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抽空守在電視機前看了《送行者》這部榮獲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過程心情出乎意外的平穩,一滴眼淚都沒掉,反倒是被開頭幾段幽默的對白逗得哈哈大笑。
例如:大悟透過報紙的徵人廣告,誤將《旅途協助工作》解讀成《導遊工作》,而老闆面對大悟針對報紙內容提出質疑時,什麼話都沒說,只是看著報紙,喃喃自語,報社怎麼漏印兩個字,應該要這麼印才是,接著立刻在《旅途協助工作》前面,小心翼翼的插入《未來》兩個字。
這神來一筆,對整部電影來說,有破題和畫龍點睛之妙——以幽默的話語,化解人生所面臨的突發狀況,即使面對的是人們向來最忌諱的生死大事。
自己向來喜歡文學性與藝術性具足的書籍或電影,或許和自己多愁善感的個性有關。喜歡這部電影的獨創性——不煽情、不刻意催人落淚,卻又能引發更多讓人產生激情思考的爆點。導演屢屢透過禮儀師為往生者大體淨身、更衣、化妝的納棺場景,深刻人們在面對生命時,應有的莊嚴態度。
所謂閱讀,不僅僅侷限在紙本,電影欣賞或參觀展覽,甚至置身山林,也是閱讀的方式之一。欣賞一部優質電影如同閱讀一本好書,欣賞導演細膩的運鏡,如同閱讀文本作者文字背後所蘊藏的文學性與藝術性。
曾經,讓班上孩子閱讀過《艾瑪奶奶》這本探討死亡議題的兒童繪本後,透過學習單,要孩子們回家和家人一起討論相關的生命問題。題目類似——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如何安排今天的生活?你最想對家人說些什麼話?以及你希望以什麼方式的葬禮和家人告別?
有家長在懇親會上跟我反應,當初看到這樣的學習單時,心情非常沉重,彷彿已經面臨與孩子死別的問題。甚至質疑,該不該讓孩子那麼早接觸這麼嚴肅的生命課題?
《送行者》這部電影,除了讓人重新或從心認識殯葬業和禮儀師的工作內容外,導演無非想藉由這份向來被社會大眾所鄙夷的工作,探討人們對職業的偏見,探討親情友情愛情的可貴,探討多元社會愛與包容的重要性。
電影一開場,劃破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墨墨人生的推手,不是太陽,不是月亮,而是回到故鄉山形縣途中,面對生命困頓時的迷惘,一如大悟握著方向盤,一個人在黑夜中開著車子回到故鄉,窗外大雪紛飛,窗內蒼白死絕。
《電影情節摘要》
大悟好不容易在東京交響樂團謀得大提琴手一職,卻因老闆經營不善,樂團面臨解散。一夕間,拉大提琴的雙手變成替往生者妝扮的禮儀師。這樣的工作遽變,讓他一度極難適應。可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妥協。
在心底的排斥與自尊心的作祟下,他刻意隱瞞工作性質,這樣的隱瞞讓他差點失去太太的信任。從一開始協助搬運腐屍,臉部因屍臭所呈現出來的痛苦表情,以及來自身體反胃的自然反應,不難窺見他對這份職業的恐懼與心情落差。
直到他透過在「旅途協助工作」的過程中,歷經一次又一次對生命的恍惚與悵惘,歷經一場又一場送行儀式後,才逐漸瞭解到一位卑微於社會底層工作的禮儀師,是如何莊嚴的看待往生者,是如何用心妝扮往生者,協助他們以最美的容顏「走上來生旅途」,以及這行為背後所隱藏的重要意義後。終於撥雲見日,看到屬於自己的生命之光。
最後,從雪花紛飛的茫茫黑夜,從火葬場的熊熊火焰,蛻變成迎向生命與堅定人生方向的白天鵝。
《讀後心得與人生感言》
我喜歡導演以獨白、穿插倒敘的方式,揭開電影的序幕,一如電影所傳遞給我的訊息。新生命的誕生,未必要像慣有的拍攝手法,以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天際,象徵迎接晨曦的喜悅。
我喜歡這部點影以人們最忌諱的話題——死亡,解開生命裡大大小小的繩結。因為參透生命存在意義的本身,何嘗不是新生命的再生?繩結可以是來自夫妻或男女朋友之間的一次次情感叛逃,可以是來自親子間的一次次信物交換的失約,可以是來自朋友之間價值認定歧異後的冷漠,可以是一次次生活瑣事所累積下來的家族恩怨或人際衝突。
此刻,只需一個轉念,就能把凝滯眼前的空氣全數推散,一如《送行者》這部電影裡,導演細膩處理過的每一個分鏡。一個按鈕啟動,身心首腦間一聲轟然巨響,隔著阻絕火化高溫的一扇透明玻璃窗,熊熊的火苗碎裂如一地靜待轉化的輕煙,在殘雪未盡的湖面,一群騰空起飛的天鵝,隱喻了新生命的誕生。這就是我所謂的電影文學性拍攝手法,如詩如畫的分鏡技巧,讓人驚歎。
因為導演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原本離別感傷的生命道場,成了一首婉轉動聽的浪漫情歌。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窗,以心聆聽生命所譜的動人樂章,不難聽見生命水流裡的潺潺細訴與溫柔的轉音,不難窺見水面所倒映的蓊鬱濃蔭。
若非理解濃蔭與生命溪澗的交互作用,就很難突顯導演試圖藉由一枚石文,所要傳遞給觀眾的核心價值——愛與一座生命山林生息不滅的關係。在人生這座山林裡,所有的冰雪風霜對一切動植物,包括人類而言,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嚴厲考驗。然而,冬天過去了,雪融了,春天的櫻花不也隨地底湧動的溪水,再次以沾染泥香的花瓣,揭開生命的另一頁篇章?
