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東京十七日專電
日本「產經新聞」今天報導,日本回應中華民國外交部的提議,著手檢討提供十八歲至未滿三十歲的台灣青少年簽證效期一年的「工作假期制度」問題,快則可望年內就達成協議,這項互惠的制度若加以實現,將有助增進民間的交流。
報導引述台日消息人士的發言指出,台灣外交部建議日本引進「工作假期制度」,使台日雙方能相互提供青少年一年程度的簽證,讓他們可以相互前往對方的國家一面工作、唸書和一面旅行,日方已著手檢討可行性。
報導指出,台日關係由於六月發生日本巡邏船撞沈台灣海釣船事件而惡化,馬英九總統領導的新政府提出這項民間交流的新提議受到台日消息人士的肯定,認為馬總統有意改善對日關係。
報導指出,日本和包括澳洲及加拿大在內的九個國家已相互引進這項制度,若和台灣達成協議,將是在亞洲地區繼南韓之後引進這項互惠制度的國家。
產經報導,日本在二零零五年已提供台灣觀光客九十日免簽制度,實施以來前往日本旅遊的台灣觀光客並未發生問題,受到日方的肯定,「工作假期制度」是這項免簽措施的延長。
報導指出,有關「工作假期制度」的細節問題尚有待台日對口機構的協商,快則可望今年內就可達成協議,一旦實現,將可增進青少年的雙邊交流。
【2008/07/17 中央社】
■ 世界終究不是平的
* 林佳萱
著名新聞工作者 Thomas Friedman在2005年4月5日推出了聞名世界的趨勢預測著作《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此書一出,立即成為各國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勝軍,這幾年來也造就不少擁抱「全球化」的熱情支持者,看起來經濟全球化被捧成萬能的真神,科技與歷史無情的趨勢演進不可違逆。
「全球化」指全球聯繫益發緊密,人類生活規模擴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與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許多人視過去20年國際貿易及跨國投資猛增為全球化的象徵。全球化試圖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經濟一體化。
但是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前加州Santa Clara大學金融教授、現任Ayn Rand非營利組織主管的Yaron Brook在《Forbes》撰文指出,他認為這樣的看法大錯特錯。他表示,世界經濟變遷沒有明白的方向,只有不確定的未來。全球趨勢變化仰賴人們意念及策略的選擇。
Yaron Brook 指出,無限上綱、缺乏完善防護的資本主義很可能讓自由市場充滿風險。他引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The Commanding Heights)一書作者、1992年普立茲獎得主 Daniel Yergin教授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寫的專欄內容,直言「國家正在逐漸收復失土」。
眼光放在拉丁美洲,1990年代開放市場的改革之聲現在已經被復甦的民族主義吞沒。走強烈國家社會主義路線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態度強硬,企圖排拒自由主義在南美共同市場的蹤影,查維茲更扣押了流入委內瑞拉石油產業、採礦、水泥、鋼鐵、電信及電子業的外國資金。
厄瓜多、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其他周邊國家也可能仿效委內瑞拉的作法,這令跨國貿易的氣氛降到冰點。苦受高通膨壓力的阿根廷最近決定強制徵收穀物出口關稅,使該國各地農民忍不住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相較於查維茲在國際上大鳴大放,俄羅斯則低調進行國有化政策。俄羅斯採取選擇性起訴或其他威嚇手段,迫使外國投資人如British Petroleum(BP;英國石油)拱手放棄有價值的油田或天然氣探勘。
甚至連英國也開始擺脫柴契爾夫人留下的減稅、撤銷商業活動管制以及私有化等政治傳統,英國財政大臣在今年 2月宣布,將英國知名私人銀行 Northern Rock Bank(NRK-UK;北岩銀行)收歸國營。
除了抗拒國際貿易、進行企業國有化,另一個民族主義勢力擴張的典型徵兆,就是大量來自中東、巴西、中國、亞洲等國的主權基金如雨後春筍冒出。許多新興市場靠產油輸出或貿易外匯豐厚國庫,銀彈充裕之餘成立主權基金,以官資賺錢,也成為外交談判籌碼。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現在手控 3兆美元資金的主權基金,到了2012年將會控制多達12兆美元的全球資產。但隨著主權基金持續增加,許多國家也日益焦慮,因為這些投資標的與投資組合都不甚透明的資金,可能挾經濟力量隱藏政治目的,實行進攻特殊產業侵略國家安全的投資併購。
在美國,政治人物都支持「強勢美國」的角色。因此今年不論哪一黨候選人當選,預計美國的貿易政策改革會朝遠離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移動。
在十幾年內,美國國會核准了兩大政策: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及2005年的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entral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觀察家原本認為各國貿易關稅將瓦解,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即將誕生,然而最後只降低了部分貿易障礙,真正的自由貿易區並未成立。
今年布希政府勸說國會批准美國與哥倫比亞、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被美國眾議院狠狠打了回票。不顧 WTO正在討論降低全球糧食關稅壁壘,美國參眾議院反而通過高額農業補貼法案,讓獲得補貼的富裕農民可以對發展中國家的農人發動強烈的競爭。
為什麼全世界都躲在國家主義的高牆後面,甚至連一向鼓吹自由市場的美國都如此?
一個簡短的回答是:過去幾十年來快速擴張的經濟自由,回應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瓦解,但資本主義並未變成理想典型,儘管資本主義至今有諸多成就,但反對資本主義的聲音仍然存在在世界上。
畢竟,就連在美國,也會稱頌自我犧牲、社群意識、回饋和分享的價值。企業家如果自私地追求利益,就與這些價值觀產生矛盾。資本主義長期受到道德懷疑,因此不論什麼時候發生危機,企業和資本家仍然是首先被責難的對象,追逐利潤被視為商人道德上的瑕疵,而非主管機關的錯誤。
結果最後事情的發展聽起來都很耳熟:拉丁美洲仍然很窮困嗎?錯誤還不都是「偉大」的跨國企業,唯一拯救之道就是將天然資源收歸國有,強迫財富重新分配。
糧價還是那麼高嗎?該怪的是全球供需殘酷無情,投機炒手陰謀不軌。還是放棄自由貿易,重新課徵出口關稅吧。
國內企業都到海外設廠、把工作機會給外國人嗎?那麼禁止政府專案計畫外包、讓美元貶值、採取稅賦政策把工作機會留在國內吧。
在追逐利潤的動機被撕下「不道德」的標籤之前,資本主義始終會是全球各地的歸罪藉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