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7 16:45:43| 人氣3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的川流風貌(上)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的川流風貌()

 

世界上任何文明的誕生,必須依賴於穩定的農業地區,因此農業的出現引起了少數主要轉變,因為農業的生產帶來充足的糧食,使得人們不需要再從事漁獵與游牧性活動,其亦使得人口密度可大量提升,逐漸的人類的社群開始出現分工,在農業生產的穩定條件下,開始出現相因應的相關行業,例如農具:犁、耙的製造而出現手工業,又因為人類的社群需要管理與規劃,政治性的需求因而誕生,從而出現國家。對於「國家」(state)一詞有著數個定義。韋伯(Max Weber)與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將其定義為一群有組織的人群合理地獨佔著某一特定的地區。

 

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千年間,首批國家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與印度河谷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最多存在著3000個城邦。古埃及則是先有國家,而沒有城鎮,但城鎮很快亦冒起。一個國家需要軍隊來保衛其領土。而軍隊則需要官僚機構來負責維持。唯一例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因為該處的國家並沒有證據顯示曾擁有著軍事力量。

 

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間,在中國地區亦出現了很多小型國家。而在此時,中東地區的國家間開始爆發戰事。世界上首條和平條約,卡疊什(Kadesh)和約,是在公元前1259年,由西台人與古埃及人所簽訂。這時古代著名的大帝國開始陸續出現,諸如亞述帝國(公元前8世紀)、波斯帝國(公元前六世紀)、孔雀帝國和馬其頓帝國(公元前四世紀)、秦帝國和帕提亞帝國(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一世紀)、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公元三世紀)。

 

在公元751年,中東與東亞的兩大帝國首次爆發衝突,當時統治中東的阿拔斯王朝與統治中國的唐朝在怛羅斯決戰,結果唐軍戰敗。而史上以陸地連續性計,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則在公元13世紀出現。此後,大部份居住在東歐、亞洲的人們均隸屬於國家統治下,而在墨西哥與西南非亦有著文明國家。諸國不斷擴張,並控制著越來越多的土地與人口;最後一塊「無主土地」-南極洲亦在公元1878年的柏林會議裡被瓜分。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糧倉產量也大增。因此不從事農耕的人們也可以獲得糧食,而城市亦因而出現。城市成為國家的重要地區,而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幾乎不從事農業生產。城市由附近的鄉郊地區獲取食糧,作為回報,則為鄉郊地區提供軍事力量保衛其財產。

 

城市的發展導致了文明的誕生:首先是下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其後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公元前三千三百年),接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與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公元前二千年)。有證據顯示當時的城市已頗具規模,並且有著高度社會與經濟複雜性。不過上述文明皆是獨立發展的,互不隸屬。在此時,書寫與貿易正式在人類社會出現。

 

在中國,雖然最初的原始部落社會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已出現,但首個進入信史時代的朝代卻是約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出現的商朝。而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克里特島、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中部的西臺王國開始出現。在美洲,馬雅文明、莫希文化(Moche)與納斯卡文明(Nazca)等,約在公元前十世紀末於中美洲與秘魯等地出現,而用於交易的貨幣則首先出現於呂底亞。

 

長途貿易路線於公元前三千年首次出現,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與位於印度河谷的哈拉巴人進行貿易。中國與敘利亞間的絲綢之路約於公元前二千年出現,而位於其間的中亞城市與波斯則為此交易路線主要中轉站。腓尼基與古希臘文明在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一世紀間於地中海地區形成了貿易帝國。而阿拉伯人則於首個千年的末期與第二個千年的初期(公元650年至公元1250年)控制了印度洋、東亞與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路線。在首個千年末期,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亦控制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而在第二個千年初期,義大利人取代其位置,控制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法蘭德斯與德意志的城市則在第二個千年初成為北歐貿易路線的中心。在任何地區,主要的城市皆位處貿易路線的樞紐地帶。

 

在公元前一世紀,於地中海、恆河與黃河地區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在印度,孔雀帝國統治了大半的印度次大陸,而僅存的小部份印度南部地區則由潘地亞(Pandyas)所控制。在中國,秦朝及其後的漢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大帝國。在西方,羅馬人自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以侵略與殖民的手段來擴張領土,於奧古斯都在位時,即耶穌基督出生的年代,羅馬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大部份地區。

