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孟奇2009年2月12日
■ 有效溝通,從「聽」開始
不管問雇主或員工,職場中最重要的就業能力是甚麼?「溝通表達能力」肯定名列前三名之一。不過,「不知道怎樣跟別人有效溝通」,偏偏也是許多職場新鮮人最容易感到棘手的問題。
要跟別人溝通好,當然要有能力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無論如何,不少人經常會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溝通是雙向的!如果你不能對人家「好好聽」,別人十之八九就不會聽你「好好說」。
在面對面的溝通場合當中,不應只靠一張嘴巴與別人溝通。你如何運用你的耳朵、眼睛,以及肢體語言,來表現出你聆聽他人說話的專注程度,對於你跟別人之間能不能良好溝通,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 認真在聽,要讓別人感受到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多樣刺激與令人分心事物的世界中,許多人已經習於一心二用,甚至多用,以致於在聽別人說話時,一不留神,就會變成只是「用耳朵聽」,而視線及注意力則似乎放在其他事物上。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真的有在聽,也聽進去了,只是眼神及肢體語言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問題是,溝通的重點不只在於你有沒有真正聽進去,更在於你的溝通對象能不能感受到你的確有認真用心地在聽。
如果別人認為你並沒有用心在聽,就很容易認為你並不重視兩個人之間正在溝通的事情,或認為你並不重視你的溝通對象。對於一些自尊心較強的人來說,甚至會因此覺得尊嚴受到傷害。在這種氣氛中,當然不容易有良好的溝通。
● 積極聆聽的技巧
要跟別人有效溝通,不只要學會「怎麼說」,更要學會「怎麼聽」。
好消息是,比起「怎麼說」,「怎麼聽」其實要容易學得多。套句《食神》電影中的名言: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成功的聆聽者。而那個「心」就是一種心態:聆聽不能只是被動接收,更應當有主動積極的回應表現!
建立這個心態,加上一些技巧,稍做練習,讓「積極聆聽」成為一種習慣,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經常處於良好的溝通情境之中。這些技巧包括:
第一、放下其他事情,保持專注。「專注」是積極聆聽的最基本。不用擔心「專心聆聽」會占掉你太多的時間。只要跟別人之間能溝通良好,就會替你省下更多的時間。
第二、保持眼神交會。成功的聆聽不只需要注意「聽」,更要專注「看」別人說話。在面對面的溝通當中,別人會希望能夠注視你的眼神,來確認你理解對方說話當中的訊息。
第三、適時透過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來正面回應對方的發言。當你在聆聽對方說話時,其實你已經在進行溝通。透過點頭或微笑等肢體語言來回應對方,告訴對方你不只聽到了、聽懂了,也肯定對方的發言,整個溝通自然容易朝正面的方向發展。
第四、避免打斷對方發言。除非有必要,避免中途打斷對方發言,插話回答。如果你真的需要中斷對方發言,請在對方已做過一段完整陳述之後。一個有用的技巧是:用重複對方發言或替對方小結的方法,有禮貌地讓對方發言暫時結束。無論如何,不要讓「搶話回答」成為一種習慣。
第五、回應時,先讓對方確認你理解並思考過他剛剛所說的話。你的回應方式,會決定對方對於「這個人有沒有聽進我說的話」的觀感。如果對方一說完,你馬上急著回答,對方可能會覺得你並沒有好好思考過他剛剛所說的話,從而造成他對於你接下所說的話,已經有了先見為主的負面成見。你可以略等兩、三秒的思考時間後再回答(但不要太久,免得讓對方以為你只是在等他講完)。另一個實用技巧是,在回應時,先重複對方的幾句話、幫對方做個歸納,或請對方回答一兩個釐清性的問題,例如說:「你剛剛的意思是不是說......」
不管在對話溝通或人際關係上面,積極聆聽都是非常有用的技能。事實上,隨著經驗漸多,一個年輕人往往會學到一件事:在職場中,積極聆聽不只能促進有效溝通,而且相較於那些在對話中只知道表現自我的人,那些深諳積極聆聽之道的人,往往更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與肯定,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對話的走向與結論。換句話說,那些知道如何積極聆聽的人,往往還沒等到開口,就已經具有極佳的說服力。
■ 如何讓別人聽得進你的批評?
