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5 22:50:31| 人氣4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禪宗旨趣微探(下)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禪宗旨趣微探()

 

到慧可的時候也是這樣,《續高僧傳》裏面講慧可大師講經的重點是陳其心要,他只講要點,不會羅囉嗦嗦,講得很複雜,講得讓大家覺得他很有學問,慧可大師只是講心要而已。慧可大師的這種直陳被當時的佛教界指責為魔語,被當時的佛教界批評得很厲害。到東山法門的時候就開始有一些變化了,但其基本精神一直是傳承達摩大師的基本精神。當時的弘忍大師特別主張有兩個詞,一個叫做心法,一個叫做經法,心法就是我們自心的心法,經法就是經典上的意思。過去大的祖師他們大都不愛讀書,歷史記載上說五祖弘忍也不喜歡讀書,經典上說他,為世少看書,他也很少看經看論,達摩大師提出的把經書看成閑文書。弘忍大師雖然不讀經,但他可以聞皆心譬,你一給他討論經典他就知道經典的重點要點在哪里。弘忍大師也留下一本著作,實際上這不能說是他的著作,是他的弟子根據弘忍開示而記錄下來的,一本叫做《修行要論》,也有叫做《最上乘論》,這是在敦煌發現的。

 

在《最上乘論》裏,弘忍大師把經師和禪師怎麼樣對待經典做了這麼一個說法,他說如果那些一天到晚讀經典的人,通過文書而得的知識,不能稱之為知識。如果我們瞭解佛法,只是通過經典,《華法經》這樣講,你不是這樣講,那你錯了。他說這些人囿於文字,執著於文字,這樣的人就不能夠瞭解佛法的真正的宗脈、真正的心法在哪里。他說這種人不能夠得到解脫,你雖然懂得很多經典,但是你不能解脫。他說,還有一種禪師對待經典的方式,那是直接從心法上去瞭解。所以弘忍大師他說,我們怎麼樣才能讀經典呢?要守心第一,守住你的本心,他認為你懂得本心就懂得了經典。所以他甚至這樣講,他說,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中也,就是你只要守住你自己的真性、本性的話,你就能瞭解所有的佛經最核心的地方。所以他說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點,什麼意思?他說佛經講來講去它的重點無非也是要叫你守住本真。所以用禪解經很緊要,對佛教三藏十二部類的經典,他幾句就解決掉了,他說經典講得那麼多、那麼複雜,其實沒有那麼多,沒有那麼複雜,講得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性。這是弘忍法師講的,你只要能夠把自己的本心守住,就能讀懂這些經典。

 

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這樣,他不識字,但是因為他能夠守本真心,你問他什麼他馬上能把經典裏最重要的意思解讀給你聽。禪宗不是說完全不要經典,而是禪宗對待經典的態度和經師對待經典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傳法寶記》,這是敦煌文獻裏面關於早期禪的一些歷史記載,這個資料很珍貴,它裏面是怎麼來講東山法門呢?東山法門是怎麼看待經典呢?同樣一本經典你和我瞭解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你沒有得到本心,你這個人沒有修證到本心,你讀了好像你也理解,但是你所讀到的句子不是最上乘的句子,你只是讀到了表面的意思。你只有瞭解了本心你再去讀經典的話,你才能讀裏面最上乘的句子,所以後來禪宗講的死句活句就是這樣的,你能夠瞭解本心去讀禪宗的經典,那些經典裏面的句子都變成活句子了,你可以用了,經典裏講的這個我可以把它用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用在我的心情當中,這個就是叫做活句。如果你讀經典,經典這個意思是這樣的,你又不是真正的結合到你的本心,結合到你的日常生活來瞭解經典的話,那麼你僅僅只會講經典,這個叫做死句,活句就是我們講的最上乘的句。

 

