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09 22:08:05| 人氣4,53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哈韓、反韓 首先要「知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1972年11月7日,財政部長李國鼎先生獲韓國總統朴正熙(右)頒發韓國政府一等光化樹交勳章
* 鄭少凡 2011年2月17日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中秋節、端午節是韓國人的?孫中山、王建民、李白、朱元璋、釋迦牟尼、孔子都是韓國人?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類消息其實很多都是中國網軍在論壇上捏造的新聞事件,被台灣媒體引用報導後,引發民族主義,從而激起反韓情緒。

解析1:甚麼都是韓國人的?

2006年10月,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可笑!韓國人發明漢字〉的報導,內容細述遭韓國占為己有的人、事、物──從端午祭、韓醫「申遺」(指世界上國家和地區以某一地區的特殊歷史遺產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為),到孔子是韓國人以及韓國宣稱自己發明了漢字。

然而,報導的內容,全都是中國網軍的虛構與任意誇大闡述,中共官媒卻大肆引用報導。

《人民日報》報導宣稱韓國《朝鮮日報》10月10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朴正秀日前對記者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此說法遭其他媒體查證踢爆:「首爾大學並沒有名為朴正秀的教授。韓國政府從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要申請漢字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也沒有要提出申請的考慮。首爾大學學者朴文基(音)有類似的主張,但並非韓國學界的主流理論。」

而中國網軍宣稱的「端午節」申遺一說,也被踢爆:「韓國申請的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端午祭』活動非端午節。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實際上是韓國民俗祭祀活動,唯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文化大學韓文系教授林秋山表示,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內涵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

孔子是韓國人一事,中國《廣州日報》記者在2007年訪問韓國時,提出此問題,馬上被韓國官員否認,韓國並無此一說。

孫中山是韓國人一說,則源自2007年7月中國廣東省的《新快報》,報導宣稱是引述自韓國《朝鮮日報》的報導內容:「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系教授朴芬慶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包括中國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有韓國血統。」

消息傳出後,被《朝鮮日報》北京特派記者李明振踢爆:「經確認,《朝鮮日報》從未報導過這一內容,此外,成均館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中並沒有『朴芬慶』其人,而且也沒有人發表過上述內容的論文。」李明振還致電《新快報》查證該篇新聞的署名記者河振濤、杜克,但《新快報》卻立即自清報社沒這兩位記者,消息內容是由網文轉載

2007年11月,中國台州網發表報導,內容引用《朝鮮日報》的消息來源,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消息來源是哪兒?一看,是「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經過對印度和尼泊爾古代史料的仔細發掘研究」,台州網還繪聲繪影地引用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的論證。不過,同樣經網友踢爆,《朝鮮日報》並沒有此報導,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也找不到任何相關資訊。

2008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搜狐論壇與搜狐社區等七、八個網站上登了虛構消息,內容稱韓國《東亞日報》報導:「首爾大學歷史學科教授朴協風主張,中國在奧運會中展現的四大發明實際上是韓國發明的。」還說《東亞日報》義憤填膺地說:「中國偷竊了韓國的發明,應該向韓國道歉。」但經被指控的《東亞日報》查證:「《東亞日報》並沒有過這種報導。而且已經確定首爾大學並沒有這名教授。這完全是捏造。」

以上事件如出一轍,都是中國媒體的造謠生事。

然而可悲的是,不只是中國媒體捕風捉影,把捏造的網聞擴大報導,台灣報社聯合、中時也加入捕風捉影、轉載打韓的熱潮。

2008年6月,《中國時報》發表了題為〈韓國人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的報導,而內容同樣引述不存在的《朝鮮日報》的報導,此舉引發《朝鮮日報》記者李光會的強烈不滿,撰寫標題為〈釋迦牟尼是韓國人?台媒假新聞越演越烈〉一文,大批台灣媒體。

李光會在該文章也駁斥《聯合報》曾刊登〈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荒謬引述。《聯合報》講到韓國外語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可能:「吳可能宣稱中國有80%的領土曾經被韓國統治,大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李光會反駁:「台灣媒體還毫無根據地報導說,韓國正在編寫歪曲歷史的新教科書。」

解析2:高句麗古國到底是誰的?

一連串造假新聞在中國的論壇出現,被兩岸媒體擴大報導。明明是虛構的假新聞,卻可鬧得煞有其事,令人匪夷所思。而製造假新聞的背後原因,卻鮮少人討論。

中國網民為甚麼刻意製造謠言嘲諷栽贓?

究其原因,在於中韓雙方對於「高句麗古國」的歷史詮釋,曾發生激烈爭執。

爭執的焦點在於:高句麗古國到底是中原王朝的?還是朝鮮民族的?

