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葉小慧/台北報導 2012.05.01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1年出爐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在59個國家與市場中排名第六,是15年來名次最高的一次。報告同時指出,台灣勞工一年工作2,074小時,排名高居第14名,高於南韓及日本。台灣勞工不是過勞,就是失業,台灣能否在產業結構轉變、景氣起伏又大又快的此刻,從中汲取最適合自己的做法,是企業主、勞工到政府都需共同面對的課題。
今(1)日是五一勞動節,全國勞工期盼能落實屬於自己的幸福工時。2011年,總統馬英九定下2016年實施「全面周休二日」的目標,宣示全面檢討勞工休假制度,將法定工時由兩周84小時降至每周40小時,若能落實,可望將落後國際公約百年的進度一次趕上。
國際勞工組織1935年就通過「40小時工作周公約」,做出每周工時40小時的決議。工時制度的重要性,牽涉勞工的基本勞動條件與工作生活品質,也攸關企業的人事成本、營運模式與生產力,更牽動國家產業結構與競爭力。顧權益的同時也要拚經濟,加上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企業日益需求的彈性,需要從上而下更細緻的規劃。
經建會表示,研議工時制度,應兼顧勞雇雙方需求,同時要考量制度轉換時程、方式與相關配套措施。日本、南韓分別於1987年、2003年制定每周40小時的法定工時,實際依行業特性、事業單位規模等分階段施行,如日本對特定行業的小規模企業,法定工時到今年仍為每周44小時。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所教授郭玲惠指出,政府制定工時制度時應該思考,每周工時40小時對國內企業真的合理嗎?依據勞委會99年職類別薪資調查,全國約有六成民營企業實施周休二日,但50人以下企業甚至超過42小時,顯示中小企業對工時需求較長。郭玲惠直言,縮短法定工時不是問題,問題在執行面。
當年縮減法定工時至雙周84小時時,除了例假日、國定假日等挪移問題,工時縮減對中小企業衝擊大,中小企業不可能多找人,往往以化明為暗的方式因應。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指出,台灣需要的工時措施,是彈性化與細緻化。工時彈性化,先進國家已發展到半年甚至一年為期,搭配的總工時較正常總工時短,畢竟若平均工時不變,勞工做12小時沒加班費,發生職災機率大。
工時細緻化,是因應各行各業需求,分門別類規定。邱駿彥認為,勞委會主張透過團體協約方式處理勞動條件,但台灣目前工會發展緩慢,只有國營事業做得到,政府應該考量台灣勞工集體力量現況來進行規範,不能單靠團體協約或勞資會議。
邱駿彥強調,工時制度不單為保護勞工個人,而是考量國家戰力問題,畢竟如果勞工容易生病,將加重健保支出。若要縮短工時,應參考各國作法「從上而下」,以縮短年總工時為目標,如將年平均2,074小時壓縮到2,000小時,同時嚴格限制加班、落實公權力檢查機制,進而落實周休二日。
主計總處下修GDP至3.38% CPI上調為1.94%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僅0.36%,並將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由3.85%下修至3.38%,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則由1.46%上修至1.94%。主計總處表示,目前景氣仍低緩而非回升,GDP(國內生產毛額)再下修,主要受到出口衰退及油電雙漲衝擊,後者也導致CPI上修,目前雖預測CPI低於2%,但不敢肯定不會破2%。
由於經濟部長施顏祥才以官位擔保CPI不破2%,主計總處公布的CPI剛好逼近2%,引發外界質疑。對此,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梅家瑗表示,雖然施部長打包票,但沒有人敢肯定今年CPI無論如何都不會破2%,什麼都有可能,且統計結果最後怎樣就是怎樣,如果說是為了保施的官位,也保不了多久,如果事實就是那樣(CPI破2%),最後結果還是會呈現。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科長高志祥則說明,這次調整GDP及CPI預測值,已考慮油電雙漲效應,原本預估油電雙漲最多將使GDP減少0.34個百分點、CPI增加0.7個百分點,這是假設廠商生產技術沒有改變、完全轉嫁、沒有替代效果且政府未干預,但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國際機構上修全球經濟成長率、最近原油以外的原物料價格疲軟等,實際修正的幅度沒有那麼大。