慧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一個比丘問他《法華經》,他說我不識字,你念你不懂的地方給我聽。他念給他,他就解釋給他聽,解釋完了,慧能大師就說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你如果不瞭解本心的話,不能夠直下本心的話,你讀《法華經》也是被經典所轉,如果你了悟本心以後,你再去讀《法華經》了,你就能夠轉得動經典,就是說經典是第二義,你可以用你的意思去改變它。按照我們中國經典裏面的話就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是不一樣的。在宋代以前,儒家裏面有一個叫陸九淵,他和朱熹不一樣。朱熹很有學問,一天到晚注了很多經。陸九淵就說注那麼多經幹什麼,六經皆是我的注腳,聖人講的那些經典都是來解釋我的本心,所有的那些都在我的本心裏邊,我為什麼要注釋六經啊,六經我只是參考參考而已。禪宗早就是這樣講的,弘忍大師在他的《最上乘論》裏面講,他說你如果能夠自識本心,瞭解自己的本心,念念常轉,你讀佛經就是轉佛經,不是跟著佛經跑,讀什麼經就陷入到某經典裏面去,而是你讀什麼經都是經典為你所用,而不是你一天到晚地研究經典而不能夠把經典轉活。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一個是,一個是,我們說你能夠識得本心,你懂經典就變成了活句了,就變成了最上乘句了,這個經典就來解釋你的本心了,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當中,在你的修行當中去活用經典,而不是一天到晚死背經典,經典不是給你死背的。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很多人說經典是絕對不會錯的,經典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其實我們忘記了,西方學者留下了很好的方法,最初的經典都是口耳相傳的,先由口傳,然後再由弟子記錄下來。我們認為口傳和書寫是不一樣的,比如我現在在這裏給大家講課,你們在現場的感覺與別人看我的講課筆記,這二者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以前早期佛教裏面傳了很多經,我們的很多祖師都不寫東西,都是講,後來弟子覺得師傅這個講得很好就記下來。口傳和書寫文本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當口傳的時候,是有一個字,那個講的人和大家都,這個我用文字很難表達,就是在場的意思,在場和不在場是不一樣的。我同樣講這句話,你可以記下來我的話,但是我有手勢和表情,我這個手勢和表情你沒有辦法記錄下來,我的這個手勢和表情是有意思的,不是沒有意義的。就比如我們後來很多學者研究禪宗的經典也是這樣的,我們不能夠那麼死板。這次少林寺的機鋒辨禪活動,裏面有很多話頭很多公案,實際上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用你的意識去理解它是什麼,因為有一個最重要東西是什麼呢?當時的公案參禪都是師徒之間的一種默契,師父在,徒弟在,都在現場的時候,那個語言所傳遞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個口傳和書寫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我的這個想法是現代學者的研究,但是我們古代禪師早就已經看到這一點了。

 

有一個法聰法師曾說,佛法的道理我用語言給你講就已經變得很粗糙了,一定要用文字來講,已經很粗糙了,已經沒有辦法把禪的意思,佛的意思講得很清楚了。他說曠書在此,就更粗糙了,意思是說更何況你還要把它寫出來,那就是粗中之粗了。那就是表示口傳還有一些精華,我什麼都不講,你也聽不懂,結果你把我講的東西還要記下來就更糟糕了。這就是我剛剛講的,口傳的東西和書寫下來的東西,口傳更重要。佛經多少年以後都是被傳的,但是在禪師看來那個不是很重要了,那就是粗中之粗了。所以我們能夠理解後來有一些禪師把經典都可以燒掉,甚至是燒佛經。他有他理解的一個東西,在口傳的時候,你是流動的,你是在場的,你是活潑的。這裏面很多原始的意義是你沒有辦法通過書寫的方式把它流傳下來。這個有很多學者研究,國外的學者諸如歐美的學者、日本的學者都研究過,從馬祖禪開始之後,更少用字體,甚至用了一種新的跟弟子交流的方式,這種交流的方式後世叫做語錄,重視口語,不重視書寫。經典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佛經沒有辦法把佛祖和菩薩當時的那個語言口傳的力量保存在那個經典裏面,所以說對經典我們可以去參考,但是不要太迷信。這個就是禪師對經典的態度。

 

為什麼它對經典叫方便通經呢?就是方便的東西,那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像我們今天辯論裏面就有一個法師,沒有綁腿就有人批評,按照律宗的講法你這樣是不對的,你沒有按照律宗上的去做。那個法師就說,那個不重要,重點是我能夠找到心法,瞭解真正的核心在哪里?所以到唐代你看那個《傳燈錄》,那些禪師經常消解那些歷史,消解詞律。不要一天到晚抓小節就看不到大的方面,禪師經常批評的就是一天到晚抓小節就抓不到大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對經典也是這樣的,所以禪師批評經師和律師一天到晚在文字裏面咬文嚼字,辯來辯去。要抓住心法,還辯來辯去幹什麼?所以才叫方便通經,要去匯通這個經典就是方便。