高句麗(34A.D~668B.C)又稱高麗或高句麗,是古時位於中國東北的古國,領土橫跨遼東與朝鮮半島大部分,國力強盛時期還大勝過隋朝大軍。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唐朝期間,高句麗遭唐朝與新羅聯軍夾擊消滅。「高句麗」在韓國人心目中是文化的先祖,屬於韓國民族歷史上最強大、獨立的國家,在韓國人心中有著傳奇般的地位。

歷史上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是屬於藩屬關係,但中共自1990年代起卻有新的論述,直指高句麗是在中原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範圍內。

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在官方主導下,啟動了一個五年研究計畫──「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研究東北三省的地理、歷史、民族事務,討論東北與鄰國疆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目的是「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邊疆穩定而服務」。

2003年,中國學者聯合以筆名「邊眾」在中共官媒《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指出:「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知韓苑」執行長朱立熙風趣地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性質應該是受北京制約和吉林省省政府管轄的現代邊疆民族政權,中共把歷史上的高句麗等同現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光明日報》的一番論述,引發全韓國學術界與媒體群情激憤!韓國學者抨擊「中共試圖扭曲、篡改韓國古代史」,指為「歷史帝國主義」。

其實,早在「東北工程」之前,中共就一直在修訂少數民族歷史,指高句麗自古就是中國的。據哈佛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學者畢伊頓(Mark Byington)表示,「中共會用管理少數民族政策的邏輯來寫少數民族的歷史,這歷史編寫邏輯的依據是:過去的民族,只要曾在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上活動過,歷史上就會被歸類為是屬於中國的。」他還表示:「中共通常會將過去的歷史編寫,用來穩固現今的政權。」

畢伊頓談到,高句麗的爭議在1993年曾引發中韓學術界小規模的爭議。自從1994年起,韓國人開始到中國東北的高句麗遺址旅遊,遊歷、憑弔古老的歷史,此舉被中共認為是煽動朝鮮民族意識的行為,吉林省與遼寧省馬上停止外國旅客進入高句麗遺址。1995至2000年期間,高句麗遺址遭盜墓,使國外的研究機構(尤其是韓國的研究機構)想進入遺跡研究難上加難。

中國在2002年推出「東北工程」之後,把在中國境內的高句麗遺址提交給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2004年7月,聯合國同意中國的申請,吉林大學教授魏康正(音譯)宣稱:「高句麗代表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東北工程」引發韓國上下的憤怒,中共隨即封鎖中國民眾接觸韓國輿論的網站,包括《朝鮮日報》網站、阿里郎論壇(一個在中國朝鮮族互相交流的網站),並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高句麗從韓國的歷史介紹中刪除。在韓國全體民眾群情激憤之下,韓國國務總理李海瓚設立了部長級的委員會,對中共的歷史詮釋展開反制行動。

之後,中共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二戰以前韓國、日本的歷史全部刪除,拒絕韓國國會議員入境參觀高句麗遺址。

中韓兩國外交關係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韓國時報》(Korean Times)的社論表示,「東北工程」的爭議,「可能導致雙邊12年來培養良好的外交、政治、經濟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

2005年,南北韓學者在平壤共同舉行高句麗問題研討會。這是南北韓分裂以來第一次共同舉行的學術研討計畫。

中韓兩國對於「高句麗」歷史定位的爭論,朱立熙形容:「後來爭執到兩邊要斷交!韓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要撤資!把中國(共)給嚇到了。」不得已,中共派出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到首爾交涉,就東北工程問題達成口頭諒解。

2006年,當時的韓國總統盧武絃出席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亞歐會議(ASEM),特別和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高句麗爭議:「(東北工程問題)會給韓中兩國關係帶來消極影響,希望中國政府早日採取適當的措施。」溫家寶回應:會採取必要行動解決這次紛爭。

解析3:為何中共媒體謬論連篇?

