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演講中突然不適,轉頭咳嗽,演講一度中斷,但整整喉嚨,繼續呼籲台灣下猛藥(記者黃士航/攝影)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 2013.10.30
今年九月初,李開復透過微博公開他罹患癌症。昨天是他在聲明罹癌後首度出席公開場合,他將接受化療、可能離開聚光燈前,選擇用康復前最後一次公開演講,說出真心諍言。
至今,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還是硬體製造思維。李開復是第一個公開點出,到現在還講台積電、鴻海,「不是不夠好、但經驗不能延續」的科技業領袖,並疾呼台灣需要更大的轉型,否則危機迫在眼前。
出身台灣的他,仍最關心台灣的創業環境。半年前,他接受聯合報的獨家訪問,已經提到台灣年輕人有兼具中西文化的特色,具備創意與機會,但創業心態太過安逸、缺乏國際視野,對照中國創業者的拚勁,台灣先天優勢最終會被抵銷。
昨天他再度指出,政府無法解決創業者的困境,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他呼籲找回失去的創投,因為「政府裡沒有專家」,唯有建立投資的生態鏈,有彈性政策與法令、勇敢的創業者、專業的投資者,才可能有健康的創業體系。他不是第一個這麼呼籲的人,但言者諄諄,政府仍聽者藐藐。
李開復一直是媒體的焦點,高科技業的指標人物,因病放下光環,對他來說是不容易的事。對台灣來說,要面對他所說的困境,特別是在政府官員仍對台灣經濟粉飾太平的時候,承認落後中國和其他「小龍」,也是一件難事。但面對殘酷的全球競爭,沒有企業敢說永遠在浪頭上,台灣還能有多少本錢繼續落後?
昨天,李開復神態自若的說:「有人問我,生病了怎麼還去演講?我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化療多做幾次會掉頭髮,我要在今天有美好的容貌時,讓大家再看我一次。」一席話撼動人心。
他面對疾病也許仍不能放下、不夠釋然,但他選擇面對和處理。當前經濟的僵局顯而易見,李開復用自己做例子,台灣是否願意接受猛藥?選擇也在當政者的眼前。
台灣創業環境重病 李開復給7帖藥方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 2013.10.30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李開復昨天對台灣丟下震撼警語。他說,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創新、創業環境生了重病,得下猛藥。他提出給台灣創業環境的七帖藥方,呼籲政府要放寬管制,投資者應改變一些陋習,整體環境應對創業者更友善,大學應鼓勵創業學生,而不是欺負學生、占學生的便宜。
台灣創業環境 生了重病
李開復不久前在微博主動揭露罹癌消息,回國療養一個多月來仍積極與產業界聯繫。他表示,台灣的創業環境,充滿困難和危機,是生了重病,這重病像他的癌症一樣,來自惡性循環。
李開復感性的說:「我決定做化療,那台灣高科技產業呢?」期待台灣產業重現李國鼎時代的輝煌。
李開復昨天參加遠見雜誌主辦的「二○一三華人企業領袖峰會」,比較兩岸的創新與創業。
錯過了網路革命、行動革命
李開復表示,中國的創業環境也有問題,但都被克服了,中國市場大,充滿「狼性」的創業者,有積極、勤奮的創業成功慾望。
他說,大部分創業者可能更像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一樣,先丟出一個小產品,再以「迭代」方式不斷把產品改好,這種創業模式很適合有狼性的創業者,帶領一個很好的團隊在大市場中拚搏。
ICT領域落後中國、其他小龍
反觀台灣,李開復認為,台灣早年的創新創業很成功,在四小龍中是領先的,但接連錯過了網路革命、行動革命。他舉例,當美國在談HP時,台灣談台積電、鴻海;等到美國開始講Google、Facebook時,台灣還是在談這些公司。
「他們依然做得很棒,但經驗不見得能複製」,李開復直言,在ICT領域,台灣遠落後於中國、與其他小龍也有很大距離。許多創業者只看台灣,沒有想到全球市場。
要看大市場 別只在台灣打轉
「小市場成就不了大企業,」他呼籲台灣創業者要看大市場。李開復說,中國或東南亞市場都好,不要只在台灣市場打轉。他舉例,PChome現在市值大概五億美元,但更晚成立的阿里巴巴現在市值已千億美元,這就是全球市場的重要性。
沒有創投 富人投資房地產