 

講到經典,禪師還有一個講法,就是我們怎麼去讀詩,過去禪師有很高明的地方,經典不是說你只懂得這些經典的文句就瞭解經典的意思了,不是這樣的。就像我們現在研究佛經,在國外我們要做佛教學,按照國際學的慣例,我們在國外研究佛教的時候,其實裏面要花很多年去學語言,去學習梵文,巴厘文,藏文,這是最基本的,有的還要學習蒙文,學習這些不同的文字。佛經是從那些語言翻譯過來的,你先要瞭解佛教的意思,你首先必須要瞭解那些文字,好像這些文字瞭解清楚才能瞭解佛經的意思。問題是這樣嗎?好像這個已經成為學術界公認的了。在學術界裏這個人懂得梵文就懂得欣賞了,你們不懂得梵文就不要研究,你們沒有資格研究佛教。你不懂巴厘文還談什麼佛教,很多人流行這個觀念。問題是,是不是你瞭解文字後就能夠瞭解經典呢?沒有那麼簡單,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像一個文字學家去看中醫的處方,處方每個字都認識,但是你不知道這個處方的意義在哪里。

 

佛陀講經和我們不一樣,雖然用白話,但是佛陀講經他用了很多的比喻。我們看《法華經》裏面講過,佛是種種因緣譬喻,多以譬喻明義,經典裏面很多都是譬喻,我們現在的講法叫隱喻,好像是講這個東西實際上不是指這個東西。所有的經典講的都是隱喻譬喻,所以不要死在譬喻下面。你看《壇經》裏面慧能大師就瞭解這一點,慧能大師人家問他《法華經》,他怎麼講的,《法華經》無多語,需見儘是譬喻因緣。慧能大師說,《法華經》不是很複雜的,沒有講很多話,全部是打比方而已。這一點我這裏簡單提一下,我以前專門做一個研究,我專門去研究天臺智顗大師所解釋的那個《法華經》裏面普門品,因為普門品在佛教是最流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可以背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都認為觀世音菩薩是指這個。我建議大家去看看天臺智顗大師《天壇經》裏面怎麼講的這個意思。你們讀錯了,你們讀的經典都是表面的意思,智顗大師說真正裏面都是比方了,不是真的那個樣子。禪宗也是這樣講的,都是比喻了,所以說達摩大師也認為說,經中有了秘密之意,這是他的原話。他說,其實任何一個佛經都有密碼在裏面,秘密之意就是你懂得裏面的文句是沒有用的。那些語言學家懂梵文也沒有用,拿一個經典給你,《法華經》裏面我每一個字都懂,然後我懂《法華經》的意思,沒有那麼簡單,你還沒有解密,經典裏面有秘密在裏面,這個秘密怎麼去解,這個就是要觀心。

 

有一篇著作叫做《觀心論》,據說是達摩大師所作,但是後來學者考證說是神秀大師所作,這個有爭論,這本書裏就是講讀經是怎麼讀的。你認得字就可以讀經嗎?沒有那麼簡單。經典裏面有秘密之意,要你去解。比如觀世音論裏面講,我們修行要修很久,要千萬年才能成果,實際上達摩大師講並不是那個意思,你們看經典只是看字面,看錯了。他說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指三毒心。比如說在經典裏記載說佛陀曾經以三頭六身才成佛道,後來就有解釋說,三頭是指三聚淨戒,六身是指六波羅蜜。什麼叫做燃燈?什麼叫做燒香?我們知道表面上的燃燈就是點燈,燒香就是點一個香。達摩大師說經典這樣講其實是比喻而已。

 