 

這些大帝國的擴張使得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地帶,並在完成擴張後出現了較為和平的時期。這種相對的和平使得商人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而當中最為知名的要算是絲綢之路的興盛。但這些帝國亦面對著很多共通問題,如其需以巨額的支出來維持龐大的軍隊和中央官僚體系。為了保持帝國的完整,帝國政府開始向農民徵收重稅,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現像,並且日益加劇。而居住於邊境地區的蠻族亦不時向這些帝國進行侵擾,這加速了其內部的崩潰。在中國,強大的東漢逐漸衰弱並於公元220年分裂為三個國家,中國史上的第一帝國宣告結束;而在西方,羅馬帝國亦於此時開始分崩離析,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

 

但歷史不斷重演,在歐亞、美洲與北非的溫帶地區,大帝國此起彼落,從未間斷。羅馬帝國由公元二世紀末開始逐漸崩潰,這大約與基督教由中東散播至歐洲同時期。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在公元五世紀被來自德意志地區的日耳曼人所佔領,並且分裂為很多國家,而羅馬城則成為教宗國的領土;而帝國的東半部則演變為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在數個世紀以後,查理曼大帝國結束,由鄂圖一世繼位,分裂成3個:東..西法蘭克,其中,東法蘭克的國王鄂圖一世逼迫教宗加冕為帝,後自稱神聖羅馬帝國,其主要控制了現今的德國與義大利大部份地區。

 

在中國,皇朝不斷更替,原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於公元四世紀初開始入侵,史稱五胡亂華,並使中國北方陷入長年的混戰裡。直至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而其後的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更使中國踏入黃金時代。然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開始分崩離析,中國重新陷入混戰,直至公元979年,北宋重新統一中國為止。然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不斷增加,整個中國北方於公元1141年陷入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之手,其後全中國更於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統治。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控制了大部份歐亞地區,成為史上以連續陸地領土計,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此時,印度北部由笈多王朝所控制,而在印度南部,則由三個小王國所控制,分別是哲羅(Chera)、朱羅(Chola)與巴拉伐(Pallava)。而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使得印度教文化得以在公元四世紀與五世紀間進入黃金時代。

 

在中美洲亦出現了很多的文明,其中以馬雅與阿茲特克較為著名。而隨著奧爾梅克文明(Olmecs)逐漸息微,很多馬雅城邦逐漸興起,並且很快便遍佈猶加敦半島與鄰近地區。而其後的阿茲特克帝國則建基於其鄰近文明並且深受被征服的人們如托爾特克族(Toltec)的影響。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在公元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興起,印加帝國,又稱為四方帝國(Tawantinsuyu)控制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並於庫斯科(Cusco)建都。印加人十分富裕與先進,其建立了卓越的印加道路系統與偉大的石造建築。

 

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並且成為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宗教之一,印度(主要是現在的巴基斯坦)、中東與北非的人民均在其後改信伊斯蘭教。

 

在東北非,努比亞與衣索比亞成為僅存的兩個沒有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在其時擁有較先進的技術,並且進行著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而對這些貿易所收取的稅款使得北非的國家變得富裕,亦使撒哈拉沙漠以南乾旱地區(Sahel)出現了一系列的王國。

 

這段時期(上古至中古時代)的特徵是緩慢而穩定的技術改進,其中較為重要的發明為馬鐙鐵與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非是各文明地區各自獨立發展其各自的文明,很多的情況都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互相影響所致。最早期的文明傳播是西亞與埃及文化傳播到克里特島,形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在傳播到希臘半島,誕生出古希臘文化。

 

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方面,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把古希臘文化與西亞、波斯文化相融合,並且進而影響到印度。再者中國的張騫通西域,也讓許多西域文物流入中國,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如:琵琶、葡萄鏡。中國唐代的造紙術西傳,促成西方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歷史上重大的爭戰也往往間皆產生文明間的碰撞,進而發生相互影響。蒙古西征與十字軍東征,前者把火藥給帶進歐洲,但火藥帶來了更可怕的毀滅;後者雖然促成了歐洲的航運和商業發展,但卻使穆斯林世界(回教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仇恨加深,衝突不斷。