至於我國GDP是否已逐季回升?梅家瑗認為,第一季GDP年成長率(YOY)及季增年率(SAAR,季節調整後對上季增率折成年率)雖正成長,但幅度趨近於零,與去年三、四季SAAR負成長相較,差異不明顯,顯示第一季景氣仍持續低緩,而不是回升的狀況,但預測二至四季經濟成長率較高。
梅家瑗指出,第一季GDP及CPI尚未反映油電雙漲效果,第一季經濟成長概估僅0.36%,較二月預測數大降0.83個百分點,主要是出口減少所致,原本預估首季出口成長0.5%,結果卻負成長4%;過去二十年來,只有金融海嘯及網路泡沫時期,曾出現出口衰退的情況。
梅家瑗說明,第一季出口衰退,除了國際景氣的因素,出口結構的影響也相當大,宏達電第一季營收大幅衰減360億元,3D1S(DRAM、LCD、LED、太陽能)產業也表現弱勢,出口商品過於集中,且集中的主力產品市況不佳,影響第一季出口表現。
美研究:台女性處境有改進空間
*中央社╱華盛頓30日專電 2012.05.01
美國一項有關女性艱困處境的調查報告指出,不論在兩性教育程度差異、女性身體安全、重男輕女觀念上,台灣的表現在中等之列,仍落後於北美、西歐國家,有改進空間。
這項刊登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上有關「女人處境最糟的地方」(The worst place tobe a woman)的調查報告,是由美國楊百翰大學教授哈德遜(Valerie M. Hudson)針對全球各地區進行調查比較。
報告指出,在男性、女性接受中等教育的差異上,中非地區的國家差距最大,逾20%,且不論是在法律或文化上,都對女性接受中等教育有很大的受教限制。
台灣方面,男性、女性接受中等教育的差異幅度為11%至15%之間;對於女性而言,在受教上有一些文化上的限制。北美和西歐地區的國家,兩性接受中等教育的差異幅度微乎其微,小於5%。
在親屬法律的不公平程度上,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都是屬於「親屬法有點不公平,而真正對兩性公平的法律可能未被貫徹執行」的範疇。
而北美和西歐地區的國家則被歸類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親屬法律是公平,且人們尊重這樣的法律」。
在女性身體安全上,台灣被列入「婦女僅有低度的身體安全」。被列入「婦女缺乏身體安全」的則有北韓、柬埔寨、中東地區和西非地區大部分國家。
此外,在重男輕女觀念上,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同屬於「偏愛男性」的範疇。
不過,即使提倡兩性平等的北美和西歐地區,大部分國家仍被列入「有一點偏愛男性」,只有冰島被評為「沒有偏愛兒子」。
全國逾八成勞工薪不夠用 近半數怕失業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2.05.01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台灣趨勢研究公司調查,有近83%民眾認為目前薪資不足以應付生活開銷,50%民眾認為工時過長,更有高達48%的勞工擔心在未來一年會失業,台灣的勞動條件的評分則「不及格」。
另有51%民眾認為工時過長,其中以北部的58%最高,20至29歲年輕人更達近70%。李健鴻與台灣勞陣秘書長孫友聯都表示,調查報告顯示了台灣勞工窮苦、窮累、窮忙的「三窮絕境」。若要受測者對台灣勞動條件以滿分一百來打分數,平均分數只有54.6分,就連對勞動條件「最滿意」的軍公教人員,也只有59.7分。
孫友聯說,企業違法濫用責任制使勞工得不到應有報酬,勞工的消費力與儲蓄力低落,工時過長也造成過勞案例不斷,提醒政府「不要以為有工作就有好生活。」
台灣趨勢研究公司昨天發表「二○一二公民心事大調查:勞工心聲篇」,台灣趨勢研究協理彭賢恩表示,該調查在今年四月九日至廿日針對國內廿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共一○七一份,抽樣誤差小於百分之三。
根據調查結果,近83%的民眾認為薪資不足以應付生活開銷,認為足夠的民眾僅有16%。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李健鴻說,去年台灣正職人員中共57萬人低於基本工資,打工或臨時工有16萬人低於所得中位線,所謂「低所得收入者」共73萬人,占520多萬名受雇勞工的14%。更有83%民眾認為薪資水準不足應付生活開銷,與14%差距大,顯見台灣勞工面對生活「很悲觀」,可稱為「工作貧窮感」。
至於擔心未來一年失業的民眾有48%,李健鴻指出此即為「工作不安全感」,反映了勞工對經濟環境與就業市場的整體感受,也與台灣的解雇保護制度並沒有嚴格執行有關。
德國經驗/用縮減工時 代替裁員
*經濟日報╱記者葉小慧/台北報導 2012.05.01
即使歷經2008年金融風暴、歐債危機此起彼落,德國依舊是地位難以撼動的歐盟第一國,國內面對無薪假風暴時,企業大老經常提及,德國對彈性工時運用得宜。研究顯示,德國政府多次成功穩定就業市場,強大的勞工團體參與制度有重要影響。