其實,「東北工程」不只是歷史爭議,還牽涉到中韓雙方戰略利益的衝突。朱立熙表示,自從1875年清廷開禁,朝鮮人就開始移民到東北;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1932年滿州國成立,都使朝鮮移民人數增加;1945年日本戰敗,仍有100萬人留在東北,他們被稱為「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國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前全中國的朝鮮族約200萬人,其中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共有85萬人,為全世界最大的「韓人社區」。朝鮮族大學入學率達95%,為全中國所有少數民族教育水平最高者,並且還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民族意識最高者,加上有20到30萬的北韓非法移民居住朝鮮,朱立熙表示,中共擔心「朝獨問題」成為「中國後院的不定時炸彈」,這是北京推動「東北工程」的濫觴。

美國智庫「Intellibridge」學者Bruce Klingner表示:「中國(共)或許正在(藉由東北工程)宣示對東北的絕對控制權,為長遠的未來南北韓的統一做準備,因為東北那裡有300萬朝鮮人,北京也許擔心一個統一的南北韓會要求東北的朝鮮族成為『大韓』的一部分。」

韓國江南大學通識教授Park Kyeong-chul直接了當地分析:「東北工程的目的是防範朝鮮族人日漸高漲的民族意識……並移除南北韓人民對於滿洲地區的歷史連結。

2007年3月,雙方爭議終結,中方學者被要求勿再傷害韓國人的感情,之後韓國幾部連續劇還因牽涉到這段歷史而在中國大陸遭禁播。朱立熙表示:「後來像是《朱蒙》幾部韓國連續劇在中國大陸被禁,因為有些東西真的扯不清,以前到底是藩屬還是甚麼?扯不清,剪不斷理還亂!」

不管如何,中共對於韓國的造假新聞,和以上糾葛脫不了關係。朱立熙談道:「後來中國大陸那些網民一直在製造假新聞,就是從『東北工程』開始的;爭議期間從2003年到2007年,中間遇到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的世界遺產。其實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兩回事

有無可能是──中共搶了高句麗,還喊別人是小偷?也就是說中共硬生生擅改了韓國對高句麗的歷史詮釋,為了打擊韓國,因而放任官媒和網軍,採用「韓國起源論」轉移視聽,以消弭自己詮釋高句麗的歷史而引發的爭議。

那麼為何台灣許多媒體也跟著中國網民放出的假新聞起舞?文化大學韓文系教授林秋山表示:「有些消息經過追蹤發現是中國製造出來的假新聞,有沒有被(中共)離間的可能?我想是有的。


你應該是「知韓」派
* 李佳鴻 2011年2月17日

我國跆拳道選手楊淑君在亞運被判決失格,一時間反韓情緒高漲。網友在網路上串連反韓、韓國商品銷售成績下降、在台韓國人被排擠等事件,此仆彼起。媒體趁機大作文章,「韓國人」好像瞬間成了跋扈、粗暴的代名詞。與此同時,韓國偶像團體「少女時代」和「SHINee」來台,接機的少年少女們熬夜等待、高聲尖叫……

韓國,到底是怎麼樣的國家,讓人又愛又恨?

走進「知韓苑」大門,素雅的裝潢是第一印象。接著迎接我們的是一位斯文、大眼的性情中人──他是國內韓國專家,精通中、韓、日、英語的「知韓苑」執行長朱立熙。

朱立熙一開口就談到楊淑君事件所引起的反韓潮流,他拂了拂桌子,感慨地說:「這是由於社會大眾普遍不瞭解韓國的民族性,加上媒體的誤導所造成的。」他認為,台灣社會需要從這次事件中得到正面的教訓,更瞭解韓國,才能知己知彼,之後和韓國人打交道時才會更靈活。朱立熙爽朗一笑說:「無論哈韓、反韓,都要先知韓呀!」

解析1:韓國文化,是一種「恨」的文化

說到韓國人的民族性,朱立熙認為,韓國文化是一種「恨」的文化,因為韓國「錯誤的地理」造成了他們「悲劇的歷史」。他加重語氣說明:「這個國家強權環伺,以前就是中國攻打日本的橋樑、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他們不斷被強權蹂躪,因此產生了『恨』的民族性。」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新煌在〈韓國人的恨〉一文中,引首爾大學教授金璟東的研究指出:「『恨』是在韓國近百年歷史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心理特質,而且融合到韓國人民的情緒和行為體系裡頭,甚至變成一個具有主宰力量的感情。主要原因是外敵和內爭。尤其是外敵的侵入,更使得『恨』的情緒加深在各個階層的韓國人心裡,而變成一種極為普遍的集體情緒。」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也曾經公開分析過這種「恨」的哲學,他說:「朝鮮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恨』的文化。我國的人民是憂患和苦難的人民……『恨』是人民遭受了挫折後的希望,『恨』是正在待機實現人民遭受過挫折的夢想。誠然,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我們一直生活在『恨』之中。但是,或許正因為我們心懷家國『恨』,反而一貫能夠安慰和激勵自己,因而一直能夠為了未來而生活。我們的人民就像田間的野草,在被踐踏之後又恢復生機,受強風襲擊而不折不撓。……我們具有無與倫比的韌性。朝鮮人兩千年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特徵,他們內心裡絕不向邪惡的勢力屈服,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放棄希望。對根本無法抗拒的命運,他們暫時退讓,但他們始終懷著希望並等待著,在等待期間又不放過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忍受著巨大的困難,千方百計地堅持下去。這就是『恨』的本質。」

