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勒的「春天」不只是風景,更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自然循環。而「紡紗女」,則展現農家勤奮勞動的生命價值
* 記者程嘉文 賴素鈴
問:「農業美學」的理念,如何落實在現今的台灣?
蔣:今天在台灣,我們非常需要有畫家、詩人、哲學思考者走向土地,再一次去認知台灣的農村,能不能找到土地的價值與信仰?重建農業美學,重視農村原有的樸素寧靜,是最好的。
陳:我一直推動的「農村再生條例」,就是想實現一個夢。荒廢衰敗的農村社區,如何不動及所有人的產權,卻能授權農村社區發展委員會維護、美化,把農村整體美感保存下來。
蔣:美濃龍肚國小的老師帶著小學生學插秧,種出一包包「龍肚米」。在那樣的課程中,小孩找到美濃人的自信,老農夫也不再覺得自己是沒用的老人。
陳:教育非常重要。施作工程時,利用自然工法、植被很自然的弄出美感,是一種素養。都市的人到鄉間,要懂得尊重自然,像米勒一樣,抱著重新回到土地的價值,而不是消費心態,也很重要。
問:都市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會像鮭魚返鄉一樣,有一批人想回歸農村,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陳:農委會這幾年推動「漂鳥計畫」,很多高科技的人接觸農業生活後,變成「留鳥」。
蔣:我有個高科技朋友,說要去台東買塊地養豬,已經講了十二年。我笑他永遠都在講養豬夢,可是米勒的畫讓我發現,有這個夢比沒有好。
巴黎那個大老闆,就是刻意忘掉平日的身分,農民的角色讓他感覺到身為「人」的價值。「農業美學」不該是單面而是雙向的,健康社會的城鄉應該互通聲息:鄉下人能很方便到城市來看米勒、聽柏林愛樂;城裏人也可以很方便到鄉下體會農民生活。
問:很多城市人到鄉下去圓田園夢,卻可能造成另一種汙染?
蔣:都市的消費形態都以「我」為出發,想占有美的東西。但當生命走向大自然,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不用錢買,也不屬於誰。
也許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大家被縱容成一種「消費性貪婪」。我想還是得從美學上去加強,「農村再造」中,「人心再造」也一樣重要。
陳:我們經常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不那麼多。跑去宜蘭蓋房子,一開始每星期去,之後每個月去,後來變成拜託朋友去,這種例子太多了。
如果遊客沒有帶著尊敬的心,就反而是一種破壞。福山植物園訂總量管制,當初被罵死了,後來大家逐漸諒解,同意唯有管制才能維持。阿里山,也許我們會考慮也設立總量管制。
蔣:或許米勒展也該設個總量管制(大笑),因為米勒的畫需要沉靜地去體會。
■ 醫生 農民 能否被等同尊重?
問:你們認為,米勒的畫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陳:我年輕時看「拾穗」雜誌,就常看到「拾穗」這幅畫。米勒讓我看到,一個大藝術家畫出他在農村生活的真正感受。拾穗這幅畫,畫的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悲憫之心。
蔣:很長一段時間,「拾穗」雜誌都用這幅畫作當封面。我跟主委年紀差不多,我們那個年代,一些老牌書店都會掛著「拾穗」的複製畫,就像一種人文的象徵。
我們今天看米勒畫作的感動,是因為他從都市的徬徨認識到:要畫農民,必須融入他們的生活,才能真正體會到農民的意義與價值。
米勒本來是法國諾曼第小農村的農民,意外拿到獎學金,才有機會到巴黎去進修藝術。我相信他曾經不想回到農村,但我一點也不會嘲笑米勒,因為每一個農村子弟都有過這一段。種田太辛苦了。這個迷失是真實的。
陳:現在很多農村子弟也不願意住在農村,因為嫌鄉下窮、落後。不過很多人出去以後,變成科技新貴,又回到農村。把這些現象當作一種「動態平衡」沒什麼不好;這些人在外面學了十八般武藝,如果又回到農村,可以帶給農村新生命。
蔣:迷失過的農村回來找自己的美,我稱它為「農業美學」。巴比松現在變成全世界的農村範本。前年我帶台灣文化界的朋友去參觀,有人要先離開,才發現巴比松全村只有一部計程車。司機問:「你們既然來巴比松,幹嘛那麼忙?」
我覺得他們非常清楚農村的價值在哪裡,所以巴比松很安靜。台灣必須找回這樣的信心。
陳:幾年前我曾經到阿里山的茶山村,教小朋友寫童詩。那是我一輩子住過最美的村莊,村長帶領村人打掉屋前水泥地,種花草樹木。村長說:「我還給我的庭園,一個小小的生態。」這句話,好感動。
但是,我也聽到晚上有人唱卡拉OK;村口有一家人正蓋鐵皮屋,要接待遊覽車的觀光客。這樣的美破壞了,是誰的責任?農村生活美學,是所有人都要去學習認識的素養,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環境的協調。
蔣:我住過巴黎近郊一間民宿,民宿主人的兒子是巴黎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生,爸爸過世後放棄在巴黎開的診所,回來陪媽媽。他耕作後回家,一身都是土,說:「啊!重新做農民真不容易。」
我聽了很感動。在我們的社會,醫生跟農民的價值,能不能夠等同被尊敬?農村的再生,必須包括人心價值的再建立,重新建立起對土地的信仰。
陳:不久前,我曾經帶一群現代詩社朋友到宜蘭,晚上住在休閒農場。他們共同的一句話是「好感動」。
農場主人提到鳩占鵲巢,說他不會討厭鳩也不會可憐鵲,因為這是自然生存法則,無論鳩或鵲都是他的鄰居。但鄰近山頭有人濫墾,農場主人一天到晚檢舉,也常被威脅。他堅持維持農場附近的生態,認為那才是農場真正的價值。
蔣:沒錯,莊子說「天地有大美」,杜甫詩說「欣欣物自私」,在欣欣向榮的春天,每個生物都完成它自我的完成。在農業的自然法則裡,可以發現這種循環,與生命的寬容。
陳:走進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才真正能體會到怎麼尊重生命,什麼叫做生態。
【2008/07/14 聯合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