金融風暴過後,經建會內部曾針對德國進行研究,尤其它們成功穩定就業的勞動政策。結果發現德國的政府措施有幾項特點,包括:以縮減工時代替裁員、推動短期工作補貼措施、加強支持就業弱勢者、支持更廣泛的總體經濟措施(如擴大綠色投資)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則是有效的社會對話。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所教授郭玲惠指出,勞動條件談判的任務,在德國,是交由工會與員工代表會進行,特別是員工代表會。德國企業組織法明文規定,保障員工代表會各種共同參與的實權,包括裁員計畫的修正、加班制度,及各種工時制度的引入,都由員工代表會與雇主協商。
在台灣,這些共同參與或決定的事項,只規定在雇主單方面訂定的「工作規則」中,勞方很少參與。郭玲惠表示,工時制度原本就應有勞工團體協約的力量在內,勞基法84條之1立法時,排除了工會的介入。
日本作法/推配套 助企業自動化
*經濟日報╱記者葉小慧/台北報導 2012.05.01
台灣要縮短工時,同時又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問題,導致人力補充面臨困難,企業勞動成本支出提高,最後的結果,往往主張擴大引進外勞來因應。同樣的困難,根據日本經驗顯示,當工時制度調整走向細緻化,政府又不希望太依賴外勞時,有必要採取配套措施,協助企業走向自動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投入創新與研發。
1960年代,德國正處經濟奇蹟與完全就業的榮景下,當地人多半不願意從事「令人嫌惡的工作」,為填補勞動力的不足,德國選擇尋求外勞的協助,後來基於人權考量,讓外勞攜家帶眷落腳德國,最後外勞就算失業,也賴在德國領失業保險金,成為社會問題。
日本政府看在眼裡,決定走不一樣的路,要求企業自動化,策略上,選在景氣不好時融資買機器,讓景氣不好成為翻身機會,一旦成功,反而可以轉向吞併別人市場。
邱駿彥指出,民國76年引進外勞,結果中小企業主始終不肯花錢買機器,持續生產同樣產品,產業的內部結構也一直無法轉型。
在野黨要求 漲薪資、降工時
*聯合報╱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 2012.05.01
長工時、低薪資是目前台灣勞工的普遍寫照,在野黨團昨天趕在勞動節前夕,分別喊出調漲基本薪資的訴求。台聯黨團要求基本薪資應調高到兩萬五千元,民進黨團則認為,政府應立即調漲工資。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說,勞委會調查,二○一○年台灣勞工平均每年工時高達兩千一百七十四小時,遠超過歐美、日本。民進黨團要求應調漲基本工資、調降工時、落實勞動檢查。
台聯黨團副總召黃文玲表示,目前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有政府官員三人、專家學者四人、資方七人、勞方僅七人,無法充分表達勞工聲音。台聯提案修正「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組成,要求勞方代表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為保障派遣勞工權益,勞委會綜合規劃處處長李來希表示,勞委會正研擬推動派遣勞動保護法,或於勞動基準法下設「勞動派遣專章」予以規範。國民黨立委吳育仁說,最快下會期,他就會自提派遣法版本,落實勞工政見。
陸客觀光,只剩「人數」而已
*聯合報/王尚智 2012/04/26
不妨猜猜,陸客來台觀光花的「錢」,最後落到誰的手上?
北京旅遊業高層的好友們到台灣參訪了一圈,回程來到香港,豪華五星級酒店的咖啡廳飯後一坐,伸個懶腰便毫無顧忌說:「怎麼可能會是你們台灣人賺到錢?」
「團費吧!機票吧!乃至於飯店吧!別忘了,都在我們自個兒這先繳清!去你們那邊兒店裡購物買東西,也總要我們的人帶、提意見。不讓去的就不准去。買了,店家也得給抽成!」
「整個概念的本質是『付完旅費,才能赴台觀光」!我們在大陸掌控著真正的金流。」
「你可知,此刻有多少民企『中資』,早已經投資進入你們台灣的遊覽車、飯店、藝品館、免稅品店?你們以為的『陸客觀光財』,真相是我們在大陸、台灣攔截著『兩頭自個兒賺』!頂多再分些零頭給你們的啦!」
看我一副徒呼負負的不爽模樣,好友起身安慰:「明明是你們自己沒有產業規劃!可你不覺得你們台灣政府做事和我們一樣,經常只會公布『一廂情願的統計數字』?」
陸客觀光從最初,到持續開放多個城市來台自由行,觀光局經常公布著「公式推論的觀光消費數字」,每次都說又「增加了多少觀光客,若以多少錢計算,可以為台灣帶來幾百億的消費貢獻....」。真相確實如此嗎?整個台灣,究竟能指出「誰」真正賺到了錢?台灣的哪裡形成了哪些週邊產業?到底賺錢的人有沒有繳到稅,並真正促發了多少地方基層效益?