朱立熙補充,對個人的恨,使國民想出人頭地、成就動機強烈;國家的恨,則讓國民一心洗刷歷史恥辱、提升國際地位。

解析2:大韓民國第一,「做得到精神」

於是,我們看到的韓國人往往上進心強又十分愛國。朝鮮族作家金文學這麼說:「我發現幾乎所有的韓國人都愛用『我國第一』的口頭禪。」台大政治研究所一位碩士班畢業生就表示,在學時同所上有幾位韓國同學,因而得以「近距離觀察」韓國人的「大韓民國第一」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班聚餐時常見韓國同學發表高論,認為韓國一切都好,說到激動處,還高舉著啤酒在全班女生面前大聲說:「連女孩子也比較溫柔漂亮!」引來一陣聲討。即使如此,韓國同學寧死不屈,情願盤裡的菜全被同學玩笑地夾光,餓著肚子也堅持喊韓國第一。這種以一擋十、堅持「宣揚國威」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那麼,到底是甚麼原因,讓韓國人可以如此有自信?

歷經近五十年的日本殖民和朝鮮戰爭,在1960年代的朴正熙時代,韓國終於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可以專注發展國力。而長期遭到外侮的悲憤情緒一旦有機會「雪恨」,爆發的動力就非常強大。在1960年代,韓國先以進口替代、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發展策略取得了重大成就,GDP成長率高達8.8%;1970年代,韓國開始發展化學工業和重工業,GDP成長率為8.5%;1980年代,開始科技產業(家電、汽車、造船業)的發展,GDP成長率為7.5%。這一連串的經濟發展成就還贏得了「漢江奇蹟」的稱譽,到1988年主辦第24屆奧運會並成功民主化,韓國躋身現代化國家之林,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出口導向的韓國,再加上貨幣大幅貶值、銀行呆帳問題嚴重,韓國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請求援助。就在此時,多數韓國人民竟然「共體時艱」,自動自發地把家中的金銀手飾捐給政府共度難關。

知韓苑執行長朱立熙睜大眼睛,似乎不可置信地說:「光是黃金就捐了十億美元!為了救國家,他們覺得這是應該的。」

因為韓國全民上下齊心,加上金大中政府大力改革,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整頓財閥,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最先全面復甦的國家就是韓國。

朱立熙形容韓國人常掛在嘴邊的──「做得到精神」(Can Do Spirit)──就是天下無難事,只要去做了,就一定會成功。確實,「做得到精神」激勵了經歷過殖民、戰爭、爭取民主和金融風暴的韓國人,讓他們雖然身處逆境但仍堅持努力,最終東山再起,「報仇雪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解析3:重視外表,「只許贏不許輸」

但是或許正因為太重視雪恨的「成果」,令韓國人普遍有非常重視表面輸贏的心態。朱立熙解釋,為了出人頭地,不被人看扁,韓國人必須積極進取,探究各種可能性,也充滿野心。「他們先前最大的敵人是日本,早期是反日而且仇日;戰後的發展策略則是知日、超日、剋日。2001年起,『三星電子』的淨利已經超越『新力』,能和日本品牌匹敵。」

在體育競賽方面,韓國人更將「只許贏不許輸」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朱立熙認為,為了勝利,有些韓國人並不是非常重視運動家精神。除了在國際賽事上的裁判屢遭爭議外,朱立熙指出,韓國人打籃球常有小動作,「例如他們被撞一下就倒在地上裝死,少則5秒,多則20秒,藉此爭取休息時間。不過他們認為這是球技之一。」

在個人層面,韓國人則十分重視外表。韓國的整型、紡織、成衣等工業特別發達,連前總統盧武鉉都去割雙眼皮,並在大選前注射肉毒桿菌。韓國女子更是精研化妝技巧,她們喜愛「濃妝」效果,在外一定化上「全妝」,不像台灣女性習慣淡妝,常常塗個口紅就出門了。這種愛美的觀念走向極端,就是整容成風。根據首爾大學醫學院教授柳仁均的報告,韓國女大學生中52.5%有美容整型經驗,82.1%希望做一種以上的美容整型。送女兒、朋友「割雙眼皮手術」當禮物的情況更是司空見慣,這不能不說是過度重視表面的社會風氣所帶來的後果。

解析4:群體意識強,「我們」最棒!

