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5 11:35:32| 人氣1,4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叫模範太沉重 亞裔學子壓力超負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房建福在畢業典禮上被同學舉起,他一度以自我放逐態度表達對母親的不滿,經過適度的親子溝通,又開始在乎學業成績。他將於今秋進入聖地牙哥加大就讀(李意雲攝)
* 聯合報記者黃韻珊、王善言、唐嘉麗全美連線報導


今夏自紐約明星高中史岱文森(Stuyvesant)畢業的傑克(化名),學業總平均(GPA)高達93%以上,但卻無法如願進入心儀已久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就讀,在連續接獲幾所名校的拒收通知後,一向自信的傑克突然崩潰,自責之餘情緒跌落谷底,甚至出現憂鬱症的徵兆,父母擔心孩子想不開,急忙找心理醫師協助諮詢。

天恩(化名)自小成績優異,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也是運動健將,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知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但就在還差半年即將畢業時,校方通知天恩,因多科目表現不佳,且上課出席率低,要求他休學,轉至其他學校修補相關學分,再以成績表現申請返回學校繼續學業。此事對於向來順遂的天恩打擊極大,他的母親毅然決定暫時拋下在加州的家,在緊鄰校區的地方租了套公寓,決心陪孩子度過難關。


康大21人自殺 13是亞裔

亞裔學生一向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而華裔學生更是「模範中的典範」,華人家庭多數樂於以讀名校或創業成功的華裔傑出事蹟,來鼓勵自家子女「有為者亦若是」。上述兩個實例卻顯示,華裔青年學子和其他族裔一樣,面對著相同的競爭壓力及成長煩惱。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指出,亞裔學生夾在亞裔傳統價值觀及美國現實社會之間,比其他族裔同齡人承受更大的無形壓力。據統計,校園環境優美的康乃爾大學自1996年以來,共有21名學生自殺,其中13名是亞裔,占62%,而亞裔僅占康大學生約14%。

服務於紐約西奈山醫院及艾姆赫斯特醫院的華裔心理醫師楊韻華,近年來負責處理青少年案例,傑克就是她所輔導的案件之一。她說,傑克的父母並沒有因為他未能進名校而責怪孩子,但從小在父母親鼓勵下,一路考進資優中學的傑克,卻對自己感到失望,更認為自己的表現不符父母的期待,讓父母沒面子,一步步鑽進牛角尖中。


每年許多優秀華生落榜

楊韻華分析,類似史岱文森這種優秀高中的亞裔學生比率可能在30%至40%之間,但長春藤名校的亞裔學生錄取比率不會超出15%,每年都會有許多成績優異的華裔學生「名落孫山」,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類似傑克的症狀,此時父母親必須設法協助孩子重建自信心。父母應該清楚的向孩子表達,這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一次小小的失意,並不代表他的未來就此定局。更要明白告訴孩子,求學應基於個人的選擇及興趣,而非為了父母,不論到任何大學就讀,只要善於掌握資源,同樣能達成目標。楊韻華強調,青少年可藉著挫折,學習面對成長中的不同問題,亦可以幫助他們準備好進入大學校園內的獨立生活。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影響下,華裔家長往往加諸將上大學的高中生子女許多壓力,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一些走過來的華裔父母建議,家長應學會放下身段,摒棄權威式態度,以朋友立場與子女相處,將可改善親子關係。

定居安那罕岡的李意雲,即是好不容易從惡劣的親子關係走出來的典型例子。她目前與獨子房建福已建立良好互動。


家長過度嚴格致反效果

近日從南加名校特洛伊高中(Troy High School)畢業的房建福,從小就是親友及師長眼中的模範生,他彈鋼琴、游泳、寫書法、演講,樣樣都出類拔萃。然而在李意雲眼中,他還不夠好。

夫婿在台灣工作、獨自在美撫養兒子的李意雲說,她不曉得自己過去是怎麼回事,兒子考試若考了97分,她會嫌他為什麼沒考滿分。「他上特洛伊高中的前兩年,我在往返學校的接送路途上,總是抱怨他這個那個,總說他為什麼不更努力一點,從來不會讚美他」。

她罵兒子罵到口無遮攔,甚至曾罵兒子是魔鬼附身。但現在回頭想起,她覺得自己才是魔鬼附身。還好在爾灣及富樂頓兩所中文學校教中文的李意雲是個自省極深的母親,「我是在兩年前中文學校家長幫我辦派對時,被兒子的一番話給當頭棒喝,開始思考那裡做錯了」。

李意雲說,兒子當時應觀眾要求,起來發言時,竟然對學生說:「你們很幸運,我媽媽只教你們兩年,我卻被她教了16年。」她後來曾問兒子為什麼那樣說,兒子說:「媽媽什麼都要管,我的壓力太大了!」

李意雲在因緣下,前往大蓮覺社參加佛學研討。她在佛學的影響下,漸漸對許多事情有不同看法。「過去我認為兒子上名校最重要,現在我認為人生就像馬拉松,不能只看上大學這一段」。

「我現在認為兒子若學會處理問題,保持樂觀態度且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李意雲在調整價值觀,且著眼於兒子的優點後,她與房建福的互動愈來愈好。一度以自我放逐態度表達對母親不滿的房建福,11年級又開始在乎學業成績,目前他已獲聖地牙哥加大(UCSD)入學許可。