比如講三界,達摩大師在《悟性論》裏面解釋的三界就是貪嗔癡,都是從我們的心法去理解的。他說如果我們能夠把貪嗔癡解決掉了就是超三界,超三界不是指外面的境界,就是把你的貪嗔癡解掉就是超三界了。他說三大阿僧祗劫就是講三毒心。你有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阿僧祗劫,就是這麼簡單,這是從心法上解釋的。達摩大師說我們一般的解法就是不解如來三大秘密之說,我們都是唯讀表面的意思。他說佛所說經都是無量方便,要我們方便理解,不要把所講的那個文字看得那麼死板,因為一切眾生智慧還沒有那麼高,直接講你聽不懂所以就打比方,但是我們不瞭解佛陀的意思,所以假有為欲無為。佛陀講的經典都是比方而已,他是比方你是怎麼樣無為,如果你不去修內心,只外求的話,這樣就不對了。什麼叫做伽藍?伽藍是梵文,寺廟的意思,我們中文翻譯成為親近地,寺廟原來就是親近的地方,是指永脫三毒。我們的修行讀經不能夠死在句下,所以達摩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我們對待經典如果不能夠見性,就不明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並不都是很能講經的人。若不見性,縱說得這十二部經,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最終還是不免輪回。佛教歷史上的善心比丘,就是這樣的,很厲害,所有的佛經都記得,但還是要輪回,更何況能夠解釋一部經兩部經有什麼了不起。這裏面就可以看到禪師我們怎麼對待經典,怎麼讀經,讀經不是懂得文字就可以讀得,經典裏面很多秘密之意,如果你不瞭解觀心,你讀經典就容易理解錯誤。這個錯誤不是說你不懂文字,不是說你不懂得梵文,不是說你不懂得巴厘文,不是說不懂得藏文,不是說你不懂得中文,而是因為你不懂得觀照自己的本心。

 

你要讀經典,知道文字上的意思那個是隱喻,隱喻有很多的譬喻的因緣。你要瞭解真的意思是什麼,而不是掉在他的本喻裏面。一般我們講慧能大師就會講到《壇經》,其實還有一本著作,這本著作是不是慧能大師的著作有爭論,但是這裏面很多思想一定是接近慧能大師的,這本著作在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國的學者幾乎都沒有提到,這本書就是《金剛經解譯》,這本書在《大藏經》裏面找得到,是解釋《金剛經》的。這裏面就解釋的很清楚,禪宗是怎麼看待經典的呢?什麼叫做經典呢?經者境也,他說經典就是我們入境的境,是成佛之道路,經典是讓你去成佛的。應當內修般若波羅蜜經以示修行,如果你只能誦經,不能按照那個修持的話,就不叫真正的慈濟。慧能大師經常講十二部經在人心中本自具有,所有的佛經都在你的本性裏,你本來就有,只是你不往內找,卻到經典上找,所以就找不到。我們讀經典讀不懂的地方是什麼原因呢?不只是因為文字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心不明白。他說你讀不懂經典不是因為你沒有文化。那慧能大師也沒有文化,什麼經典佛經他都懂的。不是因為你沒有文化,不懂梵文巴厘文才不懂經典的,是因為你的心裏面還不夠開悟,所以讀經典才讀不懂。所以他講,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瞭解經典呢?必須要先親近自己的本心才能瞭解經典。

 

如果這樣來看,經典就是第二義,也就是說,經典的話在禪師看來不僅可以說只是注解你的本心,而且禪師可以根據自己修行的過程,依據自己的本心隨意解釋經典。你說隨意也不是隨意,它是按照本性,在我們看來不太符合文字的意義。所以禪宗裏面經常講,如《壇經》裏面講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真正的佛法妙理不在文字裏面,而在於真正的觀心。當然到曹溪門下,就是慧能大師門下的弟子,他門下的五葉,我們說一花開五葉,各家對經典的用法都不太一樣,這個因為篇幅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詳細加以解說,但是有一個重點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禪宗的傳統對於經典的態度,不是我們一般所瞭解的完全不讀經典,也不是像一般的經師論師那樣去看待經典。

 

禪師對於經典有他非常獨到、非常深入的地方,以後我們習禪,怎麼樣去看待那麼多經典,我想我們從祖師大德,特別是從早期祖師對於經典的看法裏面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這裏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心釋經,先觀照自己的本心,通過觀心的方式去瞭解經典真正的意思。

 

                                                    (作者--龔雋教授)

 

簡介--龔雋教授,男 ,19644月生,江西南昌人。198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就讀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攻中國哲學史方向,1990年畢業並獲哲學碩士學位;1990年就讀于武漢大學哲學系,師從蕭蓵父教授,主攻中國哲學史方向,1993年畢業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93年至2001年,就職于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2002-2003年度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2002年調任中山大學哲學系,任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基地”外聘研究員,《新史學》(中華書局)學術編委,《漢語佛學評論》(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編。主要從事中國佛教思想史、比較宗教學及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

 

近年已發表的主要著、譯類作品有《中國禪學研究入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版)等。

 

        

台長: 幻羽
人氣(46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