 

早期的農業帝國往往被其週遭環境所限制,其生產力持續低下,並且很易因自然災害而出現民變,致使政權出現轉變。但是在公元一千年左右,世界歷史出現了質的改變。經由貿易累積而來的先進技術與財富拓闊了世事的可能性。這些轉變在農業大國裡最為顯著,如中國、印度與部份伊斯蘭世界。

 

中國是首個於公元一千年左右發展出先進的貨幣經濟並且打破早期環境限制的國家。當時中國的自耕農不再自給自足,而是將其生產換取其他物品。而其農業系統是在當時歐亞大陸裡最為發達的,因為其擁有最大的未都市化土地。其技術是當時世界裡最為先進的,並且在鐵器生產、風箱、懸索橋建設、印刷與指南針領域具有壟斷地位。此時中國的宋朝看似處於和公元六百年後歐洲出現巨大轉變的同一位置,然而其卻於此時受到北方女真族的攻擊,只能退居江南,此時期的中華文化正處於顛峰階段,但是經濟發展受到打擊,在最後更於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消滅。

 

表面上,於公元十四世紀開始的歐洲文藝復興只是因應世界其他地方的轉變而誕生。但其卻引發了研究學問的精神,並導致了人文主義、科學革命,並最終致使工業革命出現。然而,在公元十七世紀所出現的科學革命並沒有立即對技術革新起到作用,直至公元十九世紀後半,科學理論上的改進才實際應用至發明創作裡。歐洲在公元十八世紀所發展出的兩大優勢為:企業文化與跨大西洋貿易所積累的財富。但是在公元1750年,世界上勞動生產力最大的中國,仍然處於與以跨大西洋貿易為主導的歐洲經濟同一水平上。

 

對於歐洲於公元1750年後開始主導世界,成為工業革命中心的現像,有著很多不同的解釋。韋伯(Max Weber)認為這是因為宗教改革使得歐洲人變得更為勤勞。另一種社會經濟學解釋則以人口統計學的角度來解釋:歐洲因為有著終生獨身的神職人員、殖民活動、高死亡率的都市中心、接連的戰爭和遲婚,使得其人口增長相較亞洲的國家而言受到較多的限制。勞工短缺意味著資源可以用在節省勞工的技術改革上,如水輪與磨坊、紡紗機與織布機、蒸汽機與輪船,而不是以巨大的資源來維持龐大的人口。亦有人認為歐洲的制度較為優越,其較世界其他地方更著重財產權與自由市場經濟,然而在近年,部份學者如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開始挑戰這種觀點。

 

歐洲的地理亦在此扮演著重要角色。中東、印度與中國皆被山脈所圍繞,但一旦越過這些天然屏障則是一片廣闊的陸地。對比之下,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與其他山脈橫貫歐洲,使得歐洲大陸被分割為數個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歐洲大陸在面對中亞民族入侵時得到保護。在火器出現前的年代,所有歐亞大陸的土地均受到中亞草原民族的侵擾。這些遊牧民族在軍事上較處於大陸邊緣的農業國家優越,一旦其成功越過諸如印度與中國外圍的山谷時,則變得銳不可擋,而這些入侵往往是毀滅性的。公元1258年,隨著巴格達被蒙古人攻陷,伊斯蘭黃金時代消亡。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國亦被其大舉入侵。歐洲大陸東部也遭到嚴重破壞,但西歐較少受到蹂躪。

 

此外,歐洲的地理亦帶來與別處不同的地緣政治。中國、印度與中東地區在歷史上往往有著一個主導國家。在公元一千六百年左右,鄂圖曼帝國控制大部份中東地區、明朝主導著中國地區、而蒙兀兒帝國則控制著北印度。與之對比,歐洲大陸則存在著很多不同且關係錯綜複雜的國家。泛歐洲帝國,除了早期的羅馬帝國外,均持續不了多少時間。

 

然而,在敵對邦國間的高度競爭卻是歐洲在其後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其他地方,穩定往往勝於發展。在東亞,倭寇侵擾各國,致使中國明朝中後期至清朝中期實行海禁政策,海軍發展因這些政策而近乎停滯。在歐洲則沒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海禁政策,因為諸國林立,要使各國皆奉行同一政策極為困難。如果任何一個邦國自行引入這樣的一種限制,則其將會很快地墜後於競爭者,結果自取滅亡。