*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學副教授)2009年2月25日
從《台灣霹靂火》開始,這幾年陸續出現一些類似型態的人氣本土連續劇。這些連續劇既然能夠收視長紅,當然有其魅力所在。不過,我對於這些連續劇裡面的一個重要元素始終覺得很難接受,那就是:在這些戲劇裡的不少主角,往往身分的設定是成功的商界領袖,但是當他們批評別人時,用的幾乎都是讓人一聽就會血壓急速上升的方式,例如:指名道姓、人身攻擊、大翻舊帳、刻薄貶抑,而對話中更是充滿衝突、情緒與憤怒。
我很難接受的不是這些對話(這或許是一種能夠讓不少觀眾宣洩情緒的奇特娛樂方式),而是這些人物的身分設定-這些人既然習於這樣負面的批評方式,怎麼可能會是「成功的商界人士」呢?除非他們的顧客與工作夥伴不是虐待狂,就是被虐待狂。
● 批評,不是為了得罪人
無論如何,雖然這些劇中人物的批評方式不足取,這些戲劇的情節還是與職場現實有所呼應,因為在職場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把工作做好,不管是批評別人,或是被別人批評,的確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但是,即使出自再正當的理由,批評別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絕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通常都不太樂於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是。而如果我們一開口批評別人,就讓對方覺得「聽不下去」,不只自己希望對方有所改變的目的達不到,還徒然得罪別人,那麼恐怕還不如保持「沈默是金」的態度要好些。
●「替對方著想」的批評方法
我們的批評如果要讓別人「聽得進去」,進而產生正面的影響,就要講究方法,而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替對方著想的批評方法」(註)。
要以「替對方著想」的方式來提出批評,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進行:
階段一:客觀與中性地描述現況與問題。我們大概很難讓別人在聽到批評時「如沐春風」,不過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試著用客觀的角度與中性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看到的現況與問題。在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是一部不帶個人情緒的攝影機,只是客觀記錄與重現問題發生的情形,而不必加入情緒性與裁判性的語言。
階段二:提供一個對對方更為有利的理想情境。在敘述完問題後,我們最好不要直接跳到「我覺得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先為對方設想,從對方的立場與利益出發,提供一個「如果這樣的話,會對你更好」的可能情境,而讓對方在比較「目前行為所產生的現況」與「行為改變後能產生的情境」後,自己得出「改變行為會有利」的結論。最好的情況是,對方已經在某些時候表現過較佳行為,也可看到所帶來的較佳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要特別把這一點以正面的方式指出來。
階段三:提出正面建議,或跟對方一起討論,如何能夠減少現況與理想情境之間的落差。「替對方著想」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對方不見得不知道有更佳情境的存在,也不見得不希望能達到更好的理想情境,但是為何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作為?是不是因為資源有所不足?受到什麼限制?還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的方法?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盡量去替對方設想這些問題,並提出正面的建議;或者跟對方一起腦力激盪,看看能不能找到可行的改進做法。
簡而言之,「替對方著想的批評方法」精神就在於:客觀面對真實問題,但將討論聚焦在對方的利益與正面的解決方法上。
舉例而言,你如果希望某位下屬或工作夥伴能對簡報多做一些準備,而不是急就章,與其指責「你做事不用心!」「你讓大家失望!」「你讓我丟臉!」(情緒與裁判語言),或者只是要求「下次不能再沒有準備」(聚焦在負面行為),不妨試看看下面的批評方法:
「我觀察到你這幾次的簡報好像都準備得不是很充分,你自己報告得不是很順,你自己跟客戶也都對報告不太滿意(階段一:客觀陳述問題)。不過我記得你以前在哪些會議中,下了相當功夫做很紮實的練習與準備,那幾次不只你自己覺得很滿意,客戶與公司也都對你讚賞有加(階段二:指出理想情境)。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你最近多接好幾個案子,所以比較沒有時間,不過你或許可以抽出一些時間,對簡報的開頭與結束多做一些練習,這應該就會讓你表現得相當不錯(階段三:提出正面建議)。」
註:這個方法的英文名稱為Compassionate Criticism。我們對此一方法的討論主要參考Otazo, Karen, "The Truth About Managing Your Career," Prentice Hall, 2006。
■ 請教別人,但不要依賴別人
*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2009年3月12日
俗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句話雖然明顯是在揶揄(而且我自己顯然就是該被這句話消遣的對象),但是它也揭露一個職場真理,那就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被別人請教,而且喜歡自己的意見受到別人重視。
對於職場新鮮人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比起「不停向別人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可能一個善於請教別人,並讓別人覺得「孺子可教」的年輕人,更能讓別人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
● 請教別人前,先做好功課
雖然說「請教別人」是個好習慣,但是對於年輕人而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請教別人」跟「把責任推給別人」混為一談。否則一旦別人發現「給你意見」變成「被你依賴」的同義詞,很快大家就會紛紛以「沒時間」、「有事情」為藉口,來迴避你的提問。
舉例而言,如果你是為了一件正在推動中的工作,而想請教你的上司或前輩,最好的請教時機是在你已經做過準備功課,有了一些草案構想,但是還沒有明確定見的時候。這時候你可以請教別人,請他們針對已經成形的草案構想,給你一些建議、經驗、或其他可能方向。
不要在一開始沒有想法,也沒有研究過資料的時候,就去請教別人。這不只造成別人必須「從頭教起」的負擔,也等於是「無償要別人替自己做事」──把自己原先應當承擔的蒐集資料、研究、構想及規劃等責任都推給別人。如果對方是你的上司,這更是完全搞錯對方跟你的上下指揮關係。
也不要在你已經有了定見以後,才為了「做做樣子」而去請教別人。如果你請教了上司或前輩,事後卻讓別人覺得自己的意見絲毫不受重視,這只會造成反效果。相反地,如果你能夠在最後的定案當中,讓別人清楚看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與產生影響,這不只有利於你的人際關係,更有助你在繼續推動工作時得到充分支持。
一言以蔽之,在請教別人時,要盡量減少別人提供意見的成本,而盡量提高別人提供意見的效益。
● 責任仍在自己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別人給了自己怎樣的意見,以及自己採納了哪些意見,事情最後的成敗責任仍然在於自己。
如果事情最後進行得不順利,絕對不要抱怨:「我所以這樣做,都是因為某某人跟我說可以這樣做。」只有一個人該負責任,那就是自己,別人提供意見,不是為了讓我們卸責。
反過來,如果事情做得好,絕對不要忘記向那些提供建議的人好好地道謝。「適時感謝別人」雖然經常只是「舉手之勞,惠而不費」,長期下來,保證是個非常值得的投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