李開復也指出,過去台灣創投行業很好,但今天台灣卻沒有創投,創業的人得不到資金,投資人覺得報酬率不好,最後只好投資房地產。
李開復給台灣七帖「藥方」,第一,政府要引進領導型、很棒的創業人才;第二,投資者要改變陋習,不要再要求有創意的創業者還要個人出資;第三,鼓勵台灣創業者往大市場發展,因為小市場成就不了大企業;第四,修改不合理的註冊投資辦法,例如多給創業者技術股,改變股票面額十元等不合理的地方;第五,可學習中國,推動海外控股公司上市(VIE)制度;第六是呼籲政府找創投專家,建立生態系;最後是「請大學饒過創業的學生吧!」對於創業動機單純的學生,拿了政府與國家的錢的學校應該鼓勵,不應該還占學生的股權。
李開復:ICT重返榮耀 要下猛藥
*經濟日報╱記者蔡敏姿、曾瑋琳、黃國蓉/台北報導 2013.10.30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昨(29)日表示,台灣的高科技創業環境「跟我一樣病了」,生的都是「惡性循環」的重病,要想回到過去資通訊(ICT)輝煌時代,是要下猛藥、接受治療的。
李開復今年9月在微博揭露自己罹患淋巴癌後,昨天首度公開露面,以「華人科技創新的機會」為題演講,會中一度咳嗽中斷,但是台風穩健、神色自若。
「大陸創業者成功欲望很大,勤奮且有狼性,」李開復說,許多創業者先把小產品丟出去,用測試、連帶性方法慢慢修正。
亞洲四小龍中,台灣ICT應是最好的,但台灣錯過軟體、行動革命,早期的台積電、聯電、聯發科都是很棒的公司,現在沒有新一代的公司冒出來,新加坡、香港、韓國創業者在ICT產業領域的表現已超越台灣。
「小市場無法成就偉大公司,」李開復說,高科技業停滯不前,因為台灣市場小,沒有和國際接軌過,但台灣ICT產業還是有機會。在產業類型上,台廠往「雲+硬+軟」的穿戴式裝置加強布局,不但是最熱的新趨勢,也能結合台灣既有技術優勢。
他對台灣提出七項建議:一是台灣欠缺領袖型創業者,急需引進回國;二是給年輕的創業者機會,應該破除陋習。過去成立公司需要200萬元,你要大學生先拿出100萬元,他拿不出來,「把自己的資源、人生都投入了還不夠嗎?請大家不要再欺負年輕創業者。」
三是市場要大,才有希望。PChome做得很棒,但僅5億美元價值,後起的阿里巴巴卻是1,000億美元;四是註冊投資條款不合理,包括提高技術股上限。
五是學習中國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例如在開曼群島開一個公司、在中國開一個公司,中國公司的收益等權利都屬開曼群島的公司,既符合中國法律、又符合外國法律。
六是政府要幫助創業投資者,但缺乏真正的決策專家,請找創投(VC)回台。七是大學幫學生創業動機要單純,不要再占學生的股分,因大學已拿政府的錢。
《冷眼集》無格的做球與接球
*鄒景雯/特稿
格,就是規矩。有格與無格,不是絕對的,如藝術無格。但,為政一定要有格。昨天,有場為政無格的示範,在大眾眼前呈現,那就是陳長文與馬英九在「2013遠見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上的做球與接球,他倆拋接的球,既在美飾內政頹敗,也在鋪排兩岸進度。
有權力的地方,就有人好為國師。但陳長文這外界定義的「國師」不一樣,他是真有裙帶關係。這種長期建立的「私」誼,暴露在外的線索,就是他找周美青出任紅會名譽會長。同時,他屢屢在報端發文,提供馬英九靈感,新近為大家所知者,就是馬以陳的剪報,下條子給當年的法務部長王清峰,要她處理起訴馬的檢察官侯寬仁。順帶一提,王清峰後來也到了紅會,接的就是陳長文會長的棒。
以陳長文的角色,看他公然為馬五年主政,找出「政策有餘、政治不足」的理由,做出「萬中選一、笨中之笨、認真的馬總統」結論,是不是無格到了極點?馬英九的個人問題,自有公論,造成人民與國家「既成」的傷害,已不可追,如此一搭一唱,當成公然猥褻,轉頭不看,也就算了。但是,陳長文拋了另一個球,鼓勵馬英九在所餘任期促成兩岸協議,也就是政經合同,這就是「未來」還要更大傷害,儼然要發動成為另一個進行式。
兩岸關係,牽涉國家定位與走向,其複雜的程度,事屬國際問題。從一九九○年逕簽金門協議,就開始熱中此道的陳長文,於今要藉由自外於公民與土地認同、但掌握與親近最高政治權力的這一小撮人,不惜違逆民主國家的政策產出程序,以共鳴其內戰遺民的民族召喚,有識者絕對不容。
由馬陳的演出,不是演練過的,也早有高度默契。台灣社會必須視為高度警訊,立刻督促國會必須儘速把兩岸協議的法制化機制建立起來,否則所有法律邊緣的抗爭策略,有必要成為積極備案。因為,這可能是台灣六十年以來的最大危機,一個不適格的總統,對於跳過2300萬人,以打破現狀,成就個人的回歸使命,已經猶抱琵琶,那麼,下一步著手行動還會遠嗎?
