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7 17:19:03| 人氣3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的川流風貌(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的川流風貌()

 

整個二十世紀見證了歐洲影響力的衰弱,這部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歐洲內部的破壞,同時也由於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superpowers)的崛起。二戰後,世界各國為了消除國家間的衝突和阻止未來再現戰爭,而建立了聯合國,但這目的並沒有完全實現。1990年後,蘇聯的解體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也有些人稱之為「超級強國」(hyperpower)。

 

二十世紀同樣見證了意識形態對於世俗社會的強大影響。首先是俄羅斯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為1945年後的東歐和1949年後的中國所接受,並且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廣泛影響了第三世界國家。1920年代,軍國主義的法西斯專政者們控制了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西班牙。

 

這些轉變體現於空前的規模和破壞性戰爭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洲古老的君主政體,削弱了法國和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軍國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和毀滅以及共產主義在東歐和亞洲的崛起。緊接著的就是持續四十年以美蘇為首以及他們各自盟友間的冷戰。核武器的發明將整個人類社會和各種不同的生活形態都置於一種危險的狀態中。冷戰所帶來的軍備競賽摧毀了蘇聯的經濟基礎,這個龐大的國家終於分崩離析,其部份從屬國重新以聯盟的方式組成了俄羅斯聯邦,而其他的則投向了西方世界的懷抱。

 

本世紀同樣見證了技術的長足進步,以及平均壽命和生活質量的極大提升。世界經濟的基礎由煤轉化為石油,新的通信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管城市的污染要低於使用煤的時代,但是技術的進步依然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

 

二十世紀下半葉,信息時代和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太空探測已經超出了太陽系。攜帶生命密碼的去氧核糖核酸被發現了,人類基因組現正在排序中,這有望最終改變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現在一年中發表的科技論文比1900年以前所有發表的科技論文的總和還要多,並且以十五年增加一倍的速度發展著。全球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增長,生產糧食所需的勞動力在這個世紀里不斷地下降。

 

然而,這個時代還面臨著許多可以使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源於一些無法控制的全球危機,諸如核擴散、溫室效應、其他由於化石燃料所引起的環境退化、因爭奪資源而導致的國際衝突、快速傳播的像愛滋病之類的傳染病及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等。

 

國家的發展總是從獲得的希望與失去的恐懼中獲得動力。國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總是在外來者威脅而產生的鬥爭裡所獲得。在二十世紀終結的時候,世界見證了一個可視為新型的超級大國——歐盟的興起。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世界又見證了另一個亞洲國家——中國的崛起。類似於歐盟、中國,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國家也採取了一些試探性的步驟。然而,由不同的人,為了不同的目的所組織起來的國家,其產生、興旺、崩潰還會繼續地引發戰爭,並會伴隨著死亡、殘疾、疾病、飢餓以及種族屠殺,循環不斷。

 

歐洲諸國在政治上統治著全球,它們在歐洲以外的世界上大部份地區都建立了殖民地。西方文化由於工業革命而開始了現代化進程,並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間統治了世界,但同時它也被其它文明影響了。雖然總的趨勢是歐洲強勢的統一,但在世界的不同地區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

 

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蘭西和大不列顛等商業帝國統治著海洋。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以及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使西方世界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產生不少的優越感。非洲和亞洲的大部都是由歐洲控制的,同時歐洲的後裔還統治著澳洲和美洲。關於「重塑世界」的新意識形態也逐漸浮出水面。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和帝國主義分子大都認為白種人更加優越,這使得他們相信應該靠著引進西方的生產方式、意識形態,諸如基督教等使「野蠻人」變得文明起來。用這種方式,儘管不能指望「野蠻人」變得像白人一樣,但至少可以使他們獲得一種更加「美好」、「道德」的生活方式。

 

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也想藉此來使西方國家的工人階級變得「文明」起來。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並且繼續相信)社會在很大程度上要為處於其中的公民的行為負責,並且社會本身也應該朝著更好的方向變化。美國保守派、歐洲自由主義者以及所有的自由意志主義者都相信(並且繼續相信)自由和市場的力量。其認為每個人應該為自己負責,並且認為社會應該保證個人的自由以達到人的全面發展。而基督徒,不管具有何種政治意識形態,則都相信個人與教堂或神的聯繫對於一個完滿的生活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佛教徒和其他的一些宗教則有著其本身的宗教概念。

 

二十世紀經歷了這些意識形態領域最劇烈的分化。在納粹德國戰敗後,社會達爾文主義趨於沒落。蘇聯與美國促使了非殖民化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與嬉皮士反文化運動在人文主義意識形態中起了主導地位,其影響,直至今天,仍在西方世界中延續。

