒中唯有酒戒(包括煙、大麻、白粉等等對身體、大腦有傷害的物品)是不可開許的,除非已證空性,已斷一切煩惱,不著一切相,如濟公等,但非一般比丘可為。若私自開許,則為破戒,善神護法遠離,唯有惡神歡喜。如戒煙酒戒不了的,就可能與鬼神中的酒女、酒草女有關,被“鬼”利用而不自知,比為人利用是否更愚癡?更何況從公民的角度看,在公共場所吸煙尚且不是一位有公德心的公民。作為比丘或居士菩薩則破菩薩戒,在別解脫戒上則破了酒戒,則五戒共破。
      ?威儀的粗分上:1°若有出家人未經常住特別開許出寺而穿在家衣服,則為舍衣還俗。2°如法的出家人衣色不會穿純黑、或純白、或豔麗的色服,而是穿壞色衣,新衣尚貼舊,且內衣亦然。3°無病或非寒冷難耐不會戴帽,更不蓄發(在細分上,則鬚髮同剃同長,不會留須或單獨刮鬍子)。4°托缽以乞食,若乞錢則為犯金錢戒也沾汙清淨缽器。5°若以注重威儀的名義好衣色服展現僧相、標榜莊嚴,均有貪圖名聞利養之嫌,戒律也難持了。
      ?居士信眾不可留宿未受具足戒的沙彌,或只剃頭未受沙彌十戒的淨人。一是福田未具;二是增上沙彌退心或破戒、舍戒的因緣,生大過罪;三是令沙彌失依止(離師一宿)。
      若有剃度師允許新剃度的弟子外出,則此師為非如法師、非慈悲師,世俗的責任心都未具足(若剃度前不觀察弟子因緣、不考察弟子出家發心、不問遮難,此師亦然)。比丘受具足戒後,五年內依止學戒,若不明五法尚且終身依止(不可離開師父,更不得私自為人說皈依、受徒弟),何況沙彌。總之,若不持戒則非善友,不可共處。
    (2)悲心:悲心是觀諸眾生、身處苦海、忍受苦果,生起悲湣,願諸有情遠離痛苦及苦因之心。悲心的基礎是責任心和對他人、對公眾負責的精神。也就是說持戒是對自己負責,使自己不犯失誤和過罪,不落苦因;悲心是對他人,從親到疏合乎人情習俗。如果一個出家人貪食、貪味、好色、好財、好睡、怕吃苦,皆為善根不足。增上他人(包括父母親友)貪心,即令他人消福,或讓人嗔怒等,是為不具悲心或傷損悲心;因起貪著,自行食肉(非他人無知供施)即失悲心,或悲心本即不具。對待眾生未生起如母般看待的平等心,悲心也就不穩固。如此,則不可領眾,不得皈依,難以真實心和責任心待人故。
    (3)阿含富:亦稱經富,有滿腹經論之義。(阿含)指四部阿含經,包括:長阿含、雜阿含,是自解脫方面的經典。自解脫,方可令人解脫;能自救,方能救人。若不知(阿含),不生起實修的體驗,講經說法,說得天花亂墜,固然名聞廣博,必竟猶如無根之花,終究枯萎而難以結果。如此則難以依止,因為必竟不了生死,尚在迷途故。

(六)請益與拜師
      遇到出家人既要心生歡喜,也不得不加以觀察。對假冒的,要心生悲湣——挪用十方財物將受五百世地獄報,何況掙菩薩財物或騙取十方供養!地獄報盡,再得受無量劫的餓鬼報,餓鬼報報盡得以為人時,還將貧窮連連,為他奴婢。愚癡呀!愚昧無知是多麼的可悲。
      對真實的出家人,要增上其出家發心,讚歎出家功德,尤其是受具足戒十夏(戒臘十年)以上,持戒、具悲、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要好生請益,多多親近。     
    1.請益是觀察的必要的輔助手段。末法時代邪外師眾多,包括出家在家二眾。邪即不正,知見不正,表現在觀念、言談等方面。在請益的過程中,當以三法印衡量之。外即心外求道者,如身見外道;斷見者,愚昧無知撥無因果;常見者,不信輪回……均系一葉障目,其結果卻是種下了無間地獄因,自誤誤人。