面對險峻經濟情勢 對策何在?
*經濟日報╱社論 2013.10.30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年初樂觀預期今年經濟可能出現黃金交叉(經濟成長率4%以上、失業率4%以下),但實際並未發生,甚至一再下修經濟成長,陷入保2苦戰,引發立委砲轟,其實立委該問的是,在這種險峻情勢下,政府長短期有效的對策是什麼。
平心而論,今年的經濟成長變化,的確有些是無法事前預測到的。就以行政院主計總處最常引用的預測機構Global Insight為例,年初時,預估全球經濟成長會較去年來得好,最主要的理由是,美歐經濟會較去年回升,但Global Insight或大部分的預測機構,萬萬沒有想到實際的狀況是,美歐經濟復甦情況並不穩定,美國總統與國會爭議不休,也始料未及。
落差更大的是,新興市場成長弱化態勢,比想像中來得快,甚至,風聞美國貨幣量化寬鬆(QE)政策打算要退場,在許多資金撤回美國的情形下,產生金融流動短缺的現象。而過去一直是穩定成長的中國,不僅金融流動性不穩定,連帶也產生實質經濟不穩定現象。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之下,去期待台灣經濟有特別表現,無非天方夜譚。
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多少的經濟成長率,過去的633及現在黃金交叉,都是直接而具體的教訓。經濟目標與預測當然重要,否則無所依據擬定政策,因此,我們應更關心的是,在這樣的目標及預測下,政府該做什麼事?又倘若預測不準或目標未達成時,政府的因應之道是什麼?所以立法委員應該詢問的是,在預測不斷向下修正的同時,政府做了什麼因應之道?效益何在?只有審慎因應任何可能的意外,才是政府負責的態度。
再說,這時候是否能保2,意義已經不大,台灣不會因應保2,日子更好,也不會因為不能保2,過不了明天。保證具體該做到的事,才是正辦,管主委日前保證並負全責做好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這才是有擔當的政務官該做的事。
今年預測難度高,明年狀況又何嘗不是如此,以目前大部分機構預測結果來看,全球經濟仍然冀望美歐經濟會比今年好,趨勢雖是如此,但變數仍在,包括美國府會核心爭議仍然未解,歐洲債務共識也待商榷等。這是國外的變數,國內變數更多,包括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服貿及貨貿協議進程,都可能牽動明年投資狀況。
不過,變數多,並不表示可以拿來當做預測難測的藉口,而是更應審慎擬定因應之道。例如,(一) 未來幾年內,美歐市場復甦已是必然趨勢,但我國對於美歐市場直接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只有兩成,其餘均運用中國及東協生產基地間接出口。(二) 目前中國正積極從事進口替代策略,如此下去,將切斷我國與美歐市場間接供應鏈關係;再加上,(三) 生產基地貼近最終市場的逆分工趨勢逐漸成形,都將逼使台灣必須思索重新布建全球生產供應鏈模式。
過去,台灣下游組裝生產基地,大都建置在中國或東協,不會去布局先進市場,但現在很明顯地,市場與生產在地化已成為趨勢,台灣的角色本來就是在市場及生產供應鏈間建構一條效率高速公路,市場消長,供應鏈就須跟著調整。此一趨勢,對台灣雖是挑戰,但更是機會,把生產線拉進美國,目前全世界還想不出能比台商更具效率者。
同理,因應中國及東協等新興市場的經營,也須有不同的供應鏈模式,愈複雜的供應鏈結構,基本上對於台商愈有利,也愈不容易被取代,這就好像標準型記憶體,台灣做不過韓國,但需要彈性調整及複雜管理模式的晶圓代工,台灣卻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集中於一地大規模的生產模式,在未來TPP成形下,很快地會失去競爭優勢,真正落實全球布局與調整能力的建構策略,不僅是因應明年全球經濟情勢,更是未來十年台灣應思考的重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