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2 22:01:35| 人氣1,9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職涯規劃》職涯與財富的雙軌人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經濟日報╱摘自11月號《管理雜誌》


愛因斯坦說:「全世界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

原子彈力量驚人,在於原子碰撞時所產生的巨大質能轉換;相對的,在職涯規劃、財富管理的實踐中,投資職場能量,與理財錢滾錢所產生的複利效應,將迅速累積人生資產。每個人都希望能壓縮「累積」的時間,其中,影響累積速度最深遠的關鍵,就在於「報酬率」、「分配」、「紀律」三方面的管理思維。

提升財富思維 最重要

打造幸福人生,最基本的就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要活得快樂,財務力絕對是第一課。具體來說,財富管理的第一層意義即在於對抗物價波動,長遠來講,則是準備足夠的退休資金,支付「第二人生」的生活及自我實現所需。不過人生漫長數十年,理財也必須理得有階段、有方法,即使只是薪水階級,只要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一樣可以達到預期的整體目標。

思維一:守紀律創造複利價值

理財最怕看到別人短期內獲得一兩倍的投資報酬率就心動,財富管理講求的是財務的穩定性,也就是設定每月、每年的理財目標。巴菲特以股市投資致富,總資產超過400億美元,不過經專家統計,他投資股票的年平均績效約22%,也不是令人稱羨的倍數成長模式,但這22%報酬率的穩定性,加上複利效應,就足以讓他躋身全球鉅富。

以台灣股市為例,大盤的平均投資率相對穩定,1966年的加權指數是100點,到2007年是9,600點,成長96倍,若用複利計算,相當於每年約12%報酬率。又如美國共同基金,以30年、50年、70年的基礎來看,歷史統計每年的平均報酬率是13%。

用複利概念來計算,如果你是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25歲時將1,000萬元獎金投入基金操作,以年報酬率8%計算,到了60歲時,這筆錢將會變成1.5億元。

思維二:理財比重與資產配置

理財的第二個問題是,一般人並沒有1,000萬元的財好理,就算有,每個人生階段的需求與理財方式也無法一概而論,這時,就牽涉到財富管理的比重與資產配置問題。

站在財富管理的角度,年齡愈大,風險承受度愈低,資產配置的概念,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同投資工具有不同的報酬率,例如定存的投資報酬率大概在2%到3%,波動約0.5%;債券或是收益型基金,投資報酬率2%到6%,波動約8%;共同基金報酬率約12%到15%,但波動約20%。其中的理財重點,就是針對不同的年齡,調整不同理財投資的分配比率,然後讓加總的報酬率,貼近最終的總績效目標。

思維三:講求理財彈性

理財比重與資產配置講求的是降低風險,例如一般理財顧問並不主張界臨退休者,將過多資金投入股市,因為股票投資承擔更多的風險;相反的,年紀愈輕的人,一般是用強迫儲蓄的概念進行理財。

但強迫儲蓄,還必須考量財務的彈性概念。例如這個月可以存3萬元,下個月也許只能存1萬元,這時候如果把目標訂在每月2萬元的高目標,有時會造成生活的困擾,所以強迫儲蓄必須選擇最符合現實的金額,然後有紀律地執行。

一般而言,年輕族群的薪資所得不宜全數投入儲蓄與投資,還要規劃投資個人工作能力與職場價值的部分。

理財規劃應在平穩中打造日後突破成長的可能性。因為提升自己的價值後,以後花同樣時間賺取財富的效益,會比年輕時經濟許多,如果沒有做好價值提升,便很容易陷入低收入族群的惡性循環。

職涯規劃專業 有彈性

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踐與成就感,則仰賴職涯的清楚規劃。早期理論均以年齡為職涯規劃的階段,分為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與隱退期,但隨著社會變動加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構因素改變,同樣的人,在工作轉換、輪調或升遷時,職涯發展會進入循環階段,而非原有的線性模式。

正確的職涯規劃,目的不在於按部就班進行,因為人生不可能「如期完成」,而是以科學方法找出自己的興趣,依據市場供需原則,替自己的職業打造願景與進行定位。保聖那(PASONA)暨經緯智庫(MGR)總經理許書揚就指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與努力目標。

30歲以下慎選職業、打造專業:很多人到了30歲,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不過至少要慎選專業。一旦選擇了專業領域就應該堅守下去,因為專業領域說變就變,之前的經驗等於歸零,不被認可。

過了30歲注重人脈培養:因為過了40歲找工作、跳槽,或開拓商機大都要靠人脈。

任何年齡層都要保持專業彈性: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從不做生涯規劃,因為生涯很難規劃,很多未知的東西,是當下掌握不住的,例如高科技企業,今天也許市占率還有60%,明天競爭對手推出新專利,馬上降為30%,所以很難預估三年或五年後自己會處在什麼位置。因應未來的變數,職業規劃首重保持「專業彈性」,讓自己在變動的職場中,專業歸零的機會變小。

初入職場者一方面要壓縮確立目標的時間,另一方面又要為打造基礎競爭力做準備;成長型的工作者,除了要培養晉升本錢,還要在專業之外,尋求實踐工作價值的其他方法(如人脈);成熟型的工作者,必須面臨轉職以及開創事業第二春的挑戰;最後,處於隱退期階段的工作者,則要思考職業能量能否創造意外價值。

【2007/11/02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