      2.可以為師的條件:持戒者可以成為善友,持戒而具悲心者,可以成為同道共修,持戒、具悲、阿含富者方可拜師親近。這樣的法師具有五大功德:(1)戒品堅牢,(2)善勝諸冤,(3)於眾中決斷無畏,(4)能開解疑悔,(5)善持比尼能令正法久住。
      師者,在弟子稱為師父。“我以所學名為師,解從彼生名為父”。所謂敬如師,事如父,呼之曰師父。律有言:無罪見罪呵責是名我師,能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阿闍黎。
      能為師者梵文音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依學,即通常所稱的“和尚”。依附此人學出道故。阿闍黎,即阿遮利耶,唐朝翻譯為教授,依現代語言,應稱為教師、或助教,即協助和尚教導——當斷應斷、當作應作、當學應學之法。       
3.求皈依:
        假如不好生利用眼前寶貴的光陰,不抓住這一生難得的人身機會,要再得人身如盲龜穿孔。世途迷茫,因為沒有明師指點,苦海沉淪,因為沒有怙主依靠。佛陀出世,才讓我們有了離苦的機會,才讓我們有了遠離顛倒、反邪歸正的可能,佛法僧三寶是我們出離生死,渡向彼岸的、最真實的依靠。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生餓鬼;皈依僧,不做旁生。要遠離三塗苦難,唯有皈依三寶。還沒有皈依的信眾,只要想再得人身,離諸邪惡、顛倒夢想,就應親近如法的法師,求三皈,即反邪皈依。
        現如今據說出現一些不如法的現象:不舉行皈依儀式,只是叩頭,供養,填寫皈依證,就算皈依了。這是不如法的,是外道和邪教徒的做法。佛教內必須為求皈依者:請聖求皈,引導發心、發願、懺悔,授三皈依戒等等,方能得到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的認可,怎可馬馬虎虎呢?

4.求戒(乞戒):
        既已有了棄惡向善之心,當作棄惡向善之行。如何行?佛言:戒是“汝等大師”,“先習五戒,自皈於三。何謂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殺,二曰清廉,節用不盜,三者貞良,鮮潔不染,四曰篤信,性和不欺,五曰要達,志明不亂。何謂三自皈?一曰皈佛,無上正真,二曰皈法,以之禦心,三曰皈僧,聖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蘼所不包。”(見《演道俗世經》),求受五戒以行十善。
    現實中有一錯誤的觀念:我現在還做不到,等我做到了再來受戒。”你說顛倒不顛倒?對,顛倒!一是不受戒你如何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怕現如今五戒的戒條都已公開化了,戒相如何?不同的因緣條件下,如何護持不犯?不受戒又如何學得到?何況現在大多數地區受了戒也很難學得到,因為缺乏教導的人。但受戒後才有學的可能,正如不上學的人,如何能學到學校裏所教的呢?戒是防護,受戒、學戒,才能起到防護的作用,才能指導日常生活所行當行,行善積福,修定開慧。

5.求法求依止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何深入經藏?經藏浩翰,從何下手?所謂應機學法(說法),迷迷茫茫,又如何了知自己的根機呢?——“向法師學”,對!向法師學,向持戒、具悲心、阿含富的法師(和尚)學。有言道:無請不說。你不請、不求,又怎麼知道你有求法之心呢?即使知道,法師們無請而說,將有可能犯斷滅罪,不可不慎。總之,要想走上解脫道,就得尋師,求法。通常在未完全通達諸法(未證入無學位)之前,總是各有所長,何況傳承的局限性,使得不同教下、宗門的法師們各有各的側重。一般地採用請開示的方式,初步、粗顯地接觸教法和法師的知見,然後在“觀察”的基礎上,向法師介紹自己的情況(包括生活經歷、人生觀念、信仰和心願等等)再提出學法的請求:“某某法師慈悲,弟子來自某某(地方),今日得遇尊容、聽聞開示,還望法師大發慈悲,教授弟子修學之法,以使弟子早出迷徑!