 

社會主義者試圖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改造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是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者嘗試通過以多黨合作的方法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與此同時多數西方國家陸續建設為福利國家,這一做法也得到左翼基督徒與自由主義者思想上的認同。但今天福利國家理念的魅力不及往日,因為其投資的低效率拖延了經濟的發展。共產主義者試圖通過消滅舊社會以及相生的社會精英與意識形態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其結果是導致了大屠殺與物質上的貧窮,其思想也廣被質疑。

 

蘇維埃和中國的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們發現了西方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機制促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而對比之下其傳統計劃經濟機制卻使社會經濟陷於泥潭,於是他們決心改革自己的經濟制度,變得更加資本主義化。由於巨大的既得利益在統治社會主義的國家領導人手中,激烈的權利爭鬥和龐大的官僚體系,都將向資本主義靠攏的計劃經濟帶向嚴重的貪污腐敗,與貧富的過度懸殊;致使在政治的空間中所能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是極度的低靡與不堪。

 

非西方文明起初由西方的殖民主義者所霸佔,其對當地居民施以極其嚴苛的統治。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風行了這些地區,萌發了其民族意識和對平等權利的追求。許多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在1960年代後取得了獨立,但是其經濟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發展,甚至在獨立之後變得更糟。連綿不斷的內戰與獨裁統治破壞了國家的社會與經濟。今天許多拉丁美洲國家與亞洲國家開始邁入第一世界行列,但多數非洲與中東國家仍在停滯之中。經濟的起步邁向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腳步,可能加速共產主義地域的人們對極端民族意識的偏激認同,也可導致對人類權利與自由的更加認識與深刻的渴慕。

 

世界各國的保守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擔心社會會在現代化與新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趨於瓦解,故試圖扭轉這種潮流。保守主義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仍十分流行。在美國政府中,新保守主義近年有所抬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企圖對西方世界發動戰爭來阻止伊斯蘭教的世俗化。許多中東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國家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均指責西方「不道德」的生活方式。這多半來自其宗教里關於來生的信仰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其永生中「罪行」懲罰的恐懼。

 

嘗試以軍事征服或革命來統一世界的方法並不成功。民族國家成為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構成方式。十九世紀的殖民帝國多以民族國家組成,他們控制了大量的領土與土著人口。在二十世紀,民族國家組成了聯合體。戰間期,國際聯盟軟弱地維持著各國的關係並試圖防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冀望解決單個國家所無法解決的爭端,但同樣力不從心。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都是依賴於自己的個體成員國的自願合作與貢獻來工作的,當這些組織沒有大國支持時,根本無法運作。這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間和冷戰時期十分明顯。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並不是由民族國家構成,而由數個民族組成國家,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十分常見。在阿拉伯地區也僅有一小部分是民族國家。

 

自由市場經濟的規模與數量自十九世紀以後戲劇性地增長。但直至1989年蘇聯解體之前,國有計劃經濟仍被認為是另一切實可行的方案。自由市場經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並帶來了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貨物的自由貿易與信息的流通增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互相依賴程度,此進程被人們稱為全球化。

 

人口爆炸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最大的難題之一。很早以前已由思想家馬爾薩斯與韋伯提出。後者擔心中國與印度將會以歐洲為代價來爭奪資源發展自己的經濟,並呼籲德意志帝國主義者採取措施防止大多數德國群眾的貧困。二十世紀的經濟與技術發展證明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可通過內部發展實現。如今第三世界擁有的社會財富已可以和韋伯時代的西方世界相比。最近幾十年,中國、印度、與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也同時為西方國家創造了許多就業職位。但增長的人口也對有限的資源索以更大的需求,並由此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而自二十世紀開始,美國文化亦對整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好萊塢電影和爵士樂、搖滾樂自從1920年代以來統治了整個西方世界。青年文化亦源於美國,牛仔褲、T恤衫、美式風格的廣告和流行音樂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後在世界廣為傳播。而傳統的西方文化如:占星學、塔羅牌更是讓亞洲的日本與台灣所廣泛接納。

 

20011121001231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21世紀。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的格局預計會出現很大的變化:美國依然是世界強國,但要面對中國及印度的崛起和俄羅斯的挑戰,人類在21世紀依然有很大的變化……

 