適當時候放手做聆聽者

家中兩名子女先後上史丹福大學的廖惠美不諱言,子女在成長及求學過程,父母由於愛子女心切,也會感到壓力。她記得子女小時參加音樂比賽,他們不緊張,反而是自己緊張到胃痛。雖擁有博士學位,但廖惠美為了子女成為全職媽媽,伴隨子女一起成長,並克服各項挑戰。她經常閱讀有關養兒育女的書籍,並與朋友交換心得與經驗,找尋教育子女的方向。

「子女到高中11、12年級,面臨上好大學的壓力。為免火上加油,我通常不再增加他們的壓力,只做很好的聆聽者。但他們需要父母意見做參考時,我們就會分析利弊得失給他們聽,由他們做成最後決定」,廖惠美說,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其實很成熟,父母在適當時機應放手讓他們獨立,不要想再駕馭他們。


動輒比較別人 易傷自尊

從事教育工作的金竹先認為,家長應協助子女建立信心,不要動輒將子女與別人子女比較,如此只會減損子女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她很高興當年任由目前將升上大二的獨生女張佳玉自由發展,雖然張佳玉曾是富樂頓明星學校資優生,卻只獲聖地牙哥加大、爾灣加大等非加大頂尖學校入學許可,金竹先並未責怪張佳玉,反而是張佳玉對自己的表現不滿而哭了。

金竹先說,「父母親未將標準訂那麼高,對結果也不會失望。女兒也因為我們對她未施加壓力,最後快快樂樂地去上學。」她說,女兒目前在聖地牙哥加大大眾傳播系游刃有餘,他們很高興當初能做明智開明的父母。

曾以自我經驗結集出版「在美國做家長」的朱偉憶說,「一個面對申請大學的高中生,或正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壓力總是有的,適當的壓力也是好事。華人家長容易對子女期望過高,總有過分重視學業成績的傾向。強調勤奮努力、上進好學並沒有錯,但過分強調和時時叮嚀,難免成為子女肩上的負擔和心理的壓力」。

她認為,若子女個性要強、凡事求好心切,做父母的應提醒他們「放鬆一下」、「不必這樣拼」。身為第一代移民的華人家長在子女學業、申請大學方面能夠插手幫忙的不多。但如果發現子女有過分緊張、身心俱疲的現象,必須善盡勸導之責,有必要時,還應請專家進行輔導。


無聲關懷勝過時時叮嚀

女兒正就讀MIT的張伊蘭回憶女兒唸高中時,不但修了多科AP課,校內校外的課外活動也多得喘不過氣來。現在回想,當時她的壓力真是不小。每天忙完課外活動、繁重的課業總要搞到半夜兩三點才能就寢。長期下來,身體變差了很多。還聽說學校每年總有一兩名學生,因為應付不了申請學校的壓力而崩潰。

張伊蘭建議華人家長,應勸孩子不需要參加太多課外活動,即使是為了申請大學,集中一兩項,把它們做好也就足夠了。此外,申請大學的工作應及早開始,否則學期中應付課業和各種活動,還要緊張地追趕著申請學校的截止日,在高壓上加壓,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在女兒壓力極大的高中歲月,自己所能做的是「不要講很多」。在子女忙碌趕工的深夜,為她準備消夜點心,和始終在一旁(be there)陪著她,給予無聲但全心的支持與關懷。

張曉鳳在一所亞裔學生很多的都會高中任輔導老師,校中每位輔導老師都經常與亞裔家長接觸。不少家長與輔導老師約談,就是要老師「告訴我的孩子,他(她)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身為唯一的亞裔輔導老師,美國同事常半開玩笑地說,「妳們亞裔媽媽好愛支配人(dominant)!」


別讓子女背負沉重痛苦

她分析,高中學生的壓力多來自家庭、父母、學校課業、申請大學、選課、或交友、社交生活等。亞裔家長喜歡為孩子決定未來的走向。即使自身教育水準不高,對子女學業上的要求都很嚴格,「你一定要拿A!」,「放學後立刻回家!」,「學業第一,不許參加課外活動!」,「你一定要讀xxx(大學主修)!」。也有華人家庭因為家中的弟妹需要照顧,規定子女上大學後,必須住在家中。不管子女的性向是否合適,無視子女所處的美國文化與環境,和他們的需要及聲音,使許多亞裔孩子背負沉重的痛苦,也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張曉鳳曾經輔導一名功課很好的華裔孩子,因為反抗家中極嚴格的管教,開始翹課、購買和服用同學非法帶進學校的止痛藥,結果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救。最終學校給予嚴厲處罰,被迫轉學至專收問題青少年的學校就讀。因父母不斷求情,孩子一年後才因表現優良,被轉回原校上課,卻已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張曉鳳常常提醒家長,應多瞭解自己孩子的性向及能力,多聆聽子女的心聲,多給空間,並表達對他們的信任。據張曉鳳觀察,凡踴躍參加學校社團活動,樂與興趣相仿的同學交往的孩子,適應能力較佳。因為在參加課外活動中學習知識、技能、認識不同的朋友,擔任幹部,無形中培養責任感,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


【2006/08/15 世界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