人往往需要在認知到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時,才能打心底對自己的生命與情感負責,進而勇敢的迎接生命在每個階段所面臨的挑戰。
就像劇中的大悟,不也是在反覆替往生者大體淨身、納棺的過程,看盡生命道場的百態。導演甚至一開始,就安排了一場告別式現場,以一個不被家人和社會所接納的孩子之死,點出當前性別認同有困難的弱勢族群,依舊無法見容於社會的悲哀。當最親密的家人,都無法接納自己的孩子時,扭曲的社會與扭曲的價值觀是必然的。
大悟藉由投入工作,參與別人的生命旅程,體驗更多不尋常的人生。這樣的生活轉變,讓他有好長一段時間陷入天人交戰,他甚至不敢讓妻子朋友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直到一次次親自參與這份在外界眼中是如此卑賤的工作後,反而透過工作時的莊嚴態度,了悟生命的真諦與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她的太太從一開始的不知情,到意外發現一卷廣告錄影帶後的震驚、失望、反對、離家,到最後願意陪著他,解開與父親糾葛幾十年的心結。親情這區塊,對大悟來說,是他人生中最難坦然去面對的。然而,只有勇敢的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電影的最後,小林美香在大悟的工作現場,目睹大悟親手為那張臉孔陌生到無法喚起童年記憶的模糊父親收屍時,透過一枚自父親手中掉落的石文,確認父親的愛與身分。那是大悟童年時期,與父親到溪邊戲水時,相約年年交換愛的信物的承諾。這樣的承諾,卻在父親的一次外遇後而失約。導演藉由古老的石文傳說,解開親子間的心結,大悟因此放下對父親背叛母親的仇恨,並把父親臨死前緊握在手中的那枚石文,交給已懷孕的妻子,象徵愛的傳承,而大悟也透過這樣的儀式得到親情上的救贖。
《最浪漫的事——與你分享我的生命點滴》
當你進駐我的生命,天空再陰沉,距離再遙遠,也阻擋不了我溫柔撫觸一首情詩的光華,如你凝視我年華漸去的容顏。即使轉身就要離別,何妨讓愛燃燒一回,那是至今我們可以觸摸彼此,最浪漫的方式。
當下即生滅。當有人還在為昨夜迷濛的飛雪感傷時,有人早已處理好情緒,醞釀好再出發的動力。原因在於轉念。有人可以從煙雨遊舫,自由來去的過程,了悟生命這幅長卷,水墨的落筆與收尾,不過是靈感乍現下的另一次生命火花。
記得以前跟你提過,自己曾做過那種夢境相當完整,且過程發展極具戲劇性的夢。醒來後,彷彿經歷了一次不同於現實人生的人生。其實,這也是我喜歡閱讀一本文學性具足的好書,或觀賞一部改拍自此類書籍電影的原因。只有放縱生命如流水的漫進荒野,一枚枚冬眠的心靈種子,或一根根枯黃如草的亂髮,才能擁有勃發或梳理青春的機會。
我向來拙於處理與人有關的問題,遺憾的是,我很難逃避不去面對。這讓我陷入痛苦與矛盾,有時只是處理職場上一件小小孩之間的遊戲紛爭,在我不適應的情緒裡,一件雞毛蒜皮事,或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幻化成一片遮蔽晴空的烏雲。幾年前,我甚至開始學起入伍的小兵,在不敢逃兵的狀態下,夜裡矇在被窩倒數起乏味的退伍饅頭。
幸好藉由塗鴉這過程,還能保有幾脈潺潺的文學溪澗,任它流過生命的皺摺,流過幾次與親人離別的道場,讓原本哀傷的生命曲調,成了一首浪漫情歌的轉音與迴響,就像晨曦中的一枚草尖露,陽光下是如此的耀眼,即使生命短暫,卻也因為當下生滅,讓人看到無窮的希望。
事實上,太陽身後的那片濃密烏雲,何嘗不是醞釀下一枚水珠的推手,就像漫天死寂的冰天雪地,水的三態循環依舊存在,我們無從以水的相態,界定水循環的始末,就像我們無需以生命的出生和死亡界定悲歡。
我們都是生命旅者,過境在四季的窗,生如凝結雨露,死如歸根落葉,是何等令人讚嘆?面對一扇扇承載悲歡離愁的窗,誰又是誰的迎接者?
我們都是生命旅者,過境在四季的門,生如破繭成蝶,死如結繭化蛹,是何等令人感傷?面對一道道旋轉悲歡離愁的門,誰又是誰的送行者?
既是如此,生又何歡?死又何悲?就算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也要寫下自己對一部文學電影的感動與你分享。因為我們之間的情誼美得宛如春華秋實,分享生命中的感動,不也像一場人生際遇的生命巡禮?
希望你會喜歡這樣的分享,即使讀來有些文學性感傷,你未必會喜歡。一如電影海報的主標題——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也要留住你最美麗的容顏。
後記:我不會寫心得報告,沒有格式就是我的格式 ,一如我的人生。