        於是,法師會針對你的情況,或個別、或大眾共聚,為你說皈依,說開示,說法、傳法等等教授。這時的皈依,為學法皈依。開示,也是教習某一修法前的前導性的,共和不共的開示。
傳承未斷,即得到傳承的法師,無論顯密教法,無論大小乘,各大教宗,基本如此。學法師可以有許多位。得一法而相應,生死可了者,則無須貪多。然而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往往因煩惱眾多,而需眾法配合,次第而修。如砍筏枝丫茂密樹冠龐大的大樹,須先砍去下邊的枝丫,次第而上;也如挖掘根系眾多的大樹,先去邊根,次第而入直至挖到中間的主根、本根,去其根本,方能一拔成就。因而法師們一旦各執教法,弟子將無所依從,“圈地養羊”的做法是極不如法的。因此在眾多法師中須覓得一位可以依止的依止師。

        依止師並不一定要多大的名望,而是要能夠真實地解決你修行路上的種種疑難,並能方便地教授與攝受,不執己見;不以一已之法而排他法,法法平等,見聞廣博,能斷眾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1)已滿十夏,明瞭四相五法等作為阿闍黎的一切條件(即具戒知法)。
    (2)能勤教授:即具悲,肯認真負責地教誡弟子,願意慈悲攝眾而不企攀眾緣。
    (3)明共行別行,能須呵切勒。即明白七種師徒間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各自不同的行為要求。為師者在弟子有過罪時,能及時發現,依過順呵內懷慈育,外現威嚴。
      棄惡向善、遠俗趣聖、成就解脫,是每時每刻的事兒,依止的重要性就貴在“及時”教導。有人問“我們能否依止淨空法師”?能否依止藏地的法王?這是可以的,只要你們有條件去到那邊,或者你能請他到你這裏長住。那種聽聽光碟磁帶的開示,不合依止法!是你一向情願,對方沒有辦法對你負責地教誡,也不能對你的言行“及時教導,“自欺性”的名聞依止,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還在粗分的“貪”字上打轉——圖名:“我有一位多麼有名,多麼有成就的師父。”毫無意義!與你的了生脫死毫無關係!要有,也只是把自己圈在生死道中,放下名聞吧,修行是腳踏實地的事兒!

6.哪些人需要依止:
    (1)和尚命終休道,或決意離開而不再攝眾,其未出道的弟子須另求依止。
    (2)弟子離師遠去他方(包括另求勝緣),另求依止。
    (3)學戒不滿五年的須繼續依止。
    (4)不諳教綱的,即使受具足戒已過五年,“不善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盡形依止”。“若百臘不知法者,應從十臘者依止”。
    (5)若愚若智,即大罪不犯,過失不斷,性戾癡慢,也知依法洗懺,志非貞正,必須有依止師、得以依止。
      (6)不誦、先誦後忘、根鈍誦不得者此三人不離依止。出家眾有上述六大方面十種人需要依止師,在家眾有二種情況:?學法者須終身依止,即使證得阿羅漢,尚且不離依止。?若依止師命終、休道、遠去或自己因故遠去他方,須另求依止。
      若自身未曾皈依三寶,而教授佛法者,為附佛外道;若曾皈依三寶,也曾聽聞佛法教言,尤其親近過密法者,也無傳授的權利。藏地出現過白衣(即在家人)傳法,那是得到傳承的馬爾巴大師獲得了大成就後,舍衣還俗示現在家相,而經米拉日巴之後即傳回僧團。後來的(活佛)轉世制度,有些“靈童”未能出家,但佛教慈悲,經師們仍傳授給他前世的修法,但他沒有傳承的權利,外出弘傳,即為非法。

 冬遊西藏歡渡新年~西藏旅遊局頒贈金旅獎 精彩實況 熱!!!最新出團一覽表節慶簡報西藏知識庫

獨家首發團影音實況
榮獲局長贈旗表揚青藏鐵路講座




關於我們:
 168play旅遊玩家/一六八國際旅行社
 168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牌照號碼:交觀甲6630號   品保會員1434號
 中華民國觀光局指定辦理出入境遊的國際旅行社
 地址:臺灣
市民生西路290號4樓 [ 台鳳大樓
 電話:(02)6608-6168 傳真 : (02)2552-6629

世界旅遊玩家 網址: http://www.168play.com/  
西藏攻略旅遊 網址:
http://www.168tibet.com/

台長: 『西藏印象』一六八國際旅行社
人氣(2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十七)佛教常識~心靈物語、慈善佛藝博覽 |
此分類上一篇:朝山须知(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