倘若進一步去實質追蹤,所有宣稱要發展「陸客觀光經濟」,包括:台灣的旅行社想賺、紀念藝品店想賺、鳳梨酥紅珊瑚想賺、奢侈品百貨公司想賺,乃至所謂文創主題餐廳、醫療美容健康檢查都想賺陸客財。但究竟誰至今真正賺得到,且還在賺?特別是陸客們全台跑透透,究竟「人都在哪兒花錢」?尤其自由行相對有錢、高端的消費客群都在台灣的哪兒?
對照著大陸旅行社這方指出的「台灣觀光金流,流向大陸口袋」的真實觀點,以及近日傳出「死命接客」的台灣旅行社遭對岸欠款的金額極為驚人種種消息;令人不禁懷疑:我們是否對於陸客觀光在台灣真正的「消費貢獻」,充滿太多不切實際的想像?
即使是主掌政策的交通部觀光局,除了找大明星「巡迴宣傳」、搞些地方上的「觀光建設」之外,一切牽涉到台灣觀光產業的「市場戰略布局、產業統籌規劃,乃至金融金流措施」這最關鍵的三大要點,根本沒有具體藍圖在執行。
儘管觀光局從上到下,拼了命的每年搞「觀光人數業績成長」已經夠忙,實在令人不忍苛責!但倘若政府對於陸客觀光缺乏通盤的策略考量,連這整個「台灣掌握自己手上的觀光產業」的市場現況,都是如此「稀稀落落」,以為「入台觀光人數」等於一切!由此我們還能期待相對更複雜的「兩岸產業政策」,要如何幫助競爭力愈見衰弱的台灣產業,真正打進中國大陸市場嗎?
台灣的觀光業,其實是一枚看似美麗,裡頭卻蠹蟲滿佈、毫無營養的蘋果!
以「觀光醫療美容」為例,台灣醫美業界已經嚷嚷了非常多年,業界到處參加兩岸的各種論壇、研討會,也透過立委民代遊說,也針對衛生署、風險投資業,乃至國發基金都接觸送案;最終甚至,連馬英九總統也曾公開宣示「觀光醫療美容」是兩岸觀光產業的重要指標項目!
但結果呢?「醫美業」與「旅行社」依然各搞各、各說各的!除了偶爾某某醫院來個宣傳意味濃厚的一些「健康檢察團」樣板,對外發新聞稿說陸客稱讚好好好!但後續的產業政策呢?產業結構呢?產業金流呢?從開放陸客自由行至今又是幾年過去了,中國大陸自身的醫美市場與醫療實力已經起來了,台灣還是什麼也沒有!
陸客觀光,除了觀光局看似成績漂亮的「入台陸客的數字」之外,確實什麼其他足以引用、調查監督的統計數字都沒有!例如,觀光局或財稅單位可曾整理公布過,來自「觀光產業類的中央、地方每年稅賦貢獻」?
陸客團必然要被載去的「紅珊瑚」業者,每年營業額多少?一車車載滿觀光客的遊覽車業者,每年繳稅多少?乃至日月潭畔人口一顆,熱季每天賣到一萬顆以上的阿婆茶葉蛋,國稅局中部稽徵所可曾認真掌握了阿婆,每週二拿一大袋人民幣去銀行換存台幣的金額了嗎?
觀光局靠著每年出入境的數字,「打扮包裝成漂亮的工作業績」,由此得以編列每年轄屬局處的預算不斷增長,幾乎鮮少被行政院或立法院為難。但這些從對岸旅遊業界眼中的「台灣官方陸客統計數字」,卻全然不等於「陸客觀光消費實質加乘數字」!
之所以近日出現兩岸旅行社欠款、台灣陸續出現「低價團、零元團」,乃至陸客團被帶到藝品店「高價痛宰」等等,這些在觀光局眼中長期認為是「個案小事」,其實正是整個台灣觀光規劃缺乏「產業策略方向」與「管理監督結構」所致。
每次涉及觀光業的跨產業論壇會議,觀光局局長、副局長出席與會,最終也都只能說的兩句是:「尊重市場自由機制不便干涉」、「這些都需要進行跨部會協調,觀光局不是主管機關」!
然而,真正嚴肅且必須檢討的意義在於:倘若今後再沒有清晰的「兩岸觀光政策藍圖」,不只是陸客陸續抱怨壞了台灣觀光口碑、台灣民眾本身旅遊空間被擠壓不爽,特別是關鍵的「觀光財」!搞了半天,最後都是落入「大陸人私下在台投資擴展」的口袋裡!
陸客觀光客源與消費路線一向被特定旅行社指定來去,台灣文創、醫美根本切不進去,原來整個台灣觀光產業的實質最終,就真的只是「大陸觀光市場的『台灣路線』」!觀光局搞了半天,就只是幫大陸觀光業與幾大國企旅行社「開拓新市場、打工送業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