韓國除了重視外表之外,還是一個特別重視團體意識的社會。師大韓語名師王清棟接受訪問時,笑著回憶在韓國教書的生活:「韓國人是單一民族,長相差不多,我在上課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這個同學怎麼長得跟另一個同學很像,只是SIZE不一樣。」

而因為是單一民族,韓國人強調「我們」的概念,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韓國,如果你們是好朋友的話,常常用的東西差不多,染得頭髮都一樣、剪得髮型也都一樣,這樣才叫作好朋友。他們團體意識很強的,韓國有一個字叫做『咱們』,像中國人和台灣人常說『我家、我爸』,可是韓國人都是用『我們爸爸、我們姊姊、我們的學校』,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他們會說『我們的老公』,他們把整個國家當成一個群體,就是『咱們』。」王清棟表情生動、語調熱情地解說。

這樣一個重視「我們」的國度,在正式場合,對「上下倫理」就非常要求。人們會依家世、職業、性別、年齡等作為區分身分尊卑的基礎,從而有一個嚴格的人際關係準則,包括使用的語言都有敬語、半語、卑語的區隔。一位從中國到首爾大學理工學院留學的研究生這麼形容:「在韓國你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事情,年幼的人和年紀較大的人討論一件甚麼事情的時候,年長者在無理可講的時候,往往就會大聲講一句:『你今年幾歲啊?』這樣一問,年幼的人就不作聲了。不管對錯,很多韓國人是不能容忍年齡小的人冒犯年長者的。」

在這種階級嚴明的社會中,乍看之下,長者好像有許多特權,但其實長者也負有照顧幼者、弱者的責任。「出去吃飯前輩要掏錢,後輩生活上有甚麼困難前輩要幫著解決,後輩學業和觀念上的問題前輩都要照顧。在韓國,如果後輩跟著你,你卻不能照顧好他,旁邊的人都會覺得你有問題。」

而日常生活中的緊張,到了非正式場合就會得到抒解,韓國人和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喜歡在下班後去「喝一杯」的民族。到了晚上,不分上司和下屬都會一塊兒出去吃飯喝酒。王清棟這麼形容:「這時也沒有甚麼階級高低上下之分了,比如白天是甚麼部長、長官等等,晚上就變成某某兄弟;氣氛也都很好,大家就想趕快喝醉,有時候是真的醉倒,有時候是假裝喝醉,喝醉的好處就是平常上班不敢講的話,透過這個時候說,就靠這種非正式的關係來表達一些沒機會表達的事,或是吐露真心話,抒解壓力。」

在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整個國家的人都是一家人,所以韓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屬於一些社群,如京畿同鄉會、首爾大學同學會等等,王清棟表示:「像是宅男這些詞彙,在韓國來說不可思議,到處都是層層的關係,有很多社交活動去維繫很多的關係。」也因為是以群體為主的社會,所以韓國人的人際界線並不清楚,「個人主義」在韓國行不通,才認識幾天的陌生人就會開口問薪水多少、感情狀況,朋友間借貸、共享財物、把對方的家當成自己家等,都是常見的情形。

但也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韓國人很重情義、對待朋友特別熱情,朋友有難時也會盡量幫助,因為「你的事也是我的事」。同時,他們直言不諱,因為都是自己人,一般情況下較能包容不同意見,使得韓國人能說善道、表達欲強。

反過來說,對「外人」,韓國人就不太留情面了,為了追求勝利,他們不介意偶爾使出小手段。於是在運動場或商場上,有時就會出現爭議,這也是與韓國人打交道時需注意的地方。

這,就是令人又愛又恨的韓國人。

朱立熙小檔案
現任:
.「知韓苑」創辦人兼執行長
.國立政治大學韓文系、新聞系兼任講師
.「台灣東北亞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日本研究碩士
.南韓延世大學大學院歷史科碩士課程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學士
經歷:
.《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第一名入社、《聯合報》駐漢城特派員、《中國時報》主筆兼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超級電視台新聞部總編輯
.中華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

台長: 台北光點

阿邦
請板主再開一次熱情召集令

最後一個階段的決選須要再投一次票

玉山才能成為七大奇景

很多第一階段投票的網友都不知道

請板主協助動員一下~感恩內~!



『玉山怎麼可以落後"濟州島"??』

決賽是重新計算投票..所以之前頭過的人請再上來投票一次..

目前玉山票數嚴重落後...請務必po文轉寄支持~。!

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玉山~~等於知道台灣~!投票給玉山,為台灣爭光。



支持玉山晉升『世界七大奇景』投票方式


http://mypaper.pchome.com.tw/lee590818/post/1322551241
2011-10-28 16:45: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