 

另一無庸置疑,使歐洲興起的地理因素則是地中海。上千年來,地中海在歐洲南部及非洲北部是重要的海上交通區域,培養了海上貿易、人際與思想交流和發明創造,另外相較於中緯度較適宜人居住的地區,熱帶地區則經常受到自然災害與寄生蟲的影響,使得當地人民的較容易生病,對於的科學革命和思想啟發不是那麼好的搖籃。

 

唐朝驅逐突厥使得部份突厥人輾轉遁入西亞與東南歐一帶,他們乃是後來所稱之的土耳其人,當時這一部份地區正屬東羅馬帝國所轄,土耳其人進入此區消滅東羅馬帝國後,許多東羅馬帝國的學者西遷,因而造成歐洲史上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於十四世紀在歐洲開始。儘管一些現代學者對這一人文藝術思潮是否有益於科學仍尚存疑慮,但是這個時期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阿拉伯地區與歐洲的融合。這裡最重要的成就是所謂的小帆船,這種小帆船結合了阿拉伯三角帆與歐洲方形索船的優點,成為能夠橫跨大西洋的第一種艦船。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哥倫布於1492年橫跨大西洋,使歐亞非大陸與美洲的信息與物產聯繫到一起。明永樂三年起,鄭和七下西洋,西至今非洲索馬里一帶。

 

從此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進行海上擴張及海外殖民。哥倫布橫跨大西洋作為最著名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外部關聯事件之一,給兩個大陸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歐洲給美洲帶來了從來未曾遇過的疾病,有一個不是很精確的數字,據說或許有超過九成的美洲土著人死於一連串毀滅性的傳染病中。此外由於歐洲所擁有的技術優勢,諸如騎兵、鋼鐵和槍炮等,這使得他們征服了阿茲特克人、印加帝國以及其它的北美文明。

 

歐洲人獲得的美洲地理學知識,大部份都是由歐洲大陸的大西洋沿岸國家貢獻的,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蘭西及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第一批主要的征服者,並且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很快,更北邊一些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取代其位置,統治了大西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先是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戰爭,後是拿破崙戰爭,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強的大帝國,領土遍布全球的,在其顛峰時期幾乎控制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並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從美洲的土地上以及人民手中剝奪到的黃金和其它資源,皆被船運至歐洲。與此同時,大量的歐洲殖民者開始向這塊大陸移民。為了滿足新興殖民地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將非洲人做為奴隸的販賣活動開始了。很快美洲許多地方都充滿了奴隸這一下等階層。在西非,一系列國家沿著奴隸海岸而興起。這些國家剝削離海岸線更遠的非洲內陸各處的人民,逐漸繁榮起來。

 

與此同時,取代元朝而統治中國的明朝(1368年-1644年)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因滿族入侵而中斷。女真人的後金政權滿族最終消滅明朝,建立清朝。這個王朝最初是平靜和繁榮的,但後來不斷遭到歐洲國家的侵犯。

 

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歐洲人在槍炮製造等軍事技術上處於優勢。就在入侵美洲後不久,歐洲人又開始入侵亞洲。十九世紀初,不列顛已經控制了南亞次大陸,埃及和馬來半島;法國控制著印度支那;荷蘭則佔據了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國同時還控制著一些仍屬於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地區,諸如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非,並且英國在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大量湧入這些地區。到十九世紀末期,連非洲最後一塊無主土地也被歐洲列強瓜分了。

 

歐洲的理性時期直接引發了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為工業革命打下基礎。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新式生產組織及模式如工廠、大規模生產、機械化等。新的生產模式使歐洲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勞動力生產更多的產品。理性時期的學術思潮引發了十八世紀晚期的美國和法國革命,催生了今天所知的民主。民主的發展對世事和生活質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經濟建立在以煤為能源的基礎上,與之相應的是新的運輸方式如鐵路及蒸汽船的出現,這使世界變得更小了。與此同時,工業污染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數十倍於原始社會的速度增長。()

 

    

台長: 幻羽
人氣(33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