21世紀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列出以降低世界貧窮水平的一半為目標, 已獲得世界各國的簽署。1.人類發展2.永續發展 3.兩性平等。不少研究及國際非政府單位,如Oxford Martin School也以21世紀為題來思考新世紀的意義,以及要面對的挑戰:溫室效應、沙漠化、環境變遷、疾病。

 

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國際太空站、人類基因組計劃。

 

21世紀戰爭與政治:阿富汗戰爭、美伊戰爭、顏色革命、聯合國改革、泰國紅衫軍、東協北擴、維基解密駭客入侵滲透美國中央情報局、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

 

21世紀天災人禍:九一一襲擊事件、南亞大海嘯、卡翠娜颶風、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台灣南部莫拉克八八水災、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智利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21世紀疾病與醫療:SARS、愛滋病、禽流感、孔雀石綠、豬鏈球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潮、伊波拉病毒。

 

21世紀環境與自然資源:糧食石油價格猛漲。

 

21世紀全球經濟風暴:2002-2007年日本伊邪那美景氣、2001年-2002年阿根廷經濟危機、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美國財政懸崖。

 

以上這些都是已發生,還有的還在進行中的21世紀世界的川流風貌21世紀,爆發新的、更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為了避免國際金融危機通過"傳染效應"造成的衝擊,在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逐步開放本國金融服務業市場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必須正確把握資本專案下本國自由兌換的速度和時序,同時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以維持本地區的金融穩定。世界經濟組織的作用日益加強,與此同時,改革世界經濟秩序的呼聲亦將重新高漲。 

 

21世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仍將是金融、貿易和發展三大領域中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的主要支柱。隨著世界經濟組織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國家主權日益受到限制,世界經濟組織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主權國家將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接受國際組織的安排與裁決。 

 

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由於現存世界經濟秩序的不合理性和無效性,改革現存世界經濟秩序的呼聲必將重新高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各國際組織的內部或外部的鬥爭將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遵守和維護現存國際經濟組織的權威。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打破美國和其他少數大國對國際組織和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的壟斷與控制,積極推動對現存國際經濟組織的改革。 

 

據《福布斯》雜誌統計,世界前225個最富有的人財富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僅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500億美元),沃爾頓家族(480億美元)和沃倫·巴菲特(330億美元)三家的財富就超過了阿富汗、葉門和尚比亞等48個發展中國家年收入的總和。由於這種全球性不平等的加劇,在一定時期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將會加劇,一些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與衝突也將會加劇。 除收入不平等問題外,人類的貧困問題和生存環境問題也遠未解決。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時代已經過去,在21世紀,更多資源應被用於解決不平等、貧困和環境問題。

 

換言之,可持續增長應成為21世紀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然而如何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仍是各國政府所未能解決的問題。 實現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或合作),通過這種一體化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己越來越成為亞洲和其他地區各國和經濟體的共同願望。21世紀,在世界各地區,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大大加強。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特點的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興起,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逐步解除對資本跨境流動的限制和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銀行資本、證券資本(股票和債券)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日益擴大,流動速度日益加快。金融全球化的本質特徵就是,金融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流動以追逐最高的回報率,金融全球化一方面可以增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則大大增加了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巨額國際資本可能由於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而從世界的這一角落迅捷流到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引起有關國家匯率的急劇變化和國內金融體系的嚴重混亂,從而導致一系列國家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連續發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勢頭並未減弱,國際資本跨境流動的規模仍在繼續增加。在21世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並不會改變。另一方面,儘管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已經恢復穩定,但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一系列基本因素並未消除,國際金融體系也未發生任何根本性變化。在21世紀,爆發新的、更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亞洲金融危機所提供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很難獨自抵擋實力雄厚的國際資本的衝擊。而現有國際經濟組織又難以(或不願意)對受到衝擊國家提供及時的幫助(或這種幫助的條件無法令人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地域上接近的國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託在鄰國(或經濟體)之間的相互幫助之上。 

 

近幾年來,亞洲貨幣基金之類的貨幣合作概念已引起越來越多亞洲國家和經濟實體的關注與興趣,基於亞洲目前的政治、經濟現實,實現經濟與貨幣一體化的條件還很不成熟,但是,在21世紀,亞洲國家(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與貨幣合作,特別是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協調必將大大加強。 

 

21世紀,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項嚴重挑戰是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培植有競爭力的跨國工業和商業公司。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必須使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不斷升級,避免永遠受制於西方國家占支配地位的垂直分工體系。21世紀將是一個更富有挑戰性的新世紀。回顧過去的100年,展望未來的100年,我們有理由充滿信心和希望。

 

                                       (摘自--世界歷史)

 

台長: 幻羽
人氣(37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